專利名稱: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卡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中醫灸療器具,尤其涉及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 器固定卡帶。
背景技術:
灸是我國傳統的中醫醫療方法,灸,可以溫通經脈,驅寒祛濕,對穴 位進行艾灸對疾病的治療有顯著療效。現有傳統的針對四肢穴位的中醫灸 療方法是直接將艾絨擰附在取穴的針灸針尾部,或手持艾條,點燃后和穴 位保持一定距離,燃燒的艾的熱量及藥性傳到穴位處起到溫灸的療效。但 是使用這種方法時,溫灸無法固定,需專門醫護人員進行操作,患者治療 時不能移動,只能在醫院進行,如不小心還容易燙傷,造成使用的不便。而 現有溫灸盒為鐵盒,體積大且笨重,不利于推廣更不適宜于家用。
如何設計一種使用安全方便衛生的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卡帶是擺 在科技技術人員面前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 定卡帶,旨在解決上述的缺陷。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包括固定帶、底座;所述固定帶包括滑槽機構、搭扣一、 搭扣二;所述滑槽機構開設在固定帶上;所述滑槽機構包括卡槽;所述卡 槽由豎卡槽和橫卡槽組成,豎卡槽與橫卡槽夾角為90度,橫卡槽比豎卡槽 略長;所述底座包括滑塊、柱體;所述滑塊與柱體相連接;滑塊包括卡腳、散熱孔;所述卡腳的形狀與卡槽形狀相同,外徑略小于卡槽內徑,可在卡 槽內自由滑動;散熱孔分布于滑塊外沿; 所述柱體外沿為螺紋狀或卡扣狀。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應用傳統中醫方法的 理療裝置可方便地固定在使用者四肢上,隨意改變位置,艾條的熱量及藥 性傳到穴位處,起到溫灸的療效,使用安全、方便、衛生。
圖l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圖2是本實用新型滑塊的俯視圖3是本實用新型滑槽機構的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由圖l、圖2、圖3可見本實用新型包括固定帶l、底座2;所述固定 帶1包括滑槽機構11、搭扣一 12、搭扣二 13;所述滑槽機構11開設在固 定帶1上;所述滑槽機構11包括卡槽111;所述卡槽111由豎卡槽和橫卡 槽組成,豎卡槽與橫卡槽夾角為90度,橫卡槽比豎卡槽略長;
所述底座2包括滑塊21 、柱體22;所述滑塊21與柱體22相連接;滑 塊21包括卡腳211、散熱孔212;所述卡腳211的形狀與卡槽1U形狀相同, 外徑略小于卡槽lll內徑,可在卡槽lll內自由滑動;散熱孔212分布于滑 塊21外沿;
所述柱體22外沿為螺紋狀或卡扣狀。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艾條的熱量及藥性傳到穴位處,起到溫灸的療效。
本實用新型使用安全、方便、衛生。
權利要求1.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卡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帶(1)、底座(2);所述固定帶(1)包括滑槽機構(11)、搭扣一(12)、搭扣二(13);所述底座(2)包括滑塊(21)、柱體(22);所述滑塊(21)與柱體(22)相連接。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卡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機構(11)開設在固定帶(1)上。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 卡帶,其特征在于滑塊(21)包括卡腳(211)、散熱孔(212);所述卡腳(211)的形狀與卡槽(111)形狀相同,外徑略小于卡槽(111)內徑, 可在卡槽(111)內自由滑動;散熱孔(212)分布于滑塊(21)外沿。
4.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卡帶,其特征 在于所述柱體(22)外沿為螺紋狀或卡扣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移動定位的溫灸器固定卡帶,包括固定帶、底座;所述固定帶包括滑槽機構、搭扣一、搭扣二;所述滑槽機構開設在固定帶上;所述滑槽機構包括卡槽;所述卡槽由豎卡槽和橫卡槽組成,豎卡槽與橫卡槽夾角為90度,橫卡槽比豎卡槽略長。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該應用傳統中醫方法的理療裝置可方便地固定在使用者四肢上,隨意改變位置,艾條的熱量及藥性傳到穴位處,起到溫灸的療效,使用安全、方便、衛生。
文檔編號A61F7/00GK201139753SQ20072007331
公開日2008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6日 優先權日2007年8月6日
發明者哲 任, 周曉嵐, 張建君, 黃小雪 申請人:上海甲秀工業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