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血氧測量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血氧測量儀。
背景技術:
現有的血氧測量儀通常為指夾式血氧測量儀。該指夾式血氧測量儀包括上殼體和下殼體,上殼體和下殼體通過鉸接樞軸連接,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形成一腔體,該腔體用于在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可繞鉸接樞軸相對旋轉,也可相互分開一旦距離,從而實現根據手指指圍的大小調整間隙,以使該血氧測量儀適用于具有不同指圍的用戶。現有技術中,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的部位是由上殼體和下殼體形成的腔體, 容納手指的部位不可拆卸,從而導致用戶無法對血氧測量儀中容納手指的部位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血氧測量儀,用戶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可對容納手指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拆卸,并對拆卸下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可拆卸指套和測量裝置,所述殼體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所述測量裝置設置于所述腔體內,所述殼體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所述可拆卸指套通過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所述可拆卸指套用于在所述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前端且與所述前端開口相匹配的前蓋,所述前蓋上開設有前蓋開口,所述可拆卸指套通過所述前蓋開口和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指套包括指套主體和位于所述指套主體入口處的邊緣結構,所述指套主體位于所述腔體內,所述邊緣結構卡設于所述前蓋上。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內部中空的第一旋鈕裝置;所述第一旋鈕裝置與所述前蓋通過螺紋連接,以將所述邊緣結構壓緊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旋鈕裝置與所述前蓋之間。進一步地,所述前蓋和所述殼體之間通過卡扣方式連接。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設置于所述前蓋與所述殼體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的后端開設有后端開口,所述后端開口位于所述殼體的正后端、所述殼體后端的上側或者所述殼體后端的下側,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內部并用于向所述測量裝置供電的電源裝置和設置于所述殼體后端且與所述后端開口相匹配的后蓋,所述電源裝置通過所述后端開口放置于所述殼體內部。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設置于所述后蓋與所述殼體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測量裝置包括感測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所述感測模塊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的外部,所述顯示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一電路板上,所述數據處理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所述殼體的頂端開設有顯示窗,所述顯示模塊位于所述顯示窗內;所述感測模塊,用于對手指進行感測并獲取光信號;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所述光信號進行處理生成血氧參數;所述顯示模塊,用于對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生成的血氧參數進行顯示。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內部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顯示窗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撐板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下方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相對應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設置于所述前蓋上,所述第一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上。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前端、與所述前端開口相匹配且內部中空的第二旋鈕裝置;所述可拆卸指套穿過所述第二旋鈕裝置和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設置于第二旋鈕裝置和所述殼體之間;所述第二旋鈕裝置與所述殼體通過螺紋連接,以將所述第三密封圈壓緊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旋鈕裝置與所述殼體之間。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指套包括指套主體和位于所述指套主體入口處的邊緣結構,所述指套主體位于所述腔體內,所述邊緣結構卡設于所述第二旋鈕裝置上。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內部中空的卡鉤裝置;所述卡鉤裝置與所述第二旋鈕裝置通過螺紋連接,以將所述邊緣結構壓緊并固定于所述卡鉤裝置與所述第二旋鈕裝置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測量裝置包括感測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所述感測模塊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的外部,所述顯示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一電路板上,所述數據處理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所述殼體的頂端開設有顯示窗,所述顯示模塊位于所述顯示窗內;所述感測模塊,用于對手指進行感測并獲取光信號;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所述光信號進行處理生成血氧參數;所述顯示模塊,用于對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生成的血氧參數進行顯示。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內部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顯示窗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撐板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下方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相對應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設置于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一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上。 進一步地,所述殼體的側面開設有側面開口,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側蓋和第四密封圈,所述側蓋設置于所述殼體側面且與所述側面開口相匹配,所述第四密封圈設置于所述側蓋和所述殼體之間。進一步地,所述指套主體與所述邊緣結構一體成型。
6
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指套的內表面上形成有毛刺狀突起。進一步地,所述可拆卸指套采用彈性材料制成。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電路板通過滑軌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通過滑軌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上。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上并位于所述顯示窗上方的鏡片;所述鏡片與所述殼體之間通過涂覆膠水、超聲焊接或者設置密封墊進行連接。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測量裝置開啟或者關閉的第一按鍵;所述鏡片上開設有與所述按鍵相匹配的按鍵開孔,所述第一按鍵通過所述按鍵開孔安裝于所述殼體上。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的探測器;所述探測器,用于當感應到所述手指進入所述可拆卸指套中時,使所述測量裝置自動開啟。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內部的彈片和第二按鍵,所述彈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按鍵上,所述彈片向所述可拆卸指套彎折并與所述可拆卸指套接觸,所述第二按鍵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所述彈片,用于在受到進入所述可拆卸指套的手指的按壓時,觸發(fā)所述第二按鍵;所述第二按鍵,用于在受到觸發(fā)時控制所述測量裝置開啟。進一步地,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所述第二電路板的連接線和設置于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所述第二電路板之間的導線槽,所述連接線固定于所述導線槽中。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的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可拆卸指套和測量裝置,殼體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殼體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可拆卸指套通過前端開口設置于腔體內,可拆卸指套在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用戶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可通過殼體的前端開口對容納手指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拆卸,并對拆卸下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血氧測量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血氧測量儀的組裝示意圖;圖3為圖1中前蓋和殼體連接部位的剖面圖;圖4為圖2中前蓋和殼體的組裝示意圖;圖5為圖1中可拆卸指套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A-A向剖面圖;圖7為圖1中第一旋鈕裝置和前蓋連接部位的剖面圖;圖8為實施例一中后端開口和后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9為實施例一中后端開口和后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10為圖I中血氧測量儀的B-B向剖面圖;圖11為鏡片和殼體的一種組裝示意圖;圖12為鏡片和殼體的另一種組裝示意圖;圖13為鏡片和殼體的另一種組裝示意圖;圖14為血氧測量儀的一種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圖15為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的連接示意圖;圖1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血氧測量儀的結構示意圖;圖17為圖16中血氧測量儀的組裝示意圖18為圖16中第二旋鈕裝置和殼體的組裝示意圖19為圖16中第二旋鈕裝置和殼體連接部位的剖面圖20為圖16中卡鉤裝置和第二旋鈕裝置連接部位的剖面圖
圖21為圖16中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的組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提供的血氧測量儀進行詳細描述。圖I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一種血氧測量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血氧測量儀的組裝示意圖,如圖I和圖2所示,該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I、可拆卸指套2和測量裝置,殼體I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測量裝置設置于腔體內,殼體I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 100,可拆卸指套2通過前端開口 100設置于腔體內,可拆卸指套2用于在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前蓋3,前蓋3設置于殼體I前端且與前端開口 100相匹配,前蓋3上開設有前蓋開口 300。可拆卸指套2可通過前蓋開口 300和前端開口 100設置于腔體內。安裝可拆卸指套2時,將可拆卸指套2先后穿過前蓋開口 300和前端開口 100放置于腔體內,從而實現將可拆卸指套2設置于腔體內;當需要對可拆卸指套2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時,可通過前端開口 100和前蓋開口 300將可拆卸指套2從腔體內取出。將可拆卸指套清洗消毒后可重新安裝入腔體內繼續(xù)使用,或者可直接為血氧測量儀更換新的可拆卸指套。圖3為圖I中前蓋和殼體連接部位的剖面圖,如圖3所示,前蓋3和殼體I之間可通過卡扣方式連接。具體地,前蓋3的邊緣上設置有卡扣凹槽,殼體I上與卡扣凹槽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卡扣凸起,卡扣凸起用于扣入卡扣凹槽中以實現前蓋3與殼體I之間的連接。 前蓋3的邊緣上可設置多個卡扣凹槽,相應地,殼體I上可設置多個與卡扣凹槽匹配的卡扣凸起。圖4為圖2中前蓋和殼體的組裝示意圖,結合圖3和圖4所示,該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一密封圈4,第一密封圈4設置于前蓋3與殼體I之間。當前蓋3和殼體I通過卡扣方式連接時,第一密封圈4被壓緊并固定于前蓋3和殼體I之間,從而實現前蓋3和殼體I 之間的防水。可選地,前蓋3和殼體I之間還可以通過膠水或者超聲焊接實現連接,在通過膠水或者超聲焊接實現連接的同時還可以實現前蓋3和殼體I之間的防水,無需在前蓋3 和殼體I之間再增設密封圈。本實施例中,為便于在維修血氧測量儀時對前蓋進行拆卸,優(yōu)選地,采用卡扣方式實現前蓋3和殼體I之間的連接,并配合第一密封圈實現前蓋3和殼體 I之間的防水。優(yōu)選地,第一密封圈4的材料為娃膠。圖5為圖I中可拆卸指套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圖5中A-A向剖面圖,結合圖I、圖 5和圖6所示,可拆卸指套2可包括指套主體200和位于指套主體200入口處的邊緣結構 201。則在將可拆卸指套2安裝于腔體內時,指套主體200位于腔體內,邊緣結構201卡設于前蓋3上。優(yōu)選地,指套主體200與邊緣結構201 —體成型。指套主體200的形狀優(yōu)選為圓柱形;為與指套主體200的形狀相配合,殼體I內的腔體的形狀為圓柱形。可拆卸指套 2的內表面上可形成有毛刺狀突起202,毛刺狀突起202均勻的分布于指套主體200的內表面上,在可拆卸指套內設置毛刺狀突起可以使可拆卸指套具備更好的觸感,從而使用戶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感覺更加舒適。可拆卸指套2可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拆卸指套的形狀可制成近似于手指的形狀,從而在測量時能夠更好的貼合于手指;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拆卸指套能夠更好的適合于具有不同指圍的手指,從而使血氧測量儀能夠供多個用戶使用;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拆卸指套能夠更好的貼合手指,從而使用戶在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感覺更加舒適。圖7為圖I中第一旋鈕裝置和前蓋連接部位的剖面圖,結合圖I、圖2和圖7所示, 該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內部中空的第一旋鈕裝置5。第一旋鈕裝置5與前蓋3通過螺紋連接,以將邊緣結構201壓緊并固定于第一旋鈕裝置5與前蓋3之間。具體地,第一旋鈕裝置5后端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螺紋,前蓋3頂端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一旋鈕裝置5后端外側面上的螺紋相匹配的螺紋,第一旋鈕裝置5和前蓋3通過相匹配的螺紋擰合在一起。第一旋鈕裝置5和前蓋3通過螺紋擰合過程中,可將邊緣結構201壓緊于第一旋鈕裝置5和前蓋3之間,從而實現第一旋鈕裝置5和前蓋3之間的防水。如圖2所示,殼體I的后端開設有后端開口 101,后端開口 101位于殼體I的正后端。該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殼體I內部并用于向測量裝置供電的電源裝置6和設置于殼體I后端且與后端開口 101相匹配的后蓋7,電源裝置6通過后端開口 101放置于殼體I 內部。本實施例中,在殼體I的后端開設后端開口 101和設置后蓋7的目的,是為了方便用戶取放電源裝置6。圖2中電源裝置6放置于殼體I的后端,在實際應用中,電源裝置6還可根據需要放置于殼體I內的其它位置。優(yōu)選地,后蓋7和殼體I可通過螺釘連接。其中, 電源裝置6為電池。進一步地,該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第二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8設置于后蓋7與殼體I之間。當將后蓋7安裝于殼體I之上時,第二密封圈8被壓緊并固定于后蓋7和殼體I之間,從而實現后蓋7和殼體I之間的防水。優(yōu)選地,第二密封圈8的材料為硅膠。可選地,后端開口還可以位于殼體后端的下側或者殼體后端的上側。圖8為實施例一中后端開口和后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如圖8所示,后端開口 101位于殼體I后端的下側,后蓋7與位于殼體I后端下側的后端開口 101相匹配。當安裝電源裝置6時,可將電源裝置6位于殼體I后端下側的后端開口 101處放入殼體I中,再將后蓋7安裝于殼體I上。 圖8中殼體I和后蓋7之間可設置密封圈以實現防水功能,圖8中密封圈未具體畫出。優(yōu)選地,后蓋7和殼體I可通過螺釘連接。圖9為實施例一中后端開口和后蓋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如圖9所示,后端開口 101位于殼體I后端的上方,后蓋7與位于殼體I后端上側的后端開口 101相匹配。當安裝電源裝置6時,可將電源裝置6位于殼體I后端上側的后端開口 101處放入殼體I中,再將后蓋7安裝于殼體I上。圖9中殼體I和后蓋7之間可設置密封圈以實現防水功能,圖9中密封圈未具體畫出。優(yōu)選地,后蓋7和殼體I可通過翻轉軸連接,并進一步地通過卡扣結構進行固定。本實施例中,電源裝置6的正負極位置可根據需要進行設置,電源裝置6無方向性。增設的密封圈的材料優(yōu)選為硅膠。圖10為圖I中血氧測量儀的B-B向剖面圖,結合圖I、圖2和圖10所示,其中,測量裝置可包括感測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9、第一電路板10和第二電路板11,感測模塊位于可拆卸指套的外部,顯示模塊9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數據處理模塊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殼體I的頂端開設有顯示窗102,顯示模塊9位于顯示窗102內。感測模塊用于對手指進行感測并獲取光信號;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光信號進行處理生成血氧參數; 顯示模塊9用于對數據處理模塊生成的血氧參數進行顯示。其中,感測模塊可包括發(fā)光管 12和與發(fā)光管12相對設置的感應管13。發(fā)光管12用于發(fā)送光信號。感應管13用于接收發(fā)光管12發(fā)送的并穿透手指的光信號,并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輸出至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9可以采用液晶屏。本發(fā)明中,血氧參數可包括血氧值、心率值和/或心率波形。在實際應用中,可選地,數據處理模塊還可以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在實際應用中,可選地,發(fā)光管12可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感應管13可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或者,發(fā)光管12可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感應管13可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上述兩種情況在圖中未具體畫出。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位于殼體I內部的第一支撐板14和第二支撐板15,第一支撐板14位于顯示窗102的下方,第二支撐板15位于可拆卸指套2下方與第一支撐板14 相對應的位置,第一支撐板14和第二支撐板15設置于前蓋3上,第一電路板10安裝于第一支撐板14上,第二電路板11安裝于第二支撐板15上。優(yōu)選地,第一支撐板14與前蓋3 一體成型,第二支撐板15與前蓋3 —體成型。優(yōu)選地,第一電路板10通過滑軌安裝于第一支撐板14上,第二電路板11通過滑軌安裝于第二支撐板15上。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設置于殼體I上并位于顯示窗102上方的鏡片16。鏡片 16用于保護顯示裝置9。鏡片16與殼體I之間可通過涂覆膠水、超聲焊接或者設置密封墊進行連接,以實現鏡片16與殼體I之間的防水。圖11為鏡片和殼體的一種組裝示意圖,如圖2和圖11所示,鏡片16與殼體I之間涂覆有膠水17,鏡片16通過膠水17固定于殼體I 上,同時膠水17還可以實現鏡片16與殼體I之間的防水功能。圖12為鏡片和殼體的另一種組裝示意圖,如圖2和圖12所示,鏡片16與殼體I之間通過超聲焊接進行連接,鏡片16 與殼體I之間進行超聲焊接的位置是連接在一起的,該位置可同時實現防水功能。圖13為鏡片和殼體的另一種組裝示意圖,如圖2和圖13所示,鏡片16與殼體I之間通過卡扣方式連接,并且鏡片16與殼體I之間設置有密封墊18,以實現鏡片16與殼體I之間的防水。優(yōu)選地,密封墊18的材料為硅膠。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控制測量裝置開啟或者關閉的第一按鍵19,第一按鍵19 可設置于殼體I的外部。具體地,鏡片16上開設有與按鍵19相匹配的按鍵開孔20,第一按鍵19通過按鍵開孔20安裝于殼體I上。用戶通過按下第一按鍵19開啟測量裝置,通過再一次按下第一按鍵19關閉測量裝置。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無需在殼體外部設置第一按鍵,而采用探測器開啟測量裝置。如圖10所示,具體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的探測器21。探測器21用于當感應到手指進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使測量裝置自動開啟。使用探測器可實現血氧測量儀中測量裝置的自動開啟。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的探測器33,探測器33用于當感應到手指進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使測量裝置自動開啟。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設置于可拆卸指套2頂端外部的探測器34,探測器 34用于當感應到手指進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使測量裝置自動開啟。上述探測器可以采用紅外線傳感器。采用多個探測器對進入可拆卸指套的手指進行探測,可以增加探測到手指的幾率,從而提高血氧測量儀開啟測量裝置的靈敏度。需要說明的是圖10中的血氧測量儀為采用探測器開啟測量裝置的情況,因此圖10所示的剖面圖中并未具體畫出第一按鍵。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無需在殼體外部設置第一按鍵,而采用位于殼體內部的彈片和第二按鍵開啟測量裝置。圖14為血氧測量儀的一種內部結構剖面示意圖,如圖14 所示,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殼體I內部的彈片22和第二按鍵23,彈片22的一端固定于殼體I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按鍵23上,彈片22向可拆卸指套2彎折并與可拆卸指套2 接觸,第二按鍵23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彈片22用于在受到進入可拆卸指套2的手指的按壓時,觸發(fā)第二按鍵23 ;第二按鍵23用于在受到觸發(fā)時控制測量裝置開啟。當用戶將手指放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彈片22在受到手指的按壓時對第二按鍵23施加向下的按壓力,從而觸發(fā)第二按鍵23,并由第二按鍵23控制測量裝置開啟;當用戶的手指從可拆卸指套2中退出時,彈片22不再受到手指的按壓,此時第二按鍵23不再處于被觸發(fā)狀態(tài),因此測量裝置關閉。圖15為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的連接示意圖,如圖15所示,進一步地,該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連接第一電路板10和第二電路板11的連接線24和設置于第一電路板 10和第二電路板11之間的導線槽25,連接線24固定于導線槽25中。第一電路板10和第二電路板11之間通過連接線24即飛線方式進行連接,并由導線槽25將連接線24固定于腔體內。本實施例提供的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可拆卸指套和測量裝置,殼體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殼體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可拆卸指套通過前端開口設置于腔體內,可拆卸指套在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用戶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可通過殼體的前端開口對容納手指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拆卸,并對拆卸下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該血氧測量儀采用可拆卸指套進行血氧測量安全且衛(wèi)生,避免了細菌的傳播,從而使用戶可以更加放心的使用該血氧測量儀進行測量。該血氧測量儀中的可拆卸指套可以一次或者多次反復使用。該血氧測量儀中的部件之間可通過設置密封圈或者密封墊實現防水,從而使該血氧測量儀具備整機防水功能,能夠適用于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該血氧測量儀中殼體的內部處于密閉狀態(tài),位于殼體內部的測量設備在進行血氧測量時避免了受到環(huán)境光的干擾,從而提高了測量精度。該血氧測量儀結構簡單、易于安裝且使用方便,特別適用于多人快速測量。圖1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一種血氧測量儀的結構示意圖,圖17為圖16中血氧測量儀的組裝示意圖,如圖16和圖17所示,如圖16和圖17所示,該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I、可拆卸指套2和測量裝置,殼體I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測量裝置設置于腔體內,殼體I 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 100,可拆卸指套2通過前端開口 100設置于腔體內,可拆卸指套2 用于在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
11
圖18為圖16中第二旋鈕裝置和殼體的組裝示意圖,圖19為圖16中第二旋鈕裝置和殼體連接部位的剖面圖,結合圖16、圖17、圖18和圖19所示,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二旋鈕裝置26,第二旋鈕裝置26設置于殼體I前端,第二旋鈕裝置26與前端開口 100相匹配且內部中空,可拆卸指套2穿過第二旋鈕裝置26和前端開口 100設置于腔體內。安裝可拆卸指套2時,將可拆卸指套2先后穿過第二旋鈕裝置26和前端開口 100放置于腔體內,從而實現將可拆卸指套2設置于腔體內;當需要對可拆卸指套2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時,可通過前端開口 100和第二旋鈕裝置26將可拆卸指套2從腔體內取出。將可拆卸指套清洗消毒后可重新安裝入腔體內繼續(xù)使用,或者可直接為血氧測量儀更換新的可拆卸指套。優(yōu)選地,第二旋鈕裝置26與殼體I通過螺紋連接,具體地,第二旋鈕裝置26后端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螺紋,殼體I頂端的內側面上設置有與第二旋鈕裝置26后端外側面上的螺紋相匹配的螺紋,第二旋鈕裝置26和殼體I通過相匹配的螺紋擰合在一起。可選地,第二旋鈕裝置 26與殼體I還可以通過卡扣方式連接。進一步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第三密封圈27, 第三密封圈27設置于第二旋鈕裝置26和殼體I之間,第二旋鈕裝置26與殼體I通過螺紋連接,以將第三密封圈27壓緊并固定于第二旋鈕裝置26與殼體I之間,從而實現第二旋鈕裝置26和殼體I之間的防水。優(yōu)選地,第三密封圈27的材料為硅膠。如圖5和圖6所示,可拆卸指套2可包括指套主體200和位于指套主體200入口處的邊緣結構201。則在將可拆卸指套2安裝于腔體內時,指套主體200位于腔體內,邊緣結構201卡設于第二旋鈕裝置26上。優(yōu)選地,指套主體200與邊緣結構201 —體成型。指套主體200的形狀優(yōu)選為圓柱形;為與指套主體200的形狀相配合,殼體I內的腔體的形狀為圓柱形。可拆卸指套2的內表面上可形成有毛刺狀突起202,毛刺狀突起202均勻的分布于指套主體200的內表面上,在可拆卸指套內設置毛刺狀突起可以使可拆卸指套具備更好的觸感,從而使用戶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感覺更加舒適。可拆卸指套2可采用彈性材料制成,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拆卸指套的形狀可制成近似于手指的形狀,從而在測量時能夠更好的貼合于手指;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拆卸指套還能夠更好的適合于具有不同指圍的手指,從而使血氧測量儀能夠供多個用戶使用;使用彈性材料制成的可拆卸指套能夠更好的貼合手指,從而使用戶在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感覺更加舒適。圖20為圖16中卡鉤裝置和第二旋鈕裝置連接部位的剖面圖,結合圖16、圖17和圖20所示,該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內部中空的卡鉤裝置28。卡鉤裝置28與第二旋鈕裝置26通過螺紋連接,以將邊緣結構201壓緊并固定于卡鉤裝置28與第二旋鈕裝置26之間。具體地,卡鉤裝置28后端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螺紋,第二旋鈕裝置26前端內側面上設置有與卡鉤裝置28后端外側面上的螺紋相匹配的螺紋,卡鉤裝置28和第二旋鈕裝置26通過相匹配的螺紋擰合在一起。卡鉤裝置28和第二旋鈕裝置26通過螺紋擰合過程中,可將邊緣結構201壓緊于卡鉤裝置28和第二旋鈕裝置26之間,從而實現卡鉤裝置28和第二旋鈕裝置26之間的防水。結合圖16、圖17和圖10所示,測量裝置包括感測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 9、第一電路板10和第二電路板11,感測模塊位于可拆卸指套2的外部,顯示模塊9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數據處理模塊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殼體I的頂端開設有顯示窗102, 顯示模塊9位于顯示窗102內。感測模塊用于對手指進行感測并獲取光信號;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光信號進行處理生成血氧參數;顯示模塊9用于對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生成的血氧參數進行顯示。其中,感測模塊可包括發(fā)光管12和與發(fā)光管12相對設置的感應管13。發(fā)光管12用于發(fā)送光信號。感應管13用于接收發(fā)光管12發(fā)送的并穿透手指的光信號,并將接收到的光信號輸出至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9可以采用液晶屏。測量裝置的具體結構描述可參見實施例一中的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不再進一步給出圖16中血氧測量儀的剖面圖。在實際應用中,可選地,數據處理模塊還可以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在實際應用中,可選地,發(fā)光管12可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感應管13可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或者,發(fā)光管12可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感應管13可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上述兩種情況在圖中未具體畫出。圖21為圖16中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的組裝示意圖,結合圖16、圖17和圖21 所不,該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位于殼體I內部的第一支撐板14和第二支撐板15,第一支撐板14位于顯示窗102的下方,第二支撐板15位于可拆卸指套2下方與第一支撐板14 相對應的位置,第一支撐板14和第二支撐板15設置于殼體I上,第一電路板10安裝于第一支撐板14上,第二電路板11安裝于第二支撐板14上。優(yōu)選地,第一支撐板14與殼體I 一體成型,第二支撐板15與殼體I 一體成型。優(yōu)選地,第一電路板10通過滑軌29安裝于第一支撐板14上,第二電路板11通過滑軌29安裝于第二支撐板15上。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設置于殼體I上并位于顯示窗102上方的鏡片16。鏡片 16用于保護顯示裝置9。鏡片16與殼體I之間可通過涂覆膠水、超聲焊接或者設置密封墊進行連接,以實現鏡片16與殼體I之間的防水。如圖17和圖11所示,鏡片16與殼體I之間涂覆有膠水17,鏡片16通過膠水17固定于殼體I上,同時膠水17還可以實現鏡片16與殼體I之間的防水功能。如圖17和圖12所示,鏡片16與殼體I之間通過超聲焊接進行連接,鏡片16與殼體I之間進行超聲焊接的位置是連接在一起的,該位置可同時實現防水功能。如圖17和圖13所示,鏡片16與殼體I之間通過卡扣方式連接,并且鏡片16與殼體I 之間設置有密封墊18,以實現鏡片16與殼體I之間的防水。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控制測量裝置開啟或者關閉的第一按鍵19,第一按鍵19 可設置于殼體I的外部。具體地,鏡片16上開設有與按鍵19相匹配的按鍵開孔20,第一按鍵19通過按鍵開孔20安裝于殼體I上。用戶通過按下第一按鍵19開啟測量裝置,通過再一次按下第一按鍵19關閉測量裝置。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無需在殼體外部設置第一按鍵,而采用探測器開啟測量裝置。如圖10所示,具體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的探測器21。 探測器21用于當感應到手指進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使測量裝置自動開啟。使用探測器可實現血氧測量儀中測量裝置的自動開啟。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上的探測器33,探測器33用于當感應到手指進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使測量裝置自動開啟。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設置于可拆卸指套2頂端外部的探測器34,探測器 34用于當感應到手指進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使測量裝置自動開啟。上述探測器可以采用紅外線傳感器。采用多個探測器對進入可拆卸指套的手指進行探測,可以增加探測到手指的幾率,從而提高血氧測量儀開啟測量裝置的靈敏度。可選地,血氧測量儀還可以無需在殼體外部設置第一按鍵,而采用位于殼體內部的彈片和第二按鍵開啟測量裝置。如圖14所示,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殼體I內部的彈片22和第二按鍵23,彈片22的一端固定于殼體I上,另一端固定于第二按鍵23上,彈片 22向可拆卸指套2彎折并與可拆卸指套2接觸,第二按鍵23設置于第二電路板11上。彈片22用于在受到進入可拆卸指套2的手指的按壓時,觸發(fā)第二按鍵23 ;第二按鍵23用于在受到觸發(fā)時控制測量裝置開啟。當用戶將手指放入可拆卸指套2中時,彈片22在受到手指的按壓時對第二按鍵23施加向下的按壓力,從而觸發(fā)第二按鍵23,并由第二按鍵23控制測量裝置開啟;當用戶的手指從可拆卸指套2中退出時,彈片22不再受到手指的按壓,此時第二按鍵23不再處于被觸發(fā)狀態(tài),因此測量裝置關閉。對彈片和第二按鍵的具體結構描述可參見實施例一中的圖14所示,本實施例不再進一步給出圖16中血氧測量儀的剖面圖。如圖15所示,進一步地,該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連接第一電路板10和第二電路板11的連接線24和設置于第一電路板10和第二電路板11之間的導線槽25,連接線24 固定于導線槽25中。第一電路板I和第二電路板11之間通過連接線24即飛線方式進行連接,并由導線槽25將連接線24固定于腔體內。連接線和導線槽的具體結構描述可參見實施例一中的圖15所示,本實施例不再進一步給出圖16中血氧測量儀的內部結構剖面圖。如圖16所示,殼體I的側面開設有側面開口 30,該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側蓋 31,側蓋31設置于殼體I側面且與側面開口 30相匹配。本實施例中,第一電路板10、第二電路板12和電源裝置6可側面開口 30放置于殼體I內部。優(yōu)選地,側蓋31可通過螺釘32 與殼體I連接,具體地,可在側蓋31上開設螺釘開孔35,螺釘32穿過螺釘開孔35將側蓋 31固定于殼體I上。其中,電源裝置6為電池。圖16中電源裝置6放置于殼體I的后端, 在實際應用中,電源裝置6還可根據需要放置于殼體I內的其它位置。進一步地,該血氧測量儀還可以包括第四密封圈,第四密封圈設置于側蓋31和殼體I之間。當將側蓋31安裝于殼體I之上時,第四密封圈被壓緊并固定于側蓋31和殼體I之間,從而實現側蓋31和殼體I之間的防水。圖16中第四密封圈未具體畫出。優(yōu)選地,第四密封圈的材料為硅膠。本實施例提供的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可拆卸指套和測量裝置,殼體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殼體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可拆卸指套通過前端開口設置于腔體內,用戶使用本實施例提供的血氧測量儀時可通過殼體的前端開口對可容納手指的拆卸指套進行拆卸,并對拆卸下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該血氧測量儀采用可拆卸指套進行血氧測量安全且衛(wèi)生,避免了細菌的傳播,從而使用戶可以更加放心的使用該血氧測量儀進行測量。該血氧測量儀中的可拆卸指套可以一次或者多次反復使用。該血氧測量儀中的部件之間可通過設置密封圈或者密封墊實現防水,從而使該血氧測量儀具備整機防水功能,能夠適用于不同的使用環(huán)境。該血氧測量儀中殼體的內部處于密閉狀態(tài),位于殼體內部的測量設備在進行血氧測量時避免了受到環(huán)境光的干擾,從而提高了測量精度。該血氧測量儀結構簡單、易于安裝且使用方便,特別適用于多人快速測量。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為了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實施方式,然而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此。對于本領域內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實質的情況下,可以做出各種變型和改進,這些變型和改進也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可拆卸指套和測量裝置,所述殼體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所述測量裝置設置于所述腔體內,所述殼體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所述可拆卸指套通過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所述可拆卸指套用于在所述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前端且與所述前端開口相匹配的前蓋,所述前蓋上開設有前蓋開口,所述可拆卸指套通過所述前蓋開口和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指套包括指套主體和位于所述指套主體入口處的邊緣結構,所述指套主體位于所述腔體內,所述邊緣結構卡設于所述前蓋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內部中空的第一旋鈕裝置;所述第一旋鈕裝置與所述前蓋通過螺紋連接,以將所述邊緣結構壓緊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旋鈕裝置與所述前蓋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蓋和所述殼體之間通過卡扣方式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設置于所述前蓋與所述殼體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后端開設有后端開口, 所述后端開口位于所述殼體的正后端、所述殼體后端的上側或者所述殼體后端的下側,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內部并用于向所述測量裝置供電的電源裝置和設置于所述殼體后端且與所述后端開口相匹配的后蓋,所述電源裝置通過所述后端開口放置于所述殼體內部。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設置于所述后蓋與所述殼體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測量裝置包括感測模塊、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所述感測模塊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的外部,所述顯示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一電路板上,所述數據處理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 所述殼體的頂端開設有顯示窗,所述顯示模塊位于所述顯示窗內;所述感測模塊,用于對手指進行感測并獲取光信號;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所述光信號進行處理生成血氧參數;所述顯示模塊,用于對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生成的血氧參數進行顯示。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內部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顯示窗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撐板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下方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相對應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設置于所述前蓋上,所述第一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上。
11.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前端、與所述前端開口相匹配且內部中空的第二旋鈕裝置;所述可拆卸指套穿過所述第二旋鈕裝置和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設置于第二旋鈕裝置和所述殼體之間;所述第二旋鈕裝置與所述殼體通過螺紋連接,以將所述第三密封圈壓緊并固定于所述第二旋鈕裝置與所述殼體之間。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指套包括指套主體和位于所述指套主體入口處的邊緣結構,所述指套主體位于所述腔體內,所述邊緣結構卡設于所述第二旋鈕裝置上。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內部中空的卡鉤裝置;所述卡鉤裝置與所述第二旋鈕裝置通過螺紋連接,以將所述邊緣結構壓緊并固定于所述卡鉤裝置與所述第二旋鈕裝置之間。
15.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測量裝置包括感測模塊、 數據處理模塊、顯示模塊、第一電路板和第二電路板,所述感測模塊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的外部,所述顯示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一電路板上,所述數據處理模塊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所述殼體的頂端開設有顯示窗,所述顯示模塊位于所述顯示窗內;所述感測模塊,用于對手指進行感測并獲取光信號;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用于對所述光信號進行處理生成血氧參數;所述顯示模塊,用于對所述數據處理模塊生成的血氧參數進行顯示。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位于所述殼體內部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述第一支撐板位于所述顯示窗的下方,所述第二支撐板位于所述可拆卸指套下方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相對應的位置,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設置于所述殼體上,所述第一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上。
17.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側面開設有側面開口,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側蓋和第四密封圈,所述側蓋設置于所述殼體側面且與所述側面開口相匹配,所述第四密封圈設置于所述側蓋和所述殼體之間。
18.根據權利要求3或1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指套主體與所述邊緣結構一體成型。
1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指套的內表面上形成有毛刺狀突起。
20.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拆卸指套采用彈性材料制成。
21.根據權利要求10或16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電路板通過滑軌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撐板上,所述第二電路板通過滑軌安裝于所述第二支撐板上。
22.根據權利要求9或15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上并位于所述顯不窗上方的鏡片;所述鏡片與所述殼體之間通過涂覆膠水、超聲焊接或者設置密封墊進行連接。
23.根據權利要求22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測量裝置開啟或者關閉的第一按鍵;所述鏡片上開設有與所述按鍵相匹配的按鍵開孔,所述第一按鍵通過所述按鍵開孔安裝于所述殼體上。
24.根據權利要求9或15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的探測器;所述探測器,用于當感應到所述手指進入所述可拆卸指套中時,使所述測量裝置自動開啟。
25.根據權利要求9或15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殼體內部的彈片和第二按鍵,所述彈片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殼體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按鍵上,所述彈片向所述可拆卸指套彎折并與所述可拆卸指套接觸,所述第二按鍵設置于所述第二電路板上;所述彈片,用于在受到進入所述可拆卸指套的手指的按壓時,觸發(fā)所述第二按鍵;所述第二按鍵,用于在受到觸發(fā)時控制所述測量裝置開啟。
26.根據權利要求9或15所述的血氧測量儀,其特征在于,所述血氧測量儀還包括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所述第二電路板的連接線和設置于所述第一電路板和所述第二電路板之間的導線槽,所述連接線固定于所述導線槽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血氧測量儀。該血氧測量儀包括殼體、可拆卸指套和測量裝置,所述殼體內部形成有一腔體,所述測量裝置設置于所述腔體內,所述殼體的前端開設有前端開口,所述可拆卸指套通過所述前端開口設置于所述腔體內,所述可拆卸指套用于在所述測量裝置進行血氧測量時容納手指。用戶使用該血氧測量儀時可通過殼體的前端開口對容納手指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拆卸,并對拆卸下的可拆卸指套進行清洗消毒或者更換。
文檔編號A61B5/1455GK102579055SQ20121006125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9日
發(fā)明者劉樹海, 李佐斌, 王維虎 申請人:北京超思電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