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肌骨蠲痹膏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肌骨蠲痹膏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骨痹屬于五體痹之一。凡由六淫之邪侵擾人體筋骨關節,閉阻經脈氣血,出現肢體沉重、關節劇痛,甚至發生肢體拘攣屈曲,或強直畸形者謂之骨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發于周圍關節者以女性居多。發于中樞關節者以青年男性居多。本病與痛痹、歷節、痛風、熱痹、鶴膝風、尨痹等的某些癥型可能有所交錯,如果出現關節劇痛、肢節拘攣屈曲、強直畸形者均可列入本病范疇。本病與腎痹的關系甚為密切,可以是腎痹的初期或中期的發展階段。骨痹在《內經》早有記載,但不夠系統。后世醫籍雖有論及骨痹者,但均缺乏對病因病機以及辨證論治等方面較為詳盡的論述。本病癥情較為嚴重,容易致殘,應引起臨床醫生足夠的重視。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骨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 大骨節病、痛風等病種出現骨痹的主癥時,可參考骨痹辨治。骨痹不都屬于始發病癥,故其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張氏醫通》和《類證治裁》均提到“骨痹,即寒痹、痛痹也。”這種提法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寒痹、痛痹的疼痛癥狀都很劇烈, 容易演變為肢蜷筋縮、肢節廢用的骨痹。其它如歷節、痛風、鶴膝風等亦有類似情況。骨痹的外因并不只限于感受寒邪,六淫之邪皆可致病。至于感邪的誘因可以多種多樣,或飲酒當風,或水濕浸潰,或露宿乘涼,或淋雨遠行,或嗜食辛辣厚味等等,不勝枚舉。根據古代醫家對骨痹癥候的描述,骨痹的臨床表現大致有以下的特點1.關節或肌肉疼痛劇烈。2.肢體酸脹重著。3.關節浮腫,甚則變形。4.肢體僵硬,屈曲難伸。5.汗出煩心。針對歷節、痛風、尨痹、鶴膝風等病的某些癥候與骨痹相似之點,可參考以下內容作出診斷(一)病史1.發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傷史。2.有長時間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關節的腫痛史。(二)全身癥狀1.全身乏力、沉重酸脹。2.低熱或怕風冷。3.多汗、心煩。(三)關節癥狀1.腰背或四肢大小關節固定性劇烈疼痛。2.四肢大小關節腫脹, 或有積液。3.關節屈曲難伸,或有僵直、畸形。中醫治療方法為散寒除濕,祛風通絡。
發明內容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在于提供一種肌骨蠲痹膏及其制備方法,它是一種中藥膏劑,祛風除濕、強筋健骨、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用于治療風濕骨痹,效果顯著。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肌骨蠲痹膏,所述肌骨蠲痹膏為一種中藥膏藥制劑,由炸料、細料和增效劑制備而成;其中炸料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生川烏140克,生草烏140克,生狼毒90克,明附片140克,天南星140克,鹿茸80 克,元胡90克,獨活90克,羌活90克,干地黃230克,生馬錢子150克,生骨碎補120克,川芎90克,生半夏90克,桃仁80克,威靈仙120克,祖師麻80克,徐長青90克,姜黃80-160 克,葛根120-240克,生杜仲90-180克,牛膝90-180克,生狗脊90克,續斷90克,桑寄生120 克,當歸120克,雞血藤120克,雷公藤90克,皂角刺90克,石菖蒲80克,穿山甲120克,千年健90克,赤芍80克,蒼術90克,木鱉子80克,白芨80克,白蘞80克,黃柏80克,苦參80 克,白鮮皮80克,地膚子80克,白芍160克,生甘草80克,生黃芪200克,漢防己80克,桂枝80克,木瓜90克,防風90克,秦艽90克,生麻黃80克,白胡椒80克,白芥子90克,北細辛140克,洋金花140克,紅花80克,芫花80克,土鱉蟲80克,九香蟲90克,蠐螬80克,壁虎80克,金錢白花蛇80克,蜈蚣80克,全蝎80克,鉛丹2500-3000克,純香油9000毫升;細料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靈磁石240克,大黃40克,孩兒茶40克,乳香80克,沒藥80克,血竭50克,樟腦 90克。增效劑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月桂氮酮150毫升,丙二醇150毫升,遠紅外陶瓷粉190克。所述的肌骨蠲痹膏的制備方法為一、藥品準備I.純香油按配方量備齊待用;2.將鉛丹浸于水中,大力攪動,使雜質漂浮水面傾去,再把丹曬干炒焦黑過篩后, 按配方備齊量待用;3.將炸料中藥按配方稱量、歸類、篩選、清除雜質,然后把硬殼、粗根、骨質、大型種子等分別碎成小塊,特別是馬錢子應去掉種毛,再按藥材質地軟硬、塊大小,按配方量稱準, 分別裝成數袋待用;4.將細料藥材清除雜質,藥材用中藥粉碎機粉成細粉,按配方量備齊,分裝備用;5.將增效劑按配方量備齊,分裝備用;二、熬制膏藥(一 )用香油煎取藥材的有效成分I.將配方中香油的四分之三入鍋內加熱至100°C后,炸料藥材分批入油鍋中煎炸;先將大的根莖、骨質、硬殼、堅果之類放入油中,次下枝梗、大型種子、蟲類等,最后下細小種子、花葉之類;2.煎硬質的藥材油溫保持在150-200°C之間,煎細小種子、花葉油溫保持在 100-150°C之間;暫留配方中四分之一的香油,隨時分次加入鍋中,確保油溫在要求的范圍內,攝取藥物的有效成份;3.下藥后用鋼網笊籬將漂浮在油面的藥物壓沉,數分鐘后將諸藥翻攪一次,如此反復數次,使諸藥均能煎透,以達到更好的攝取藥物的有效成份;熬制藥物焦枯,且不可枯而變炭,即使諸藥外表深褐色,內部焦黃色為度;這時用鋼網笊籬將藥渣撈出,把藥渣與藥油分離凈,這一過程約需70分鐘左右;去藥渣后,將藥油過濾到瓷盆內;( 二 )熬煉藥油將沉淀后的藥油二次過濾后復入鍋內,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進行煉油,用白鋼漏勺不停地揚撩,這一過程約需5小時左右;熬油恰到好處的標志是滴水成珠,即以攪棍蘸藥油滴在水中不散且凝聚成一團呈餅狀;煙色則由青轉白色,并帶有清香藥味,說明藥油將熬好,再舉大火3-5分鐘,即可調整火力下丹;(三)下丹熬膏I.將丹置在細篩內,一人持篩緩緩彈動,使丹均勻灑在油中,一人用木棍迅速攪拌,使丹充分與藥油發生作用,勿使丹浮在油面或沉于鍋底,下丹時間一般約15-20分鐘;2.下丹后丹與油在高溫作用下迅速發生化學反應,油立即起泡沫沸騰,此時要不停地攪動或酌情噴點冷水,則油沫自落;這時油由黃褐色稀漿變成黑色稠膏,逐漸變成黑亮的膏藥;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放出大量的濃煙,此時應迅速攪動,讓煙與熱盡可能飛散; 當煙由青變白色時,并有膏藥的香味放出,表示膏將成;此時,用攪棍蘸膏油滴在冷水中,檢查膏藥老嫩,火候適中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潤而有光澤,軟硬適度,說明膏已熬成;以少量冷水噴入膏中激之,則發出爆響聲,煙大出,更要加強攪動5-10分鐘,以除煙毒,然后離火;(四)去火毒將熬成的膏藥傾入備好冷水的白鋼盆中,傾倒時將朝一個方向攪轉,使膏藥集聚成整團,然后用手將膏藥拉扯成拇指粗細,長10厘米左右的塊狀,用冷水浸泡7天,每日換水3-6次,以去火毒;三、膏藥的攤涂將除去火毒的膏藥,放在白鋼盆內,在水浴上加熱到60_90°C溶化攪勻,然后將細料、增效劑分別加入膏藥中攪勻,再繼續攪拌20分鐘后攤涂在無紡布膏藥貼上,合上離型紙,分裝密封。本發明是一種中藥膏劑,祛風除濕、強筋健骨、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用于治療風濕骨痹,效果顯著。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肌骨蠲痹膏,所述肌骨蠲痹膏為一種中藥膏藥制劑,由炸料、細料和增效劑制備而成;其中炸料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生川烏140克,生草烏140克,生狼毒90克,明附片140克,天南星140克,鹿茸80 克,元胡90克,獨活90克,羌活90克,干地黃230克,生馬錢子150克,生骨碎補120克,川芎90克,生半夏90克,桃仁80克,威靈仙120克,祖師麻80克,徐長青90克,姜黃80-160 克,葛根120-240克,生杜仲90-180克,牛膝90-180克,生狗脊90克,續斷90克,桑寄生120 克,當歸120克,雞血藤120克,雷公藤90克,皂角刺90克,石菖蒲80克,穿山甲120克,千年健90克,赤芍80克,蒼術90克,木鱉子80克,白芨80克,白蘞80克,黃柏80克,苦參80 克,白鮮皮80克,地膚子80克,白芍160克,生甘草80克,生黃芪200克,漢防己80克,桂枝80克,木瓜90克,防風90克,秦艽90克,生麻黃80克,白胡椒80克,白芥子90克,北細辛140克,洋金花140克,紅花80克,芫花80克,土鱉蟲80克,九香蟲90克,蠐螬80克,壁虎80克,金錢白花蛇80克,蜈蚣80克,全蝎80克,鉛丹2500-3000克,純香油9000毫升;細料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靈磁石240克,大黃40克,孩兒茶40克,乳香80克,沒藥80克,血竭50克,樟腦 90克。增效劑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月桂氮酮150毫升,丙二醇150毫升,遠紅外陶瓷粉190克。所述的肌骨蠲痹膏的制備方法為一、器材準備I.爐灶、五印鐵鍋帶蓋一套;2.天秤一臺,稱藥配料用;3. 400°C溫度計一支,測油溫用;4.鋼網笊籬兩把,消毒紗布數塊,撈藥渣過濾藥油用;5.白鋼漏勺、鐵鏟各一個,揚撩藥油、鏟膏藥用;6.細鐵篩、直徑50厘米白鋼盆各一個,下丹、盛膏藥用;7.小型噴霧器一個,防油沫沸騰、除煙毒用;8.大瓷盆3個,水缸一個,盛藥及藥油用;9.中藥粉碎機一臺,大毛刷一把,粉藥用;10.木制攪棍兩根,一米長,直徑3厘米;11.燃料用煤或木柴均可;12.石棉手套兩副,口罩兩個,墨鏡兩個,防護用;二、藥品準備I.純香油按配方量備齊待用;2.將鉛丹浸于水中,大力攪動,使雜質漂浮水面傾去,再把丹曬干炒焦黑過篩后, 按配方備齊量待用;3.將炸料中藥按配方稱量、歸類、篩選、清除雜質,然后把硬殼、粗根、骨質、大型種子等分別碎成小塊,特別是馬錢子應去掉種毛,再按藥材質地軟硬、塊大小,按配方量稱準, 分別裝成數袋待用;4.將細料藥材清除雜質,藥材用中藥粉碎機粉成細粉,按配方量備齊,分裝備用;5.將增效劑按配方量備齊,分裝備用;三、熬制膏藥(一 )用香油煎取藥材的有效成分I.將配方中香油的四分之三入鍋內加熱至100°C后,炸料藥材分批入油鍋中煎炸;先將大的根莖、骨質、硬殼、堅果之類放入油中,次下枝梗、大型種子、蟲類等,最后下細小種子、花葉之類;2.煎硬質的藥材油溫保持在150-200°C之間,煎細小種子、花葉油溫保持在 100-150°C之間;暫留配方中四分之一的香油,隨時分次加入鍋中,確保油溫在要求的范圍內,攝取藥物的有效成份;
3.下藥后用鋼網笊籬將漂浮在油面的藥物壓沉,數分鐘后將諸藥翻攪一次,如此反復數次,使諸藥均能煎透,以達到更好的攝取藥物的有效成份;熬制藥物焦枯,且不可枯而變炭,即使諸藥外表深褐色,內部焦黃色為度;這時用鋼網笊籬將藥渣撈出,把藥渣與藥油分離凈,這一過程約需70分鐘左右;去藥渣后,將藥油過濾到瓷盆內;( 二 )熬煉藥油將沉淀后的藥油二次過濾后復入鍋內,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進行煉油,用白鋼漏勺不停地揚撩,這一過程約需5小時左右;熬油恰到好處的標志是滴水成珠,即以攪棍蘸藥油滴在水中不散且凝聚成一團呈餅狀;煙色則由青轉白色,并帶有清香藥味,說明藥油將熬好,再舉大火3-5分鐘,即可調整火力下丹;(三)下丹熬膏I.將丹置在細篩內,一人持篩緩緩彈動,使丹均勻灑在油中,一人用木棍迅速攪拌,使丹充分與藥油發生作用,勿使丹浮在油面或沉于鍋底,下丹時間一般約15-20分鐘;2.下丹后丹與油在高溫作用下迅速發生化學反應,油立即起泡沫沸騰,此時要不停地攪動或酌情噴點冷水,則油沫自落;這時油由黃褐色稀漿變成黑色稠膏,逐漸變成黑亮的膏藥;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放出大量的濃煙,此時應迅速攪動,讓煙與熱盡可能飛散; 當煙由青變白色時,并有膏藥的香味放出,表示膏將成;此時,用攪棍蘸膏油滴在冷水中,檢查膏藥老嫩,火候適中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潤而有光澤,軟硬適度,說明膏已熬成;以少量冷水噴入膏中激之,則發出爆響聲,煙大出,更要加強攪動5-10分鐘,以除煙毒,然后離火;(四)去火毒將熬成的膏藥傾入備好冷水的白鋼盆中,傾倒時將朝一個方向攪轉,使膏藥集聚成整團,然后用手將膏藥拉扯成拇指粗細,長10厘米左右的塊狀,用冷水浸泡7天,每日換水3-6次,以去火毒;四、膏藥的攤涂將除去火毒的膏藥,放在白鋼盆內,在水浴上加熱到60_90°C溶化攪勻,然后將細料、增效劑分別加入膏藥中攪勻,再繼續攪拌20分鐘后攤涂在無紡布膏藥貼上,合上離型紙,分裝密封。本發明是一種中藥膏劑,祛風除濕、強筋健骨、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用于治療風濕骨痹,效果顯著。治療病例本發明肌骨蠲痹膏每貼維持藥效72小時,換貼間隔不小于6小時,10貼一療程。隨機選取臨床患者862例,屬于中醫的“骨痹”、“骨質增生”,經X光片和臨床癥狀積分表,作治療前后評定。結果臨床治愈587例,顯效245例,好轉30例;治愈率68. I %,顯效率96. 5%,總有效率100%。臨床研究顯示對輕度痹癥患者,三個療程內,均能痊愈;中度患者,四至五個療程,多能痊愈;重度患者,需配以藥物內服、理療針灸、牽引、按摩等,也可使癥狀明顯減輕, 功能恢復,生活正常自理。
臨床觀察證明,在有效的862例患者中有80%的患者一個療程即見效。在臨床治愈的587例患者中,治療平均用三個療程。典型病例I、趙向忠,男,49歲。就診主訴腰椎間盤突出病史5年,近半年加重。一月前在醫院行CT檢查腰椎間盤突出癥(L3 L4、L4 L5椎間盤突出)。在某醫院骨科給予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維生素B1、B12聯合腰椎硬膜外注射治療6次,只能暫時取效;又行離子導入、推拿及神燈治療20天無明顯效果。西醫建議手術治療。現腰痛、左下肢大腿后側、小腿后外側放射性疼痛,由家人攙扶就診。予本發明肌骨蠲痹膏二貼,一貼于腰椎3、4、5部位,一貼于左側環跳穴,囑睡硬板床,兩貼后顯著見效;因體質偏弱,依病情加服中成藥,10貼后臨床痊愈,現已4年未見復發。2、李廷江,男,45歲。就診主訴頸項酸脹僵硬,肩背間歇性酸脹疼痛7年,近一年出現雙上肢麻木,夜間加重,頭部俯仰不便,低頭、轉頭“咔咔作響”,常感惡心、眩暈,醫院頸椎X光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椎體間隙變窄,頸椎4 6椎體下角有不同程度增生變尖,有鈣化點。予本發明肌骨蠲痹膏貼敷頸椎4 6椎體,及“大椎穴”。5天后,患者打電話訴出現頸項酸脹加重,手臂蟻行感增強,余告曰此藥力滲透皮膚、邪正交爭所致,治療效果會更好。患者14天后復診,訴諸癥減輕,連續貼敷6貼,基本痊愈,后又鞏固I個療程。病情至今未復發。3、郭春雪,男,35歲,機關干部。就診主訴平時喜歡打籃球,不慎腰閃了一下,未加注意,其后出現腰痛及左下肢放射痛,已半年有余。先后服用腰痛寧、萬通筋骨片等,無明顯療效。近幾天來,疼痛加重,腰痛沿左臀部向下肢放射至足部,下蹲受限,坐立行走困難, 不能正常上班。于2010年2月份經醫院檢查所見腰椎4-5左側旁壓痛明顯,并向左下肢放射,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加強試驗陽性。CT檢查提示椎3-5間盤向左后側突出,神經根受壓。診斷腰間盤突出癥。予本發明肌骨蠲痹膏貼膏藥治療,予以肌骨蠲痹膏(腰椎型)貼突出部位,肌骨蠲痹膏(穴位型)貼患側的環跳穴、委中穴、承山或昆侖穴,同時配合腰背肌功能鍛煉。每貼維持藥效72小時,換貼間隔不小于6小時,10貼一療程。一個療程后患者病已去六七,腰痛及下肢放射痛明顯減輕,能正常工作。休5天后,續用第二個療程,兩個療程后患者腰腿疼痛消失,活動自如。患者要求再鞏固一個療程,兩年后隨訪未見復發。4、徐廣金,男,41歲,農民。就診主訴頸部疼痛、僵硬,活動受限,伴右手食、中指麻木,先后服用頸復康口服液、壯骨關節丸,穴位封閉等治療,時好時壞,歷時3個月,效果不明顯。近一周來病情加重,頸部疼痛難忍,夜不能寐,欲想轉頭必與身體同轉,苦不堪言。 經哈爾濱五院檢查所見頸5-7椎旁壓痛明顯,壓頸試驗陽性。核磁共振檢查提示頸椎5-7 骨質增生,尤以6-7椎體為甚,且向內增生,間隙變窄,頸髓受壓。診斷增生性頸椎病。予本發明肌骨蠲痹膏貼頸部,同時配合頸部功能鍛煉。每貼維持藥效72小時,換貼間隔不小于6小時,10貼一療程。一個療程后病已去大半,頸部疼痛明顯減輕,頭也可隨意活動。休5天后續用第二個療程。兩個療程后頸部疼痛若失,活動自如,手指麻木也相繼消失,基本獲愈。患者唯恐復發,要求再用一個療程鞏固療效。一年后隨訪,病已痊愈,諸癥
9未見復發。骨痹,多因肝腎不足,瘀血阻絡所致,癥見關節腫脹,麻木,疼痛,活動受限,苔白膩,脈沉而遲緩;骨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脊柱骨關節病見上述癥候者。本發明可用于治療各種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包含臨床被稱為骨關節病、骨關節炎、 增生性骨關節炎、退行性骨性關節炎、跟骨刺等退行性骨病。本發明對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頸椎骨質增生引起的頸椎病有很好的療效。本發明對由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使椎間盤髓核、纖維環、軟骨板逐漸老化,導致纖維環破裂,而致椎間盤突出療效顯著。同時,本發明對瘀血阻絡、腎精虧虛型強直性脊柱炎具有非凡的療效。中醫認為肌骨之病與脾胃密切相關,治療之時要注意時時顧護脾胃,有胃氣則生, 無胃氣則亡。從它臟論治,亦應顧護及脾胃。本發明采用中醫藥中藥方劑作為治療重癥肌無力等痿癥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療效遠遠勝于單純西醫常規方法的治療。本發明以滋肝補腎、強壯筋骨、祛風通絡、調和氣血、濡養生機為治療原則,選用多味名貴中草藥,可以調節AchR,化解沉積物,抑制抗AchR 抗體的產生,調整免疫功能,改善痿癥患者癥狀,使治療效果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最后應說明的是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發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肌骨蠲痹膏,其特征在于,所述肌骨蠲痹膏為一種中藥膏藥制劑,由炸料、細料和增效劑制備而成;其中炸料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生川烏140克,生草烏140克,生狼毒90克,明附片140克,天南星140克,鹿茸80克, 元胡90克,獨活90克,羌活90克,干地黃230克,生馬錢子150克,生骨碎補120克,川芎 90克,生半夏90克,桃仁80克,威靈仙120克,祖師麻80克,徐長青90克,姜黃80-160克, 葛根120-240克,生杜仲90-180克,牛膝90-180克,生狗脊90克,續斷90克,桑寄生120 克,當歸120克,雞血藤120克,雷公藤90克,皂角刺90克,石菖蒲80克,穿山甲120克,千年健90克,赤芍80克,蒼術90克,木鱉子80克,白芨80克,白蘞80克,黃柏80克,苦參80 克,白鮮皮80克,地膚子80克,白芍160克,生甘草80克,生黃芪200克,漢防己80克,桂枝80克,木瓜90克,防風90克,秦艽90克,生麻黃80克,白胡椒80克,白芥子90克,北細辛140克,洋金花140克,紅花80克,芫花80克,土鱉蟲80克,九香蟲90克,蠐螬80克,壁虎80克,金錢白花蛇80克,蜈蚣80克,全蝎80克,鉛丹2500-3000克,純香油9000毫升;細料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靈磁石240克,大黃40克,孩兒茶40克,乳香80克,沒藥80克,血竭50克,樟腦90克。增效劑包括下列重量份中藥月桂氮酮150毫升,丙二醇150毫升,遠紅外陶瓷粉190克。
2.權利要求I所述的肌骨蠲痹膏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備方法為一、藥品準備.1.純香油按配方量備齊待用;.2.將鉛丹浸于水中,大力攪動,使雜質漂浮水面傾去,再把丹曬干炒焦黑過篩后,按配方備齊量待用;.3.將炸料中藥按配方稱量、歸類、篩選、清除雜質,然后把硬殼、粗根、骨質、大型種子等分別碎成小塊,特別是馬錢子應去掉種毛,再按藥材質地軟硬、塊大小,按配方量稱準,分別裝成數袋待用;.4.將細料藥材清除雜質,藥材用中藥粉碎機粉成細粉,按配方量備齊,分裝備用;.5.將增效劑按配方量備齊,分裝備用;二、熬制膏藥(一)用香油煎取藥材的有效成分.1.將配方中香油的四分之三入鍋內加熱至100°c后,炸料藥材分批入油鍋中煎炸;先將大的根莖、骨質、硬殼、堅果之類放入油中,次下枝梗、大型種子、蟲類等,最后下細小種子、花葉之類;.2.煎硬質的藥材油溫保持在150-200°C之間,煎細小種子、花葉油溫保持在100-150°C 之間;暫留配方中四分之一的香油,隨時分次加入鍋中,確保油溫在要求的范圍內,攝取藥物的有效成份;.3.下藥后用鋼網笊籬將漂浮在油面的藥物壓沉,數分鐘后將諸藥翻攪一次,如此反復數次,使諸藥均能煎透,以達到更好的攝取藥物的有效成份;熬制藥物焦枯,且不可枯而變炭,即使諸藥外表深褐色,內部焦黃色為度;這時用鋼網笊籬將藥渣撈出,把藥渣與藥油分離凈,這一過程約需70分鐘左右;去藥渣后,將藥油過濾到瓷盆內;(二)熬煉藥油將沉淀后的藥油二次過濾后復入鍋內,以先小火后大火的火力,進行煉油,用白鋼漏勺不停地揚撩,這一過程約需5小時左右;熬油恰到好處的標志是滴水成珠,即以攪棍蘸藥油滴在水中不散且凝聚成一團呈餅狀;煙色則由青轉白色,并帶有清香藥味,說明藥油將熬好,再舉大火3-5分鐘,即可調整火力下丹;(三)下丹熬膏·1.將丹置在細篩內,一人持篩緩緩彈動,使丹均勻灑在油中,一人用木棍迅速攪拌,使丹充分與藥油發生作用,勿使丹浮在油面或沉于鍋底,下丹時間一般約15-20分鐘;·2.下丹后丹與油在高溫作用下迅速發生化學反應,油立即起泡沫沸騰,此時要不停地攪動或酌情噴點冷水,則油沫自落;這時油由黃褐色稀漿變成黑色稠膏,逐漸變成黑亮的膏藥;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放出大量的濃煙,此時應迅速攪動,讓煙與熱盡可能飛散;當煙由青變白色時,并有膏藥的香味放出,表示膏將成;此時,用攪棍蘸膏油滴在冷水中,檢查膏藥老嫩,火候適中為捏之不粘而有力,色黑潤而有光澤,軟硬適度,說明膏已熬成;以少量冷水噴入膏中激之,則發出爆響聲,煙大出,更要加強攪動5-10分鐘,以除煙毒,然后離火;(四)去火毒將熬成的膏藥傾入備好冷水的白鋼盆中,傾倒時將朝一個方向攪轉,使膏藥集聚成整團,然后用手將膏藥拉扯成拇指粗細,長10厘米左右的塊狀,用冷水浸泡7天,每日換水3-6 次,以去火毒;三、膏藥的攤涂將除去火毒的膏藥,放在白鋼盆內,在水浴上加熱到60-90°C溶化攪勻,然后將細料、增效劑分別加入膏藥中攪勻,再繼續攪拌20分鐘后攤涂在無紡布膏藥貼上,合上離型紙,分裝密封。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肌骨蠲痹膏及其制備方法,所述肌骨蠲痹膏為一種中藥膏藥制劑,由炸料、細料和增效劑制備而成;它是一種中藥膏劑,祛風除濕、強筋健骨、活血通絡、散瘀止痛,用于治療風濕骨痹,效果顯著。
文檔編號A61K35/56GK102579990SQ201210069658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6日
發明者趙文春 申請人:趙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