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
背景技術:
神經剝離子主要用于神經外科以及脊柱外科手術,術中分離神經組織或硬膜與韌帶和軟組織之間的粘連,以及將神經或硬膜牽開。現在神經外科手術所用神經剝離子通常由一根細長的扁金屬棒制成,在神經外科手術中,常需要分離、剪切腦及脊椎內的精細組織與神經,操作空間狹窄,需要切割的組織位置多樣,操作精細而復雜,危險性較大。目前的操作是:先用神經剝離子分離出需要的神經,再配合組織剪進行剪切,達到操作目的。這種單一的傳統(tǒng)操作繁瑣、極易損傷視野盲區(qū)內組織,而且在進行分離、剪切時,存在需要操作者更換器械等缺點,增加了手術的風險和工作難度,耗時耗力。剪刀多為直柄,在角度較小的部位操作受限,極易存在視野盲區(qū),操作過程中容易誤傷周圍組織。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進行分離切割,且穩(wěn)定性較高的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
本發(fā)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包括有控制器以及依次連接的剝離桿、連接桿和手柄,所述剝離桿與連接桿之間連接有連接軸,所述連接桿內設有第一電磁鐵,所述剝離桿上設有刀槽,所述刀槽上放置有切割刀片,所述切割刀片的連接在連接軸上,所述連接軸內安裝有連接在剝離桿與連接桿之間的第一卡簧和連接在切割刀片與連接桿之間的第二卡簧,所述切割刀片上設有第二電磁鐵,所述連接桿上設有與切割刀片對應的切割槽,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一電磁鐵的輸入端和第二電磁鐵的輸入端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控制器包括微處理器、第一電磁鐵控制電路和第二電磁鐵控制電路,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電磁鐵控制電路進而與第一電磁鐵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輸出端通過第二電磁鐵控制電路進而與第二電磁鐵的輸入端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電磁鐵控制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第一PWM控制電路和第一功率開關,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和第一PWM控制電路進而連接至第一電磁鐵的第一輸入端,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輸出端通過第一功率開關連接至第一電磁鐵的第二輸入端。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電磁鐵控制電路包括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第二PWM控制電路和第二功率開關,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三輸出端通過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和第二PWM控制電路進而連接至第二電磁鐵的第一輸入端,所述微處理器的第四輸出端通過第二功率開關連接至第二電磁鐵的第二輸入端。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包括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一電容、第一運算放大器和第二運算放大器,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電阻連接至第一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二電阻與地連接,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一電容與地相連接,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連接至第一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與第二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五電阻與地相連接,所述第二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四電阻連接至第二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所述第二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通過第六電阻連接至第一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一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通過第七電阻與地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包括第八電阻、第九電阻、第十電阻、第十一電阻、第十二電阻、第十三電阻、第十四電阻、第二電容、第三運算放大器和第四運算放大器,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三輸出端通過第八電阻連接至第三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九電阻與地連接,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二電容與地相連接,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十電阻連接至第三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與第四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四運算放大器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十二電阻與地相連接,所述第四運算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十一電阻連接至第四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所述第四運算放大器的輸出端通過第十三電阻連接至第二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二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通過第十四電阻與地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桿與手柄之間連接有旋轉軸。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剝離桿的一側設有與刀槽連通的凹槽。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還包括有腳踏控制板,所述腳踏控制板的微處理器相連接。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切割刀片的刀刃等于或低于刀槽的高度。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在剝離桿充分頓性分離神經血管與覆膜間隙后,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從而完成對所分離覆膜的切割,切割后通過切割刀片的第二卡簧的彈性回縮作用,使切割刀片返回刀槽中,而且通過控制器進行控制能最大程度保證了銳性切割的穩(wěn)定性以及靈敏性,避免誤傷正常組織,并減少了術中手術器械的更換次數,縮短手術耗時,有效降低醫(yī)生工作強度。進一步,本發(fā)明通過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能實時調節(jié)輸出至第一電磁鐵的電流,使得剝離桿與連接桿的角度變得可控,且連接桿與手柄亦可通過手動調整,這種改進針對深層的,視野不足以及位置隱藏的組織,極大地縮小了視野的盲區(qū),優(yōu)化了手術路徑,避免損傷過多正常結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的側視透視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的使用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的原理方框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中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中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圖4,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包括有控制器以及依次連接的剝離桿1、連接桿2和手柄3,所述剝離桿1與連接桿2之間連接有連接軸4,所述連接桿2內設有第一電磁鐵21,所述剝離桿1上設有刀槽11,所述刀槽11上放置有切割刀片12,所述切割刀片12的連接在連接軸4上,所述連接軸4內安裝有連接在剝離桿1與連接桿2之間的第一卡簧和連接在切割刀片12與連接桿2之間的第二卡簧,所述切割刀片12上設有第二電磁鐵13,所述連接桿2上設有與切割刀片12對應的切割槽22,所述控制器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一電磁鐵21的輸入端和第二電磁鐵13的輸入端相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卡簧使得剝離桿1與連接桿2形成大約120°~135°夾角。當需要調整兩者夾角時,通過控制器啟動第一電磁鐵21,對剝離桿1產生吸引力,若需要減少夾角,則控制增大輸出至第一電磁鐵21的電流;反之,則減少輸出至第一電磁鐵21的電流;當達到需要的角度時,則控制該引力與第一卡簧彈性回縮力相平衡,實現對剝離桿1任意角度的控制,且實現了對復雜結構的分離與暴露。
優(yōu)選的,所述切割刀片12穩(wěn)定放置在刀槽11中,所述切割刀片12采用不可磁化材料,刀片前端較厚處安置第二電磁鐵13,第二電磁鐵13由控制器控制,所示,當剝離桿1到達一定需要的角度后,啟動切割刀片12上的第二電磁鐵13,根據異性相吸的原理,切割刀片12克服第二卡簧彈性回縮力以及對剝離桿1的吸引力,與第一電磁鐵21相吸引,使切割刀片12與切割槽22上的對接面形成剪切作用,從而切斷覆膜等組織,當通過控制器控制使第二電磁鐵13失去磁性后,第二卡簧的彈性回縮力使其返回到刀槽11中。由于控制器的參與,實現對切割刀片12的切割速度的精確控制,加上剝離桿1的可活動性,使得被切組織可充分暴露于視野之中,很好地避免了對視野盲區(qū)內正常結構的損傷。其次,切割刀片12與剝離桿1的結合,優(yōu)化了操作過程,避免因頻繁更換手術器械而增加手術難度,同時減少了手術時間,減低醫(yī)生勞動強度。并且通過控制器的控制,最大程度保持了的操作穩(wěn)定性,手術安全性大大提高,有效適用于精細手術操作。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控制器包括微處理器、第一電磁鐵控制電路和第二電磁鐵控制電路,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電磁鐵控制電路進而與第一電磁鐵21的輸入端相連接,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輸出端通過第二電磁鐵控制電路進而與第二電磁鐵13的輸入端相連接。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電磁鐵控制電路包括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第一PWM控制電路和第一功率開關,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和第一PWM控制電路進而連接至第一電磁鐵21的第一輸入端,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二輸出端通過第一功率開關連接至第一電磁鐵21的第二輸入端。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電磁鐵控制電路包括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第二PWM控制電路和第二功率開關,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三輸出端通過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和第二PWM控制電路進而連接至第二電磁鐵13的第一輸入端,所述微處理器的第四輸出端通過第二功率開關連接至第二電磁鐵13的第二輸入端。
參考圖5,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包括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七電阻R7、第一電容C1、第一運算放大器U1和第二運算放大器U2,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一輸出端通過第一電阻R1連接至第一運算放大器U1的同相輸入端,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二電阻R2與地連接,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U1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一電容C1與地相連接,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U1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三電阻R3連接至第一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所述第一運算放大器U1的輸出端與第二運算放大器U2的同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二運算放大器U2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五電阻R5與地相連接,所述第二運算放大器U2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四電阻R4連接至第二運算放大器U2的輸出端,所述第二運算放大器U2的輸出端通過第六電阻R6連接至第一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一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通過第七電阻R7與地相連接。
參考圖6,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包括第八電阻R8、第九電阻R9、第十電阻R10、第十一電阻R11、第十二電阻R12、第十三電阻R13、第十四電阻R14、第二電容C2、第三運算放大器U3和第四運算放大器U4,所述微處理器的第三輸出端通過第八電阻R8連接至第三運算放大器U3的同相輸入端,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U3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九電阻R9與地連接,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U3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二電容C2與地相連接,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U3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十電阻R10連接至第三運算放大器U3的輸出端,所述第三運算放大器U3的輸出端與第四運算放大器U4的同相輸入端連接,所述第四運算放大器U4的同相輸入端通過第十二電阻R12與地相連接,所述第四運算放大器U4的反相輸入端通過第十一電阻R11連接至第四運算放大器U4的輸出端,所述第四運算放大器U4的輸出端通過第十三電阻R13連接至第二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所述第二PWM控制電路的輸入端通過第十四電阻R14與地相連接。
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和第二電流放大控制電路將微處理器輸出的PWM基準信號轉換成相應的直流電壓信號并按特定倍數放大。
以第一電流放大控制電路為例,所述微處理器輸出的PWM基準信號先經由第一電阻R1和第一電容C1組成的二階無源濾波電路變成直流電壓信號,再經第一運算放大器U1和第二運算放大器U2進行放大,經放大后的直流電壓信號通過第一PWM控制電路后輸出至第一電磁鐵中,所述PWM基準信號占空比越大,輸出的直流電壓越高。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PWM控制電路和第二PWM控制電路可采用PWM控制芯片實現,當需要改變剝離桿1與連接桿2的夾角或需要切割刀片12進行切割時,先通過微處理器輸出電平啟動第一功率開關或第二功率開關,然后改變微處理器輸出的PWM基準信號的占空比,以此改變第一PWM控制電路或第二PWM控制電路輸出的直流電壓信號,從而改變輸出至第一電磁鐵21或第二電磁鐵13的電流。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連接桿2與手柄3之間連接有旋轉軸5,通過剝離桿1及手柄3的配合運用,可將任意組織向著安全側分離,充分創(chuàng)造安全切割空間,避免誤傷正常血管神經,增加手術安全性,而且通過旋轉軸5,連接桿2與手柄3之間的角度可手動調整,有效增加靈活性。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剝離桿1的一側設有與刀槽11連通的凹槽14從而能避免因組織血塊墜入而產生卡頓的情況發(fā)生,使得本發(fā)明可連續(xù)進行分離切割操作,不需要頻繁更換手術器械。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還包括有腳踏控制板,所述腳踏控制板的微處理器相連接,所述腳踏控制板通過連接控制器能實現對第一電磁鐵21和第二電磁鐵13的控制,方便醫(yī)生在不方便用手操作控制器時可通過腳踏控制板進行電磁鐵的控制。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切割刀片12的刀刃等于或低于刀槽11的高度,從而能避免因剝離時刀鋒外露產生的誤傷。
進一步作為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切割槽22中與切割刀片12對應的對接面為圓倒角接合面,這樣在最大程度完成剪切操作同時,又避免了對接面因刀鋒外露而誤傷的潛在危險。
從上述內容可知,本發(fā)明一種能剪切的神經剝離子在剝離桿1充分頓性分離神經血管與覆膜間隙后,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電磁鐵21和第二電磁鐵13,從而完成對所分離覆膜的切割,切割后通過切割刀片12的第二卡簧的彈性回縮作用,使切割刀片12返回刀槽11中,而且通過控制器進行控制能最大程度保證了銳性切割的穩(wěn)定性以及靈敏性,避免誤傷正常組織,并減少了術中手術器械的更換次數,縮短手術耗時,有效降低醫(yī)生工作強度。進一步,本發(fā)明的剝離桿1與連接桿2角度實現可控,連接桿2與手柄3亦可通過手動調整,這種改進針對深層的,視野不足以及位置隱藏的組織,極大地縮小了視野的盲區(qū),優(yōu)化了手術路徑,避免損傷過多正常結構。
以上是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不限于所述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發(fā)明精神的前提下還可做作出種種的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形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