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醫療設備,確切地說是一種重癥患者轉運機器人。
背景技術:
目前在進行醫療救治工作中,由于一些重癥患者傷病較為嚴重,因此導致其在醫療救治工作中,在對患者在病床上定位后就應該減少或避免對患者進行再次的移動,一方面降低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降低患者因移動而造成二次傷害,而針對這一問題,當前的醫療設備中尚無有效的解決手段,往往是通過多人對患者進行抬起并在各設備之間轉移,從而嚴重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風險,同時也增加了醫療活動的勞動強度,并降低傷病的救治工作效率,因此針對這一現狀,迫切需要開發一種發明的重癥患者轉運裝置,以滿足實際使用的需要。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上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重癥患者轉運機器人。該發明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承載能力也運行自動化程度,可有效的提高重癥患者承載及轉運工作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可在不對患者身體進行接觸情況下,有效實現重癥患者在不同的檢查及治療床位間轉移,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對重癥患者醫療救護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重癥患者因轉移而造成的二次傷害,有助于提高了重癥患者的治療質量及降低患者的治療風險和痛苦。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
一種重癥患者轉運機器人,包括承載架、導向軌、升降驅動機構、定位架、承載面板、壓力傳感器、生物體征檢測裝置、報警蜂鳴器、行走驅動機構、監控攝像頭、超聲波導航雷達、GPS定位裝置、超聲波定位雷達及控制裝置,承載架為立方體框架結構,其下端面與行走驅動機構連接,上端面設承載橫梁,承載橫梁依次首尾連接并構成一個環繞承載架軸線分布的閉合環狀結構,定位架與承載架同軸分布并通過導向軌與承載架滑動連接,且定位架包覆承載架外側,定位架上端面位于承載架上端面正上方,并當定位架位于最低點時,定位架上端面與承載架的承載橫梁相抵,定位架下端面與至少兩個升降驅動機構連接,升降驅動機構安裝在承載架上,并以承載架軸線對稱分布,定位架上端面設定位槽,并通過定位槽與承載面板連接,所述的承載面板至少1/3厚度嵌于定位槽內并與水平面平行分布,生物體征檢測裝置、報警蜂鳴器、GPS定位裝置及控制裝置均通過導向軌安裝在定位架側表面上,監控攝像頭、超聲波導航雷達均至少四個并環繞定位架軸線安裝在定位架側表面上,超聲波定位雷達至少四個,環繞定位架軸線安裝在定位槽下表面上,且超聲波定位雷達檢測軸線與水平垂直分布,壓力傳感器若干,并環繞定位架軸線均不在定位槽內表面和承載面板上表面,控制裝置分別與升降驅動機構、壓力傳感器、生物體征檢測裝置、報警蜂鳴器、行走驅動機構、監控攝像頭、超聲波導航雷達、GPS定位裝置、超聲波定位雷達電氣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的升降驅動機構為氣壓缸裝置、液壓缸裝置、絲杠裝置及蝸輪蝸桿裝置中的任意一種或任意兩種共用。
進一步的,所述的承載面板下表面設支撐架,并通過支撐架與定位槽下表面相抵,且所述的支撐架與承載面板下表面鉸接。
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承載能力也運行自動化程度,可有效的提高重癥患者承載及轉運工作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可在不對患者身體進行接觸情況下,有效實現重癥患者在不同的檢查及治療床位間轉移,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對重癥患者醫療救護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重癥患者因轉移而造成的二次傷害,有助于提高了重癥患者的治療質量及降低患者的治療風險和痛苦。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來詳細說明本發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明。
如圖1 所述的一種重癥患者轉運機器人,包括承載架1、導向軌2、升降驅動機構3、定位架4、承載面板5、壓力傳感器6、生物體征檢測裝置7、報警蜂鳴器8、行走驅動機構9、監控攝像頭10、超聲波導航雷達11、GPS定位裝置12、超聲波定位雷達13及控制裝置14,承載架1為立方體框架結構,其下端面與行走驅動機構9連接,上端面設承載橫梁15,承載橫梁15依次首尾連接并構成一個環繞承載架1軸線分布的閉合環狀結構,定位架4與承載架1同軸分布并通過導向軌2與承載架1滑動連接,且定位架4包覆承載架1外側,定位架4上端面位于承載架1上端面正上方,并當定位架4位于最低點時,定位架4上端面與承載架1的承載橫梁15相抵,定位架4下端面與至少兩個升降驅動機構3連接,升降驅動機構3安裝在承載架1上,并以承載架1軸線對稱分布,定位架4上端面設定位槽16,并通過定位槽16與承載面板5連接,承載面板5至少1/3厚度嵌于定位槽16內并與水平面平行分布,生物體征檢測裝置7、報警蜂鳴器8、GPS定位裝置12及控制裝置14均通過導向軌2安裝在定位架1側表面上,監控攝像頭10、超聲波導航雷達11均至少四個并環繞定位架4軸線安裝在定位架4側表面上,超聲波定位雷達13至少四個,環繞定位4架軸線安裝在定位槽16下表面上,且超聲波定位雷達13檢測軸線與水平垂直分布,壓力傳感器6若干,并環繞定位架4軸線均不在定位槽16內表面和承載面板5上表面,控制裝置14分別與升降驅動機構3、壓力傳感器6、生物體征檢測裝置7、報警蜂鳴器8、行走驅動機構9、監控攝像頭10、超聲波導航雷達11、GPS定位裝置12、超聲波定位雷達13電氣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升降驅動機構3為氣壓缸裝置、液壓缸裝置、絲杠裝置及蝸輪蝸桿裝置中的任意一種或任意兩種共用。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承載面板5下表面設支撐架17,并通過支撐架17與定位槽16下表面相抵,且所述的支撐架17與承載面板5下表面鉸接。
本發明在具體實施時,首相將承載面板安裝到定位槽內,然后將患者轉移到承載面板上并進行定位,同時將生物體征檢測裝置與患者連接,然后通過控制系統驅動行走驅動機構運行,將患者轉運到指定位置處,在患者轉運過程中,一方面通過監控攝像頭和超聲波導航雷達對轉運過程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控,避免轉運過程中與周邊環境物體及行人等發生碰撞,同時也避免轉運過程中患者受到嚴重的顛簸,另一方面通過對重癥患者的轉運路線進行編訂,同時對重癥患者的位置全程監控,當重癥患者抵達指定位置,并需要進行轉移以滿足醫療救治時,則由升降驅動機構驅動定位架上升并通過承載架使定位架上的承載面板至檢測設備床位上方,然后通過升降驅動機構驅動定位架下降,并最終使承載面板與檢測床位上表面相抵,且在下降過程中,另通過超聲波定位雷達對下降位置進行精確定位即可。
本發明結構簡單,使用靈活方便,一方面具有良好承載能力也運行自動化程度,可有效的提高重癥患者承載及轉運工作的工作效率,并降低勞動強度,另一方面可在不對患者身體進行接觸情況下,有效實現重癥患者在不同的檢查及治療床位間轉移,從而有效的提高了對重癥患者醫療救護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重癥患者因轉移而造成的二次傷害,有助于提高了重癥患者的治療質量及降低患者的治療風險和痛苦。
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