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生物制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IFN-λ3在制備預防或治療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目前,艾滋病仍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問題,其主要原因是至今仍無徹底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藥和可預防艾滋病毒感染的疫苗。
現有臨床最常用的艾滋病治療方法為聯合用藥方法,最常用的一線治療藥物有替諾福韋(TDF)或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依非韋倫(EFV)或奈韋拉平(NVP),俗稱雞尾酒療法,盡管該法能顯著抑制患者體內的艾滋病毒,但仍不能徹底治愈;且容易導致艾滋病毒變異,產生耐藥性,對患者有較大的副作用。
干擾素是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蛋白質,是一種由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除具有抗病毒、免疫調節的作用外,還具有明顯的抗細胞增殖作用。依據細胞表面干擾素受體的特征,可將干擾素分為Ⅰ型干擾素、Ⅱ型干擾素和Ⅲ型干擾素,III型干擾素(IFN-λ)是一類新型干擾素,包括三個家族成員:IL28A(IFN-λ2)、IL28B(IFN-λ3)及IL29(IFN-λ1)。現有技術報道了Ⅲ型干擾素具有調節NK細胞的功能、對治療肝炎有良好的效果,但并沒有Ⅲ型干擾素-3(IFN-λ3)在預防或治療艾滋病中的相關報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IFN-λ3在制備預防或治療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本發明IFN-λ3制備的藥物能夠有效抑制艾滋病毒感染人巨噬細胞的活性,誘導抗病毒基因的表達,對艾滋病毒抑制效果好。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IFN-λ3在制備預防或治療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
優選的是,所述IFN-λ3作用于JAK-STAT信號通路,調控信號分子,產生廣譜抗病毒因子,抑制艾滋病毒。
優選的是,所述廣譜抗病毒因子包括ISG56、OAS-1、MxA、A3G和A3F。
優選的是,所述IFN-λ3抑制艾滋病毒感染人體內巨噬細胞的活性。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IFN-λ3制備的預防或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IFN-λ3的純度大于95%。
優選的是,所述藥物包括IFN-λ3和可接受的輔料。
優選的是,所述IFN-λ3的濃度為12.5~100ng/ml。
本發明提供了IFN-λ3在制備預防或治療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能夠提供一種高效預防或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得到的藥物能夠作用于JAK-STAT信號通路,調控信號分子,產生多種抗病毒因子,抑制艾滋病毒,因此具有抑制艾滋病毒感染人體內巨噬細胞的活性。藥物不具有副作用,與現有的化學性艾滋病治療藥物相比,不會導致基因突變和耐藥性的產生。實驗結果表明,IFN-λ3抑制效果顯著高于IFN-λ2和IFN-λ3。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IFN-λ3抑制艾滋病毒的效果分析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IFN-λ3與IFN-λ1和IFN-λ2抑制艾滋病毒的效果比較結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IFN-λ3在制備預防或治療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
在本發明中,所述IFN-λ3作用于JAK-STAT信號通路,調控信號分子,產生廣譜抗病毒因子,抑制艾滋病毒。
在本發明中,所述廣譜抗病毒因子包括ISG56、OAS-1、MxA、A3G和A3F。
在本發明中,所述IFN-λ3抑制艾滋病毒感染人體內巨噬細胞的活性。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IFN-λ3制備的預防或治療艾滋病的藥物,其特征在于,所述IFN-λ3的純度大于95%。本發明對所述IFN-λ3的來源沒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IFN-λ3的市售產品即可,如R&DSystems公司出售的IFN-λ3。本發明對所述藥物的劑型沒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領域技術人員熟知的藥物劑型即可。
在本發明中,所述藥物包括IFN-λ3和可接受的輔料。
在本發明中,IFN-λ3的濃度為12.5~100ng/ml,更優選為100ng/ml。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所述的IFN-λ3在制備預防或治療艾滋病藥物中的應用做進一步詳細的介紹,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實施例。
實施例1
采用艾滋病毒感染人巨噬細胞的體外模型,通過放射免疫法對艾滋病毒反轉錄酶活性進行定量檢測,證明IFN-λ3具有抑制艾滋病毒感染人巨噬細胞的活性,采用直接免疫熒光技術檢測細胞內艾滋病毒p24抗原也證明了該活性。該抑制效果與IFN-λ3的作用劑量和作用時間相關,即劑量越大、作用時間越長,抑制效果更好,且染毒前比染毒后的作用效果好。圖1為IFN-λ3抑制艾滋病毒的效果分析圖。在圖1A中,感染艾滋病毒4天后的人巨噬細胞采用4個濃度的IFN-λ3處理8天后,艾滋病毒抑制效果與IFN-λ3濃度正相關,其中100ng/ml的IFN-λ3抑制效果最好,達80%以上。圖1B中,感染艾滋病毒4天后的人巨噬細胞,采用100ng/ml的IFN-λ3處理,IFN-λ3的抑制效果從感染后第8天的91.65%逐漸上升到第16天的96.6%,表明IFN-λ3的作用效果與作用時間正相關。圖1C中,HIV感染前為在艾滋病毒感染巨噬細胞前24小時先用IFN-λ3(100ng/ml)處理,感染同時指IFN-λ3(100ng/ml)與艾滋病毒同時加入到人巨噬細胞培養器中,感染后是指感染艾滋病毒4天再加入IFN-λ3(100ng/ml),圖示說明,在艾滋病毒感染前即加入IFN-λ3的作用效果最好,艾滋病毒感染12天后的抑制效果達到98.21%。而如果在艾滋病毒感染4天后撤銷IFN-λ3,則會導致艾滋病毒的反彈,IFN-λ3在艾滋病毒感染后12天的抑制效果僅為68.2%。
進一步采用熒光定量PCR方法檢測的作用機制研究表明,IFN-λ3主要通過JAK-STAT信號通路發揮抑制艾滋病毒的作用:與未加IFN-λ3的對照相比,IFN-λ3能顯著上調JAK-STAT信號通路中的Toll樣受體分子(TLR)、干擾素調節因子(IRF)、以及λ干擾素受體等分子的表達,并最終導致細胞內干擾素刺激基因56(ISG56)、抗粘液病毒A(MxA)、寡聚腺苷酸合成酶基因-1(OAS-1)、APOBEC3G(A3G)、APOBEC3F(A3F)、Tetherin等一系列廣譜抗病毒因子的高表達,從而達到抗艾滋病毒的作用。
而在加入IFN-λ3之前加入JAK抑制劑的試驗發現,IFN-λ3抑制艾滋病毒的效果明顯降低,而其介導產生的ISG56、OAS-1等抗病毒因子也顯著降低。進一步證明了IFN-λ3是通過JAK-STAT信號通路調控信號通路分子,產生一系列廣譜抗病毒因子,達到抑制艾滋病毒的效果。
IFN-λ3與IFN-λ1和IFN-λ2相比,具有更明顯的抑制效果,其產生的ISG56等廣譜抗病毒因子也顯著高于1型和2型λ干擾素。IFN-λ3抑制艾滋病毒的效果與IFN-λ1和IFN-λ2的比較結果如圖2所示。在圖2A中,人巨噬細胞感染艾滋病毒4天后,分別加入同劑量(100ng/ml)的IFN-λ1、IFN-λ2、IFN-λ3,檢測感染8天后細胞培養液中的艾滋病毒反轉錄酶活性,與未加IFN-λ的對照比,三種IFN-λ抑制艾滋病毒的抑制率分別為69.74%、43.81%、76.61%,IFN-λ3的抑制效果最好。在圖2B中,分別加入同劑量(100ng/ml)IFN-λ1、IFN-λ2、IFN-λ3的人巨噬細胞作用24小時后,與未加IFN-λ的對照組相比,細胞內廣譜抗病毒因子mRN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IFN-λ3導致的ISG56、MxA、OAS-1、A3G、A3F的增加幅度明顯高于IFN-λ1、IFN-λ2的增加量(p<0.05)。
本發明中所用的IFN-λ3購自R&D Systems公司,濃度為100μg/ml,用磷酸鹽緩沖液(PBS,PH=7.2)稀釋至12.5~100ng/ml濃度使用。所使用的人巨噬細胞數量為標準24孔細胞培養板每孔0.25×106個,細胞培養液為Dulbecco改良Eagle培養基(DMEM)并含10%的胎牛血清、2mmol/ml的谷氨酰胺、100U/ml的青霉素和100U/ml的鏈霉素。當采用IFN-λ3處理時,在細胞培養液中加入200微升的不同濃度IFN-λ3,可觀察到圖1、圖2中所示的抑制艾滋病毒效果。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