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中醫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及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干燥綜合癥是以口、眼干燥為常見表現的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又名自體免疫性外分泌腺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臨床除有唾液腺和淚腺功能下降而出現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分泌腺及器官受累而出現多系統損害的癥狀。西醫尚無有效可靠的治療方法,主要采用對癥治療,給患者及家屬帶來精神負擔及經濟負擔。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及制作方法。
本發明公開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的原料:
生黃芪25-35份、生地黃15-25份、百合26-36份、麥門冬10-20份、蘆根10-20份、枸杞子15-25份、菊花5-15份、烏梅10-20份、丹參25-35份、砂仁5-15份、葛根15-25份、郁金10-15份以及生甘草8-12份。
進一步地,所述原料配比為:
生黃芪30份、生地黃20份、百合30份、麥門冬15份、蘆根15份、枸杞子20份、菊花10份、烏梅15份、丹參30份、砂仁10份、葛根20份、郁金12份、生甘草10份。
本發明還公開了一種上述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的制作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1)將所述原料放入容器內,用水沒過原料4-6cm,浸泡30min以上;
(2)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800ml,煎煮30min;第二次加水600ml,煎煮20min;兩次煎煮液合并后,過濾提取后為成品湯劑。
(3)過濾提取,成為成品湯劑。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配方中生黃芪可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化氣運津;生地黃清熱養陰生津;麥門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三藥合用可養肺胃脾之陰,清三焦之熱,則陰生燥除。烏梅可生津止渴,與滋陰補氣之生地黃、麥門冬等甘味藥相配伍,一斂一滋,化生陰血,滋潤臟腑。枸杞子、菊花補肝益腎,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百合與麥門冬同入心、肺經,能清心除煩,寧心安神。葛根既能清透胃氣分實熱,又能生津止渴除煩。燥毒日久可致瘀,故使用丹參以涼血化瘀,養血安神。砂仁具有行氣調中、和胃醒脾的功效。葛根生津解熱,又可升舉陽明之氣。全方共奏益氣養陰潤燥之效;
2.本發明選用生黃芪、生地黃、百合、麥門冬、蘆根、枸杞子、菊花、烏梅、丹參、砂仁、葛根、郁金以及生甘草等十幾種中藥組合制備而成;
其中,生黃芪味甘、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益氣健脾的功效;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百合味甘、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麥門冬味甘、微苦、寒,歸肺、胃、心經,具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效;蘆根味甘、寒,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吐,利尿的功效;枸杞子味甘、平,歸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菊花味苦、甘、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功效;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澀腸,生津,安蛔的功效;丹參味苦、微寒,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消心除煩,涼血消癰的功效;砂仁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肺、胃經,具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功效;郁金味辛、苦、寒,歸肝、心、肺經,具有活血止痛,行氣解郁,清心涼血,利膽退黃的功效;生甘草味甘、苦,歸心、肺、脾、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
3.本發明的湯劑具有見效快,治愈率高、側重調理,標本兼治、不易復發等優點,在保證藥效的情況下,制成方便制成使用的成品藥劑,原料簡單,制備工藝簡單,藥效穩定,沒有副作用,易于推廣應用等優勢。
以下是臨床實驗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中藥的優點和所能達到的技術效果。
(一)一般資料
本發明中藥為治療以口、眼干燥為常見表現的干燥綜合癥;又名自體免疫性外分泌腺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體。臨床除有唾液腺和淚腺功能下降而出現口干、眼干外,尚有其他分泌腺及器官受累而出現多系統損害的癥狀。
臨床實驗中采集110例臨床病例,將110例干燥綜合征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0例和對照組50例;所有病例均排除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者;有心、腦、腎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等疾病。
其中,治療組中,男性35例,年齡32-68歲;女性25例,年齡30-70歲;對照組中,男性27例,年齡33-69歲;女性23例,年齡32-68歲。
(二)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本發明中藥的治療方法為口服及霧化治療;
口服:每日150ml,分2次于飯后15~20min服用。
霧化治療:每次取湯劑30~50ml,加入醫用霧化器內先后對準口腔及眼部噴霧,每次15~20分鐘。7天為一個療程,一般需要1-2個療程。藥物經超聲霧化后,在常溫下分裂成直徑為1~5μm的大量氣霧微粒,可使藥物不斷作用于口腔和眼部的分泌腺,增加局部作用時間和有效藥量,可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對照組為免疫治療,口服硫酸羥化氯喹片治療,0.2g/次,每日2次口服,連服15天。
(四)療效評價:
臨床緩解:口干、眼干癥狀消失,唾液流率、淚液流率指標明顯改善。
顯效:口干、眼干癥狀明顯好轉,全身癥狀好轉,唾液流率、淚液流率指標有所改善。
有效:口干、眼干癥狀好轉,全身癥狀好轉,唾液流率、淚液流率指標有輕度改善。
無效:口干、眼干癥狀改善不明顯,唾液流率、淚液流率指標改善不明顯或較治療前加重。
(五)臨床實驗結果如下表:
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中藥治療以口、眼干燥為常見表現的干燥綜合癥時的總的治愈率為86.7%,總有效率為95%。
其中,部分臨床資料如下:
典型病例:
1、劉某,男,51歲,因眼干、口干3年就診;雙眼干燥有摩擦感,唾液腺分泌減少,唾液流量15min小于1.5ml。應用上方治療7天后,癥狀明顯減輕,后連續治療7天痊愈。隨訪6月無復發。
2、王某某,女,55歲,因口腔干燥1年伴進食時疼痛1周就診;唾液腺分泌減少,唾液流量15min小于1.5ml,血沉ESR及血清IgG檢查為陽性。應用上方治療7天后,口腔黏膜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后連續治療14天痊愈。隨訪6月無復發。
3、謝某,女,61歲,因眼干、口干4年伴加重10天就診;唾液腺流量測定,唾液流量15min小于1.5ml,Schirmer實驗,濾紙潮濕程度小于5mm。應用上方連續治療15天痊愈。隨訪6月無復發。
4、宋某某,女,59歲,因眼干、口干3月就診;唾液腺流量測定,唾液流量15min小于1.5ml,Schirmer實驗,濾紙潮濕程度小于5mm,實驗室檢查,血沉ESR及血清IgG為陰性。應用上方治療7天后,癥狀明顯減輕,后連續治療5天,癥狀不明顯。囑盡量適當進酸性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
5、張某,男,65歲,因眼干、口干5月伴咀嚼無力1月就診;唾液腺分泌減少,唾液流量15min小于1.5ml,血沉ESR及血清IgG檢查為陽性。經用上方治療7天后,眼干、口干癥狀改善。后連續治療10天痊愈。隨訪6月無復發。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發明,但不能用來限制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的原料:
生黃芪30g、生地黃20g、百合30g、麥門冬15g、蘆根15g、枸杞子20g、菊花10g、烏梅15g、丹參30g、砂仁10g、葛根20g、郁金12g、生甘草10g。
其制作方法如下:
組方放置于不銹鋼桶內,清水沒過藥面5cm,浸泡30min以上;煎煮兩次,第一次30min,第二次20min;過濾提取,成為湯劑。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治療干燥綜合癥的中藥,包括如下按重量份的原料:
生黃芪28g、生地黃16g、百合31g、麥門冬16g、蘆根14g、枸杞子19g、菊花11g、烏梅14g、丹參31g、砂仁9g、葛根17g、郁金13g、生甘草10g。
其制作方法如下:
組方放置于不銹鋼桶內,清水沒過藥面6cm,浸泡40min;
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800ml,煎煮30min;第二次加水600ml,煎煮20min;兩次煎煮液合并后,過濾提取后為成品湯劑。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為了示例和描述起見而給出的,而并不是無遺漏的或者將本發明限于所公開的形式。很多修改和變化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和描述實施例是為了更好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并且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發明從而設計適于特定用途的帶有各種修改的各種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