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中藥復合膏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中藥湯劑系指將藥材飲片或粗顆粒加水煎煮或沸水浸泡后,去渣取汁而得到的液體制劑。中藥湯劑之所以數千年延用至今,是因為該劑型組方靈活,適應中醫辨證施治的需要;同時制法簡便,以水為溶劑,價廉易得,起效又較為迅速,業內一般公認為湯劑是最有效的中藥制劑,但也存在著味苦量大,必須臨時制備等缺點,費時費力,無形中讓患者難以堅持服用,因此往往達不到很好的效果。
中藥里含有淀粉、糖類、蛋白質、維生素、揮發油、氨基酸和各種酶、微量元素等多種成分,煎煮時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湯藥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溫熱時先服一半,4~6小時后再服一半。如果過夜服用或存放過久,不但藥效降低,而且會因空氣、溫度、時間和細菌污染等因素的影響,使藥液中的酶分解減效,細菌繁殖滋生,淀粉、糖類營養等成分發酵水解,以致藥液發餿變質,服用后對人體健康不利。同時,中藥材根據其含有物質的區別,分為先煎后下、另煎烊化等不同的操作,例如一些含有揮發油的中藥不宜久煎,否則成分揮發,失去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中藥復合膏的制備方法,其具有服用方便、吸收效果好等特點。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中藥復合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中藥材加入鍋中,倒入溶劑后煮沸,過濾,得到初提液和初濾渣;
(2)向所述初濾渣中加入溶劑繼續煮沸,過濾,得到次提液和次濾渣;
(3)合并所述初提液和所述次提液,得煎湯;
(4)將藥物細粉加入所述煎湯中,并混合均勻得復合煎湯;
(5)將所述復合煎湯在70-80℃溫度下熬制,并不斷攪拌,至拉抻所述煎湯成拉絲或不分滴狀,得復合膏。
進一步的,所述溶劑為水或60%乙醇。
進一步的,步驟(1)前,將所述中藥材置于水中浸泡10~16小時,加水量為所述中藥材的2~3倍。
進一步的,步驟(1)中,所述中藥材的煮沸時間為1~2小時。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2)中,煮沸的時間為0.5~1小時。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3)后,將所述煎湯用濾網或紗布過濾。
進一步的,步驟(5)后,將所述復合膏置入潔凈的容器中,密封后,進行高壓滅菌。
進一步的,所述藥物細粉由宜后下中藥和或貴細藥材粉粹制成。
進一步的,所述藥物細粉的粒度大于300目。
進一步的,所述藥物細粉通過細胞破壁機加工而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中藥制劑結合起來,可將眾多副藥按藥方比例提取后濃縮成膏,其中復合有散劑、揮發油等,能夠兼具多種制劑的優點,既有湯劑的良好吸收效果,又不用每次都進行煎藥,還能融合一些易揮發宜后下的藥材,本發明的藥膏置于冰箱存儲,可以保質半年左右,取服時應用潔凈干燥的匙羹裝取,取用方便。
具體實施方式
一種中藥復合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中藥材加入鍋中煮沸,過濾,得到初提液和初濾渣;
(2)向所述初濾渣中加入溶劑繼續煮沸,過濾,得到次提液和次濾渣;
(3)合并所述初提液和所述次提液,得煎湯;
(4)將藥物細粉加入所述煎湯中,并混合均勻得復合煎湯;
(5)將所述復合煎湯在60-80℃溫度下熬制,并不斷攪拌,至拉抻所述煎湯成絲狀,得復合膏。
復合膏的適用范圍:1.亞健康狀態者:因膏以補為主,可起到糾偏祛病,調節陰陽平衡,使人體恢復到最佳狀態的作用;2.虛弱狀態者:因各種原因引起的虛證,服用膏滋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生活質量;3.益壽延年:可以增強中老年人體質,防止早衰;4.預防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慢性病干預(如早期糖尿病與高血壓的病情控制及并發癥預防);5.男婦科各類疾病:宮冷痛經,不孕不育(無器質性病變或先天缺陷患者),腎虛腰酸,陽痿早泄等。均有一定幫助和療效。
禁忌:膏方雖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服用,特別是以下人群更不能服用:1.各種急性感染(發熱、腹瀉、咽喉疼痛、感冒、咳嗽、尿道澀痛等),器質性病變:如腫瘤,肝硬化,組織壞死等。感冒必須在疾病緩解后再服用;其他: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含糖的膏方,高尿酸者不宜服用含膠類補藥的膏方,高血壓患者不宜服用鹽制藥材等。
服用方法:取一到兩匙羹(約5-10g)膏方,熱水沖服,加水不宜過200ml,如需調味(加糖或鹽,煉蜜等),應事先咨詢中醫師或藥師,調味料加入量不宜超過加入膏量,以確保膏湯維持與機體相似或略高的滲透壓,確保更好的吸收。
在服用本發明藥膏時,可以添加適量的糖或鹽,不但可以調節口感,而且能夠調節滲透壓以利于吸收。具體的測定方法如下:
取生物半透膜適量(建議用雞蛋膜)。輕輕倒入經“《中國藥典2015四部》相對密度測定法比重瓶法”測定后的膏方溶解液適量至2/3滿,置于裝有適量生理鹽水0.9%NaCl溶液中,以藥液不滲出或略微滲出半透膜為宜,觀察水的顏色變化,判定適宜相對密度約為1.06。即加入膏方的量約為5-8g/100ml左右,或多或少對服用安全性并無太大影響。
用量:根據患者不同的輕重程度,給予不同的服用次數,最多不可過三次。以晨起空腹服用起為第一次,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膏物或者脾胃較差(表現為大便不成型,身體乏力,舌苔厚白等)者,宜餐后一小時服用,每次服用間隔為不少于6小時,以保證夜間維持足夠的血藥濃度。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發明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處方:海藻、昆布、海帶、苡仁、牡蠣、土茯苓各30克,半夏、浙貝母、白術各10克,青皮、陳皮各6克,茯苓、豬苓各12克。
制備方法:
(1)將海藻、昆布、海帶、苡仁、牡蠣、土茯苓、半夏、浙貝母、白術各10克,茯苓、豬苓各12g加入砂鍋中,加水700g,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2h,將湯倒出,作為初提液;
(2)藥渣中再次加入適量的水煎煮,保持微沸1h,將湯倒出,得次提液;
(3)將初提液和次提液合并,混勻,得煎湯;
(4)將復合煎湯的溫度控制調制70℃,并置于攪拌器下緩緩攪拌至成膏狀,以取膏成不分滴狀態(濃縮比例為18:1)為宜,略稀亦可;
(5)取青皮、陳皮各6克,粉粹成300目的細粉,順時針少量多次倒入處于不斷攪拌狀態下的流膏中,混合均勻。
實施例2
處方:金剛藤15g,忍冬15g,活血藤20g,天丁15g,制香附12g,荔枝核20g,赤芍15g,炒白芍15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敗醬草15g,三棱15g,莪術15g,薏苡仁20g,澤瀉15g,土茯苓15g,公英10g,烏藥10g,三七3g,穿山甲3g。
制備方法:
(1)將20倍處方量的金剛藤,忍冬,活血藤,天丁,制香附,荔枝核20g,赤芍,炒白芍,路路通,王不留行,敗醬草,三棱,莪術,薏苡仁,澤瀉,土茯苓,公英,烏藥加入砂鍋中,加水22斤,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1.5h,將湯倒出,作為初提液;
(2)藥渣中再次加入適量的水煎煮,保持微沸0.5h,將湯倒出,得次提液;
(3)將初提液和次提液合并,混勻,得煎湯;
(4)將復合煎湯的溫度控制調制80℃或近沸騰,并置于攪拌器下緩緩攪拌至成膏狀,以取膏成不分滴狀態(濃縮比例為20:1)為宜,略稀亦可;
(5)取三七、穿山甲各60克,粉粹成800目的細粉,順時針少量多次倒入處于不斷攪拌狀態下的流膏中,混合均勻。
實施例3
處方:黃芪15g,酒當歸10g,人參10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浙白術10g,甘草5g,海藻5g,薄荷10g,五味子10g,細辛5g。
1)將10倍處方量的黃芪,酒當歸,人參,陳皮,升麻,柴胡,浙白術,甘草,海藻,五味子,細辛加入砂鍋中,加60%(v/v)乙醇6斤,加熱至沸,并保持微沸2h,將湯倒出,作為初提液;
(2)藥渣中再次加入適量的60%乙醇煎煮,保持微沸0.5h,將湯倒出,得次提液;
(3)將初提液和次提液合并,混勻,得煎湯;
(4)將復合煎湯的溫度控制調制70℃或近沸騰,并置于攪拌器下緩緩攪拌至成膏狀,以取膏成不分滴狀態(濃縮比例為18:1)為宜,略稀亦可;
5)取薄荷100g,粉粹成600目的細粉,順時針少量多次倒入處于不斷攪拌狀態下的流膏中,混合均勻。
中草藥所含化學成分很復雜,通常有糖類、氨基酸、蛋白質、油脂、蠟、酶、色素、維生素、有機酸、鞣質、無機鹽、揮發油、生物堿、甙類,本發明針對多種不同中藥中的多種成分,分別采用水、60%乙醇進行提取,可以充分提取出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且煎煮前進行較長時間的浸泡,使有效成分易于析出。
本發明制備的膏方適用范圍更廣,適用于絕大多數醫院的處方和古方;制備方法簡單;提高了患者的順應性,能夠使患者較長時間堅持服藥,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藥效,取得湯劑所達不到的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