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特別地,涉及一種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此外,本發明還涉及一種包括上述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輸液容器。
背景技術:
輸液是由靜脈滴注入體內的大劑量(一次給藥在50ml以上)注射液,通常包裝在玻璃或塑料的輸液容器內。使用時通過輸液器調整滴速,持續而穩定地進入靜脈,以補充體液、電解質或提供營養物質。由于其用量大而且直接進入血液,因此質量要求高,生產工藝要求高。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發現,藥液中存在的不溶性微粒通過靜脈輸液或靜脈注射會不可避免地進入人體,從而導致急性反應或潛在危險,其危害是嚴重且持久的。這些危害主要包括血管栓塞、梗死、出血、肉芽腫、肺纖維化、過敏反應、癌反應、熱原反應、靜脈炎、血小板減少、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等。
現有的輸液容器因為人力成本、材料成本、生工藝等原因而大量采用塑料材質的大輸液軟袋或瓶包裝,大輸液軟袋或瓶包裝用焊接式組合蓋是加藥針、輸液器(針)與容器內的輸液藥液接觸的通道,因此組合蓋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輸液藥液的質量。
組合蓋主要由外蓋、膠塞和內蓋組成,雖然通過層層的密封保護,但是仍然存在大量的不溶性微粒產生風險。首先,輸液容器及塑料外蓋和內蓋,隨著產品設計、注塑制造、藥品生產工藝摩擦、臨床使用側孔穿刺針切割等方法的不同,以及傳統產品結構設計的不合理,經反復試驗、驗證,證明其產生的微粒污染程度也不同;其次,膠塞多采用橡膠塞,橡膠塞主要成分為合成橡膠,還包含有硫、氧化鋅、碳墨、滑石粉等,這些雜質易脫落,形成不溶性微粒;再次,側孔穿刺針和斜口穿刺針在穿刺過程中會依次貫穿膠塞和內蓋,側孔針或斜口針會順勢攜帶膠塞和內蓋產生的不溶性微粒進入輸液溶液,而導致輸液溶液的不溶性微粒增多。且傳統產品臨床使用表現為側孔針穿刺時基本全部產生膠塞屑,斜口針基本全部為內蓋塑料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及輸液容器,以解決現有傳統組合蓋在穿刺使用過程中,側孔穿刺針側孔部位容易將膠塞和內蓋產生的不溶性微粒帶入輸液溶液的技術問題。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包括用于輸液容器密封連接的外蓋、處于外蓋內腔中用于抱箍側孔穿刺針以實現穿刺密封的膠塞以及用于將膠塞封蓋于外蓋內腔中的內封蓋,外蓋上設有用于通過拉開外蓋表面的撕裂區域后露出膠塞的拉環,拉環、撕裂區域、膠塞和內封蓋上下對應布設并形成待穿刺線路,膠塞下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上凹陷槽,上凹陷槽的上槽底與內封蓋的待穿刺部位之間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的凈空距離;或者內封蓋上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下凹陷槽,下凹陷槽的下槽底與膠塞下表面的待穿刺部位之間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的凈空距離;或者膠塞下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上凹陷槽,內封蓋上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下凹陷槽,上凹陷槽的上槽底與下凹陷槽的下槽底之間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的凈空距離。
進一步地,凈空距離≥4.5mm。
進一步地,內封蓋的穿刺部位開設有用于引導側孔穿刺針穿入的豎向穿刺孔,豎向穿刺孔上覆蓋有用于減小穿刺過程中落屑并阻隔膠塞掉屑的輸液用多層共擠膜。輸液用多層共擠膜采用吹塑工藝成型,該工藝生產的輸液用共擠膜,物理厚度均一,吹塑塑料內在質量均一性遠遠高于傳統注塑工藝生產產品,克服內封蓋穿刺部位注塑成型工藝易受原料質量波動、注塑設備、模具及輔助設備質量及其穩定性,以及工藝參數的影響等缺陷。
進一步地,輸液用多層共擠膜設置有二層至五層,輸液用多層共擠膜的厚度為0.18mm-0.5mm;輸液用多層共擠膜通過熱焊接或超聲波焊焊接于內封蓋上并封蓋內封蓋的豎向穿刺孔;或者輸液用多層共擠膜包覆于內封蓋表面并封蓋內封蓋的豎向穿刺孔,內封蓋連同表面的輸液用多層共擠膜固定在外蓋內腔中;或者輸液用多層共擠膜嵌固于內封蓋的豎向穿刺孔內并封閉豎向穿刺孔。
進一步地,拉環通過起拉柱固接于外蓋上表面的撕裂區域;起拉柱為上小下大的椎體、上下大小相同的柱體、側壁向撕裂區域內彎曲的圓弧體或者上端朝向撕裂區域內傾斜的傾斜體;起拉柱的表面為平整面、帶豎向筋的表面、帶水平筋的表面、帶網狀筋的表面或帶豎向凹槽的表面;撕裂區域的形狀為長條形、水滴形、橢圓形、菱形或者三角形,起拉柱與撕裂區域的連接部位處于撕裂區域的窄端;或者撕裂區域的區域寬度由遠離起拉柱的一側向起拉柱的連接部位逐漸變窄。
進一步地,外蓋和/或內封蓋的底部用于密封連接的密封線部位具有用于拉環組合蓋與輸液容器密封焊接工藝中減少注塑毛刺、飛邊及生產過程中摩擦生產塑料掉屑的倒角,倒角半徑為0.05mm-0.40mm;和/或外蓋焊接法蘭面外圓側轉角處用于密封連接部位具有用于拉環組合蓋與輸液容器密封焊接工藝中減小注塑毛刺、飛邊及生產過程中摩擦生產塑料掉屑的倒角,倒角半徑為0.05mm-0.40mm。
進一步地,外蓋和/或內封蓋上通過注塑產生的封水線處于側面上。
進一步地,一個拉環對應一個撕裂區域,撕裂區域下部設有一組上下對應的膠塞和內封蓋,撕裂區域封蓋一組待穿刺線路,外蓋向上伸出有柱形件,柱形件的徑向尺寸小于外蓋其他部位的徑向尺寸,膠塞和內封蓋均處于柱形件的內腔中,拉環設于柱形件的頂部;或者一個拉環對應一個撕裂區域,撕裂區域下部設有兩組上下對應布置的膠塞和內封蓋,撕裂區域封蓋有兩組待穿刺線路,外蓋向上伸出有柱形件,柱形件的徑向尺寸小于外蓋其他部位的徑向尺寸,膠塞和內封蓋均處于柱形件的內腔中,拉環設于柱形件的頂部;或者拉環具有兩個,每一個拉環對應一個撕裂區域,撕裂區域封蓋有一組上下對應的膠塞和內封蓋,每一個撕裂區域封蓋一組待穿刺線路,外蓋向上伸出有兩個柱形件,柱形件的徑向尺寸小于外蓋其他部位的徑向尺寸,膠塞和內封蓋均處于柱形件的內腔中,拉環設于相應的柱形件的頂部,兩個柱形件之間設有用于拉結兩個柱形件的連接部。
進一步地,內封蓋采用板片結構或者嵌固式內蓋結構;內封蓋的待穿刺部位具有朝向膠塞方向延伸并用于引導側孔穿刺針進入或嵌固于膠塞內進行相互固定和密封的延伸筒;內封蓋通過熱焊接或超聲波焊焊接于外蓋的內腔,或者內封蓋通過卡扣卡接于外蓋的內腔,或者內封蓋通過榫齒榫接于外蓋的內腔,或者內封蓋通過過盈配合連接于外蓋的內腔。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輸液容器,其包括上述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
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可以通過在膠塞上開設上凹陷槽,或者在內封蓋上開設下凹陷槽,或者同時在膠塞上開設上凹陷槽以及在內封蓋上開設下凹陷槽,從而在待穿刺線路上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的凈空距離,使得側孔穿刺針穿刺內封蓋時側孔鋼針的側孔完全脫離膠塞內部,從而有效避開穿刺針穿刺內封蓋時由小到最大最后最小的穿刺切削力,從而杜絕側孔針穿刺產生的膠塞落屑和最大限度減少膠塞產生落屑的幾率;
凈空距離或空間,可有效確保膠塞不過于壓實,消除膠塞受壓的內應力,給予穿刺時膠塞相對自由伸展空間,充分發揮膠塞本身的彈性作用,最大限度減少穿刺針產生切削阻力,從而杜絕或最大限度減少側孔針穿刺產生的膠塞落屑產生的幾率;
凈空距離或空間,也可對穿刺時如果膠塞產生的落屑起到隔離的作用,并被內封蓋阻隔在內封蓋與膠塞之間,從而杜絕或最大限度減少膠塞落屑進入藥液中的幾率。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發明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外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外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4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外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5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膠塞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板片結構內封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嵌固式內蓋結構內封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雙拉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10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圖例說明:
1、外蓋;101、撕裂區域;102、柱形件;103、連接部;2、膠塞;201、上凹陷槽;2011、上槽底;3、內封蓋;301、下凹陷槽;3011、下槽底;302、豎向穿刺孔;303、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4、延伸筒;4、拉環;401、起拉柱;5、倒角。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圖1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2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外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3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外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圖4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外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三;圖5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膠塞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板片結構內封蓋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嵌固式內蓋結構內封蓋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雙拉環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二;圖10是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的結構示意圖之三。
如圖1所述,本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包括用于輸液容器密封連接的外蓋1、處于外蓋1內腔中用于抱箍側孔穿刺針以實現穿刺密封的膠塞2以及用于將膠塞2封蓋于外蓋1內腔中的內封蓋3,外蓋1上設有用于通過拉開外蓋1表面的撕裂區域101后露出膠塞2的拉環4,拉環4、撕裂區域101、膠塞2和內封蓋3上下對應布設并形成待穿刺線路,膠塞2下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上凹陷槽201,上凹陷槽201的上槽底2011與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之間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2的凈空距離a。本發明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通過在膠塞2上開設上凹陷槽201,從而在待穿刺線路上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2的凈空距離a,使得側孔穿刺針具有足夠的避讓空間,膠塞2不易繃緊,從而減少側孔穿刺針對膠塞2的切削幾率;側孔穿刺針在脫離膠塞2后再與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接觸,側孔穿刺針在內封蓋3上穿刺產生的振動力使得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從膠塞2帶出的碎屑及時從側孔部位內脫出,并被內封蓋3阻隔在內封蓋3與膠塞2之間,從而減少甚至避免穿刺過程中帶入輸液容器內的碎屑,消減輸液溶液內的不溶性微粒,以保證輸液的安全。避免傳統組合蓋側孔針穿刺或完全穿刺內封蓋穿刺部位時側孔針的側孔部位局部或完全停留在膠塞內部,從而形成切削作用,造成膠塞落屑,引起堵針或污染藥液,保證輸液及人民用藥安全。同時,內封蓋穿刺部位由注塑成型修改為熱焊或超聲波焊接輸液用多層共擠膜,杜絕或最大限度減少斜口針、側孔針穿刺內蓋時產生的內蓋落屑,從而保證輸液及人民用藥安全。
如圖9所示,本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包括用于輸液容器密封連接的外蓋1、處于外蓋1內腔中用于抱箍側孔穿刺針以實現穿刺密封的膠塞2以及用于將膠塞2封蓋于外蓋1內腔中的內封蓋3,外蓋1上設有用于通過拉開外蓋1表面的撕裂區域101后露出膠塞2的拉環4,拉環4、撕裂區域101、膠塞2和內封蓋3上下對應布設并形成待穿刺線路,內封蓋3上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下凹陷槽301,下凹陷槽301的下槽底3011與膠塞2下表面的待穿刺部位之間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2的凈空距離a。本發明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通過在內封蓋3上開設下凹陷槽301,從而在待穿刺線路上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2的凈空距離a,使得側孔穿刺針具有足夠的避讓空間,膠塞2不易繃緊,從而減少側孔穿刺針對膠塞2的切削幾率;側孔穿刺針在脫離膠塞2后再與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接觸,側孔穿刺針在內封蓋3上穿刺產生的振動力使得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從膠塞2帶出的碎屑及時從側孔部位內脫出,并被內封蓋3阻隔在內封蓋3與膠塞2之間,從而減少甚至避免穿刺過程中帶入輸液容器內的碎屑,消減輸液溶液內的不溶性微粒,以保證輸液的安全。
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包括用于輸液容器密封連接的外蓋1、處于外蓋1內腔中用于抱箍側孔穿刺針以實現穿刺密封的膠塞2以及用于將膠塞2封蓋于外蓋1內腔中的內封蓋3,外蓋1上設有用于通過拉開外蓋1表面的撕裂區域101后露出膠塞2的拉環4,拉環4、撕裂區域101、膠塞2和內封蓋3上下對應布設并形成待穿刺線路,膠塞2下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上凹陷槽201,內封蓋3上表面的待穿刺部位具有下凹陷槽301,上凹陷槽201的上槽底2011與下凹陷槽301的下槽底3011之間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2的凈空距離a。本發明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通過同時在膠塞2上開設上凹陷槽201以及在內封蓋3上開設下凹陷槽301,從而在待穿刺線路上留有用于側孔穿刺針接觸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時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完全脫離膠塞2的凈空距離a,使得側孔穿刺針具有足夠的避讓空間,膠塞2不易繃緊,從而減少側孔穿刺針對膠塞2的切削幾率;側孔穿刺針在脫離膠塞2后再與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接觸,側孔穿刺針在內封蓋3上穿刺產生的振動力使得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從膠塞2帶出的碎屑及時從側孔部位內脫出,并被內封蓋3阻隔在內封蓋3與膠塞2之間,從而減少甚至避免穿刺過程中帶入輸液容器內的碎屑,消減輸液溶液內的不溶性微粒,以保證輸液的安全。撕裂區域101與外蓋1之間為薄弱帶連接、壓痕連接、間隔布置的筋連接、V形槽連接、U形槽連接中的至少一種。
可選地,外蓋1的轉角和/或內封蓋3的轉角均采用圓弧過渡。以方便外蓋1和/或內封蓋3制作脫模,使用方便,不易對其他物件和使用者構成阻礙和作用力傷害。
如圖1、圖9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凈空距離a≥4.5mm。根據組合蓋的結構設計要求,將凈空距離a設定為大于或等于4.5mm,以使得側孔穿刺針有足夠的避讓空間,穿刺過程中膠塞2不易繃緊,從而減少側孔穿刺針對膠塞2切削產生的碎屑。凈空距離a小于或等于外蓋1軸向尺寸的三分之二,以保證撕裂區域101、膠塞2、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的厚度,保證側孔穿刺針能夠穿刺至輸液容器內。
如圖1、圖6、圖7、圖9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內封蓋3的穿刺部位開設有用于引導側孔穿刺針穿入的豎向穿刺孔302。從而形成豎向穿刺通道,利于側孔穿刺針的穿刺引導。豎向穿刺孔302上覆蓋有用于減小穿刺過程中落屑并阻隔膠塞2掉屑的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現有內蓋表面的薄膜均采用注塑成型的注塑薄膜,注塑成型需要較大的壓力及速度,導致內蓋的注塑薄膜穿刺部位薄且脆,類似于玻璃,當側孔穿刺針對注塑薄膜進行穿刺時,容易造成注塑薄膜炸裂,從而產生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容易直接掉入輸液溶液,也容易被側孔穿刺針帶入輸液溶液中。而本發明采用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貼附于內封蓋3的貼膜方式,內封蓋3成型速度快;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具有阻隔性強,可以防氧、防水、防潮,機械性能強,抗爆破性能高,抗穿刺抗撕裂性能強,耐高溫、低溫,耐油、保香性好,無毒無味,熱封性能好,柔軟高透,復合剝離強度高、耐環境性強等特點,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貼膜后不容易出現穿刺炸裂,薄膜厚度均勻,不容易出現穿刺堵針現象,穿刺時能夠將側孔穿刺針表面的不溶性微粒阻隔在外,有效防止側孔穿刺針攜帶不溶性微粒進入輸液溶液的幾率。利用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的彈性,形成側孔穿刺針穿刺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時的彈性振動力,使得側孔穿刺針表面的碎屑在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時能夠從而側孔穿刺針的側孔部位以及針體表面脫離,并被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阻隔于外,減少甚至消除穿刺落屑。內封蓋穿刺部位通過熱焊接或超聲波焊接輸液用多層共擠膜,輸液用多層共擠膜吹塑生產工藝特性,決定了其生產過程質量控制的均一性、精準性、穩定性遠高于注塑成型工藝,反復適應及驗證證明,采用輸液用多層共擠膜,可基本杜絕或最大限度減少穿刺時內封蓋穿刺部位落屑的幾率;消減輸液溶液內的不溶性微粒,以保證輸液的安全。
如圖1、圖9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設置有二層至五層。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的厚度為0.18mm-0.5mm。能夠減小側孔穿刺針對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的切削,從而減少穿刺落屑;形成對側孔穿刺針的多層抱緊和阻隔,從而將側孔穿刺針表面的碎屑能夠完全被阻隔,減少甚至消除穿刺落屑。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通過超聲波焊焊接于內封蓋3上并封蓋內封蓋3的豎向穿刺孔302。可選地,超聲波焊采用高頻超聲波焊。高頻超聲波焊接的溫度為150℃-180℃。可以實現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在內封蓋3表面的快速粘接,內封蓋3的成型速度快。可選地,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通過熱焊接焊接于內封蓋3上并封蓋內封蓋3的豎向穿刺孔302。可以實現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在內封蓋3表面的快速粘接,內封蓋3的成型速度快。可選地,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包覆于內封蓋3表面并封蓋內封蓋3的豎向穿刺孔302,內封蓋3連同表面的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固定在外蓋1內腔中。可選地,輸液用多層共擠膜303嵌固于內封蓋3的豎向穿刺孔302內并封閉豎向穿刺孔302。可以根據需要,以及凈空距離a的設計要求,選擇不同的連接方式,以保證側孔穿刺針的足夠避讓空間。
如圖1、圖2、圖3、圖4、圖8圖9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拉環4通過起拉柱401固接于外蓋1上表面的撕裂區域101。拉環4通過拉動起拉柱401形成對撕裂區域101的局部作用力,通過局部作用力使得撕裂區域101的一端斷裂并沿著薄弱帶延伸,從而使得撕裂區域101完全脫離外蓋1,露出膠塞2。
可選地,起拉柱401為上小下大的椎體。起拉柱401與撕裂區域101連接牢固,拉環4施加的作用力容易傳遞至撕裂區域101的薄弱部位,從而引起撕裂區域101從外蓋1上斷裂脫開。可選地,起拉柱401為上下大小相同的柱體。結構均勻,拉環4施加的作用力能夠均勻施加至撕裂區域101,從而引起撕裂區域101從外蓋1上斷裂脫開。可選地,起拉柱401為側壁向撕裂區域101內彎曲的圓弧體。拉環4施加的作用力沿著圓弧體傳遞至撕裂區域101靠近起拉柱401連接部位的一端,從而引起撕裂區域101局部從外蓋1上斷裂,隨著持續施力,使得斷裂部位延伸,直至整個撕裂區域101從外蓋1上斷裂脫開。可選地,起拉柱401為上端朝向撕裂區域101內傾斜的傾斜體。拉環4施加的作用力沿著傾斜體傳遞至撕裂區域101靠近起拉柱401連接部位的一端,從而引起撕裂區域101局部從外蓋1上斷裂,隨著持續施力,使得斷裂部位延伸,直至整個撕裂區域101從外蓋1上斷裂脫開。
可選地,起拉柱401的表面為平整面。制作簡單脫模方便。可選地,起拉柱401的表面為帶豎向筋的表面。能夠形成起拉柱401壁體的豎向增加,能力拉結拉環4與撕裂區域101,從而使得拉環4施加的作用力更容易傳遞至撕裂區域101,并且保證拉環4、起拉柱401、撕裂區域101三者之間的連接部位,不容易因為制作、運輸、拼裝、施力拉拔過程中的外力作用而斷裂。可選地,起拉柱401的表面為帶水平筋的表面。提高起拉柱401彈性以及抗剪抗扭能力,方便傳遞拉環4所施加的拉拔作用力,彈性也能輔助拉拔,減少起破力,撕拉更容易。可選地,起拉柱401的表面為帶網狀筋的表面。能夠對起拉柱401提供多方位的加強,不僅增加了起拉柱401的彈性,而且提高了拉環4、起拉柱401、撕裂區域101三者之間的連接穩定性,不容易因為制作、運輸、拼裝、施力拉拔過程中的外力作用而斷裂。可選地,起拉柱401的表面為帶豎向凹槽的表面。能夠提高起拉柱401的彈性,利用彈性輔助拉環4施加的拉拔力使得撕裂區域101斷裂,能夠減少起破力,撕拉更容易。
可選地,撕裂區域101的形狀為長條形、水滴形、橢圓形、菱形或者三角形。均采用兩端窄中間寬的結構,起拉柱401均連接于窄端,能夠減少起破力,撕拉更容易。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撕裂區域101的形狀,以方便組合蓋的外形設計,同時也方便撕裂區域101撕拉斷裂。可選地,起拉柱401與撕裂區域101的連接部位處于撕裂區域101的窄端。起拉柱401連接于窄端,能夠減少起破力,撕拉更容易。可選地,撕裂區域101的區域寬度由遠離起拉柱401的一側向起拉柱401的連接部位逐漸變窄。起拉柱401連接于窄端,能夠減少起破力,撕拉更容易。
如圖1、圖9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中,外蓋1和/或內封蓋3的底部用于密封連接的密封線部位具有用于拉環組合蓋與輸液容器密封焊接工藝中減少注塑毛刺、飛邊及生產過程中摩擦生產塑料掉屑的倒角5。倒角半徑為0.05mm-0.40mm。外蓋1和/或內封蓋3在裝配過程中,能夠減少底部與裝配機械或修整機械之間的相互摩擦,減少碎屑產生的幾率,從而減少組合蓋裝配過程中產生的碎屑,減少裝配后的組合蓋內外表面的碎屑。外蓋1焊接法蘭面外圓側轉角處用于密封連接部位具有用于拉環組合蓋與輸液容器密封焊接工藝中減小注塑毛刺、飛邊及生產過程中摩擦生產塑料掉屑的倒角5,倒角半徑為0.05mm-0.40mm。外蓋1在裝配過程中,能夠減少與裝配機械或修整機械之間的相互摩擦,減少碎屑產生的幾率,從而減少組合蓋裝配過程中產生的碎屑,減少裝配后的組合蓋內外表面的碎屑。
本實施例中,外蓋1和/或內封蓋3上通過注塑產生的封水線處于側面上。外蓋1和/或內封蓋3封水線成型要求在膜芯上整體注塑成型,將封水線設計至側面或其他的非關鍵部位上,能夠減少模具配件更換,同一模具能夠成型多尺寸的外蓋1和/或內封蓋3的成型。外蓋1和/或內封蓋3在裝配過程中,減少底部封水線與裝配機械或修整機械之間的相互摩擦,減少碎屑產生的幾率,從而減少組合蓋裝配過程中產生的碎屑,減少裝配后的組合蓋內外表面的碎屑。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一個拉環4對應一個撕裂區域101。撕裂區域101下部設有一組上下對應的膠塞2和內封蓋3。撕裂區域101封蓋一組待穿刺線路。外蓋1向上伸出有柱形件102。柱形件102的徑向尺寸小于外蓋1其他部位的徑向尺寸。膠塞2和內封蓋3均處于柱形件102的內腔中。拉環4設于柱形件102的頂部。形成單閥組合蓋。由于穿刺線路以外的部分屬于多余的材料,因此通過設計成柱形件102,能夠減少材料用量,降低組合蓋的制作成本。可選地,柱形件102的徑向尺寸小于或等于外蓋1徑向尺寸的三分之二。
如圖1、圖5、圖6、圖7、圖9和圖10所示,一個拉環4對應一個撕裂區域101。撕裂區域101下部設有兩組上下對應布置的膠塞2和內封蓋3。撕裂區域101封蓋有兩組待穿刺線路。外蓋1向上伸出有柱形件102。柱形件102的徑向尺寸小于外蓋1其他部位的徑向尺寸。膠塞2和內封蓋3均處于柱形件102的內腔中。拉環4設于柱形件102的頂部。形成雙閥組合蓋。可選地,膠塞2和內封蓋3上下對應形成的待穿刺線路具有多個。可以根據輸液溶液添加藥劑的種類選取,每一條待穿刺線路僅使用一次,以避免反復穿刺,從而降低反復穿刺帶來的落屑。由于穿刺線路以外的部分屬于多余的材料,因此通過設計成柱形件102,能夠減少材料用量,降低組合蓋的制作成本。柱形件102的徑向尺寸小于或等于外蓋1徑向尺寸的三分之二。
如圖8所示,拉環4具有兩個,每一個拉環4對應一個撕裂區域101。撕裂區域101封蓋有一組上下對應的膠塞2和內封蓋3。每一個撕裂區域101封蓋一組待穿刺線路。外蓋1向上伸出有兩個柱形件102。柱形件102的徑向尺寸小于外蓋1其他部位的徑向尺寸。膠塞2和內封蓋3均處于柱形件102的內腔中。拉環4設于相應的柱形件102的頂部。兩個柱形件102之間設有用于拉結兩個柱形件102的連接部103。形成雙閥組合蓋。可選地,膠塞2和內封蓋3上下對應形成的待穿刺線路具有多個。可以根據輸液溶液添加藥劑的種類選取,每一條待穿刺線路僅使用一次,以避免反復穿刺,從而降低反復穿刺帶來的落屑。每個單獨的穿刺線路采用一組柱形件102,以減少多余的材料用量,降低組合蓋的制作成本。相鄰兩個柱形件102之間采用連接部103進行拉結連接,以保證組合蓋的整體性和整體強度,提高穿刺承受能力。可選地,兩個柱形件102內的膠塞2和/或內封蓋3可以采用整體件也可以采用分體件。即兩個柱形件102內的膠塞2彼此相連和/或內封蓋3彼此相連;或者每個柱形件102內具有一個單獨的膠塞2和/或內封蓋3。柱形件102的徑向尺寸小于或等于外蓋1徑向尺寸的三分之二。
本實施例中,內封蓋3采用板片結構或者嵌固式內蓋結構。內封蓋3的待穿刺部位具有朝向膠塞2方向延伸并用于引導側孔穿刺針進入或嵌固于膠塞2內進行相互固定和密封的延伸筒304。可選地,內封蓋3通過熱焊接或超聲波焊焊接于外蓋1的內腔。可以實現內封蓋3與外蓋1的快速粘接,組合蓋的組裝成型速度快,密封性好。可選地,內封蓋3通過卡扣卡接于外蓋1的內腔。可以分別制作以后,人為或機械擠壓拼裝。可選地,內封蓋3通過榫齒榫接于外蓋1的內腔。可以分別制作以后,人為或機械擠壓拼裝。可選地,內封蓋3通過過盈配合連接于外蓋1的內腔。可以分別制作以后,人為或機械擠壓拼裝。
本實施例的輸液容器,包括上述輸液容器用拉環組合蓋。組合蓋的拼接部位具有帶倒角的密封線,以方便焊接,且焊接密封性好;組合蓋底部沒有了制作產生的封水線,消除了封水線對焊接連接造成的阻礙,能夠提高焊接的密封性,同時也消除了封水線帶來的碎屑。
實施時,提供一種輸液容器用易折組合蓋。膠塞2由常規的圓形修改為條形或“8”型。條狀膠塞減少膠塞體積,降低原材料成本。拉環4的撕裂區域101為條狀。撕拉部位區域為條狀,拉環不容易斷裂。拉環4的起撕拉部位形狀為∧型。拉環起撕部位為∧型,撕拉更容易,減少起破力。內封蓋3為條狀卡片結構。卡片有兩個穿刺孔,分別與膠塞2的穿刺部位對應。卡片與外蓋采用超聲波焊接。超聲波焊接采用高頻超聲波焊接溫度:150℃-180℃。可選地,內封蓋3為嵌套內蓋結構。拉環4的起拉柱401及其臨近拉環位置增設適當的加強筋。膠塞2的尺寸在現有基礎上整體增厚增高并呈“凹”型。膠塞呈凹型,減少穿刺阻力。膠塞2的“凹”槽底部側與內蓋穿刺薄壁部位之間的凈空距離≥4.5mm。卡片上覆蓋大輸液用二層至五層輸液用輸液用多層共擠膜,膜材厚度控制在0.18-0.42mm,有利于減少針對塑膠的切削。減少穿刺落屑。側孔穿刺針有避讓空間,膠塞不易繃緊,減少側孔穿刺針對橡膠的切屑。外蓋1和/或內封蓋3的底部密封線部位倒R0.2。外蓋1和/或內封蓋3的封水線成型要求在模芯上整體注塑成型,將封水線(結合線)移至非關鍵部位,減少對組合蓋成型模具配件的更換。
原有注塑內蓋薄膜缺點:注塑成型需要較大的壓力及速度,穿刺部位厚度很薄,跟玻璃一下,穿刺容易炸裂。對材料要求韌性要好,同時流動行要高。采用本發明內封蓋貼膜方式優點:內蓋成型速度快,貼膜后不容易出現穿刺炸裂,薄膜厚度均勻,不容易出現穿刺堵針現象。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