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創面清創循環水療的交替中空負壓引流治療系統。
背景技術:
對于急慢性傷口的處理和治療,早期大多仍采用繃帶包扎的方法進行初步護理,形式單一,現在臨床對于傷口的處理多單獨采用生理鹽水沖洗,殺菌處理,敷料覆蓋、創面負壓封閉等方法,沒有照顧到創面愈合過程中與創面愈合相關的各方面因素,影響了創面的愈合,從而造成在輸送過程中容易沾染細菌,還需要反復多次清洗、除雜,可能會使傷口擴大對于感染性難愈合傷口,往往采用紗布濕敷藥物進行治療,此種方法,換藥頻繁、換藥時撕裂產生疼痛、敷藥過程中妨礙正常活動,給醫護人員帶來負擔并且給病人產生痛苦。
目前,臨床上較常用的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是利用醫用泡沫材料包裹多側孔引流管,再利用具有生物閥功能的半透性粘貼薄膜封閉被引流區,使之與外界隔絕,變開放創面為相對閉合創面,然后接通高負壓源形成一個高效引流系統。與傳統換藥方法相比,負壓封閉引流技術能有效促進肉芽組織生長,縮短創面愈合時間。該技術雖然在治療各種軟組織缺損和感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治療手段單一,缺少沖洗清創、藥物輸送、給氧治療等治療方法;引流不充分,尤其是對伴有壞死組織多,較深的創面或傷口,壞死組織清創處理不當時,負壓引流本身造成的負壓盲端,并不能使創面局部的滲出液及壞死組織完全引流;創面處于隔離狀態,在組織內負壓形成區有增加厭氧菌感染的可能性;負壓封閉引流使創面始終處于干燥狀態,不利于創面的愈合。
水療屬于物理療法的一類,是利用不同溫度、壓力和溶質含量的水, 以不同方式作用于人體以防病治病的方法。水療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有溫度刺激、機械刺激和化學刺激。對大面積燒傷患者,采用全身浸浴水療可以防治創面感染,并可促進創面愈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提供一種用于創面清創循環水療的交替中空負壓引流治療系統,既能夠及時清理創面分泌物,又能夠持續給予創面循環水療及交替中空負壓治療,保持創面低氧濕潤環境,從而起到促進創面快速愈合的作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的一種用于創面清創循環水療的交替中空負壓引流治療系統,包括支撐罩(1)、醫用海綿(2)、進水通道(3)、出水通道(4)、輸入管(5)、引流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罩內芯設有細小管道系統(7),管道一側開口位于支撐罩內面下方,支撐罩內面設有醫用海綿,進水通道、出水通道位于支撐罩頂部,進水通道下端與細小管道相通,上端與輸入管相連,出水通道下端與支撐罩相通,上端與引流管相連,用于外接交替負壓吸引裝置。
所述的支撐罩為圓弧形或個性化創面形狀,用于形成中空負壓,邊沿設有薄層環形片狀結構,底面附有粘貼膠,支撐罩的材質由醫用硅膠或硅橡膠其中的一種制成。
所述的支撐罩內芯設有細小管道系統,從支撐罩頂部至下方呈輻射狀排列,下端開口于支撐罩內面下方,上端開口于進水管。
所述的支撐罩內面設有醫用海綿,形狀與支撐罩內部相匹配,底面平整。
所述的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其位于支撐罩頂部,進水通道下端與細小管道相通,上端與輸入管相連,可外接輸液袋和超聲霧化器,出水通道下端與支撐罩相通,上端與引流管相連,用于外接交替負壓吸引裝置。
所述的進水通道和出水通道,其內部均設有單向閥。
所述的系統可復合多種治療系統同時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支撐罩;2.醫用海綿;3.進水通道;4.出水通道;5.輸入管;6.引流管;7.細小管道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一種用于創面清創循環水療的交替中空負壓引流治療系統,包括支撐罩(1)、醫用海綿(2)、進水通道(3)、出水通道(4)、輸入管(5)、引流管(6),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罩內芯設有細小管道系統(7),管道一側開口位于支撐罩內面下方,支撐罩內面設有醫用海綿,進水通道、出水通道位于支撐罩頂部,進水通道下端與細小管道相通,上端與輸入管相連,出水通道下端與支撐罩相通,上端與引流管相連,用于外接交替負壓吸引裝置。
具體實施時,將整個負壓罩的支撐罩放于創面,醫用海綿貼于創面之上,支撐罩邊沿貼于創面周圍正常皮膚以密封創面。引流管一端連接支撐罩上方的出水通道,一端連接集液袋及負壓吸引裝置,調節負壓值至合適范圍,并設置交替形成負壓狀態,使支撐罩內交替形成中空負壓,達到交替中空負壓治療目的。輸入管一端連接支撐罩上方的進水通道,一端連接輸液袋予以持續輸液,液體通過單向閥及支撐罩內芯的細小管道系統,流入負壓罩底面和創面表面,液體再通過負壓吸引,從醫用海綿中通過支撐罩頂部的出水通道中流出,從而起到對創面循環水療的作用。循環水療和交替中空負壓吸引及引流,兩者結合同時應用,從而促進創面快速愈合。
本發明不限于實施例的范圍,凡是能夠提供循環水療并結合交替中空負壓吸引技術進行創面治療的裝置,均在本發明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