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康復設備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技術中,對于腿部有殘疾或者腿部受傷行動不便的人群而言,常用的助行工具常見的包括有如下兩種:一種為拐,即使用者利用雙臂架在拐上,通過拐支撐身體,從而降低腿部負擔助于行走;另一種為輪椅,使用者坐在輪椅上,完全依靠輪椅行走。
現有技術中所使用的助行設備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拐類設備中,依靠使用者手臂支撐整個身體重量,由于承重較大,不適于長時間的使用,并且,使用拐移動時,必須依靠腿部支撐才能夠使得身體前行,這樣造成拐的使用范疇較小;在輪椅設備中,使用者完全乘坐在輪椅上,雖然人體負荷非常小,但是,腿部無法得到鍛煉,對于健康恢復作用較小。
技術實現要素:
(一)技術問題
如何提供一種使用負擔小,同時又能夠起到康復鍛煉作用的助行設備,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包括:
用于使用者乘坐的坐板;
用于支撐所述坐板的支腿,所述支腿包括有至少三個,全部的所述支腿圍繞成柱體結構設置于所述坐板的下側,于所述支腿上設置有 僅能夠朝一個方向轉動的棘輪滑輪;
設置于所述坐板上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與所述坐板鉸接,于所述連接桿上還鉸接有擺動桿,所述擺動桿的轉動方向與所述連接桿的轉動方向相同;
用于與使用者腳部連接的連接部件,所述連接部件設置于所述擺動桿上。
優選地,所述支腿包括有四個;所述坐板為與人體臀部形狀適配的平滑曲面結構;全部的所述支腿成四棱柱結構設置于所述坐板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支腿為長度可調節桿;所述支腿為金屬結構,所述坐板為金屬結構,所述支腿與所述坐板焊接連接。
優選地,所述連接部件為與人體腳步形狀適配的膠套;所述連接桿和\或所述擺動桿為長度可調節桿。
優選地,所述連接部件為具有松緊力的彈力帶;所述連接桿和\或所述擺動桿為長度可調節桿。
優選地,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有輔助拐杖;所述輔助拐杖與所述坐板卡接。
(三)有益效果
在上述結構設計中,坐板采用人體工程學進行結構設計,其為人體臀部形狀適配的曲面結構,如此設置可以提高本實用新型乘坐的舒適性;至少設置有三根支腿,三根支腿圍繞成柱體結構,即非平面結構設計,當使用者乘坐到坐板上,通過支腿才能夠保證使用者乘坐的穩定性,支腿的底部設置有棘輪滑輪,如此保證坐板僅能夠向前前行,避免其發生倒退出現使用者跌倒的情況;連接桿與坐板鉸接,擺動桿于連接桿鉸接,如此,兩根桿件可以完全適應使用者的腿部活動;連接部分采用踏板或者繃帶結構,其主要功能為與使用者腳部固定,從而保證連接桿以及擺動桿可隨使用者腳部聯動。通過上述結構設計,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結構簡單,在使用時,其既能夠乘坐,又能夠提供助行幫助,本實用新型使用簡單易行,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對使用者的符合較小,適合長時間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在圖1中,部件名稱與附圖編號的對應關系為:
坐板1、支腿2、棘輪滑輪3、連接桿4、擺動桿5、連接部件6、輔助拐杖7。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能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術語“上”、“下”、“左”、“右”、“內”、“外”、“前端”、“后端”、“頭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請參考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該助行裝置能夠幫助腿腳不方便的人群提供助行幫助。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中,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包括:用于使用者乘坐的坐板1;用于支撐坐板1的支腿2,支腿2包括有至少三個,全部的支腿2圍繞成柱體結構設置于坐板1的下側,于支腿2上設置有僅能夠朝一個方向轉動的棘輪滑輪3;設置于坐板1上的連接桿4,連接桿4與坐板1鉸接,于連接桿4上還鉸接有擺動桿5,擺動桿5的轉動方向與連接桿4的轉動方向相同;用于與使用者腳部連接的連接部件6,連接部件6設置于擺動桿5上。
在上述結構設計中,本實用新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1、坐板部分,坐板1采用人體工程學進行結構設計,其為人體臀部形狀適配的曲面結構,如此設置可以提高本實用新型乘坐的舒適性,避免使用者由于長時間使用而造成不適,在本實用新型中,坐板1上還可以設置一層海綿墊或者橡膠墊用以提高其表面舒適度,坐板1可以采用金屬制成,用以提高其整體結構強度;2、支腿部分,支腿2采用高強度金屬材料一體成型,在本實用新型中至少設置有三根支腿2,三根支腿2圍繞成柱體結構,即非平面結構設計,如此結構設計,當使用者乘坐到坐板1上,通過支腿2才能夠保證使用者乘坐的穩定性,支腿2的底部設置有棘輪滑輪3,如此保證坐板1僅能夠向前前行,避免其發生倒退出現使用者跌倒的情況;3、腿部支撐部分,該部分包括有連接桿4以及擺動桿5,連接桿4與坐板1鉸接,擺動桿5于連接桿4鉸接,如此,兩根桿件可以完全適應使用者的腿部活動;4、連接部分,連接部分采用踏板或者繃帶結構,其主要功能為與使用者腳部固定,從而保證連接桿4以及擺動桿5可隨使用者腳部聯動。
通過上述結構設計,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殘疾康復訓練助行裝置結構簡單,在使用時,其既能夠乘坐,又能夠提供助行幫助,本實用新型使用簡單易行,并且在使用過程中對使用者的符合較小,適合長時 間使用。
具體地,支腿2包括有四個;坐板1為與人體臀部形狀適配的平滑曲面結構;全部的支腿2成四棱柱結構設置于坐板1的底部。
為了滿足不同身高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在本實施例中,支腿2為長度可調節桿;支腿2為金屬結構,坐板1為金屬結構,支腿2與坐板1焊接連接。
具體地,支腿2包括有兩根支腿單元,兩根支腿單元上均開設有通孔,每個支腿單元上都開設有多個通孔,這樣通過兩根支腿單元上通孔間的配合實現長度調節。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連接部件6為與人體腳步形狀適配的膠套;連接桿4和\或擺動桿5為長度可調節桿。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實施例中:連接部件6為具有松緊力的彈力帶;連接桿4和\或擺動桿5為長度可調節桿。
對于行動能力較弱的使用者而言,為了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使用的安全性能,本實用新型還包括有輔助拐杖7;輔助拐杖7與坐板1卡接。輔助拐杖7的使用與傳統拐杖的使用方式相同。
提供了輔助拐杖7能夠使得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三種穩定方式:坐板1以及支腿2為使用者提供一級穩定;連接桿4以及擺動桿5結合為使用者提供二級穩定;輔助拐杖7為使用者提供三級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為了示例和描述起見而給出的,而并不是無遺漏的或者將本實用新型限于所公開的形式。很多修改和變化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是顯而易見的。選擇和描述實施例是為了更好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際應用,并且使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夠理解本實用新型從而設計適于特定用途的帶有各種修改的各種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