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輔助器械,特別是一種嬰幼兒護理床。
背景技術:
嬰幼兒生病入院就診后,部分嬰幼兒由于病癥的特殊性需要進行輸液,為了降低嬰幼兒的不適,往往由嬰幼兒父母或者其他親人抱在懷中直至輸液結束,這種方式一方面大大增加了父母的護理強度,另一方面,由于嬰幼兒被抱在懷中,尤其在天氣氣溫較高的時候,嬰幼兒不適感將明顯增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任務是針對以上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嬰幼兒護理床。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嬰幼兒護理床,包括床體、搖擺臺、導軌架、彈性限位裝置、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床體包括床板、床腿、滾輪支架、滾輪、銷軸,床體的上部四側設有護欄,四側護欄圍成區域設有床板,床板四角處設有床腿,床腿的下端設有外螺紋;滾輪支架包括兩個側立板,兩個側立板由平板連接,平板上部有圓臺,圓臺中心設有螺紋孔與床腿的下端端部螺紋連接,兩個側立板上對應設有通孔,滾輪通過銷軸架設于通孔中;所述搖擺臺兩端由封板封閉,下表面兩端對稱設有兩組弧狀導槽,中部對稱設有兩組齒輪帶;所述導軌架包括左邊梁、右邊梁及兩組弧狀凸臺,左邊梁、右邊梁由弧狀凸臺連接為一體并相對于弧狀凸臺左右對稱;所述左邊梁、右邊梁上部形成彎邊,掛于所述床體的護欄上;所述弧狀凸臺的弧度與所述搖擺臺下表面設有的弧狀導槽相匹配,弧狀凸臺的斷面呈T形,能夠與弧狀導槽的斷面相匹配,并對應插入弧狀導槽中;所述彈性限位裝置包括折彎板、橡膠柱、連接螺栓,所述折彎板有立板及橫板構成,橫板中心位置設有通孔,立板下端與所述導軌架的左邊梁或者右邊梁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橡膠柱為圓柱體,其中心設有螺紋孔;所述連接螺栓將橡膠柱與折彎板連接為一體;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圓柱齒輪,所述電機為雙軸雙向驅動電機,并通過螺栓安裝于所述床板上,所述的電機的兩端輸出軸上各花鍵套接一個所述圓柱齒輪,所述圓柱齒輪與齒輪帶嚙合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突出的有益效果:
1、能夠最大程度的減輕患病嬰幼兒的護理強度;
2、能夠減輕患病嬰幼兒在輸液過程中的不適;
3、成本低廉,容易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省略床體的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搖擺臺示意圖。
圖4是圖1中導軌架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床體1、搖擺臺2、導軌架3、彈性限位裝置4、驅動裝置5。
所述床體1包括床板11、床腿12、滾輪支架13、滾輪14、銷軸15,床體1的上部四側設有護欄,四側護欄圍成區域設有床板11,床板11四角處設有床腿12,床腿12的下端為圓柱狀,并設有外螺紋;滾輪支架13包括兩個側立板,兩個側立板由平板連接,平板上部有圓臺,圓臺中心設有螺紋孔與床腿12的下端端部螺紋連接,兩個側立板上對應設有通孔,滾輪14通過銷軸15架設于通孔中。
所述搖擺臺2,如圖3所示,為圓弧狀,兩端由封板21封閉,考慮嬰幼兒的舒適性,在其上可以放置柔性墊層,搖擺臺2的下表面兩端對稱設有兩組弧狀導槽22,中部對稱設有兩組齒輪帶23。
所述導軌架3,如圖4所示,包括左邊梁31、右邊梁32及兩組弧狀凸臺33,左邊梁31、右邊梁32由弧狀凸臺33連接為一體并相對于弧狀凸臺33左右對稱;所述左邊梁31、右邊梁32上部形成彎邊,能夠掛于所述床體1的護欄上;所述弧狀凸臺33的弧度與所述搖擺臺2下表面設有的弧狀導槽22相匹配,弧狀凸臺33的斷面呈T形,能夠與弧狀導槽22的斷面相匹配,并對應插入弧狀導槽22中,將導軌架3與搖擺臺2活動連接。
所述彈性限位裝置4包括折彎板41、橡膠柱42、連接螺栓43,所述折彎板41有立板及橫板構成,橫板中心位置設有通孔,立板下端與所述導軌架3的左邊梁31或者右邊梁32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橡膠柱42為圓柱體,其中心設有螺紋孔;所述連接螺栓43將橡膠柱42與折彎板41連接為一體,共同實現對搖擺臺2的左右搖擺晃動幅度的限制,并保證搖擺晃動的柔和性。
所述驅動裝置5包括電機51、圓柱齒輪52,所述電機51為雙軸雙向驅動電機,并通過螺栓安裝于所述床板11上,所述的電機51的兩端輸出軸上各花鍵套接一個所述圓柱齒輪52,所述圓柱齒輪52與齒輪帶23嚙合連接。所述的雙軸雙向驅動電機為現有技術,其具體結構、電路關系及參數設定在此不再累述。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實施方案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描述,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對它進行的各種顯而易見的改變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