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搬運器械,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搬運床。
背景技術:
現在行動不方便的病人在進行身體檢查時,都需要用搬運床到指定位置,做完檢查又要推回到病床上,由于病人比較重,很多又不能做劇烈翻轉,如果抱住病人身體很容易造成移動部位造成損傷,又沒有很好的移動病人的輔助工具;還有有些病人的檢查比較多,所以最好能在搬運床上休息,但現在的輪子都不能馬上進行剎車,或者剎車不夠穩定;在緊急情況下不能直接做心肺復蘇。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方便移動病人并可直接進行心肺復蘇的多功能搬運床。
為實現本實用新型之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多功能搬運床,包括搬運床體、設置在搬運床體下端的四個豎桿和連接在所述豎桿上的輪子,所述的搬運床體上兩側設有凹槽,凹槽內連接有鉸鏈桿,搬運床體的上方放置有與之外圈相同大小的移動架,移動架為三側連接桿圍繞而成,所述的移動架的兩側連接桿的前端設有扣塊,鉸鏈桿的另一端連接在移動架兩側連接桿的下端的相應位置上,所述輪子上設有剎車片,剎車片可翻轉,輪子上方的所述豎桿上設有一弧形轉動塊,剎車片向上翹起時,弧形轉動塊與輪子相互不接觸,壓下剎車片的同時,輪子向前運動觸碰弧形轉動塊,并帶動延弧形轉動塊向上翹起,輪子向前運動,直到剎車片水平貼靠在地面上時,輪子無法再向前運動,弧形轉動塊上翹達到極限,所述的兩側的連接桿上端面上均設有手柄。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搬運床體上設有心肺復蘇板,心肺復蘇板上端設有連接槽,連接槽內設有卡帶。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卡帶上連接有可拆卸的頸托。
作為優選方案:所述搬運床體中間設有護腰,護腰的中間設有可打開的連接扣。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搬運床上安裝移動架,同時在移動過程中不會引起病人不適,而且可以當作病人長期使用的墊子,移動過程中運用鉸鏈桿和柔性手柄配合,使用合理;增加剎車功能,病人可以一段時間都睡在搬運床上,剎車只需要用腳踢到位,穩定性非常高,護腰可以在搬運時,起到加固效果,頸托連接在搬運床體上,頭部不會在抖動中移動,設置的心肺復蘇板先用墊子墊平,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否則插入外側的心肺復蘇板會有突起,引起患者的不適。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剎車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根據圖1至圖2所示,本實施例所述的一種醫用搬運床,包括搬運床體1、設置在搬運床體1下端的四個豎桿2和連接在所述豎桿2上的輪子3,所述的搬運床體1上兩側設有凹槽4,凹槽4內連接有鉸鏈桿5,搬運床體1的上方放置有與之外圈相同大小的移動架6,移動架6為三側連接桿圍繞而成,所述的移動架6的兩側連接桿7的前端設有扣塊8,鉸鏈桿5的另一端連接在移動架6兩側連接桿7的下端的相應位置上,所述輪子3上設有剎車片9,剎車片9可翻轉,輪子3上方的所述豎桿2上設有一弧形轉動塊10,剎車片9向上翹起時,弧形轉動塊10與輪子3相互不接觸,壓下剎車片9的同時,輪子3向前運動觸碰弧形轉動塊10,并帶動延弧形轉動塊10向上翹起,輪子3向前運動,直到剎車片9水平貼靠在地面上時,輪子3無法再向前運動,弧形轉動塊10上翹達到極限,所述的兩側的連接桿7上端面上均設有手柄11,所述搬運床體1上設有心肺復蘇板12,心肺復蘇板12上端設有連接槽13,連接槽13內設有卡帶14,所述卡帶14上連接有可拆卸的頸托15,所述搬運床體1中間設有護腰16,護腰16的中間設有可打開的連接扣17。
在使用時,把搬運床推動到病床邊,與病床相倚靠。再由兩人分別拉動各邊的手柄11向上并且向病床方向進行拉動,鉸鏈桿5的作用下,整個過程不會感覺很重,把整個移動架6放到病床上后,打開兩側的扣塊8,用力拉動移動架6,上方放置的床板與移動架6脫離,移動架6在手柄11的作用下配合鉸鏈桿5的回復重新回到推車上,而病人躺在床板上。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給床板外側包上床單,平時就可以直接睡在上面,壓下剎車片9的同時,輪子3向前運動觸碰弧形轉動塊10,并帶動延弧形轉動塊10向上翹起,輪子3向前運動,直到剎車片9水平貼靠在地面上時,輪子3無法再向前運動,弧形轉動塊10上翹達到極限,這樣就起到了穩定的效果。護腰16可以在搬運時,起到加固效果,頸托15連接在搬運床體1上,頭部不會在抖動中移動,設置的心肺復蘇板12先用墊子墊平,在特殊情況下使用,否則插入外側的心肺復蘇板12會有突起,引起患者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