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用引流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經皮腎碎石術后止血引流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特別是醫療器械和微創外科的發展,經皮腎鏡取石術已在臨床普遍應用。經皮腎鏡取石術就是在腰部建立一條從皮膚到腎臟的通道,利用激光、超聲等碎石工具,把腎結石擊碎取出。就是所謂的“打孔取石”。
而傳統的“開刀取石”的方法,需要在腰部做一個20cm左右的大切口,切開腰部的肌肉,把腎臟分離出來,在腎盂或腎實質切開一個小口,將結石取出來。這種方法損傷大、出血較多、痛苦重、恢復慢。通常手術后需要住院7天左右。因為手術切口大,不但皮膚不美觀,而且手術后患者的體力受影響比較大。
可見與傳統的“開刀取石”相比,經皮腎鏡取石術具有損傷小、痛苦輕、取石徹底、恢復快等優點。腰部的切口通常小于1cm,因為不切開肌肉,因此不但不影響美觀,而且手術后對勞動力幾乎沒有影響。手術后通常2~3天就出院了。
然而自從近來開展微創經皮腎碎石治療腎結石以來,常常出現術后腎實質隧道出血和引流管脫離腎盞導致出血不止的問題,甚至是由于失血性休克致病人死亡,或腎周感染積膿,腎盞感染積膿難以控制等嚴重問題;或者是由于引流不暢而被迫做腎切除的問題;人們曾設法采用帶單個球囊的引流管向外拖拉來壓迫止血及通過引流管前端管狀擴展而壓迫止血,但是單囊引流管存在止血不可靠、引流不通暢,牽引力因操作不均和病人病癥差異而不能達到每一個病人都有可靠效果的缺陷,甚至造成腎實質術后再次損傷而加重出血,從而未能從根本上可靠解決上述存在的問題。也有人曾設計了一種雙囊引流管,但此種雙囊引流管的雙囊均固定于引流管上,僅僅通過雙囊的擴張而壓迫止血和固定引流管,存在止血效果不可靠、引流不可靠的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經皮腎碎石術后能達到可靠止血和防止引流管脫落的經皮腎碎石術后止血引流裝置。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經皮腎碎石術后止血引流裝置,包括引流管、前囊和后囊,引流管管壁內設有分別與前、后囊連通的注水通道,所述后囊固定于所述引流管的外壁上,前囊套于引流管外可沿引流管軸向滑動,前囊與后囊之間通過張力膜管連為一體,前囊的前端連接有牽引膜管,牽引膜管的長度大于前囊與引流管前端之間的距離,引流管內有支撐構件,支撐構件的前端有彈性構件將牽引膜管支撐定位;將引流管置入腎實質內,使牽引膜管給前囊以預制張力,依次往前、后囊注水,前、后囊擴張固定引流裝置,拔出支撐構件,前囊朝向后囊運動,前、后囊之間產生縱向的壓迫作用,張力膜管和后囊向四周擴張對腎實質隧道產生全方位壓迫止血。
作為優選,所述前囊為圓環型囊。
作為優選,所述前囊的囊壁上設有注水孔,注水孔處通過彈性軟管與相應的注水通道連通。
作為優選,所述彈性軟管的壁厚大于所述前囊的壁厚。
作為優選,所述張力膜管的前端連接于前囊上、后端連接于所述后囊的后端端部。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構件為整體件,支撐構件包括圓柱型的支撐桿以及位于支撐桿前端的彈性構件和位于支撐桿后部的定位叉。
作為優選,所述彈性構件為一對關于支撐桿對稱設置的L型彈性桿,L型彈性桿的拐點朝外;所述定位叉為關于支撐桿對稱布置的V型彈性叉。
作為優選,所述牽引膜管上對應所述L型彈性桿的拐點位置處設有一對連接孔。
作為優選,所述引流管后段末端的側壁上對應所述V型彈性叉位置處設有一對定位孔。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構件以彈性構件插入所述牽引膜管側壁上的連接孔內,以定位叉插入所述引流管側壁上的定位孔內。
本實用新型使用時,先將本裝置沿腎實質隧道進入病患腎盂內,通過前囊通過牽引膜管和支撐構件支撐,前囊產生一定的預制張力;然后經注水通道和彈性軟管向前囊注水,前囊擴張使引流管不會從腎實質內脫離;接著向后囊注水,后囊擴張使本實用新型固定,同時由于后囊的擴張,張力膜管受力增加前囊的壓迫力,前囊的壓力值達到有效止血的壓力值;最后將支撐桿拔出產生張力,前囊朝向后囊運動,前、后囊之間產生縱向的壓迫作用,張力膜管和后囊向四周擴張對腎實質隧道產生全方位壓迫止血。
為了保證前囊沿引流管管壁運動時可靠的注水,將前囊通過彈性軟管與相應的注水孔連通。
為了保證注水過程中彈性軟管的擴張小于前囊的擴張,選擇壁厚大于前囊壁厚的彈性軟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優選實施例的主視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中支撐構件的放大示意圖。
圖示序號:
1—引流管、2—前囊、3—后囊、4—牽引膜管、5—張力膜管、6—支撐構件、7—彈性軟管、11—定位孔、41—連接孔、61—支撐桿、62—彈性構件、63—定位叉。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經皮腎碎石術后止血引流裝置,它包括引流管1、前囊2、后囊3、牽引膜管4、張力膜管5以及支撐構件6,引流管1管壁內設有分別用于向前囊2、后囊3注水的前、后注水通道,前囊2通過彈性軟管7與前注水通道連通,彈性軟管7的壁厚大于前囊2的壁厚;后注水通道的出水口位于后囊3處的相應位置。后囊3固定于引流管1的外壁,前囊2可沿引流管1軸向運動的套于引流管1外,前囊2與后囊3之間通過張力膜管5連接,前囊2的前端通過牽引膜管4與支撐桿6連接;牽引膜管4的內徑大于引流管1的外徑,牽引膜管4位于引流管1外;張力膜管5的內徑大于引流管1的外徑,張力膜管5位于引流管1外,其前端與前囊2囊壁的最外側連為一體、后端與后囊3的后端連為一體。
引流管1末端的側壁上設有定位孔11,牽引膜管4的前端位于引流管1前端外,牽引膜管4對應引流管1前端外的側壁上設有一對連接孔41,連接孔41兩側分別設置有前標示線42和后標示線43。支撐構件6為整體件,包括支撐桿61、彈性構件62和定位叉63,彈性構件62位于支撐桿61的前端,定位叉63位于支撐桿后部。支撐構件6以彈性構件62插入牽引膜管4側壁上的連接孔41內,以定位叉63插入引流管1側壁上的定位孔11內。
本實施例在使用前首先在牽引膜管連接孔前后側側壁上畫上前、后標示線,然后將支撐構件置入引流管內,使其前端正好與引流管平齊,使其上的定位叉套入引流管的定位孔內將支撐桿固定于引流管內;接著推動支撐構件,使彈性構件與牽引膜管相連;再沿牽引膜管前標示線剪去牽引膜管多余部分。
本實施例在使用時,首先將本裝置沿腎實質隧道進入病患腎盂內,通過支撐構件支撐使前囊產生一定的預制張力;然后經注水通道和彈性軟管向前囊注水,前囊擴張使引流管不會從腎實質內脫離;接著向后囊注水,后囊擴張使本引流管完成固定,此時前后、囊分別位于腎實質的內、外側,由于后囊的擴張,張力膜管受力增加前囊的壓迫力,前囊的壓力值達到有效止血的壓力值;最后將支撐桿拔出產生張力,此時前囊受到張力膜管作用而向后囊運動,壓迫腎實質,并且張力膜管拉長的同時帶動后囊仍向周圍方向擴張,達到腎實質隧道內外端及周圍均受到壓迫而止血。即使出現腎實質隧道內仍有出血的情況,也會因所出血液因前后囊縱向壓迫不能外溢而進入腎實質隧道和張力膜管之間,終因壓力增加至與腎實質隧道處動脈壓力平衡而停止出血,徹底止血的同時也不至于因壓力作用而再次損傷腎實質。
可見通過本實施例的運用達到了可靠止血,防止引流管脫落,使用安全,不會導致腎實質再次損傷的效果。同時操作過程簡單方便,利于廣泛推廣運用,易于實現操作過程的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