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輸液換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都采取護士人工輸液給患者的工作方式,然而,這種工作方式需要大量護士來完成相應的工作,這就有可能出現護士人數不夠,護士沒有及時幫助部分患者換瓶或者拔線止血,導致這些患者回血死亡等醫療事故的現象。另外,在治療傳染性疾病患者時,護士很有可能在不斷與患者接觸的同時感染傳染性疾病。同時,在治療傳染性疾病患者時,醫療機構往往要對患者進行隔離治療,這無形中切斷了患者與家屬溝通交流的渠道。
因此,如何減輕護士的工作量及避免護士直接接觸患者被感染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輸液換瓶裝置,以減輕護士的工作量及避免護士直接接觸患者被感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種輸液換瓶裝置,包括:
能夠安裝多個輸液瓶的轉盤;
能夠帶動所述轉盤轉動的第一動力裝置;
能夠帶動針頭扎進所述輸液瓶和退出所述輸液瓶的進退機構;
設置在所述轉盤上的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
控制裝置,所述控制裝置能夠控制所述進退機構進退及控制所述第一動力裝置啟動和停止,所述控制裝置能夠在所述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檢測到所述輸液瓶內的液體低于預設的高度時,控制所述進退機構帶動所述針頭退出所述輸液瓶,并控制所述第一動力裝置啟動,帶動所述轉盤轉動到下一個待用的所述輸液瓶處于所述針頭的正上方的位置,所述控制裝置控制所述進退機構帶動所述針頭扎進所述待用的所述輸液瓶。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進退機構包括:
絲杠;
能夠帶動所述絲杠轉動的第二動力裝置;
直線導軌,所述直線導軌上的第一滑塊與所述絲杠連接,所述針頭安裝在所述第一滑塊上。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進退機構還包括安裝在所述直線導軌底端的角碼。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進退機構包括:
曲柄;
與所述曲柄鉸接的第二滑塊,所述針頭安裝在所述第二滑塊上;
帶動所述曲柄運動的第三動力裝置。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第一動力裝置包括:
與所述轉盤連接的光桿;
安裝在光桿上用于傳動動力的齒輪;
與所述齒輪連接用于給所述光桿提供動力的電機。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轉盤包括與所述第一動力裝置連接的下支撐板,所述下支撐板上開有能夠卡住所述輸液瓶的第一卡口。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轉盤還包括與所述第一動力裝置連接的上支撐板,所述上支撐板上開有能夠卡住所述輸液瓶的第二卡口。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轉盤還包括設置在所述上支撐板上的能夠壓緊所述輸液瓶的限位器。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所述限位器通過扭簧與所述上支撐板連接。
優選地,在上述輸液換瓶裝置中,還包括支架;
所述支架用于安裝所述第一動力裝置與所述進退機構。
從上述的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液換瓶裝置,使用時,當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檢測到輸液瓶內的液體低于預設的高度時,控制裝置控制進退機構帶動針頭退出輸液瓶,并控制第一動力裝置啟動,帶動轉盤轉動到下一個待用的輸液瓶處于針頭的正上方的位置,控制裝置控制進退機構帶動針頭扎進該輸液瓶。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液換瓶裝置實現了自動換瓶,避免了人工換瓶,減輕護士的工作量,且避免護士直接接觸患者被感染。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新穎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液換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圖1中:
輸液瓶1、轉盤2、第一動力裝置3、針頭4、進退機構5、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6、第二動力裝置501、直線導軌502、第一滑塊50201、角碼7、光桿301、齒輪302、電機303、下支撐板201、第一卡口20101、上支撐板202、第二卡口20201、限位器203、支架8。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液換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輸液換瓶裝置,包括:
能夠安裝多個輸液瓶1的轉盤2;
能夠帶動轉盤2轉動的第一動力裝置3;
能夠帶動針頭4扎進輸液瓶1和退出輸液瓶1的進退機構5;
設置在轉盤2上的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6;
控制裝置,控制裝置能夠控制進退機構5進退及控制第一動力裝置3啟動和停止,控制裝置能夠控制第一動力裝置3帶動轉盤2轉到需要使用的輸液瓶1處于針頭4正上方的位置;控制裝置能夠在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6檢測到輸液瓶1內的液體低于預設的高度時,控制進退機構5帶動針頭4退出輸液瓶1,并控制第一動力裝置3啟動,帶動轉盤2轉動到下一個待用的輸液瓶1的瓶口處于針頭4的正上方的位置,控制裝置控制進退機構5帶動針頭4扎進待用的輸液瓶1。
需要說明的是,預設的高度指輸液瓶1內的液體不足以覆蓋住針頭4的高度,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本實用新型中的控制裝置為常規控制裝置,本實用新型僅僅是對其的常規應用,并不涉及控制的改進。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液換瓶裝置,使用時,控制裝置控制第一動力裝置3啟動,第一動力裝置3帶動轉盤2轉動,使得需要使用的輸液瓶1的瓶口位于針頭4的正上方;接著,控制裝置控制進退機構5帶動針頭4扎進該輸液瓶1。當光電藥液余量檢測機構6檢測到輸液瓶1內的液體低于預設的高度時,控制裝置控制進退機構5帶動針頭4退出輸液瓶1;然后,控制裝置控制第一動力裝置3啟動,帶動轉盤2轉動到下一個待用的輸液瓶1處于針頭4的正上方的位置,控制裝置控制進退機構5帶動針頭4扎進該輸液瓶1,重復以上操作至所有輸液瓶1輸液完畢。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輸液換瓶裝置實現了自動換瓶,避免了人工換瓶,減輕護士的工作量,且避免護士直接接觸患者被感染。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又一實施例中,本實施例中的輸液換瓶裝置和實施例一中的輸液換瓶裝置的結構類似,對相同之處就不再贅述了,僅介紹不同之處。
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具體公開了轉盤2包括與第一動力裝置3連接的下支撐板201,下支撐板201上開有能夠卡住輸液瓶1的第一卡口20101。
為了更好的固定輸液瓶1,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轉盤2還包括與第一動力裝置3連接的上支撐板202,上支撐板202上開有能夠卡住輸液瓶1的第二卡口20201。
為了避免輸液瓶1晃動,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轉盤2還包括設置在上支撐板202上的能夠壓緊輸液瓶1的限位器203。具體地,限位器203通過扭簧與上支撐板202連接,限位器203通過扭簧的彈力將輸液瓶1壓緊。
本實用新型還具體公開了進退機構5包括:絲杠;能夠帶動絲杠轉動的第二動力裝置501;直線導軌502,直線導軌502上的第一滑塊50201與絲杠連接,針頭4安裝在第一滑塊50201上。其中,第二動力裝置501可以是伺服電機303或者步進電機303,也可以是其他動力裝置。本實施例以第二動力裝置501為步進電機303進行說明。當需要針頭4扎進輸液瓶1時,步進電機303啟動使進退機構5的絲杠正向傳動,帶動嵌有針頭4的滑塊快速向上運動,刺穿在其正上方的瓶口橡膠塞,進行輸液;當需要針頭4退出輸液瓶1時,步進電機303啟動使進退機構5的絲杠反向傳動,帶動嵌有針頭4的滑塊快速向下運動實現退針。
為了增加直線導軌502的安裝準確度,保證垂直度,進退機構5還包括安裝在直線導軌502底端的角碼7。
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第一動力裝置3包括:與轉盤2連接的光桿301;安裝在光桿301上用于傳動動力的齒輪302;與齒輪302連接用于給光桿301提供動力的電機303。使用時,將輸液瓶1放在轉盤2的相應卡位上,電機303通過齒輪302帶動光桿301轉動,使轉盤2轉動,進而使其中一個輸液瓶1的瓶口到達進退機構5正上方。由于伺服電機303可控制速度,位置精度非常準確,可以將電壓信號轉化為轉矩和轉速以驅動控制對象。因此,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動力裝置3的電機303優選為伺服電機303。第一動力裝置3也可以是包括:用于安裝轉盤2的轉軸;安裝在轉軸上的第一齒輪302;給第一齒輪302傳遞動力的電機303。需要說明的是,只要滿足可以實現帶動轉盤2轉動使得一個輸液瓶1的瓶口到達進退機構5正上方的第一動力裝置3均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為了便于第一動力裝置3與進退裝置的安裝,本實用新型公開了輸液換瓶裝置還包括支架8;支架8用于安裝第一動力裝置3與進退機構5。為了便于安裝,優選支架8為鋁型材支架8。
在本實用新型提供第三實施例中,本實施例中的輸液換瓶裝置和實施例二中的輸液換瓶裝置的結構類似,對相同之處就不再贅述了,僅介紹不同之處。
在本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進退機構5包括:曲柄;與曲柄鉸接的第二滑塊,針頭4安裝在第二滑塊上;帶動曲柄運動的第三動力裝置。其中,第三動力裝置包括舵機和舵機轉盤2,其中,舵機與舵機轉盤2連接,舵機轉盤2與曲柄連接。使用時,舵機啟動,帶動舵機轉盤2轉動,舵機轉盤2帶動曲柄運動,曲柄帶動第二滑塊上下運動,實現針頭4扎進和退出輸液瓶1。
在本實用新型中的“第一”、“第二”等均為描述上進行區別,沒有其他的特殊含義。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性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