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兩通、滴斗裝配裝置。
背景技術:
輸液器是醫療中常用的一種輔助器具,主要用于靜脈輸液,它是經過無菌處理的、建立靜脈與藥液之間通道的重要的一次性醫療耗材。一般由靜脈針、護帽、藥液過濾器、流速調節器、滴壺、瓶塞穿刺器、進氣管空氣過濾器連接組成。各部件通過導管連接起來,藥液從導管中流通。在生產制造輸液器時,導管的端頭需要先涂上膠水,然后與各個部件相粘接,再順次相連的。而兩通、滴斗在裝配過程中容易出現兩通或者滴斗夾持不夠牢固,或者兩通、滴斗的位置發生偏移,兩通不能準確裝配到滴斗上,整體設計還不夠合理。
為了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人們進行了長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例如,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一種大塑針組裝系統[申請號:CN201210278520.X],包括機座、安裝于機座上的驅送盤、固定安裝于驅送盤上且沿驅送盤周向均勻分布的大塑針夾具以及在驅送盤周緣的機座上依次設置的滴斗上料裝置、穿刺器側點膠裝置、穿刺器安裝裝置、翻轉裝置A、兩通側點膠裝置、兩通安裝裝置、翻轉裝置B、穿刺器保護套安裝裝置、導正裝置、空氣過濾膜安裝裝置、進氣塞孔點膠裝置、進氣塞安裝裝置、產品出料裝置,位于滴斗上料裝置、導正裝置和產品出料裝置安裝位置的機架上還設有與大塑針夾具配合的夾具啟閉裝置,驅送盤通過轉軸安裝于機座上,且轉軸通過傳動裝置與驅動裝置連接。
上述方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現有技術問題,但是兩通、滴斗在裝配過程中容易出現兩通或者滴斗夾持不夠牢固,或者兩通、滴斗的位置發生偏移,兩通不能準確裝配到滴斗上,整體設計還不夠合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利于兩通、滴斗準確裝配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術方案:本兩通、滴斗裝配裝置包括機架,所述的機架上設有滴斗夾持機構和兩通夾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滴斗夾持機構和兩通夾持機構之間設有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向滴斗夾持機構方向移動使得滴斗和兩通裝配的水平驅動機構,所述的兩通夾持機構與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轉動的旋轉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兩通夾持機構與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相連接。
旋轉驅動機構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旋轉,利于兩通夾持機構在不同的位置進行夾持角度的改變,靈活性強;水平驅動機構驅動兩通夾持機構水平移動,縱向驅動機構驅動兩通夾持機構縱向移動,使得兩通夾持機構上的兩通可以處于三維空間中的任意一個位置,利于兩通夾持機構位置的調節,當兩通夾持機構上的兩通和滴斗夾持機構上的滴斗處于同一軸線上時,水平驅動機構驅動兩通夾持機構向滴斗夾持機構方向移動使得滴斗和兩通裝配。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兩通夾持機構包括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所述的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與能夠使得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且當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相分離時二者之間形成供兩通放入的夾持空間,當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相貼合時形成夾指組件,所述的夾指組件上開有由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共同構成的與兩通相互配合的柱形夾持腔。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對兩通進行夾持,柱形夾持腔利于兩通的固定。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第一夾指上開有第一半柱形夾持槽,所述的第二夾指上開有第二半柱形夾持槽,且當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相互貼合時第一半柱形夾持槽和第二半柱形夾持槽形成與兩通相配合的柱形夾持腔。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第一夾指上開于穿過第一半柱形夾持槽的第一定位槽,所述的第二夾指上開于穿過第二半柱形夾持槽的第二定位槽,所述的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與兩通的中部相配合。當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相互貼合時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組成的定位總槽中,兩通的中部插于定位總槽實現定位,避免兩通發生軸向移動。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旋轉驅動機構包括旋轉驅動氣缸,所述的兩通夾持機構上轉動連接有擺桿,所述的旋轉驅動氣缸的驅動軸與擺桿的另一端相鉸接,擺桿的另一端轉動連接有旋轉塊,所述的兩通夾持機構固定在旋轉塊上,且當旋轉驅動氣缸橫向伸出驅動軸時擺桿擺動使得兩通夾持機構翻轉。通過擺桿的擺動帶動兩通夾持機構翻轉,利于翻轉角度的把握。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滴斗夾持機構包括上定位組件和下定位組件,所述的上定位組件與能夠驅動上定位組件縱向移動的上驅動機構相連接,所述的下定位組件與能夠驅動下定位組件縱向移動的下驅動機構相連接,且當上定位組件和下定位組件處于夾合狀態上定位組件和下定位組件的夾合處形成與滴斗端部相配合的夾持孔。利于滴斗的固定。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上定位組件包括分別位于滴斗兩側的上夾持板,所述的上夾持板包括上外夾持分板和上內夾持分板,所述的上外夾持分板上設有夾持凸起,所述的上內夾持分板上開有夾持凹槽。夾持凸起和夾持凹槽之間形成夾持孔,且夾持凸起和夾持凹槽錯位分布,更利于滴斗的牢固夾持。
在上述的兩通、滴斗裝配裝置中,所述的下定位組件包括分別位于滴斗兩側的下夾持板,所述的下夾持板包括下外夾持分板和下內夾持分板,所述的下外夾持分板上設有與上外夾持分板上的夾持凸起相配合的夾持凹槽,所述的下內夾持分板上設有與上內夾持分板上的夾持凹槽相配合的夾持凸起。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兩通、滴斗裝配裝置的優點在于:
其一,旋轉驅動機構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旋轉,利于兩通夾持機構在不同的位置進行夾持角度的改變,靈活性強;水平驅動機構驅動兩通夾持機構水平移動,縱向驅動機構驅動兩通夾持機構縱向移動,使得兩通夾持機構上的兩通可以處于三維空間中的任意一個位置,利于兩通夾持機構位置的調節,當兩通夾持機構上的兩通和滴斗夾持機構上的滴斗處于同一軸線上時,水平驅動機構驅動兩通夾持機構向滴斗夾持機構方向移動使得滴斗和兩通裝配。
其二,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對兩通進行夾持,柱形夾持腔利于兩通的固定,當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相互貼合時第一定位槽和第二定位槽組成的定位總槽中,兩通的中部插于定位總槽實現定位,避免兩通發生軸向移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兩通夾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兩通夾持機構的夾持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夾指和第二夾指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滴斗夾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機架1、滴斗夾持機構2、兩通夾持機構3、水平驅動機構4、旋轉驅動氣缸5、縱向驅動機構6、第一夾指7、第二夾指8、第一半柱形夾持槽9、第二半柱形夾持槽10、第一定位槽11、第二定位槽12、擺桿13、驅動軸14、旋轉塊15、上外夾持分板16、上內夾持分板17、下外夾持分板18、下內夾持分板19、夾持凸起20、夾持凹槽21、上定位組件22、下定位組件2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如圖1-5所示,本兩通、滴斗裝配裝置包括機架1,機架1上設有滴斗夾持機構2和兩通夾持機構3,其特征在于,滴斗夾持機構2和兩通夾持機構3之間設有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向滴斗夾持機構2方向移動使得滴斗和兩通裝配的水平驅動機構4,兩通夾持機構3與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轉動的旋轉驅動機構相連接,兩通夾持機構3與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縱向移動的縱向驅動機構6相連接。旋轉驅動機構能夠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旋轉,利于兩通夾持機構3在不同的位置進行夾持角度的改變,靈活性強;水平驅動機構4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水平移動,縱向驅動機構6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縱向移動,使得兩通夾持機構3上的兩通可以處于三維空間中的任意一個位置,利于兩通夾持機構3位置的調節,當兩通夾持機構3上的兩通和滴斗夾持機構2上的滴斗處于同一軸線上時,水平驅動機構4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向滴斗夾持機構2方向移動使得滴斗和兩通裝配。
其中,兩通夾持機構3包括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與能夠使得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夾緊和分開的夾緊件,且當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相分離時二者之間形成供兩通放入的夾持空間,當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相貼合時形成夾指組件,夾指組件上開有由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共同構成的與兩通相互配合的柱形夾持腔。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分開時,縱向驅動機構6驅動兩通夾持機構3縱向移動,使得兩通位于夾持空間中,然后夾緊件驅動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夾緊,實現兩通的夾持,柱形夾持腔與兩通的表面相貼合,利于兩通的固定。更具體地說,第一夾指7上開有第一半柱形夾持槽9,第二夾指8上開有第二半柱形夾持槽10,且當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相互貼合時第一半柱形夾持槽9和第二半柱形夾持槽10形成與兩通相配合的柱形夾持腔。第一半柱形夾持槽9與兩通的半端面相貼合,第二半柱形夾持槽10與兩通的另一半端面相貼合,利于兩通的固定。作為一種改進,第一夾指7上開于穿過第一半柱形夾持槽9的第一定位槽11,第二夾指8上開于穿過第二半柱形夾持槽10的第二定位槽12,第一定位槽11和第二定位槽12與兩通的中部相配合。當第一夾指7和第二夾指8相互貼合時第一定位槽11和第二定位槽12組成的定位總槽中,兩通的中部插于定位總槽實現定位,避免兩通發生軸向移動。
其中,旋轉驅動機構包括旋轉驅動氣缸5,兩通夾持機構3上轉動連接有擺桿13,旋轉驅動氣缸5的驅動軸14與擺桿13的另一端相鉸接,擺桿13的另一端轉動連接有旋轉塊15,兩通夾持機構3固定在旋轉塊15上,且當旋轉驅動氣缸5橫向伸出驅動軸14時擺桿13擺動使得兩通夾持機構3翻轉。兩通夾持機構3上的兩通可以水平設置也可以縱向設置,這兩種狀態通過旋轉驅動機構來實現,旋轉驅動氣缸5驅動擺桿13擺動,從而帶動旋轉塊15轉動,即帶動固定在旋轉塊15上的兩通夾持機構3翻轉,使得兩通夾持機構3能夠根據情況在兩種狀態之間能夠靈活切換,通過擺桿13的擺動帶動兩通夾持機構3翻轉,利于翻轉角度的把握。
其中,滴斗夾持機構2包括上定位組件22和下定位組件23,上定位組件22與能夠驅動上定位組件22縱向移動的上驅動機構相連接,下定位組件23與能夠驅動下定位組件23縱向移動的下驅動機構相連接,且當上定位組件22和下定位組件23處于夾合狀態上定位組件22和下定位組件23的夾合處形成與滴斗端部相配合的夾持孔。上驅動機構驅動上定位組件22縱向下移,下驅動機構驅動下定位組件23縱向上移,上定位組件22和下定位組件23對滴斗進行夾持,從而使得滴斗定位在上定位組件22和下定位組件23之間,利于滴斗的固定。更具體地說,上定位組件22包括分別位于滴斗兩側的上夾持板,上夾持板包括上外夾持分板16和上內夾持分板17,上外夾持分板16上設有夾持凸起20,上內夾持分板17上開有夾持凹槽21。夾持凸起20和夾持凹槽21之間形成夾持孔,且夾持凸起20和夾持凹槽21錯位分布,更利于滴斗的牢固夾持。更具體地說,下定位組件23包括分別位于滴斗兩側的下夾持板,下夾持板包括下外夾持分板18和下內夾持分板19,下外夾持分板18上設有與上外夾持分板16上的夾持凸起20相配合的夾持凹槽21,下內夾持分板19上設有與上內夾持分板17上的夾持凹槽21相配合的夾持凸起20。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機架1、滴斗夾持機構2、兩通夾持機構3、水平驅動機構4、旋轉驅動氣缸5、縱向驅動機構6、第一夾指7、第二夾指8、第一半柱形夾持槽9、第二半柱形夾持槽10、第一定位槽11、第二定位槽12、擺桿13、驅動軸14、旋轉塊15、上外夾持分板16、上內夾持分板17、下外夾持分板18、下內夾持分板19、夾持凸起20、夾持凹槽21、上定位組件22、下定位組件23等術語,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術語的可能性。使用這些術語僅僅是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本質;把它們解釋成任何一種附加的限制都是與本實用新型精神相違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