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粉盒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249942閱讀:1540來源:國知局
粉盒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制造方法

本發明實施例涉及圖像形成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粉盒及圖像形成裝置。



背景技術:

圖像形成裝置是通過電照相成像處理技術在記錄材料上形成圖像的設備,例如:電子照相復印件、激光打印機、電子照相打印機、傳真機、文字處理機等。圖像形成裝置通常包括單色圖像形成裝置和彩色圖像形成裝置。

圖像形成裝置中一般設置有粉盒,粉盒用于容納顯影劑,當圖像形成裝置在工作時,將顯影劑轉印到記錄材料上,并形成圖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粉盒及圖像形成裝置,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優點。

本發明提供的粉盒,包括:

殼體,所述殼體內形成有用于容納顯影劑的儲粉倉,以及與儲粉倉連通的、用于輸出顯影劑的顯影劑輸出口,顯影劑輸出口用于與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連通,以將碳粉從儲粉倉輸送至顯影單元。

進一步的,還包括迫推裝置,所述迫推裝置包括滑塊和推塊;當粉盒沿安裝方向安裝到顯影單元時,滑塊先與顯影單元接觸使滑塊相對殼體移動,進而推塊推動顯影單元的快門打開顯影劑輸入口。

進一步的,滑塊沿粉盒安裝方向的反方向移動,滑塊移動帶動推塊沿垂直安裝方向伸出殼體。

進一步的,所述迫推裝置還包括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一端與殼體連接、另一端與滑塊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設置第一導軌和第二導軌,滑塊與第一導軌滑動連接,推塊與第二導軌滑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滑塊包含第一受力部、第一施力部和第一安裝部,推塊 包含第二受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二安裝部。

進一步的,第一安裝部與第一導軌滑動連接,第二安裝部與第二導軌滑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受力部用于接受顯影單元施加的力,第一施力部與第二受力部接觸,第二施力部用于與顯影單元的快門接觸。

進一步的,第二受力部為開口,開口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塊伸出的方向上有高度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裝部呈工字形,第一受力部呈l形,第一施力部呈圓柱形,所述第二安裝部包含兩凹槽,。

進一步的,殼體包括可拆卸的固定架,彈性元件一端與固定架相連,另一端與滑塊的連接部相連。

可選的,所述殼體上設有第一滑道和第二滑道,所述滑塊與所述第一滑道滑動連接,所述推塊與第二滑道滑動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迫推裝置還包括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一端與殼體連接、另一端與滑塊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迫推裝置還包括動力傳動件,所述動力傳動件用于分別與所述滑塊和推塊配合,所述滑塊在與顯影單元接觸而相對殼體直線移動時帶動所述動力傳動件旋轉,所述動力傳動件旋轉帶動所述推塊沿垂直安裝方向伸出殼體。

進一步的,所述動力傳動件為齒輪,所述滑塊設有第一齒條,所述推塊上設有第二齒條,所述齒輪分別與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嚙合傳動。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動力傳動件的容納腔,所述容納腔上具有開口,所述開口供所述動力傳動件安裝至容納腔內,在所述開口處設有用于封閉所述開口的遮擋塊,所述遮擋塊與所述殼體可拆卸地連接。

可選的,所述動力傳動件包括動力傳遞部和第一動力轉化部;

動力傳遞部用于與滑塊抵頂接觸以接收滑塊施加的推力,滑塊在顯影單元的作用下相對于殼體移動時抵推動力傳遞部,以使動力傳動件正向旋轉;第一動力轉化部與推塊接觸,在動力傳動件正向旋轉時,第一動力轉化部推動推塊沿垂直安裝方向伸出殼體。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動力轉化部為一引導面,所述第一動力轉化部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塊伸出的方向上具有高度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動力轉化部在推塊的伸出方向上的高度連續變化,在所述動力傳動件正向旋轉時,所述第一動力轉化部與所述推塊之間的接觸處的高度逐漸增大。

進一步的,所述迫推裝置還包括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的一端與動力傳動件連接,所述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殼體連接或者抵壓在殼體上;或者,所述彈性元件的一端抵壓在動力傳動件上,所述彈性元件的另一端與殼體連接;

當所述滑塊在顯影單元的作用下相對于殼體移動而推動所述動力傳動件旋轉時,所述彈性元件發生彈性形變;當所述顯影單元脫離與所述滑塊的接觸時,所述彈性元件恢復彈性形變,所述動力傳動件反向旋轉。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元件為扭簧,所述扭簧的一端與所述殼體抵頂接觸,所述扭簧的另一端與所述動力傳動件連接。

進一步的,在所述動力傳動件的旋轉中心與所述動力傳遞部之間設有過渡段,所述過渡段為內凹的弧面,所述滑塊上形成有外凸部,所述過渡段的內凹弧面用于與所述外凸部接觸。

進一步的,所述動力傳動件呈扇形,所述動力傳遞部形成于所述扇形的半徑處,所述第一動力轉化部形成于所述扇形的圓弧處。

進一步的,

所述顯影劑輸出口處設有出粉口開關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具有打開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第一位置和關閉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第二位置;

所述出粉口開關件用于接收圖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力而旋轉,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切換。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開設有輸出口,所述輸出口與所述儲粉倉連通;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處于第一位置時,所述輸出口與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相對;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處于第二位置時,所述輸出口與所述顯影劑輸出口錯開。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內設有顯影劑傳送槽,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安裝在所述顯影劑傳送槽內,在所述顯影劑傳送槽與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之間設有用于 限定所述出粉口開關件的旋轉位置的定位部。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部包括開設在所述顯影劑傳送槽的凸緣處的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以及設置在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的用于與所述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配合的定位凸起;

或者,所述定位部包括開設在所述顯影劑傳送槽的凸緣處的定位凸起,以及設置在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的用于分別與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

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處于第一位置時,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所述停止凹槽中,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處于第二位置時,所述定位凸起卡入所述起始凹槽中。

進一步的,所述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之間形成中部連接部,所述起始凹槽和所述停止凹槽分別與所述中部連接部平滑過渡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設有受口,所述受口用于接收來自圖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力而使所述出粉口開關件旋轉。

可選的,所述粉盒用于可拆卸地安裝于圖像形成裝置上,所述顯影劑輸出口朝下設置,所述顯影劑輸出口處設有出粉口開關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具有打開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第一位置和關閉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第二位置;

所述殼體上設有驅動構件,所述驅動構件用于驅動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移動;

所述驅動構件旋轉驅動所述出粉口開關件相對所述顯影劑輸出口平動以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轉換。

進一步的,所述顯影劑輸出口位于所述粉盒頂部和底部之間,所述驅動構件在所述殼體內部驅動所述出粉口開關件。

進一步的,所述驅動構件包括驅動主體、位于驅動主體上的受口、卡接部以及自驅動主體延伸出的第一傳遞部,所述受口用于接收來自打印機的驅動力使所述驅動構件旋轉,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包括開關件主體和位于開關件主體兩端的開口端和受力端,自受力端處延伸有第二傳遞部,所述第二傳遞部與所述第一傳遞部匹配嵌合,以接收驅動構件的旋轉力。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內部具有顯影劑傳送槽,所述顯影劑傳送槽的內壁 上設有第一導向部,所述開關件主體的筒壁上設有第二導向部,所述第二導向部與所述第一導向部相配合滑動,使所述開關件沿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在顯影劑傳送槽中平動。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開關件與顯影劑傳送槽之間設有內部彈性元件,內部彈性元件一端與開關件抵接,另一端與碳粉輸送部內的側壁抵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傳遞部和第二傳遞部為分別環繞于驅動構件和出粉口開關件內表面或外表面的螺紋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外周設置有出粉口密封部件,所述驅動主體的外圓周設置有外密封部件。

進一步的,所述顯影劑輸出口處設有出粉口開關件,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具有打開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第一位置和關閉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第二位置;

在所述推塊的移動方向上,所述出粉口開關件與所述殼體滑動連接,所述出粉口開關件可在驅動力作用下沿推塊的移動方向滑動,以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轉換。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連接有彈性元件,所述彈性元件一端與所述出粉口開關件連接,所述彈性元件另一端與所述殼體連接,所述彈性元件的伸縮方向與所述出粉口開關件的滑動方向一致;

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設有用于接收驅動力的動力接收部,所述動力傳動件上設有用于與所述動力接收部接觸以對出粉口開關件施加驅動力的第二動力轉化部。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動力轉化部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所述推塊的移動方向上具有高度差,且沿所述動力傳動件的反向旋轉方向,所述第二動力轉化部上各位置處的高度逐漸降低。

進一步的,所述動力傳動件的第二動力轉化部沿推塊的推出方向抵頂支撐所述動力接收部,在出粉口開關件處于第二位置時,所述彈性元件處于壓縮狀態;當所述動力傳動件正向旋轉時,所述動力傳動件的第二動力轉化部逐漸緩解所述動力接收部,以使所述彈性元件逐漸恢復形變,直至所述出粉口開關件移動到處于第一位置。

可選的,所述動力傳動件的第二動力轉化部沿與推塊的推出方向相反的 方向抵壓所述動力接收部,在出粉口開關件處于第二位置時,所述彈性元件處于自然狀態或拉伸狀態;當所述動力傳動件正向旋轉時,所述動力傳動件的第二動力轉化部進一步抵壓所述動力接收部,以使所述彈性元件進一步拉伸,直至所述出粉口開關件移動到處于第一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沿所述推塊的移動方向上設有導軌,所述殼體上且位于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兩側設有與所述導軌配合的導槽;

或者,所述出粉口開關件上沿所述推塊的移動方向上設有導槽,所述殼體上且位于所述顯影劑輸出口的兩側設有與所述導槽配合的導軌。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連接有安裝板,所述安裝板與所述殼體形成密封空間,所述安裝板上還安裝有齒輪;

所述安裝板上設置有定位部,所述齒輪上設置有被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與所述被定位部連接,使所述齒輪在所述安裝板上被定位。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為設置在所述安裝板沿厚度方向一側的圓環狀凸起。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為設置在所述安裝板沿厚度方向一側的第一圓柱形凹槽。

進一步的,所述被定位部為圓柱形凸起,所述圓柱形凸起與所述齒輪同軸,并設置在沿所述齒輪的旋轉軸線方向的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圓柱形凸起的外徑略小于所述圓環狀凸起,或所述第一圓柱形凹槽的內徑,當所述齒輪安裝到所述安裝板上時,所述齒輪的圓柱形凸起插入到所述圓環狀凸起或所述第一圓柱形凹槽內,并可旋轉的支撐在所述圓環狀凸起或所述第一圓柱形凹槽上。

進一步的,所述被定位部為第二圓柱形凹槽,所述第二圓柱形凹槽與所述齒輪同軸,并設置在沿所述齒輪的旋轉軸線方向的一端。

進一步的,所述圓環狀凸起的外徑略小于所述第二圓柱形凹槽的內徑,當所述齒輪安裝到所述安裝板上時,所述圓環狀凸起插入到所述第二圓柱形凹槽內,所述齒輪可旋轉的支撐在所述圓環狀凸起上。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內還設置有旋轉件,所述安裝板上在所述圓環狀凸起或所述第一圓柱形凹槽內同軸設置有安裝孔,所述旋轉件的一端可旋轉的支撐在所述殼體的內壁上,所述旋轉件的另一端穿過所述安裝孔,并與所述 齒輪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旋轉件的另一端的橫截面為非圓形狀,所述齒輪上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橫截面形狀與所述旋轉件的另一端的橫截面相同,所述旋轉件的另一端穿過所述定位孔與所述齒輪連接。

可選的,所述旋轉件與所述齒輪為一個整體。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板上還設置有一擋板,所述擋板覆蓋所述齒輪,所述擋板與所述安裝板通過卡扣或焊接或粘貼或螺釘的方式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定位部為沿所述安裝板厚度方向一側設置的位于同一圓環內的多個凸起。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設置有把手部,所述把手部可相對于所述殼體旋轉,所述把手部包括基板,以及用于與所述殼體可旋轉的連接的連接部,所述基板上還設置有彈性板。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板與所述基板不平行,所述彈性板一端與所述基板厚度方向的一面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板位于所述基板與所述殼體之間。

可選的,所述彈性板與所述殼體分別位于所述基板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殼體上設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把手部的旋轉角度。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部上還設置有被限位部,所述限位部通過與所述被限位部接觸,從而阻止所述把手部相對于所述殼體轉動。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部為連接板,所述連接板設置在所述基板上,與所述基板和所述基板相對所述殼體的旋轉軸線垂直。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板數量為兩個,分別設置在所述基板沿所述基板的旋轉軸線方向的兩端。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連接板相對的面上設置有連接軸,所述把手部通過所述連接軸與所述殼體連接,并繞著所述連接軸相對于所述殼體轉動。

進一步的,在所述彈性板上還連接有彈性抓取部,所述彈性抓取部朝向所述基板彎曲。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抓取部包括連接部和設置在所述連接部兩端的兩個回彈部,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彈性板連接,所述回彈部朝向所述基板彎曲。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部與所述回彈部連接處為圓弧過渡。

進一步的,所述回彈部的末端與所述基板平行。本發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圖像形成裝置,所述圖像形成裝置上可拆卸地安裝有上述任一項所述的粉盒。

本發明提供的粉盒及圖像形成裝置,包括殼體,在殼體內形成有用于容納碳粉的儲粉倉,以及與儲粉倉連通的、用于輸出碳粉的顯影劑輸出口,顯影劑輸出口用于與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連通,以將碳粉從儲粉倉輸送至顯影單元。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內部的示意性側視圖;

圖2為四個處理單元、粉盒和顯影單元的示意圖;

圖3a至圖3c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提供的粉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的粉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迫推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6a和圖6b為圖4和圖5中滑塊的示意圖;

圖7a和圖7b為圖4和圖5中推塊的示意圖;

圖8a為粉盒未安裝到顯影單元時圖4和圖5中的滑塊、推塊和彈性元件的狀態示意圖;

圖8b為粉盒未安裝到顯影單元時粉盒的狀態示意圖;

圖9a為粉盒安裝到顯影單元時圖4和圖5中的滑塊、推塊和彈性元件的狀態示意圖;

圖9b為粉盒安裝到顯影單元時粉盒的狀態示意圖;

圖10a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在未安裝到顯影單元時粉盒的狀態示意圖;

圖10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在安裝到顯影單元時粉盒的狀態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的迫推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12a為從圖11中去除迫推裝置后粉盒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12b為從圖11中去除迫推裝置后粉盒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13為圖11中的推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4為圖11中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15為圖11所示粉盒的剖視圖;

圖16a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在未安裝到顯影單元時粉盒的狀態示意圖;

圖16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在安裝到顯影單元時粉盒的狀態示意圖;

圖17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的迫推裝置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18a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8b為本發明又一實施例提供的粉盒的側視圖;

圖19為圖17中的滑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0a和圖20b為圖17中的推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21a和圖21b為圖17中的動力傳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2為圖17中的滑塊與動力傳動件配合的狀態圖;

圖23為本發明實施例十四提供的粉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24a為圖23中粉盒主體與出粉口開關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24b為圖24a中的i處放大圖;

圖25為圖23中的出粉口開關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6為本發明實施例十七提供的的粉盒的立體示意圖;

圖27為圖26的粉盒的分解示意圖;

圖28為圖26的粉盒的剖面示意圖;

圖29為圖27的驅動構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30為圖27的開關件的立體示意圖一;

圖31為圖27的開關件的立體示意圖二;

圖32為圖27的開關件處于打開狀態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33為圖27的開關件處于關閉狀態時的剖面示意圖;

圖34a、圖34b和圖34c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的出粉口開關的結構示意圖;

圖35a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出粉口開關件與動力傳動件的配合狀態示意圖;

圖35b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出粉口開關件與動力傳動件的另一種配合 狀態示意圖;

圖36a和圖36b為現有技術中的一種粉盒的結構示意圖;

圖37所示為實施例二十一涉及的粉盒結構示意圖;

圖38所示為圖37中涉及的安裝板結構示意圖;

圖39所示為圖37中涉及的第一齒輪結構示意圖;

圖40所示為圖37中涉及第一定位凹槽結構示意圖;

圖41所示為圖37中涉及的第一齒輪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42所示為實施例二十二涉及齒輪組裝配示意圖;

圖43所示為圖42中涉及的擋板結構示意圖;

圖44所示為圖42中涉及的粉盒結構示意圖;

圖45a、圖45b所示為圖42中涉及的安裝孔與旋轉件另一端配合示意圖;

圖46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二十三所提供的粉盒結構示意圖;

圖47所示為圖46涉及的粉盒結構示意圖;

圖48所示為圖46涉及的把手部接收示意圖;

圖49a、圖49b所示為實施例涉及的把手部工作示意圖;

圖50所示為實施例二十三中提供的另外一種把手部結構示意圖;

圖51和圖52所示為實施例二十四所提供的的粉盒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一,如圖1和圖2所示,圖像形成裝置10包括主體11和處理單元12,處理單元12可拆卸的安裝在主體11中;處理單元12包括粉盒100、顯影單元20和感光單元30,粉盒100包括用于容納顯影劑的儲粉倉101,以及與儲粉倉101連通的、用于輸出顯影劑的顯影劑輸出口,顯影劑輸出口用于與對應的顯影單元20的顯影劑輸入口相連通,用于將顯影劑從儲粉倉101輸送到顯影單元20。一個或多個攪拌構件可以放置在儲粉倉101內以輔助移動顯影劑。每個顯影單元200包括顯影單元儲粉倉201和送粉輥202,送粉 輥202用于將顯影劑從顯影單元儲粉倉201移動到顯影輥203。感光單元30包括用于每個處理單元12的充電輥121和感光鼓122。感光鼓122大體上相互平行地安裝。為了清楚的目的,只在處理單元12中的一個上標注了顯影單元20、感光鼓122和充電輥121。在闡釋的示范性實施例中,除了顯影劑的顏色外,每個處理單元12實質上是相同的。

四個處理單元12,每個處理單元12包括各自的粉盒100、顯影單元20、和安裝在感光單元30的框架301中的感光鼓122??蚣?01由壓制的金屬板制造,精確控制感光鼓122相對于另一個感光鼓122和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10內的驅動模塊的位置??蚣?01包括中心開口,該中心開口的尺寸被設置成能夠接納顯影單元20并能夠使顯影輥203和其各自的感光鼓122緊密配合。

如圖3a、3b和3c所示,粉盒100包括殼體110,殼體110具有頂部111、底部112、前部113、后部114、左側部115和右側部116;殼體110內部形成儲粉倉101用于存儲顯影劑;殼體110包括安裝板117,安裝板117焊接在殼體110的后部114;殼體110上設置顯影劑輸出口1101與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連接以向顯影單元供應顯影劑;顯影劑輸出口1101處設置出粉口開關件120,出粉口開關件120具有打開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一位置和關閉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殼體110內部設置有碳粉傳送裝置130,碳粉傳送裝置130用于將儲粉倉101內的顯影劑傳送到顯影劑輸出口1101;殼體110的頂部111上設置有可拆卸的把手部140,方便用戶向顯影單元安裝和拆卸粉盒100時進行抓取和操控;位于殼體110的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下面設置有迫推裝置150,當粉盒100安裝到顯影單元上時,迫推裝置150用于推動顯影單元上的快門,使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打開,從而粉盒100的顯影劑輸出口1101與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相連通,進而顯影劑可以從粉盒100的儲粉倉101傳送到顯影單元;當粉盒100從到顯影單元上拆卸時,迫推裝置150對快門的力被撤銷,使快門可以在顯影單元的彈性元件的回復力的作用下,快門關閉顯影劑輸入口。

殼體110包括:主體部分118和延伸部分119。粉盒100的芯片組件160可以安裝在延伸部分119內部并朝下設置,在粉盒100插入顯影單元時,芯片組件160與顯影單元形成電連接;迫推裝置150可以安裝在延伸部分119 上;延伸部分119的左側部115上可以設置有定位肋條1191,延伸部分119的右側部116上設置有定位槽1192,定位肋條1191和定位槽1192用于粉盒100在顯影單元上的定位。當然,本實施例中的殼體110的上述結構僅為較優方式,并不作為限定本實施例功能實現的必要特征。

碳粉傳送裝置130包括:驅動機構和多個旋轉件,多個旋轉件可旋轉地支撐在主體部分118的儲粉倉101內,驅動機構包括用于輸入動力的齒輪131和用于傳遞動力的齒輪組132;齒輪131位于前部113上,用于與顯影單元的動力輸出齒輪嚙合以傳遞動力;齒輪組132安裝在安裝板117上,齒輪131通過傳動軸133(圖3c)將驅動力傳遞給齒輪組132,齒輪組132再將驅動力傳遞給與其連接的旋轉件。

粉盒100還包括前蓋板170,前蓋板170用于將齒輪131和出粉口開關件120固定在前部113上。

粉盒100還包括擋板180,擋板180用于將齒輪組132固定在安裝板117上。

下面分別對迫推裝置150、出粉口開關件120、碳粉傳送裝置130和把手部140進行詳細描述。

實施例二,為了減少容納在用于圖像形成裝置的粉盒內的部件過早地更換,粉盒制造商已經開始將具有較長壽命的部件與具有較短壽命的那些部件分成獨立的可更換單元。相對較長壽命的部件例如顯影輥、送粉輥和出粉刀被放置在一個可更換單元(顯影單元)中。與被容納在顯影單元中的部件相比消耗得相對地快的圖像形成裝置的顯影劑供應品設置在以與顯影單元緊密配合的粉盒的儲粉倉中,從而粉盒可以獨立的更換。在這種配置中,與常規的粉盒相比,容納在粉盒中的部件的數量有所減少。

具有獨立的粉盒和顯影單元的圖像形成裝置容易發生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和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之間的顯影劑泄漏。當粉盒從顯影單元分離并從圖像形成裝置上移除時,經常發生顯影劑泄漏。當顯影劑泄漏發生時,圖像形成裝置的操作、移動或者運輸導致顯影劑從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逸出。泄漏的顯影劑可以污染圖像形成裝置的內表面和外表面兩者,不僅不易清潔,在一些情況下,還導致可靠性問題或者打印瑕疵。因此,需要一種具有快門的顯影單元,該快門用于確保在粉盒被移除時顯影 劑不從顯影單元逸出。

提供這樣的快門提出了幾個挑戰。第一,顯影單元必須相對于其對應的感光鼓精確地放置。否則,可能發生印刷瑕疵,例如在顯影輥與感光鼓瞬間地分離并且未向鼓提供顯影劑的情況下的“白色間隙”。因此,必須密切地控制顯影單元上的受力平衡。第二,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上的快門的打開和關閉時必須精確地對應于粉盒的插入或移出以及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上的對應的快門的打開和關閉。第三,在部件的整個使用壽命期內、并且貫穿零件公差和粉盒插入路徑的范圍,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上的快門和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上的快門兩者必須根據粉盒的插入和移除而可靠地打開和關閉。

本實施例旨在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下面對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進行詳細描述。本實施例可以基于實施例一,并進一步對實施例一中的迫推裝置150進行介紹。具體的,如圖4和圖5所示,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1101可以設置在前部113上,且朝向底部112。主體部分118為封閉空間,內部用于儲存顯影劑;延伸部分119的內部用于容納芯片組件160(圖5),芯片組件160可以通過底部112的底部開口1121安裝到延伸部分119內。

實施例三,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二,本實施例對迫推裝置150進行詳細描述,如圖4和圖5所示,迫推裝置150可以包括滑塊151和推塊152,當粉盒沿安裝方向(如圖5中的方向a)安裝到顯影單元時,滑塊151先與顯影單元接觸使滑塊151相對殼體110移動,進而推塊152推動顯影單元的快門打開顯影劑輸入口。具體的,滑塊151可以沿粉盒的安裝方向a的反方向移動,滑塊151的移動帶動推塊152沿垂直安裝方向a的方向(即推塊152的推出方向b)伸出殼體110。

本實施例通過將滑塊151與顯影單元抵接,滑塊111相對于顯影單元靜止,粉盒相對于顯影單元沿安裝方向a運動,即,滑塊151相對于殼體110沿與安裝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動,滑塊151的移動帶動推塊152沿方向b推動顯影單元的快門,如此,在將粉盒安裝至顯影單元上的過程中,顯影單元上的快門能夠被快速打開,而當粉盒沿與安裝方向a相反的方向從顯影單元上拆卸時,滑塊151可相對于殼體110沿安裝方向a退回,推 塊152則縮回,顯影單元的快門同時退回而處于關閉顯影劑輸入口的狀態。

實施例四,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三,進一步的,迫推裝置150還可以包括彈性元件190,彈性元件190一端與殼體110連接、另一端與滑塊151相連。在滑塊151相對于殼體110移動的過程中,彈性元件190產生彈性變形,例如,產生拉伸變形,而當粉盒從顯影單元上移除時,滑塊151與顯影單元之間的接觸被撤銷,此時,彈性元件190即可立即恢復彈性變形,而帶動滑塊151相對于殼體110沿安裝方向a滑動,進而滑塊151帶動推塊152縮回,顯影單元上的快門也快速縮回至關閉顯影劑輸入口的狀態。在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彈性元件190為拉伸彈簧,當然,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元件190不限于為拉伸彈簧,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而選擇其他可以實現相同功能的彈性元件。

實施例五,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三或實施例四,提供一種實現滑塊151與推塊152的傳動關系的具體結構,如圖5所示,殼體110上可以設置有第一導軌153、第二導軌154,滑塊151與第一導軌153滑動連接,推塊152與第二導軌154滑動連接。滑塊151和推塊152均通過導軌引導的方式滑動設置在殼體110上,從而,滑塊151和推塊152能夠沿預定方向滑動,以此,保證推塊152推動顯影單元上的快門的過程較為可靠。

圖6a和圖6b為圖4和圖5中滑塊的示意圖;圖7a和圖7b為圖4和圖5中推塊的示意圖;具體的,如圖6a和圖6b所示,滑塊151上可以具體包括第一受力部1511、第一施力部1512和第一安裝部1513,第一安裝部1513用于將滑塊151滑動連接地安裝在第一導軌153上,第一受力部1511用于接受顯影單元施加的外力;第一施力部1512用于將力傳遞給推塊152。另外,滑塊151上還可以設置連接部1514,連接部1514用于與彈性元件190相連,當然,滑塊151上也可以通過別的方式固定彈性元件190,例如,將彈性元件190直接嵌入到滑塊151中,本實施例不做限定。本實施例中,第一安裝部1513可以呈工字形,第一受力部1511呈l形,第一受力部1511與第一安裝部1513相連、且可以通過肋板1515加強連接處的強度,第一施力部1512可為圓柱突起,設置在第一安裝部1513的一側端面上,連接部1514可為呈u形的掛鉤狀,u形開口背離彈性元件190。

圖7a和圖7b所示,推塊152包含第二受力部1521、第二施力部1522和第二安裝部1523。具體的,第二安裝部1523可包含兩個條形凹槽1523a,第二受力部1521可以為開口,開口的形狀呈曲線形,開口與滑塊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間隙配合,第二受力部1521位于第二安裝部1523的一端,第二施力部1522位于第二安裝部1523的另一端。開口的軌跡的初始端1521a與末端1521b在推塊152的伸出方向b上存在高度差,開口的起始端1521a和末端1521b之間通過光滑的曲線1521c連接。

另外,基于實施例三或實施例四殼體110還可以包括可拆卸的固定架1191,彈性元件190一端可以與固定架1191的固定部11911相連,另一端與滑塊151的連接部1514相連接。彈性元件190通過可拆卸的方式與殼體110連接,可便于對彈性元件190的拆裝和維修。優選的,本實施例中的固定架可以安裝在殼體底部開口1121處。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元件190用于保持滑塊151處于未被顯影單元推壓的第一位置,當滑塊151處于第一位置時,彈性元件190可以處于自然狀態,當滑塊151接收來自顯影單元的推壓力時,彈性元件190隨著滑塊151的移動而被進一步拉長。本實施例中,當粉盒從顯影單元上拆卸時,彈性元件190恢復形變,而將滑塊151快速復位到初始位置,推塊152縮回粉盒中,顯影單元上的快門即可恢復關閉狀態。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粉盒的安裝操作過程如下:先將推塊152的第二安裝部1523安裝到第二導軌154的底部,然后將滑塊151從第一導軌153的起始端安裝到第一導軌153,此時,第一施力部1512的圓柱突起安裝到第二受力部1521的開口中,接著將固定架1191安裝到殼體110,最后將彈性元件190的一端與連接部1514相連、另一端與固定架1191的上固定部11911相連。

如圖8a和圖8b所示,粉盒處于未安裝到顯影單元的位置,此時第一施力部1512的圓柱突起安裝到第二受力部1521的開口,推塊152位于殼體110內。

如圖9a和圖9b所示,粉盒處于安裝到顯影單元的位置,此時第一施力部1512的圓柱突起安裝到第二受力部1521的開口的末端1521b,推塊152從殼體110內伸出。

在將粉盒安裝到顯影單元的過程中,粉盒沿安裝方向a安裝到顯影單元上,顯影單元的部件與滑塊151的第一受力部1511接觸,施加一個力f1給滑塊151,使滑塊151沿安裝方向a的反方向移動,滑塊151在移動過程中,第一施力部1512在第二受力部1521中沿著開口的軌跡移動,開口的軌跡的初始端1521a與末端1521b在伸出方向b上存在高度差,從而在滑塊151移動過程中第一施力部1512施加一個力f2給第二受力部1521,f2的方向隨著圓柱與開口接觸的位置不同方向不同,f2方向垂直于開口與圓柱接觸時的接觸面;當圓柱與開口的光滑曲線1521c接觸時,f2有使推塊沿伸出方向b移動的分力,使推塊152沿伸出方向b伸出,從而推塊152從殼體110內伸出。推塊152伸出推動顯影單元的快門,從而打開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使粉盒內顯影劑可以被輸送到顯影單元?;瑝K151在移動過程中增加彈性元件190的彈性變形量,顯影單元施加給滑塊151的f1克服彈性元件190的彈性力,使滑塊151沿安裝方向a的反方向移動。

當粉盒從顯影單元中拆卸時,第一受力部1511上施加的力f1被撤銷,滑塊151在彈性元件190的彈性力的作用下,使滑塊151沿安裝方向a移動,第一施力部1512施加力給第二受力部1521,使推塊152縮回,進而推塊152的第二施力部1522施加給顯影單元快門的力被撤銷,從而顯影劑輸入口關閉。粉盒在安裝或拆卸時,迫推裝置150快速打開或快速關閉顯影劑輸入口,從而降低顯影劑從顯影劑輸入口逸出的風險。

實施例六,本實施例旨在解決實施例二中所描述的技術問題,本實施例提供另外一種粉盒,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三,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提供的迫推裝置與上述實施例具有不同的結構和原理,而粉盒中其他與迫推裝置無關的結構可以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做贅述,下面對本實施例中的迫推裝置進行詳細描述。如圖10a、圖9b、圖11、圖12a和圖12b所示,殼體110上設有第一滑道153′和第二滑道154′,滑塊151′與第一滑道153′滑動連接,推塊152′與第二滑道154′滑動連接。第一滑道153′可以為形成于殼體110上的滑槽,該滑槽可以穿通殼體110的壁面,滑塊151′可以滑動設置在該滑槽上,而第二滑道154′可以為導軌或導槽?;瑝K151′和推塊152′均通過滑道引導的方式滑動設置在 殼體110上,從而,滑塊151′和推塊152′能夠沿預定方向滑動,以此,保證推塊152′推動顯影單元上的快門的過程較為可靠。

當然,與實施例四類似,本實施例提供的迫推裝置150′也可以包括彈性元件190′,彈性元件190′一端與殼體110連接、另一端與滑塊151′相連。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元件190′的結構和功能與實施例四類似,在此不再贅述。

在殼體110的前部113且在延伸部分119上可以設置滑塊安裝槽和推塊安裝槽?;瑝K151′與滑塊安裝槽滑動連接,推塊152′與推塊安裝槽滑動連接。滑塊安裝槽形成第一滑道153′,推塊安裝槽內可以設置導軌以形成第二滑道154′。

實施例七,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六,進一步的,迫推裝置150′還包括動力傳動件155′,動力傳動件155′用于分別與滑塊151′和推塊152′配合,滑塊151′在與顯影單元接觸而相對殼體110直線移動時帶動動力傳動件155′旋轉,動力傳動件155′旋轉帶動推塊152′沿垂直安裝方向伸出殼體110。本實施例通過設置可旋轉的動力傳動件155′,通過滑塊151′帶動動力傳動件155′的旋轉,而由動力傳動件155′的旋轉帶動推塊152′沿垂直安裝方向的方向b伸出而推動顯影單元上的快門,同樣也能實現快速打開顯影單元的快門。

實施例八,如圖11、圖13和圖14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七的基礎上,對實施例七進一步限定,具體的,動力傳動件155′為齒輪,滑塊151′設有第一齒條1516′,推塊152′上設有第二齒條1524′,齒輪分別與第一齒條1516′和第二齒條1524′嚙合傳動。

另外,具體的,在滑塊15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受力部1511′,在推塊152′上可以形成有施力部1522′。第一受力部1511′用于與顯影單元上的嚙合部(未示出)抵接,接收顯影單元施加的力,在顯影單元的驅動下,迫使滑塊151′滑動。推塊152′上的施力部1522′用于與顯影單元的快門接觸,以推動顯影單元的快門處于關閉或打開的狀態。

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在向顯影單元上安裝之前,滑塊151′位于粉盒靠近底部的位置,推塊152′處于圖10a中的縮進位置的第一位置。當粉盒沿安裝方向a安裝時,滑塊151′與顯影單元上的嚙合部(未示出)抵接接觸, 隨著粉盒的繼續安裝,滑塊151′通過動力傳動件155′將滑塊151′沿安裝方向a的反方向的力轉換為推塊152′沿與安裝方向a垂直的方向b的力,使推塊152′被推出殼體而處于如圖10b所示的伸出位置的第二位置,推塊152′從所示第一位置運動到第二位置的過程中,實現迫推裝置推開顯影單元上的快門,使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打開,從而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與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相連通,顯影劑可從粉盒的儲粉倉傳送到顯影單元。當從顯影單元上拆卸粉盒時,顯影單元上的嚙合部對滑塊151′的力釋放,隨著粉盒的繼續沿a方向的反方向移動,彈性元件190′沿a方向拉動滑塊151′,滑塊151′通過動力傳動件155′使推塊152′恢復到圖10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縮進粉盒中的位置)。

實施例九,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七或實施例八,如圖10a、圖10b、圖12b和圖15所示,殼體110上還可以形成有用于安裝動力傳動件155′的容納腔1102′,容納腔1102′上具有開口11021′,開口11021′供動力傳動件155′安裝至容納腔1102′內,容納腔1102′的開口11021′可以具體設置在殼體110的延伸部分119上且位于左側部115,容納腔1102′的底部可以設置有支撐軸1551′,在容納腔1102′的開口11021′處設置有遮擋塊156′(如圖11和圖15所示),遮擋塊156′用于封堵容納腔1102′,遮擋塊156′可拆卸地設置在殼體110上,遮擋塊156′能夠在外觀保證美觀度,并可防止雜質進入到容納腔1102′內而對動力傳動件155′造成磨損。當然,可以理解的是,遮擋塊156′朝向支撐軸1551′的一側上設置有與支撐軸1551′配合的軸孔。

實施例六至實施例九提供的粉盒,滑塊151′安裝在第一滑道153′內;推塊152′安裝在第二滑道154′內;動力傳動件155′安裝在支撐軸1551′上,而支撐軸1551′可轉動地設在殼體110上,遮擋塊156′可以遮擋定位動力傳動件155′,并可以一定程度上對動力傳動件155′實現安裝定位;滑塊151′上的第一齒條1516′和推塊152′的第二齒條1524′均用于與動力傳動件155′嚙合。當粉盒沿安裝方向a安裝到顯影單元上時,當滑塊151′的第一受力部1511′與顯影單元上的嚙合部接觸,帶動滑塊151′相對于殼體110沿安裝方向a相反的方向移動,第一齒條1516′與動力傳動件155′的一部分嚙合,而帶動動力傳動件155′轉動, 由于動力傳動件155′上的另一部分與推塊152′的第二齒條1524′嚙合,因此,動力傳動件155′的轉動能夠帶動推塊152′沿b方向移動而伸出殼體110,進而推動顯影單元上的快門打開。

如圖11和圖14所示,與實施例五類似,具體的,彈性元件190′的一端固定在滑塊151′的連接部1514′上,彈性元件190′的另一端固定在固定架1191的固定部11911上。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元件190′的功能與實施例五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實施例十,本實施例旨在解決實施例二中所描述的技術問題,本實施例提供另外一種粉盒,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七,在實施例七的基礎上進一步限定。如圖16a、圖16b、圖17、圖18a和圖18b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說明外,其他可以與實施例一相同。本實施例相較于上述實施例,本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迫推裝置的不同,具體的,與實施例七相同,本實施例的粉盒同樣也是通過動力傳動件將滑塊151″的動力傳遞給推塊152″,以使得粉盒在安裝到顯影單元的過程中,推塊152″也能夠同時推出粉盒,實施例八中的動力傳動件為齒輪,而本實施例中的動力傳動件與實施例八不同的是,如圖21a和圖21b所示,動力傳動件155″包括動力傳遞部1552″和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其中,動力傳遞部1552″用于與滑塊151″抵頂接觸以接收滑塊151″施加的推力,滑塊151″在顯影單元的作用下相對于殼體110移動時抵推動力傳遞部1552″,以使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如圖16a所示沿c向方向旋轉);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與推塊152″接觸,在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時,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推動推塊152″沿b方向伸出殼體110。

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10上可以由滑塊安裝槽形成第一滑道153″,滑塊151″可以滑設在該滑塊安裝槽內,滑塊安裝槽在殼體110上的設置位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選定,例如,如圖16a所示,滑塊安裝槽153″可以設置在殼體110的延伸部分119上且位于右側部116,滑塊151″可沿圖16a所示a方向來回移動。殼體110上還可以設置用于與推塊152″配合的推塊支撐部,該推塊支撐部可以形成導軌以形成第二滑道154″。推塊152″可沿圖16a所示b方向來回移動,優選的,該推塊支撐部和動力傳動件155″可以均設置在殼體110的延伸部分119上且位于前部113。

請參照附圖19,滑塊151″可以包括第一受力部1511″和第一施力部1512″。滑塊151″裝配到殼體110,第一受力部1511″位于滑塊安裝槽(第一滑道153″)中,第一施力部1512″可以從殼體110內伸出到與動力傳動件155″的動力傳遞部1552″抵頂接觸。如圖20a和圖20b所示,推塊152″可以包括第二受力部1521″,第二受力部1521″用于接收來自動力傳動件155″的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的作用力。

優選的,在殼體110上可以開設用于供第一施力部1512″伸出的通孔1103″,如圖16a所示,通孔1103″可以呈長條形,第一施力部1512″可以沿該長條形的通孔1103″沿預定方向滑動,并抵頂動力傳動件155″的動力傳遞部1552″以使得動力傳動件155″以某一中心旋轉。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動力傳動件155″可以通過一轉軸1554″可轉動地設置在殼體110上,轉軸1554″安裝在殼體110的延伸部分119且在軸孔1192″中。在滑塊151″的第一受力部1511″受到顯影單元的推力的時候,滑塊151″沿直線滑動,同時,滑塊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與動力傳動件155″的動力傳遞部1552″接觸,對動力傳動件155″施加推力使得動力傳動件155″旋轉,動力傳動件155″旋轉的同時,通過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推動推塊152″伸出殼體110。

實施例十一,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十,在實施例十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如圖21a、圖21b和圖22所示,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可以為一引導面,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塊152″的伸出的方向上具有高度差。當動力傳動件155″在旋轉時,由于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的起始端和末端之間具有高度差,因而可以推動推塊152″處于不同的高度,也即可以實現推塊152″伸出或縮回殼體110。

優選的,本實施例提供的動力傳動件155″可以呈扇形,動力傳遞部1552″可以形成于扇形的半徑處,而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可以形成于扇形的圓弧處。該動力傳動件155″可以包括扇形主體1555″;扇形主體1555″的圓弧處上沿扇形軸向方向延伸有圓弧部1556″,圓弧部1556″的端部為一沿b方向延伸的漸變斜面,該漸變斜面形成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可以朝向扇形主體的旋轉中心方向延伸,以支撐推塊152″,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是,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 ″也可以沿背離扇形主體的旋轉中心的方向延伸,只要能夠使得第一轉化部1553″具有足夠的支撐面積來支撐推塊152″即可,本實施例不做限定。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6a、圖16b,圖22所示,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在推塊152″的伸出方向上的高度可以連續變化,在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如圖16a所示沿c向方向旋轉)時,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與推塊152″之間的接觸處的高度逐漸增大。在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時,推塊152″接觸第一動力轉化部1553″的位置處的高度不斷增加,由此,推塊152″即被推動至伸出殼體110。其中,高度是以殼體110的某一固定表面為基準,推塊152″在推出過程中,推塊152″頂部到殼體110的固定表面之間的高度不斷增加。

實施例十二,本實施例在實施例十或實施例十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如圖16a和圖16b,以及圖17所示,本實施例中的迫推裝置150還可以包括彈性元件190″,彈性元件190″的一端與動力傳動件155″連接,彈性元件190″的另一端與殼體110連接或者抵壓在殼體110上;或者,彈性元件190″的一端抵壓在動力傳動件155″上,彈性元件190″的另一端與殼體110連接。

當滑塊151″在顯影單元的作用下相對于殼體110移動而推動動力傳動件155″旋轉時,彈性元件190″發生彈性形變;當顯影單元脫離與滑塊151″的接觸時,彈性元件190″恢復彈性形變,動力傳動件155″反向旋轉。

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190″至少一端與殼體110或動力傳動件155″連接,具體可以包括以下幾種情況:彈性元件190″一端與殼體110連接,彈性元件190″的另一端與動力傳動件155″連接;或者,彈性元件190″的一端抵壓在殼體110上,彈性元件190″的另一端與動力傳動件155″連接;或者,彈性元件190″的一端與殼體110連接,彈性元件190″的另一端抵壓在動力傳動件155″上。在顯影單元推動滑塊151″移動,而滑塊151″推動動力傳動件155″的過程中,由于動力傳動件155″產生了相對于殼體110的轉動,由此,設置在動力傳動件155″與殼體110之間的彈性元件190″便會發生彈性形變,而當顯影單元與滑塊151″之間的接觸撤銷時,則彈性元件190″可以在彈性回復力的作用下帶動動力傳動件155″恢復到初始狀態,推 塊152″縮回殼體110,由此,顯影單元上的快門能夠快速關閉,保證顯影劑不易泄露。

如圖16a、圖16b和圖17所示,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彈性元件190″為扭簧,扭簧的一端與殼體110抵頂接觸,扭簧的另一端與動力傳動件155″連接。扭簧可以套設到動力傳動件155″的轉軸1554″上,動力傳動件155″上可設置用于與扭簧連接的連接部1514″,扭簧的一端部鉤設到該連接部1514″中,扭簧的另一端直接抵壓在殼體110的一側壁上。當然,可以理解的,彈性元件190″也可為其他類型的彈性件,只要能實現上述功能即可,本實施例不做限定。

實施例十三,基于實施例十至實施例十二任一項,在動力傳動件155″的旋轉中心與動力傳遞部1552″之間可設有過渡段1157″,過渡段1157″為內凹的弧面,滑塊151″上形成有外凸部,過渡段1157″的內凹弧面用于與外凸部接觸。具體的,外凸部形成于滑塊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上通過內凹的弧面與滑塊151″接觸,以保證滑塊151″的第一施力部1512″在過渡段1157″與動力傳遞部1552″之間滑動順暢。

下面對實施例十至實施例十三所提供的粉盒的工作原理進行詳細描述:當粉盒在安裝到顯影單元上之前,滑塊151″位于粉盒靠近底部的位置,推塊152″處于圖16a中的低位置的第一位置;當粉盒沿安裝方向a方向安裝時,滑塊151″與顯影單元上的嚙合部(未示出)抵接接觸,隨著粉盒的繼續安裝,滑塊151″在第一滑道153″中沿與a反向的方向移動,滑塊151″推動動力傳動件155″沿c方向旋轉,動力傳動件155″的旋轉力轉換為推塊152″沿與a向垂直的方向b的力,使推塊152″在第二滑道154″上移動上升到處于如圖16b所示的高位置的第二位置,推塊152″從所示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過程中,推開顯影單元上的快門,使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打開,從而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與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相連,顯影劑可以從粉盒的儲粉倉傳送到顯影單元。當從顯影單元上拆卸粉盒時,顯影單元上的嚙合部對滑塊151″的力釋放,隨著粉盒的繼續沿a方向的反向移動,彈性元件190″恢復變形推動滑塊151″,動力傳動件155″使推塊152″恢復到圖16a中所示的第一位置。

實施例十四,由于粉盒相對于圖像形成裝置中的其他器件消耗較快,現 有技術中已將粉盒可拆卸地安裝于圖像形成裝置中,以便獨立更換,當粉盒安裝到圖像形成裝置之前粉盒的顯影劑輸出口應處于關閉狀態,以避免顯影劑泄露,當粉盒安裝到圖像形成裝置時,顯影劑輸出口應可以隨即打開,因此,在顯影劑輸出口處應設置出粉口開關件,以實現顯影劑輸出口的開閉?,F有技術中的出粉口開關件結構較為復雜,成本較高。本實施例為提供一種包括結構簡單的出粉口開關件的粉盒。具體詳見下述描述。

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說明外,其他可以與實施例一相同。本實施例旨在對粉盒的出粉口開關件進行改進,下面對出粉口開關件進行詳細描述,請參照附圖23、附圖24a、附圖24b和附圖25。顯影劑輸出口1101處的出粉口開關件120具有打開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一位置和關閉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具體的,出粉口開關件120用于接收圖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力而旋轉,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切換。

本實施例中的顯影劑輸出口1101可以位于粉盒的頂部111和底部112之間,如圖23和圖24b所示,在殼體110內部(儲粉倉)且位于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上方設有顯影劑傳送槽1104,顯影劑傳送槽1104內可以設有用于傳送顯影劑的螺桿11041,顯影劑傳送槽1104可以沿粉盒的前部113至后部114的方向設置。

本實施例中的出粉口開關件120可以安裝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內,本實施例的出粉口開關件120可以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中旋轉,而關閉或打開顯影劑輸出口1101,能夠有效地實現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啟閉,具有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優點。

另外,出粉口開關件120上可以設有受口1201,受口1201用于接收來自圖像形成裝置的驅動力而使出粉口開關件120旋轉。當粉盒安裝到圖像形成裝置上時,圖像形成裝置可以給出粉口開關件120提供驅動力,以使得出粉口開關件120旋轉。

實施例十五,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十四,在實施例十四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出粉口開關件120上可以開設有輸出口1202,輸出口1202與儲粉倉連通;當出粉口開關件120處于第一位置時,輸出口1202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相對;當出粉口開關件120處于第二位置時,輸出口1202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錯開。出粉口開關件120可相對顯影劑傳送槽1104從第一位置(顯 影劑輸出口1101關閉的位置)旋轉到第二位置(顯影劑輸出口1101打開的位置),當出粉口開關件120旋轉到出粉口開關件120上的輸出口1202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對接時,顯影劑可在螺桿11041的傳送下可流出粉盒外,進而進入到顯影單元的顯影劑輸入口中;當出粉口開關件120旋轉到出粉口開關件120上的輸出口1202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錯開時,顯影劑被關閉在粉盒內,而無法泄露出去,有效地解決了顯影劑泄露的問題。

實施例十六,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十四或實施例十五,在實施例十四或實施例十五的基礎上,進一步的,如圖24a、圖24b和圖25所示,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與出粉口開關件120之間可以設有用于限定出粉口開關件120的旋轉位置的定位部。通過定位部的限位,可以有效地限定出粉口開關件1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能夠精確地控制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開啟和關閉。

具體的,在本實施例中,定位部可以包括開設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凸緣處的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以及設置在出粉口開關件120上的用于與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配合的定位凸起12033;或者,定位部1203包括開設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凸緣處的定位凸起,以及設置在出粉口開關件上的用于分別與定位凸起配合的起始凹槽和停止凹槽;當出粉口開關件120處于第一位置時,定位凸起12033卡入停止凹槽12032中,當出粉口開關件120處于第二位置時,定位凸起12033卡入起始凹槽12031中。定位凸起12033可以在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之間切換,以使得出粉口開關件1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精確切換。

更進一步的,在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之間還可以形成中部連接部12034,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分別與中部連接部12034平滑過渡連接。

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出粉口開關件120位于第二位置(輸出口1202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錯開位置)時,定位凸起12033卡接在起始凹槽12031中;當受口1201接收顯影單元上的旋轉力時,定位凸起12033越出起始凹槽12031而滑動到中部連接部12034上;隨著出粉口開關件120的繼續旋轉,定位凸起12033滑動到停止凹槽12032中,出粉口開關件120被定位在第一位置(輸出口1202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對接的位置),顯影劑 能夠從儲粉倉輸出。當粉盒從顯影單元上取出時,顯影單元通過受口1201給予出粉口開關件120一個反向旋轉力,定位凸起12033的運動過程與上述相反,在此不再贅述。

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本實施例中的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成組出現,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的組數可以為一組或一組以上,本實施例中為兩組,包括起始凹槽12031和停止凹槽12032。

實施例十七,本實施例主要解決上述實施例十四至實施例十六中提供的旋轉式的出粉口開關件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這樣的旋轉結構會造成碳粉出口明顯的碳粉飛散,這是由于在出粉口開關件外圍與顯影劑輸出口內壁之間必須設置海綿等彈性密封件,開啟或關閉的旋轉動作往往會產生向外的離心力,特別是彈性密封件設置在圓筒筒壁外圍跟隨圓筒旋轉時,海綿這類多孔材料在自身與顯影劑輸出口的邊緣相對轉動時產生的彈性力和離心力,使其孔隙中的顯影劑向外彈出飛散,導致用戶將粉盒插入或拔出的動作均會產生顯影劑較大面積地飛散,造成機器和用戶使用環境的污染。

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說明外,其他可以與實施例一相同。本實施例旨在提供另外一種出粉口開關件,下面對本實施例中的出粉口開關件進行詳細描述。如圖26至圖28所示,與實施例十四類似,出粉口開關件120′設置在顯影劑輸出口1101處,儲粉倉上還設有驅動構件1301′。

如圖26和圖28所示,在殼體110內部位于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上方設置有顯影劑傳送槽1104′,與實施例十四類似,顯影劑傳送槽1104′沿粉盒前部113朝后部114的方向設置。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內壁可以為圓弧面,儲粉倉通過顯影劑傳送槽1104′下部的顯影劑輸出口1101與外部相通,螺桿11041′輸送的顯影劑通過顯影劑輸出口1101流向粉盒外部。

在殼體110的后部114還可以設置有齒輪系(未示出),齒輪系可以包括一個驅動力輸入齒輪和多個動力傳遞齒輪,動力接收齒輪將驅動力傳遞給與其嚙合的動力傳遞齒輪,傳動齒輪帶動相應的部件(如螺桿11041′等)轉動。

在殼體110的內部設置有碳粉攪拌裝置(未示出),攪拌裝置包括攪拌 架(未示出)和安裝在攪拌架上的攪拌葉片(未示出),攪拌架的旋轉軸的兩端旋轉安裝在殼體110的前部113和后部114的側壁上,其中攪拌架的旋轉軸的一端1302a′穿過前部113的側壁與傳遞齒輪連接,在該傳遞齒輪帶動下攪拌裝置可在殼體110內旋轉以攪動碳粉,將殼體110內的碳粉傳送到顯影劑傳送槽1104′中。

在本實施例中,顯影劑傳送槽1104′包括開放段和封閉段,由驅動構件1301′安裝于殼體110上構成所述封閉段,顯影劑輸出口1101位于靠近封閉段的底部并朝下設置,儲粉倉通過顯影劑輸出口1101與外部相通;螺桿11041′的一端與位于碳粉盒后部114的齒輪系(未示出)的其中一個傳遞齒輪連接,另一端置于所述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封閉段內,螺桿11041′將所述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開放段內的顯影劑傳送到所述封閉段。

進一步的,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內壁上可以設有第一導向部11042′,第一導向部11042′為沿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軸向延伸的凸起筋條,第一導向部11042′用于導引出粉口開關件120′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中平動,以在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間轉換。

實施例十八,本實施例在實施例十七的基礎上,進一步的,驅動構件1301′設置在殼體110上,位于殼體110的前部113靠近顯影劑輸出口1101處。如圖29所示,驅動構件1301′包括驅動主體13011′、位于驅動主體13011′上的凹槽狀的受口13012′、卡接部13013′以及自驅動主體13011′延伸出的第一傳遞部13014′,受口13012′具有第一端面13012a′和第二端面13012b′,第一端面13012a′用于接收顯影單元上施力部的推力以使驅動構件1301′正向旋轉,第二端面13012b′用于接收顯影單元上施力部的拉力以使驅動構件1301′反向旋轉;卡接部13013′與扭簧250′一端相接合,接收扭簧250′給予的保持驅動構件旋轉狀態的力。第一傳遞部13014′用于向出粉口開關件120′傳遞旋轉力,并將旋轉運動轉化為平移運動。

實施例十九,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十七或實施例十八,對出粉口開關件120′進一步限定,如圖30和圖31所示,本實施例的出粉口開關件120′為一中空圓筒,包括開關件主體121′和位于開關件主體121′兩端的開口端1211′和受力端1212′,自受力端1212′筒壁處延伸設置有第二傳遞部 12121′,將驅動構件1301′和出粉口開關件120′裝配時,使第二傳遞部12121′與驅動構件1301′上的第一傳遞部13014′相匹配嵌合,以接收驅動構件1301′的旋轉力。具體地,如圖29和圖30所示,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傳遞部13014′具有第一斜面13014a′,第二傳遞部12121′上具有第二斜面12121a′,第一斜面13014a′與第二斜面12121a′相匹配接觸,并可相對滑動。在開關件主體121′的筒壁上設有第二導向部1213′,第二導向部1213′為沿出粉口開關件120′的軸向延伸的凹槽,第二導向部1213′與第一導向部11042′相配合滑動。于是,通過第一斜面13014a′與第二斜面12121a′接觸滑動,實現利用旋轉的驅動構件1301′的旋轉力推動出粉口開關件120′沿第一導向部11042′和第二導向部1213′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中平動的技術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8所示,出粉口開關件120′的開口端1211′處設有開口端側壁1211a′,在開口端側壁1211a′與顯影劑傳送槽1104′的開放段側壁1104a′之間設置有彈簧等彈性元件1105′,并使彈性元件1105′相對于第一導向部11042′更靠近螺桿11041′,彈性元件1105′在出粉口開關件120′位于第一位置具有預設的彈力,使彈性元件1105′在出粉口開關件120′位于第二位置時保持壓緊,以推動出粉口開關件120′回復至第一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傳遞部12121′可以設置在開關件主體121′內壁的圓周面上,驅動構件1301′和出粉口開關件120′裝配后,第一傳遞部13014′可滑動地嵌合于開關件主體121的內壁上;或者,第二傳遞部12121′可以設置在開關件主體121′外壁的圓周面上,在驅動構件1301′和出粉口開關件120′裝配后,第一傳遞部13014′可滑動地嵌合于開關件主體121′的外壁上。

第一傳遞部13014′和第二傳遞部12121′設置成一個或多個的齒形結構。進一步,第一傳遞部13014′和第二傳遞部12121′還可以是分別環繞于驅動構件1301′和出粉口開關件120′內表面或外表面的螺紋結構,此時,在出粉口開關件120′的開口端1211′與顯影劑傳送槽1104′開放段側壁1104a′之間無需設置彈性元件1105′,由驅動構件1301′反向旋轉直接帶動出粉口開關件120′平移回初始位置,減少零部件的使用。第一導向部 11042′和第二導向部1213′可以設置為一個或多個,其中,第一導向部11042′可不設置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上,而是由驅動構件1301′的驅動主體向外延伸而形成的條形構件。

在本實施例中,出粉口開關件120′的圓筒外周可以設置海綿、橡膠等出粉口密封部件120a′,以確保出粉口開關件120′與顯影劑輸出口1101間的密封。同樣的,在驅動構件1301′的驅動主體13011′外圓周可以設置環形凹槽13015′,在環形凹槽13015′上施設環形海綿、橡膠等外密封部件(未示出)以確保顯影劑傳送槽1104′封閉段的密封。

圖32和圖33中省略了螺桿和內部彈性元件,分別示出了驅動構件1301′與出粉口開關件120′保持顯影劑輸出口1101關閉以及驅動構件1301′驅動出粉口開關件120′開啟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狀態,將粉盒插入圖像形成裝置時,受口13012′的第一端面13012a′接收顯影單元上施力部的推力朝向碳粉盒頂部方向旋轉,以使驅動構件1301′正向旋轉,由驅動構件1301′的旋轉力推動出粉口開關件120′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中向殼體內部平動,由出粉口開關件120′的筒壁相對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錯位平動開啟顯影劑輸出口1101,在第一端面13012a′被推動到最大位移處時,由扭簧250′的彈力保持驅動構件旋轉狀態,即保持碳粉出口開啟;將碳粉盒拔出圖像形成裝置時,受口13012′的第二端面13012b′用于接收顯影單元上施力部的拉力以使驅動構件1301′反向旋轉,此時,在內部彈性元件1105′的彈力抵接下推動出粉口開關件120′沿第一導向部11042′和第二導向部1213′在顯影劑傳送槽1104′中反向平動至初始顯影劑傳送槽1104′封閉段的位置,并保持顯影劑輸出口關閉。

根據本申請的技術方案,由于開關件與碳粉出口之間相對平移滑動,相對現有技術有效減小了出粉口密封部件對其處攜帶的碳粉的作用力,避免了碳粉大面積的飛散。優選地,本申請的開關件上可以無需設置碳粉傳遞口,由開關件的平移直接開啟碳粉出口,使碳粉出口開啟更加直接,避免現有技術碳粉傳遞口與碳粉出口對準不良所導致的碳粉輸送量低的技術問題。

實施例二十,本實施例基于實施例十,在實施例十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以提供包含另外一種出粉口開關件的粉盒,具體的,可以參照附圖16a、附圖16b、圖34a、圖34b、圖34c和圖35a。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顯 影劑輸出口處設有出粉口開關件120″,出粉口開關件120″具有打開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一位置和關閉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在推塊152″的移動方向上,出粉口開關件120″與殼體110滑動連接,出粉口開關件120″可在驅動力作用下沿推塊152″的移動方向滑動,以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轉換。

具體的,本實施例中的出粉口開關件120″可以在驅動力的作用下沿推塊152″的移動方向滑動(b方向來回移動),由此遮擋或避開顯影劑輸出口1101,以實現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啟閉。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6a和圖16b所示,出粉口開關件120″上連接有彈性元件1204″,彈性元件1204″一端與出粉口開關件120″連接,彈性元件1204″另一端與殼體110連接,彈性元件1204″的伸縮方向與出粉口開關件120″的滑動方向一致;出粉口開關件120″上設有用于接收驅動力的動力接收部1205″,動力傳動件155″上設有用于與動力接收部1205″接觸以對出粉口開關件120″施加驅動力的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彈性元件1204″優選為拉簧,彈性元件1204″一端連接在殼體110上,另一端可以連接在出粉口開關件120″的連接部1206″上。當顯影單元與滑塊151″接觸,滑塊151″滑動帶動動力傳動件155″沿正向(c方向)旋轉時,出粉口開關件120″可以在彈性元件1204″和動力傳動件155″的作用下沿圖示與b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動至打開顯影劑輸出口1101(如圖16b所示),而當滑塊151″反向移動,動力傳動件155″反向旋轉時,出粉口開關件120″可在彈性元件1204″和動力傳動件155″的作用下沿圖示b方向滑動至關閉顯影劑輸出口1101(如圖16a所示)。

優選的,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的起始端和末端在推塊152″的移動方向上可以具有高度差,且沿動力傳動件155″的反向旋轉方向(與c方向相反的方向),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上各位置處的高度逐漸降低。由此,通過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的高度差實現出粉口開關件120″的升降,進而實現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開啟或關閉。

更進一步的,具體可參照附圖16a、圖16b和圖35b,動力傳動件155″的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可以沿推塊152″的推出方向抵頂支撐動力接收部,在出粉口開關件120″處于第二位置時,彈性元件1204″處于壓縮狀 態;當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時,動力傳動件155″的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逐漸緩解動力接收部,以使彈性元件1204″逐漸恢復形變,直至出粉口開關件120″移動到處于第一位置。

具體的,請參考附圖16a、16b和35a所示,在粉盒未安裝到顯影單元上時,出粉口開關件120″需要處于關閉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時,出粉口開關件120″的動力接收部1205″被動力傳動件155″抵頂,彈性元件1204″可以被壓縮并存儲一定的彈性勢能。而當粉盒安裝到顯影單元上的過程中,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出粉口開關件120″與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接觸處的高度逐漸降低,因此,在動力傳動件155″轉動的過程中,逐漸釋放彈性元件1204″的彈性勢能,彈性元件1204″逐漸伸長,并帶著出粉口開關件120″逐漸沿與b方向相反的方向b′移動,直至彈性元件1204″恢復原長,顯影劑輸出口1101被出粉口開關件120″打開。而當粉盒從到顯影單元上拆卸時,動力傳動件155″會反向旋轉,出粉口開關件120″與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接觸處的高度逐漸升高,因此,在動力傳動件155″轉動的過程中,逐漸壓縮彈性元件1204″,彈性元件1204″逐漸壓縮,并帶著出粉口開關件210″逐漸沿b方向方向移動,直至顯影劑輸出口1101被出粉口開關件120″關閉。

或者,另外一種可行的方式,請參考附圖16a、16b和35b所示,動力傳動件155″的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沿與推塊152″的推出方向b相反的方向b′抵壓動力接收部1205″,在出粉口開關件120″處于第二位置時,彈性元件1204″處于自然狀態或拉伸狀態;當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時,動力傳動件155″的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進一步抵壓動力接收部1205″,以使彈性元件1204″進一步拉伸,直至出粉口開關件120″移動到處于第一位置。在該種方式下,動力接收部1205″是與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的另外一側接觸,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施加給動力接收部1205″的驅動力是沿與b方向相反的方向b′的壓力。在粉盒未安裝到顯影單元上時,出粉口開關件120″需要處于關閉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第二位置時,出粉口開關件120″的動力接收部1205″被動力傳動件155″抵壓,彈性元件1204″可以被拉伸或者處于原長。而當粉盒安裝到顯影單元上的過程中,動力傳動件155″正向旋轉,出粉口開關件120″與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接 觸處的高度逐漸降低,因此,在動力傳動件155″轉動的過程中,逐漸拉伸彈性元件1204″,彈性元件1204″逐漸進一步伸長,并帶著出粉口開關件120″逐漸沿與b方向相反的方向b′移動,直至顯影劑輸出口1101被出粉口開關件120″打開。而當粉盒從到顯影單元上拆卸時,動力傳動件155″沿與方向c相反的方向反向旋轉,出粉口開關件120″與第二動力轉化部1557″接觸處的高度逐漸升高,因此,在動力傳動件155″轉動的過程中,被拉伸的彈性元件1204″逐漸恢復變形,并帶著出粉口開關件120″逐漸沿b方向方向移動,直至顯影劑輸出口1101被出粉口開關件120″關閉。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更進一步的,出粉口開關件120″上沿推塊152″的移動方向上還可以設有導軌,殼體110上且位于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兩側設有與導軌配合的導槽;或者,出粉口開關件120″上沿推塊152″的移動方向上設有導槽1207″,殼體110上且位于顯影劑輸出口1101的兩側設有與導槽1207″配合的導軌。從而能夠保證出粉口開關件120″沿預定方向滑動而不產生偏移,保證出粉口開關件120″的可靠性。

實施例二十一,本實施例旨在解決如下描述的現有技術中的問題,如圖36a和圖36b所示,現有技術中的粉盒1a的殼體2a內會設置多個旋轉件(如傳動軸3a、攪拌架4a,以及螺桿5a),以及與殼體2a的開口21a連接,并與殼體2a形成密封空間的安裝板11a;旋轉件一端可旋轉的支撐在殼體2a(如傳動軸3a)上,另一端穿過安裝板11a上設置的與旋轉件相對應設置的安裝孔(如第一安裝孔113a),并可旋轉的支撐在安裝板11a上。為了在將安裝板11a安裝到殼體2a之前,方便殼體2a內的旋轉件的另一端穿過安裝板11a上設置的與旋轉件相對應的安裝孔,需將安裝孔的直徑設置成大于相對應的旋轉件的另一端的直徑。同時,為了使殼體2a內的多個旋轉件能夠聯動,即隨著其中一個旋轉件的轉動,其他的旋轉件也會一起轉動,在安裝板11a上還設置有與多個旋轉件的另一端相連接的齒輪組12a。由于旋轉件的另一端的直徑比相對應的安裝孔的直徑小,當旋轉件轉動時,旋轉件的另一端會沿旋轉件的徑向方向擺動,使與旋轉件相連接的齒輪發生位移,導致齒輪組的各齒輪之間脫離嚙合,無法傳遞旋轉力,殼體2a內的旋轉件無法穩定的旋轉。

現有技術中,如36b所示,在安裝板11a上還安裝有一種軸承板111a, 用于支撐旋轉件,軸承板111a上設置有與安裝板11a上的安裝孔(如安裝孔1111a),以及齒輪支撐軸116a相對應的定位孔,各定位孔分別與相對應的旋轉件的另一端的直徑相等,當將軸承板111a安裝到安裝板11a上時,旋轉件的另一端,以及齒輪支撐軸116a穿過軸承板111a上的定位孔,從而防止旋轉件的另一端擺動,進而使齒輪組穩定的傳遞旋轉力。但是,采用軸承板固定旋轉件的方法不僅耗費材料,而且結構復雜,增加了裝配步驟。

本實施例旨在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安裝板和齒輪的結構,防止旋轉件在旋轉的過程中發生擺動。本實施例可基于實施例一,如圖37所示,本實施提供的粉盒,粉盒包括殼體、設置在殼體內的多個旋轉件,以及用于與殼體連接,并形成密封空間的安裝板117。本實施例中,多個旋轉件為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安裝板117上相對應的設置有第一安裝孔1171、第二安裝孔1172、以及第三安裝孔1173。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通過殼體110的開口安裝到殼體110內,并且其一端可旋轉的支撐在殼體110的內壁上,當將安裝板117安裝到殼體110的開口上時,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的另一端分別穿過安裝板117上設置的第一安裝孔1171、第二安裝孔1172、以及第三安裝孔1173。為了方便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另一端穿過安裝板117上設置的安裝孔,需將第一安裝孔1171、第二安裝孔1172、以及第三安裝孔1173的直徑分別設置成大于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另一端的最大旋轉直徑。并且還可以將圖36a所示的彈性的圓環狀的第一密封件71a、第二密封件72a、以及第三密封件73a分別安裝到第一安裝孔1171、第二安裝孔1172、以及第三安裝孔1173上,防止顯影劑從安裝孔與旋轉件的另一端之間的縫隙中泄露出來。

為了使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能夠聯動,即隨著其中一個旋轉件的轉動,其他的旋轉件也會一起轉動,在安裝板117上還設置有齒輪組132。齒輪組包括第一齒輪1321、第二齒輪1322、第三齒輪1323,以及第四齒輪1324;第一齒輪1321、第二齒輪1322、以及第三齒輪1323分別與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從安裝板117的安 裝孔中伸出的另一端相嚙合;第四齒輪1324為中間傳遞齒輪。

傳動軸133的一端設置有齒輪131,當將粉盒安裝到圖像形成裝置內時,齒輪131與圖像形成裝置內設置的齒輪(未示出)相嚙合,并傳遞旋轉力,使傳動軸133旋轉,并通過齒輪組132帶動攪拌架134和螺桿11041轉動。傳動軸133上還可以設置攪拌葉片1331,攪拌葉片1331和攪拌架134上的攪拌葉片1341通過旋轉,攪動粉盒內的顯影劑,防止顯影劑由于結塊而影響處理盒的顯影質量。螺桿11041在旋轉的過程中,通過表面的螺旋槽將粉盒內的顯影劑沿螺桿11041的旋轉軸線方向移動到粉盒與處理盒相連通的連接孔(未示出)處,并使顯影劑通過連接孔流入到處理盒的粉倉內。

本實施在安裝板上沿安裝板厚度方向的一端設置有定位部,用于定位齒輪,防止齒輪在旋轉的過程中發生位移。具體的,如圖38所示,本實施例圍繞第一安裝孔1171、第二安裝孔1172、以及第三安裝孔1173分別設置有與安裝孔同軸的圓環狀的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5、以及第三定位凸起1176,且第一安裝孔1171、第二安裝孔1172、以及第三安裝孔1173的直徑分別小于或等于圓環狀的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5、以及第三定位凸起1176的內徑。本實施例中,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5、第三定位凸起1176的結構類似,第一齒輪1321、第二齒輪1322、以及第三齒輪1323的結構類似。下面以第一定位凸起1174和第一齒輪1321的結構為例,對定位部的定位方法進行說明。

如圖38所示,圓環狀的第一定位凸起1174朝向第一安裝孔1171方向的圓弧面1174a為第一定位面,第一定位凸起1174背離第一安裝孔1171方向的圓弧面1174b為第二定位面。相對應的,如圖39所示,第一齒輪1321沿第一齒輪1321的旋轉軸線方向上的一端設置有一個與旋轉軸線同軸的圓柱形凸起1321a。圓柱形凸起1321a沿第一齒輪1321的旋轉軸線方向上設置有通孔13211a,通孔13211a沿第一齒輪1321的徑向方向的橫截面形狀與傳動軸133的另一端的非圓形狀的橫截面基本相同。圓柱形凸起1321a的圓弧形外表面為第三定位面13211b。當將傳動軸133從安裝板117的第一安裝孔1171中伸出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齒輪1321的通孔13211a中后,第一齒輪1321會隨著傳動軸133的轉動而轉動,且第一齒輪1321 的旋轉軸線與傳動軸133的旋轉軸線重合。

此外,圓柱形凸起1321a的直徑略小于圓環形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內徑。具體的,圓柱形凸起1321a的直徑與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內徑的配合公差在0.05mm~0.2mm之間,優選為0.05mm~0.1mm。當將第一齒輪1321安裝到安裝板117上時,第一齒輪1321的圓柱形凸起1321a插入到第一定位凸起1174內,圓柱形凸起1321a的第三定位面13211b與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圓弧形狀的第一定位面1174a相接觸,并且第一齒輪1321可相對第一定位凸起1174轉動。通過第一定位面1174a和第三定位面13211b的配合,從而使第一齒輪1321在轉動的過程中不會發生位移,第一齒輪1321被定位。優選地,可在安裝第一齒輪1321之前,在圓柱形凸起1321a的第三定位面13211b,或者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第一定位面1174a的表面涂上潤滑脂,以降低圓柱形凸起1321a與第一定位凸起1174之間的磨損。

當然,如圖40所示,當安裝板117的壁厚足夠時,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的想到在安裝板117上圍繞第一安裝孔1171設置一個與第一安裝孔1171同軸的第一圓柱形凹槽1177,則第一圓柱形凹槽1177的圓弧面可作為第一定位面1174a,第一齒輪1321的圓柱形凸起1321a的直徑略小于第一定位面1174a的直徑,具體的,第一定位面1174a的直徑與第一齒輪1321的圓柱形凸起1321a的配合公差在0.05mm~0.2mm之間,優選為0.05mm~0.1mm。當將第一齒輪1321安裝到安裝板117上時,第一齒輪1321的圓柱形凸起1321a會插入到第一圓柱形凹槽1177內,并且第一齒輪1321的圓柱形凸起1321a的第三定位面13211b與第一圓柱形凹槽1177的第一定位面1174a接觸,第一齒輪1321可相對第一圓柱形凹槽1177轉動。通過第一定位面1174a和第三定位面13211b的配合,從而使第一齒輪1321在轉動的過程中不會發生位移,第一齒輪1321被定位。

另外,如圖41所示,在第一齒輪1321沿第一齒輪1321的旋轉軸線方向上的一端圍繞通孔13211a設置有一個與旋轉軸線同軸的第二圓柱形凹槽1178。當將傳動軸133的另一端插入到第一齒輪1321的通孔13211a中后,第一齒輪1321的旋轉軸線與傳動軸133的旋轉軸線重合。第二圓柱形凹槽1178背離第一齒輪1321的旋轉軸線方向上的圓弧內表面為第四 定位面1178a。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外徑略小于第二圓柱形凹槽1178的內徑,具體的,第二圓柱形凹槽1178的內徑與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外徑的配合公差在0.05mm~0.2mm之間,優選為0.05mm~0.1mm,當將第一齒輪1321安裝到安裝板117上時,第一定位凸起1174插入到第一齒輪1321的第二圓柱形凹槽1178內,且第二圓柱形凹槽1178的第四定位面1178a與第一定位凸起1174的第二定位面1174b接觸,第一齒輪1321可相對第一定位凸起1174轉動。通過第二定位面1174b和第四定位面1178a的配合,從而使第一齒輪1321在轉動的過程中不會發生位移,第一齒輪1321被定位。

另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可以將安裝板上的定位部設置由位于同一個圓環內的多個凸起組成,所述多個凸起的內接圓為第一定位面,所述多個凸起的外接圓為第二定位面。

本實施例中,如圖42所示,當將齒輪安裝到安裝板117上時,第一齒輪1321安裝第一定攪拌架133的另一端,并通過第一定位凸起1174定位;第二齒輪1322安裝到攪拌架134的另一端,并通過第二定位凸起1175定位;第三齒輪1323安裝到螺桿1104的另一端,并通過第三定位凸起1176定位;第四齒輪1324為中間傳遞齒輪,安裝到安裝板117上設置的固定柱1179上。通過第一定位凸起1174、第二定位凸起1174、第三定位凸起1175和固定柱1179的定位作用,使安裝在安裝板117上的第一齒輪1321、第二齒輪1322、第三齒輪1323、以及第四齒輪1324能夠在轉動的過程中不發生位移,旋轉件能夠未定的轉動。

為了保護齒輪,并且防止齒輪沿旋轉件的軸線方向上移動,在齒輪安裝完成后,將擋板180(如圖37所示)安裝到安裝板117上,并覆蓋齒輪組132。擋板180可通過卡扣、粘貼、焊接或者螺釘等方式固定在安裝板117上。

實施例二十二,本實施例提供一種擋板的結構,防止旋轉件在旋轉的過程中發生擺動。如圖43、圖44所示,擋板180安裝在安裝板117上,用于保護齒輪組132,以及防止齒輪組132中的齒輪沿旋轉軸線方向移動。本實施例中,在擋板180沿厚度方向一側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定位孔可以是從擋板180上凸起所形 成的圓孔,也可以是在在擋板180上通過形成凹槽所形成的圓孔,具體情況,可根據擋板180的厚度和擋板180與齒輪組132之間空間決定。擋板180上的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分別與殼體110內的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沿傳動軸133的旋轉軸線方向重疊。且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的直徑分別與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另一端的最大旋轉直徑基本相同。

通過設置傳動軸133、攪拌架134、以及螺桿11041的長度,使傳動軸133、攪拌架134、螺桿11041、安裝板117、第一密封件71a、第二密封件72a、第三密封件73a、以及齒輪組132安裝完成后,傳動軸133、攪拌架134、螺桿11041的另一端穿過齒輪的通孔后,會繼續向外伸出一段距離。然后將擋板180安裝到安裝板117上,傳動軸133、攪拌架134、螺桿11041伸出到齒輪組132外側的部分分別插入到第一定位孔181、第二定位孔182、以及第三定位孔183內,從而實現對傳動軸133、攪拌架134、螺桿11041的另一端定位的目的。

下面以第一定位孔181和傳動軸133為例說明定位孔對旋轉件的定位作用。如圖45a,傳動軸133的另一端的非圓橫截面為“d”形結構,其最大回轉直徑與第一定位孔181的內徑基本相同,當傳動軸133旋轉時,第一定位孔181的圓弧內表面1811始終與傳動軸133的另一端的圓弧外表面接觸,從而限制傳動軸133的另一端沿徑向方向的移動,進而防止第一齒輪發生位移?;蛘?,如圖45b所示,傳動軸133的另一端的非圓橫截面為內接于第一定位孔181圓弧內表面1811正六邊形結構,當傳動軸133旋轉時,傳動軸133的另一端的六條棱線始終與第一定位孔181的圓弧內表面1811接觸,從而防止傳動軸133的另一端在傳動軸133旋轉的過程中沿徑向方向移動,進而防止第一齒輪發生位移。攪拌架134和螺桿11041的另一端與第二定位孔182和第三定位孔183的配合關系可參考傳動軸133的另一端與第一定位孔181的配合關系,這里不再贅述。

當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也可以不在齒輪上設置安裝孔,而是將旋轉件和齒輪設置成一個整體,如將攪拌架與第二齒輪設置成一個整體,安裝攪拌架時,將攪拌架的一端穿過安裝板的安裝孔,然后,將攪拌葉片安裝 到攪拌架上,齒輪的被定位部與安裝板的定位部連接,從而使齒輪安裝板上被定位。

通過上述實施例二十一和實施例二十二的方案,可以有效的防止傳動軸133、攪拌架134、螺桿11041在旋轉過程中,傳動軸133、攪拌架134、螺桿135的另一端由于發生沿徑向方向的位移而導致的齒輪無法相互嚙合,旋轉件無法穩定轉動的情況,減少了軸承板的安裝步驟,且只需在安裝板上或者擋板上定位部,在齒輪上設置被定位部,節省材料,提高了效率。

實施例二十三,現有技術中由于需要將粉盒從圖像形成裝置上把粉盒取下,但是由于粉盒一般較重,不方便取出,因此,急需提供一種方便粉盒取出的技術方案。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帶有結構簡單的把手部的粉盒,方便使用者將粉盒從圖像形成裝置中取出。本實施例可以基于實施例一,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除特殊說明外,其他可以與實施例一相同。如圖46、圖47和圖48所示,殼體110上設置的把手部140與殼體110可旋轉的連接,把手部140可相對于殼體110旋轉一定角度,把手部140包括基板140a和用于與殼體110可旋轉的連接的連接部?;?40a上設置有彈性板140b,彈性板140b由彈性材料制成,可以與基板140a通過粘貼、焊接等方式連接,也可以是通過注塑形成的一個整體。彈性板140b一側與基板140a相連,另一側沿基板140a的厚度方向翹起,使彈性板140b與基板140a成一定角度,相互不平行。殼體110與基板140b相對的面(即殼體110沿y方向反向一側的面)為頂面110b,彈性板140b與頂面110b分別位于基板140a沿厚度方向的兩側。在基板140a上設置有彈性板140b的一面與彈性板140b相對的位置處設置有凹槽140c,用于容納彈性板140b。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將基板140a上與彈性板140b相對的部分直接切除。

在本實施例中,把手部140a的連接部為連接板140d,連接板140d同時與基板140a和把手部140a的相對殼體110的旋轉軸線垂直,優選地,連接板140d的數量為兩個,分別設置在基板140a沿旋轉軸線方向上的兩端。兩連接板140d上相對的一面設置有連接軸1401,把手部140通過連接軸1401與殼體110連接,并且把手部140可繞著連接軸1401相對于殼 體110轉動一定角度。在殼體110上還設置有定位部110a(如圖46所示),連接板140d沿m方向的一側為被定位部140d1,當把手部140繞著連接軸1401沿m方向轉動一定角度時,殼體110的定位部110a與連接板140d的被定位部140d1接觸,從而阻止把手部140繼續轉動,使把手部140與殼體110的相對位置固定,以方便使用者通過把手部140將粉盒從圖像形成裝置中取出。

下面將詳細描述通過把手部140將粉盒從圖像形成裝置中取出的過程。當粉盒沿y方向安裝到圖像形成裝置中后,如圖49a所示,在圖像形成裝置的門蓋(未示出)關閉過程中,門蓋會與把手部140的彈性部140b接觸,并對彈性部140b施加一個沿y方向的力f,使與彈性部140b隨著把手部140繞著連接軸1401沿m方向的反向轉動,直到把手部140旋轉到基板140a與殼體110沿y方向的頂面110b接觸,或者平行的位置,繼續關閉門蓋,彈性部140b受門蓋壓力的作用,會相對基板140a沿y方向擺動,并最終被門蓋壓到基板140a上的凹槽140c內。

當將粉盒從圖像形成裝置中取出時,如圖49b所示,隨著門蓋的打開,門蓋對彈性板140b的作用力逐漸較小,并最終消失,彈性板140b恢復到原始位置,使用者可以很方便的抓住彈性板140b,并對彈性板140b施加一個沿y方向反向的力,使彈性板140b帶動把手部140繞著連接軸1401相對殼體110沿m方向轉動,直到殼體110的定位部110a與連接板140d的被定位部140d1接觸(如圖47所示)。此時,把手部140的基板140a與殼體110的頂面110b之間形成縫隙1402(如圖47所示),使用者通過縫隙1402很容易的抓住基板140a,并對基板140a施加一個沿y方向反向的力,從而將粉盒沿y方向的反向從圖像形成裝置中取出。

當然,如圖50所示,本領域技術人員很容易想到將把手部140的彈性板140b設置在基板140a的另一面,即彈性板140b位于基板140a與殼體110的頂面110b之間,門蓋先將作用力施加到基板140a上,然后通過基板140a擠壓彈性板140b,同樣可以滿足上述要求。

此外,由于圖像形成裝置的門蓋關閉時,門蓋會對彈性板140b施加一個力,使彈性板140b沿y方向彎曲,即彈性板140b會對門蓋施加一個相反的彈力。當打開門蓋時,彈性板140b對門蓋施加的彈力使門蓋更容 易被打開。通過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簡化了把手部的結構簡單,性能可靠。

實施例二十四,如圖51和圖52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二十三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具體的,在彈性板140b上還連接有彈性抓取部1402b,彈性抓取部1402b朝向基板140a彎曲。彈性抓取部1402b的類型可以與彈性板140b的類型相同,例如都可以采用彈簧鋼片,但是本實施例并不限于此,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其他滿足要求的材料。該彈性抓取部1402b可以與彈性板140b一體成型,或者也可以單獨成型后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或者粘結、焊接等其他方式連接在一起,本實施例不做限定。

本實施例通過在彈性板140b上設置彈性抓取部1402b,可以進一步方便操作者抓取該把手,并且由于彈性抓取部1402b朝向基板140a彎曲,因此彈性抓取部1402b與彈性板140b結合可以進一步提高把手的彈力,使得門蓋更容易打開。

具體的,彈性抓取部1402b可以包括連接部14021b和設置在連接部14021b兩端的兩個回彈部14022b,連接部14021b與彈性板140b連接,回彈部14022b朝向基板140a彎曲。優選的,在彈性板140b彈起的狀態下,連接部14021b可以沿與基板140a平行的方向延伸。兩個回彈部14022b可以對稱設置在連接部14021b兩側,在連接部14021b的兩側可以具有相同的彎曲程度,由此,使得彈性板140b和彈性抓取部1402b在回彈時能夠給門蓋一個較為穩定的彈力,使得門蓋受力較為平衡。當然,可以理解的是,回彈部14022b的數量也可以并不限于兩個,例如還可以為三個,或者三個以上,而當具有多個回彈部14022b時,各回彈部14022b可以均勻設置。

另外,更進一步的,連接部14021b與回彈部14022b連接處為圓弧過渡。連接部14021b與回彈部14022b之間通過圓弧過渡,可以盡可能地減少連接處的應力集中,保證整個彈性抓取部1402b不易變形。

回彈部14022b的末端可以與基板140a平行。由此,可以保證當門蓋關閉時,回彈部14022b的末端也能貼合到基板140a或頂面110b上。

本實施例提供的粉盒,當門蓋向彈性抓取部1402b施加沿a方向的力f時,兩個回彈部14022b與基板140a或者與頂面110b擠壓,使彈性抓取部1402b向粉盒的兩側擴張變形,直到彈性抓取部1402b與基板140a或 者與頂面110b貼合在一起。具體,彈性抓取部1402b的擠壓位置與彈性抓取部1402b的尺寸有關,若彈性抓取部1402b伸出了基板140a,則用于與頂面110b貼合接觸,若彈性抓取部1402b沒有伸出基板140a,則用于與基板140a貼合接觸,本實施例不做限定。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當前第1頁1 2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南城县| 海宁市| 济源市| 水富县| 通城县| 黄陵县| 徐汇区| 六枝特区| 南开区| 兴山县| 尼木县| 方山县| 新乡市| 城口县| 靖安县| 南部县| 青铜峡市| 临汾市| 祁门县| 宜都市| 大荔县| 芒康县| 双桥区| 永德县| 汕尾市| 宁明县| 渝中区| 垫江县| 济宁市| 河南省| 万安县| 密山市| 大理市| 和平县| 崇明县| 南汇区| 昌吉市| 腾冲县| 措美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