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溶藥裝置。
背景技術:
在臨床醫學上,粉針瓶主要通過利用溶藥裝置來加注溶媒,并利用瓶內的壓力,將溶解后的藥液通過雙刃針管實現轉移,解決了一次性注射器溶藥過程中操作繁瑣、藥品殘留、易污染等問題。但是傳統的溶藥裝置在藥液轉移的過程中可能存在漏液的問題,而且零部件較多,導致裝配繁瑣。
因此,如何解決溶藥裝置在藥液轉移過程中的漏液問題,是本領域技術人員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溶藥裝置,可以有效解決溶藥裝置在藥液轉移過程中的漏液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溶藥裝置,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上設有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的上部連接有外殼,所述下腔室內部的頂部設有墊片;
針座,所述針座位于所述上腔室內,所述針座和所述上腔室的底部之間設有彈簧,所述針座的豎直軸線上設有雙刃針管;
按鈕,所述按鈕位于所述針座的上部且卡接于所述外殼內部,所述雙刃針管的上部針頭貫穿所述按鈕,所述上部針頭套設有針帽。
優選地,所述底座的下腔室的側壁上設有1個或多個卡槽。
優選地,所述雙刃針管的直徑為不小于0.6毫米且不大于0.9毫米。
優選地,所述雙刃針管的針尖為兩段式針尖,所述兩段式針尖靠近末端的一段針尖的角度大于其相鄰的一段針尖的角度。
優選地,所述針尖的角度在12度到28度之間,其中包括端點值。
優選地,所述墊片和所述底座的下腔室內部的頂部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墊片為底部具有凸臺的凸臺墊片。
優選地,所述凸臺墊片的頂部高頻焊接或振動焊接或粘接于所述下腔室內部的頂部。
優選地,所述下腔室的外側上設有防滑紋。
優選地,所述上腔室和所述外殼螺紋連接。
與現有技術相比,上述技術方案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溶藥裝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設有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的上部連接有外殼,下腔室內部的頂部設有墊片;針座,針座位于上腔室內,針座和上腔室的底部之間設有彈簧,針座的豎直軸線上設有雙刃針管;按鈕,按鈕位于針座的上部且卡接于外殼內部,雙刃針管的上部針頭貫穿按鈕,上部針頭套設有針帽。在使用溶藥裝置時,需要將底座擰緊在藥瓶上,且使下腔室中的墊片和藥瓶的瓶塞緊密貼合,當按下按鈕時,針座會向下移動,進而使得雙刃針管刺穿瓶塞,由于底座和瓶塞之間設置有墊片,因此可以避免漏液的情況發生。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種溶藥裝置的分體式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如下:
1為針帽,2為按鈕,3為外殼,4為雙刃針管,5為針座,6為彈簧,7為底座,71為墊片,72為卡槽,73為防滑紋,74為筋條。
具體實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術部分所述,目前的溶藥裝置在藥液轉移過程中存在漏液問題。
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溶藥裝置,在使用溶藥裝置時,需要將底座擰緊在藥瓶上,且使下腔室中的墊片和藥瓶的瓶塞緊密貼合,當按下按鈕時,針座會向下移動,進而使得雙刃針管刺穿瓶塞,由于底座和瓶塞之間設置有墊片,因此可以避免漏液的情況發生。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為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在以下描述中闡述了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多種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請參考圖1和圖2,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提供的一種溶藥裝置的分體式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溶藥裝置,包括:底座7,底座7上設有上腔室和下腔室,上腔室的上部連接有外殼3,下腔室內部的頂部設有墊片71;針座5,針座5位于上腔室內,針座5和上腔室的底部之間設有彈簧6,針座5的豎直軸線上設有雙刃針管4;按鈕2,按鈕2位于針座5的上部且卡接于外殼3內部,雙刃針管4的上部針頭貫穿按鈕2,上部針頭套設有針帽1。
在本實施例中,在使用溶藥裝置時,需要將底座7擰緊在藥瓶上,且使下腔室中的墊片71和藥瓶的瓶塞緊密貼合,當按下按鈕2時,針座5會向下移動,進而使得雙刃針管4刺穿瓶塞,由于底座7和瓶塞之間設置有墊片71,因此可以避免漏液的情況發生。
其中,外殼3內部內壁設有限制按鈕2上下運動的運動軌跡的環形卡槽,當然按鈕2的末端設有卡接于環形卡槽內的凸臺。在針帽1的末端可以設置加強筋,加強筋和按鈕2通過過盈配合的連接方式緊密卡合,在使用時,將針帽1取下即可。
進一步地,底座7的下腔室的側壁上設有1個或多個卡槽72。其中當有多個卡槽72時,多個卡槽72可以沿下腔室側壁的周向方向均勻分布。通過卡槽72,利用較小的力即可完成溶藥裝置和藥瓶之間的拆裝,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其中為了增強底座7的強度,可以在下腔室的內側壁設置筋條74。
為了提高溶液的轉移速度,雙刃針管4的直徑為不小于0.6毫米且不大于0.9毫米。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提供的一種溶藥裝置,雙刃針管4的針尖為兩段式針尖,兩段式針尖靠近末端的一段針尖的角度大于其相鄰的一段針尖的角度。
在本實施例中,針尖的角度指的是,針尖的斜面和經過針尖軸線的平面之間的夾角,兩段式針尖指的是針尖處具有不同角度的斜面,其中末端針尖的角度大于與其相鄰的針尖的角度,可以便于針尖刺穿藥瓶的瓶塞。
進一步地,針尖的角度在12度到28度之間,其中包括端點值。通過位于此范圍角度的針尖可以獲得較小的刺穿阻力。
為了便于上述實施例所提供的溶藥裝置的使用,墊片71和底座7的下腔室內部的頂部固定連接。
為了進一步提高溶藥裝置在移液時的密封性,墊片71為底部具有凸臺的凸臺墊片。在將溶藥裝置安裝在藥瓶上時,凸臺墊片的凸臺需要和藥瓶上的瓶塞緊密貼合。
進一步地,凸臺墊片的頂部高頻焊接或振動焊接或粘接于下腔室內部的頂部。其中優選高頻焊接或振動焊接,當然除了上述連接方式外也可以通過其它連接方式進行連接,例如機械連接、超聲焊接等,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對此不做限定,具體視情況而定。
為了便于溶藥裝置和藥瓶之間的拆裝,下腔室的外側上設有防滑紋73。其中防滑紋73可以為沿下腔室的軸向設置在下腔室的外側壁上的防滑條。當然也可以為其他結構形式的防滑紋73。
為了便于溶藥裝置的組裝,上腔室和外殼3螺紋連接。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溶藥裝置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