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理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貼式艾灸器。
背景技術:
在中醫理療器械技術領域,有用艾柱為主熏灸穴位以治病或養生保健的中醫針灸療法,借灸火的溫和熱力及藥物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協調陰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防病保健、養生美容之功效,因此艾灸也被廣泛應用于中醫領域的各大科室。
現有技術中,懸灸通常是艾條懸空,離開皮膚1-2厘米施灸,可貼式艾灸器不論是支架懸掛夾式,還是手持式可貼式艾灸器,都是將艾條燃燒一頭朝下對準體位皮膚,艾灸時需要專業人員專業操作,懸灸者需要將一手指置于穴位旁邊用來感知患者的溫度舒適度,這種方式非專業人員很容易由于手累或抖動將燃燒的艾頭直接灼傷穴位或艾灰掉落燙傷人體皮膚。現有的懸灸方式有的器械龐大不利于攜帶,使用成本高,不利于推廣,有的是不利于穩定懸灸,容易出現安全隱患,因此需要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可貼式艾灸器,可以實現直接立于患者的身體上,不需要懸空握持可貼式艾灸器,且能夠集中艾條熱力,實現燃燒艾頭朝上的安全的懸灸方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貼式艾灸器,包括底座、艾柱和艾柱固定槽,所述底座內部設有空腔,所述艾柱固定槽底部設有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空腔相連通;所述艾柱的下端插接于所述艾柱固定槽內,所述艾柱內部設有往艾柱兩端延伸的中央通孔,且所述中央通孔的位置與所述通孔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底座設有若干導煙孔,所述導煙孔與所述空腔相連通;所述中央通孔的兩端均與外部相通;所述底座的外底面設有不干膠貼紙。
所述可貼式艾灸器的工作原理在于:操作者將艾柱的上端點燃后,將底座通過不干膠紙貼于患者的穴位上。艾柱燃燒產生的艾煙從艾柱的中央通孔下排并通過所述通孔進入所述底座的空腔內,艾煙聚集在空腔內后從導煙孔排出,對患者對應的穴位進行熏灸。這樣的立式艾灸形態,可將熱能從艾柱的中央通孔最大程度傳導到底部體位,增加艾灸效能。本實用新型的可貼式艾灸器在保證艾灸效能的前提下,既不用如傳統艾灸一般需要用手懸空握持艾柱,又不需將艾柱燃燒的一端向著患者的身體,有效避免懸灸中燃燒端直接對準皮膚可能產生燃燒中的灰燼跌落灼傷患者身體的隱患。使用更加方便、安全。通過不干膠貼紙將底座貼在患者的身上,從而使得整個可貼式艾灸器穩固地貼敷在患者的身上,有效避免患者的身體移動導致可貼式艾灸器脫落。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底座的頂部設有頂板,所述艾柱固定槽貫穿設置于所述頂板的中部。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還包括有艾柱防護套,所述艾柱防護套套設在所述艾柱的外部。所述艾柱防護套的設置使得艾柱燃燒過程產生的灰燼在脫落時會自然收納在艾灸防護套內,有效防止艾柱燃燒的灰燼跌落至人體發生燙傷。可貼式艾灸器使用完畢后,操作者可將艾柱防護套傾斜一定角度將灰燼倒出即可。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底座、頂板和艾柱固定槽一體成型。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艾柱的下端和所述艾柱固定槽的內壁之間設有錫紙層。所述錫紙層的設置目的在于當艾柱燃燒到下端時,錫紙層可以有效隔斷艾柱與底座的熱傳導,從而使得艾柱的下端會逐步熄滅。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空腔內設置姜、蒜或鹽。當空腔內設置姜、蒜或鹽時,利用所述可貼式艾灸器可以實現隔姜灸、隔蒜灸或隔鹽灸。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的可貼式艾灸器在保證艾灸效能的前提下,既不用如傳統艾灸一般需要用手懸空握持艾柱,又不需將艾柱燃燒的一端向著患者的身體,有效避免懸灸中燃燒端直接對準皮膚可能產生的燃燒中的灰燼跌落灼傷患者身體的隱患。使用更加方便、安全。通過不干膠貼紙將底座貼在患者的身上,從而使得整個可貼式艾灸器穩固地貼敷在患者的身上,有效避免患者的身體移動導致可貼式艾灸器脫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底座和艾柱固定槽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艾柱防護套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以本技術方案為前提,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本實施例。
如圖1-3所示,一種可貼式艾灸器,包括底座4、艾柱1和艾柱固定槽3,所述底座4內部設有空腔,所述艾柱固定槽3底部設有通孔9,所述通孔9與所述空腔相連通;所述艾柱1的下端插接于所述艾柱固定槽3內,所述艾柱1內部設有往艾柱1兩端延伸并兩端均與外部相通的中央通孔11,且所述中央通孔11的位置與所述通孔9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底座4設有若干導煙孔5,所述導煙孔5與所述空腔相連通;所述底座4的外底面設有不干膠貼紙8。
所述可貼式艾灸器的工作原理在于:操作者將艾柱1的上端點燃后,將底座4通過不干膠貼紙8貼在患者的穴位上(撕開不干膠貼紙表面的膠紙部分,將不干膠貼在患者的身體上即可)。艾柱1燃燒產生的艾煙從艾柱1的中央通孔11下排并通過所述通孔9進入所述底座4的空腔內,艾煙聚集在空腔內后從導煙孔5排出,對患者對應的穴位進行熏灸。這樣的立式艾灸形態,可將熱能從艾柱的中央通孔最大程度傳導到底部體位,增加艾灸效能。本實用新型的可貼式艾灸器在保證艾灸效能的前提下,既不用如傳統艾灸一般需要用手懸空握持艾柱,又不需將艾柱燃燒的一端向著患者的身體,有效避免懸灸中燃燒端直接對準皮膚可能產生燃燒中的灰燼跌落灼傷患者身體的隱患。使用更加方便、安全。通過不干膠貼紙將底座貼在患者的身上,從而使得整個可貼式艾灸器穩固地貼敷在患者的身上,有效避免患者的身體移動導致可貼式艾灸器脫落。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底座4的頂部設有頂板10,所述艾柱固定槽3貫穿設置于所述頂板10的中部。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還包括有艾柱防護套6,所述艾柱防護套6套設在所述艾柱1的外部。所述艾柱防護套的設置使得艾柱燃燒過程產生的灰燼在脫落時會自然收納在艾灸防護套內,有效防止艾柱燃燒的灰燼跌落至人體發生燙傷。可貼式艾灸器使用完畢后,操作者可將艾柱防護套傾斜一定角度將灰燼倒出即可。在本實施例中,底座4的頂部設置一個向上延伸的柱體12,艾柱防護套6的底部設有向下延伸的與所述柱體12相匹配的套柱61,艾柱防護套6通過套柱61套設在所述底座4的柱體12上,從而實現套設于所述艾柱的外部。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底座4、頂板10和艾柱固定槽3一體成型。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艾柱1的下端和所述艾柱固定槽3的內壁之間設有錫紙層2。所述錫紙層的設置目的在于當艾柱燃燒到下端時,錫紙層可以有效隔斷艾柱與底座的熱傳導,從而使得艾柱的下端會逐步熄滅。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空腔內設置姜、蒜或鹽。當空腔內設置姜、蒜或鹽時,利用所述可貼式艾灸器可以實現隔姜灸、隔蒜灸或隔鹽灸。
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以上的技術方案和構思,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而所有的這些改變和變形都應該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