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支架輸送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支架輸送系統直徑大,無法輸送到人體較窄的部位。如申請公布號為CN104398330A,公布日為2015-3-11的支架輸送系統包括手柄、連接裝置、遠端外管、安全鎖和中軸,手柄、連接裝置和遠端外管依次連接,中軸設置在遠端外管和連接裝置的官腔內、并貫穿于手柄中,且中軸用于固定支撐覆膜支架,中軸包括錐形頭、薄壁軸、支撐軸和加強軸,錐形頭連接薄壁軸,導絲腔貫穿于薄壁軸、支撐軸和加強軸,導絲腔內放置導絲且導絲貫穿中軸,覆膜支架設置在中軸的薄壁軸和遠端外管的官腔的內壁之間。
現有輸送系統在保證中軸能容納Φ0.89mm的導絲后,相應的外管設計直徑尺寸會非常大,以便能夠裝入支架。但是這樣無法滿足人體內狹窄器官通道的需求。氣管支架所使用的電子支氣管鏡的工作鉗道只有Φ2.8mm,而傳統的輸送系統外徑通常達到9Fr(Φ3mm)以上,無法依靠支氣管鏡輸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將輸送系統的外徑做到更小以便能夠穿過更細的內鏡工作鉗道的支架輸送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技術方案是:
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包括導絲組件、能夠滑動地套設在所述的導絲組件上的導向頭組件、能夠滑動地套設在所述的導絲組件上且用于收納支架的外管組件、能夠滑動地套設在所述的導絲組件上且能夠固定和鎖緊所述的導絲組件的鎖緊裝置;所述的導向頭組件的近端與所述的外管組件的遠端相可拆卸地連接,當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在輸送的過程中時,所述的導向頭組件與所述的外管組件相連接;當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對所述的支架進行釋放時,所述的外管組件向著近端移動且與所述的導向頭組件相分離,所述的支架自所述的外管組件中釋放。
優選地,所述的導絲組件上形成有能夠與所述的導向頭組件相抵設的抵設部。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導絲組件包括金屬芯絲、包覆于所述的金屬芯絲的遠端且不透射線的軟頭、包覆于所述的金屬芯絲的近端的外覆膜,所述的抵設部形成在所述的軟頭的近端。
具體地,所述的抵設部的外徑大于所述的外覆膜的外徑且大于所述的導向頭組件的遠端的內徑,從而使得所述的導向頭組件能夠在所述的導絲組件的外覆膜段滑動。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導向頭組件包括具有供所述的導絲組件穿過的腔體的導向頭、形成在所述的導向頭上的配合件,所述的外管組件上形成有能夠與所述的配合件相配合連接的配合部,當所述的導向頭組件與所述的外管組件相連接時,所述的配合件與所述的配合部相連接;當所述的導向頭組件與所述的外管組件相分離時,所述的配合件與所述的配合部相分離。
優選地,所述的導向頭組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的導向頭的近端的第一顯影環。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外管組件包括具有腔體的外管、設置在所述的外管上的第二顯影環和第三顯影環、設置在所述的外管的近端的外管操作部,所述的支架收納于位于所述的第二顯影環和所述的第三顯影環之間的外管腔體內。
優選地,所述的支架輸送系統還包括能夠滑動地套設在所述的導絲組件上的且能夠與所述的外管組件相滑動連接的中管組件,所述的中管組件的近端與所述的鎖緊裝置相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中管組件包括具有腔體的中管、設置在所述的中管的近端的中管操作部,所述的中管操作部與所述的鎖緊裝置相連接。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所述的中管組件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的中管組件的遠端的支架固定器。
本文所涉及到的近端和遠端方位詞,是在手術作業時,遠離操作者的一端(即導向頭組件所在端)為遠端,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即鎖緊裝置所在端)為近端。
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實用新型通過對支架輸送系統的改進,使得產品的外徑做到更細更小,避免了傳統支架輸送系統的外徑大,無法穿過較小內徑的工作鉗道等問題,能夠滿足各種內鏡鉗道下的使用,減小手術風險,降低了手術難度和節約了大量手術時間。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透視圖;
附圖2為外管組件、中管組件和鎖緊裝置的配合關系示意圖;
附圖3為導向頭組件的剖面圖;
附圖4為導絲組件的剖面圖;
其中:1、導絲組件;2、導向頭組件;3、外管組件;4、中管組件;5、鎖緊裝置;
11、金屬芯絲;12、軟頭;13、外覆膜;14、抵設部;
21、導向頭;22、配合件;23、第一顯影環;
31、外管;32、第二顯影環;33、第三顯影環;34、外管操作部;35、配合部;
41、中管;42、中管操作部;43、支架固定器。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1所示,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包括導絲組件1、具有導向作用的導向頭組件2、用于收納和保護支架并起到推送作用的外管組件3、用于保護導絲組件1和起到支撐加強作用的中管組件4、用于固定和鎖緊導絲組件1的鎖緊裝置5。
如附圖4所示,導絲組件1包括金屬芯絲11、包覆于金屬芯絲11的遠端且不透射線的軟頭12、包覆于金屬芯絲11的近端的外覆膜13。導絲組件1的軟頭12上形成有能夠與導向頭組件2相抵設的抵設部14,抵設部14形成在軟頭12的近端。
抵設部14的外徑大于外覆膜13的外徑且大于導向頭組件2的遠端的內徑,從而導向頭組件2能夠滑動地套設在導絲組件1的外覆膜13段上,且當導向頭組件2運動至最遠端時,導向頭組件2與抵設部14相抵設從而阻止導向頭組件2繼續向遠端運動,當支架釋放完畢后,導絲組件1能夠帶著導向頭組件2一起從支架內部撤出。
如附圖1和3所示,導向頭組件2包括具有供導絲組件1的外覆膜13段穿過的腔體的導向頭21、形成在導向頭21上的配合件22,外管組件3上形成有能夠與配合件22相配合連接的配合部35,當導向頭組件2與外管組件3相連接時,配合件22與配合部35相連接;當導向頭組件2與外管組件3相分離時,配合件22與配合部35相分離。本實施例中,配合件22為兩個對稱設置在導向頭21上的凸包,配合部35是設置在外管組件3的外管31遠端的凹槽或通孔。
導向頭組件2還包括設置在導向頭21的近端的第一顯影環23。
如附圖1和2所示,外管組件3包括具有腔體的外管31、設置在外管31上的第二顯影環32和第三顯影環33、設置在外管31的近端的外管操作部34,支架收納于位于第二顯影環32和第三顯影環33之間的外管31的腔體內。導向頭組件2的近端與外管組件3的遠端通過上述配合件22與配合部35相可拆卸地連接。導絲組件1的外覆膜13段穿過外管操作部34的通孔和外管31的腔體從而使外管組件3能夠滑動地套設在導絲組件1的外覆膜13段上。
中管組件4包括具有腔體的中管41、設置在中管41的近端的中管操作部42、設置在中管組件4的遠端的支架固定器43,中管操作部42與鎖緊裝置5相連接,中管41插入外管31與外管組件3相滑動連接,導絲組件1的外覆膜13段穿過中管操作部42的通孔、中管41的腔體和支架固定器43的內孔從而使中管組件4能夠滑動地套設在導絲組件1上。
鎖緊裝置5的近端和遠端分別是一個標準的魯爾接頭,鎖緊裝置5的遠端與中管操作部42的近端通過魯爾接頭相連接。導絲組件1的外覆膜13段穿過鎖緊裝置5的內腔從而使得鎖緊裝置5能夠滑動地套設在導絲組件1上且能夠固定和鎖緊導絲組件1。鎖緊裝置5的具體結構不是本專利保護的重點,只要能夠實現對導絲組件1的固定和鎖緊功能的結構均可。
當支架輸送系統在輸送的過程中時,導絲組件1先到達引導位置,由于導向頭組件2與外管組件3相連接,因此,導向頭組件2帶著外管組件3、中管組件4和鎖緊裝置5一起沿著導絲組件1進行輸送,通過外管31上的第二顯影環32和第三顯影環33進行支架釋放位置的確認,待釋放位置確認完畢后,鎖緊裝置5將導絲組件1鎖定,準備進行支架的釋放。
當支架輸送系統對支架進行釋放時,拉動外管操作部34使外管組件3朝近端位置回拉,其余部件保持原位置不動,導向頭組件2在支架的張力作用下與外管組件3相分離,支架自外管組件3中釋放。
在支架未完全釋放前,如發現釋放位置不合適,可以將鎖緊裝置5鎖緊,拉動中管操作部42帶動中管組件4向近端移動,中管組件4上的支架固定器43會拉住支架一起向著近端移動,并逐步將支架重新移動至外管31的第二顯影環32和第三顯影環33之間的位置。
當支架釋放完畢后,鎖緊裝置5解鎖,拉動導絲組件1往近端移動,使抵設部14帶動導向頭組件2往近端移動并從釋放后的支架內部移動至導向頭組件2與外管組件3相連接,然后鎖緊裝置5鎖緊導絲組件1,拉動中管操作部42或導絲組件1使輸送系統退至體外
如上所述,我們完全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宗旨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和實施方法。相關技術領域的從業者可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許可的范圍內進行不同的變化及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