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微創傷介入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它用于輸送并釋放支架至腔體病變處。
背景技術:
介入治療(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是介于外科、內科治療之間的新興治療方法,包括血管內介入和非血管介入治療。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在已和外科、內科一道稱為三大支柱性學科。簡單的講,介入治療就是不開刀暴露病灶的情況下,在血管、皮膚上作直徑幾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經人體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設備(血管造影機、透視機、CT、MR、B超)的引導下對病灶局部進行治療的創傷最小的治療方法。由于我國人口的老齡化以及新技術的上市,再加上肥胖、糖尿病以及晚期腎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人們對外周血管(PV)手術的需求越來越大。也刺激了對外周介入支架和相關器械的需求。我國約有1500萬人忍受著外周血管狹窄所引發的疾病和痛苦,但是我國外周血管支架產品80%以上依賴進口,絕大部分市場被進口產品所占領。
與球囊釋放支架不同,自膨式支架使用特殊的輸送系統,在出廠之前,自膨脹支架需被壓縮預裝在導管中;手術過程中,當支架通過該輸送系統被送達到預定位置后,外鞘管回撤,支架就被膨脹到相應直徑并釋放。自膨式支架的徑向支撐力較小,柔順性好,可有效減少內膜增生。對于類似下腔靜脈血栓濾器支架的輸送,現有國外普遍實行的是利用推送導管推出,其精確定位能力稍差;而且如有釋放定位不準,再行調整麻煩,手術操作時間加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型支架輸送系統,它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植入精確的特點;并且該系統具有良好顯影特性,便于跟蹤和定位判斷。
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包括近端操作手柄、鎖緊螺釘、收緊尾套、輸送鋼纜、密繞簧、前端抱圈、器械連接拴頭、支架系統和導管,近端操作手柄內有中心孔,并且近端操作手柄的側向帶有鎖緊螺紋孔,輸送鋼纜插入中心孔,并通過鎖緊螺釘固定,收緊尾套收緊輸送鋼纜的尾端,輸送鋼纜從密繞簧中間穿過并固定,前端抱圈收緊輸送鋼纜的前端,再穿進器械連接拴頭尾端的內孔并固定為一體,內螺母與支架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成為支架系統,支架系統中內螺母與器械連接拴頭前端的螺栓擰至一起;近端操作手柄前后推送,同時帶動支架在導管內作相對移動,并可靠、準確的輸送至病變位置,當支架系統自膨后且固定在病變位置時,再旋轉近端操作手柄使支架系統與器械連接拴頭脫離,然后撤回,并完成整個手術過程。
具體地,所述近端操作手柄的一端為盲孔,外形適合手感。
具體地,所述收緊尾套設為盲孔管、外部圓滑過渡。
具體地,所述鎖緊螺釘設有防滑波紋,避免操作打滑。
具體地,所述輸送鋼纜的外周截面為圓形,有多根鋼絲編制并定型處理而成。
具體地,所述密繞簧的截面為圓環形并保型處理,可以提高整體的柔韌性。
具體地,所述前端抱圈的截面為圓環形,可以避免鋼纜端部松散、維持鋼纜結構利于扭矩傳達。
具體地,所述器械連接拴頭的一端為盲孔,另一端為外螺紋,盲孔跟前端抱圈采用多點多環激光焊接可靠的連接在一起,而螺紋連接方式能使支架系統跟器械連接拴頭可靠同軸連接配合。
具體地,所述導管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軟管。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將支架準確無誤的輸送至所需的位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植入準確的一種輸送系統;該系統還可依臨床需要定位再調功能;因采用高密度金屬材料,該系統具有良好顯影特性,便于跟蹤和定位判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架輸送系統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近端操作手柄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顯影環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器械連接拴頭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支架系統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1為近端操作手柄,2為收緊尾套,3為鎖緊螺釘,4為輸送鋼纜,5為密繞簧,6為前端抱圈,7為器械連接拴頭,8為支架系統,81為內螺母,82為支架,9為導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5所示,一種支架輸送系統,包括近端手柄1、收緊尾套2、鎖緊螺釘3和輸送鋼纜4、密繞簧5、前端抱圈6、器械連接拴頭7、支架系統8和導管9,近端操作手柄1內有中心孔、并且近端操作手柄1的側向帶有鎖緊螺紋孔,輸送鋼纜4插入中心孔,并通過鎖緊螺釘3固定,收緊尾套2收緊輸送鋼纜4的尾端,輸送鋼纜4從密繞簧5中間穿過并固定,輸送鋼纜4與密繞簧5周向、軸向無法相對運動;前端抱圈6收緊輸送鋼纜4的前端,前端抱圈6與輸送鋼纜4周向、軸向無法相對運動;前端抱圈6穿進器械連接拴頭7的尾端的內孔并固定為一體,前端抱圈6與器械連接拴頭7周向、軸向無法相對運動;內螺母81與支架82的一端固定在一起成為支架系統8,支架系統8中內螺母81與器械連接拴頭7前端的螺栓擰至一起,近端操作手柄1前后推送,同時帶動支架82在導管9內作相對移動,并可靠、準確的輸送至病變位置,當支架82自膨后且固定在病變位置時,再旋轉近端操作手柄1,使支架系統8與器械連接拴頭7脫離,然后撤回,并完成整個手術過程。
所述近端操作手柄1的一端為盲孔,外形適合手感。
所述收緊尾套2設為盲孔管、外部圓滑過渡。
所述鎖緊螺釘3設有防滑波紋,避免操作打滑。
所述輸送鋼纜4的外周截面為圓形,有多根鋼絲編制并定型處理而成。
所述密繞簧5的截面為圓環形并保型處理,可以提高整體的柔韌性,在密繞簧5前端表面設有激光焊接顯影環,數量為2個或1個。
所述前端抱圈6的截面為圓環形,可以避免鋼纜端部松散、維持鋼纜結構利于扭矩傳達。
所述器械連接拴頭7的一端為盲孔,另一端為外螺紋,盲孔跟前端抱圈6采用多點多環激光焊接可靠的連接在一起,而螺紋連接方式能使支架系統跟器械連接拴頭7可靠同軸連接配合。
所述導管9為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軟管。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