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康復輔助器具,特別是一種防翻倒助行器。
背景技術:
助行器,是一種主要功能為輔助腿腳不便的老人和一些因疾病、車禍失去單獨行走能力的人進行行走的器械。常見的助行器分為無輪、兩輪和四輪助行器,不同類型的助行器能夠方便不同類型的老人或病患使用。但是,無論何種類型的助行器,由于使用者多為老人或腿腳不便的病患,容易出現因被絆或踩空打滑出現跌倒等意外情況。
申請號為CN201610436961.6的發明申請公開了一種老年人防跌倒智能助行器,其能夠在使用者跌倒時根據壓力傳感器的變化對腳輪進行緊急制動,以此固定助行器的位置,從而將助行器支架作為支撐裝置將使用者撐起。但是,由于使用者跌倒多為被絆倒或腳步虛踩所導致,其突然性較高、所造成的瞬間沖擊力較大。所以當使用者跌倒倚靠在助行器支架上時會以自身體重和跌落沖擊力形成一個較大的使助行器以支架底部一側為翻轉軸產生翻轉趨勢的力矩。與此同時,助行器憑借支架各部位的自重可以形成該翻轉趨勢的阻力矩。但是,由于助行器普遍采取了較為輕便的設置且重心,支架自重較小且重心較高,難以形成能夠有效地阻止這一翻轉趨勢的阻力矩,因此經常會造成助行器隨著跌倒的使用者一同翻倒的情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形成有效的阻力矩,防止支架翻倒、對使用者進行有效支撐的防翻倒助行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防翻倒助行器,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兩條前支撐桿、兩條后支撐桿、前檔桿和握把,所述前支撐桿和后支撐桿底部設有腳輪,所述前支撐桿和同側的后支撐桿的底部之間固定有側加強肋,所述側加強肋上設有配重。
進一步的,兩條所述前支撐桿的底部之間固定有前加強肋,所述前加強肋上設有配重。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上設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內設有單片機和電源模塊,所述前支撐桿和后支撐桿內設有壓力傳感器,所述腳輪上設有鎖定裝置,所述壓力傳感器和鎖定裝置均與單片機和電源模塊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內設有GPS模塊和藍牙模塊,所述GPS模塊和藍牙模塊均與單片機和電源模塊電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前支撐桿和后支撐桿底部設有向支架外部斜下方設置的撐地桿,所述撐地桿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腳輪底部。
進一步的,所述撐地桿的底部設有橡膠墊塊。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腳輪為萬向輪。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在支架上設置側加強肋、前加強肋和配重,增大了因使用者跌倒而可能造成支架翻倒時支架自身所產生的阻力矩,從而降低了支架的翻倒風險,提高了支架的可靠性;并且,將側加強肋、前加強肋以及其上的配重固定在前支撐桿和后支撐桿的底部之間還能夠從整體上降低支架的重心,提高支架的穩定性。
2、設置在控制器內的GPS模塊能夠對使用者和支架所處的位置進行定位,藍牙模塊能使用者的手機進行配對連接并通過相應的手機APP向使用者的看護人傳輸上述位置信息。使看護人能夠隨時獲取在戶外進行自由行動的使用者的位置信息并能在第一時間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各部件的原理框圖。
圖中標記:1-支架,2-前支撐桿,3-后支撐桿,4-前檔桿,5-握把,6-腳輪,7-側加強肋,8-配重,9-前加強肋,10-控制器,11-單片機,12-電源模塊,13-壓力傳感器,14-鎖定裝置,15-GPS模塊,16-藍牙模塊,17-撐地桿,18-橡膠墊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所示,一種防翻倒助行器,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包括兩條前支撐桿2、兩條后支撐桿3、前檔桿4和握把5,所述前支撐桿2和后支撐桿3底部設有腳輪6,所述前支撐桿2和同側的后支撐桿3的底部之間固定有側加強肋7,所述側加強肋7上設有配重8。其中,前支撐桿3和前檔桿4可以采取鉸接的形式進行連接,讓助行器在不使用時能夠進行折疊,便于其進行放置和節約存放空間。在物體的翻轉過程中,翻轉力矩M=FL,其中F為矢量力,L為翻轉軸到受力點的矢量距離,即力臂長度。使用者在使用助行器是,其身體大多為前傾。因此,一旦出現跌倒情況時,其身體一般會向前方或左右兩邊跌落,隨后即會依靠在前檔桿4或左右兩側的握把5上,使支架1產生以前側底部或左右兩側底部為翻轉軸的翻轉動力矩。此時,支架1所提供的阻力矩即為其自重和重心方向至翻轉軸矢量距離的乘積。由此可見,在設置側加強肋7并在其上設置配重8后,能夠增加支架1的自重,從而提高了阻力矩中的矢量力;而將加強肋7設置在前支撐桿2和同側的后支撐桿3的底部之間,則能夠有效地降低支架1的整體重心,而較低的重心位置相較于較高的重心位置在支架1出現翻轉時具有更長的力臂。因此,二者相結合就能顯著地提高支架1自身所產生的阻力矩,從而具備更高的可靠性和穩定性,能夠有效地對跌倒的使用者進行支撐。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兩條所述前支撐桿2的底部之間固定有前加強肋9,所述前加強肋9上設有配重8。在前支撐桿2底部之間設置前加強肋9并在其上設置配重8后,能夠進一步提高支架1的自重并降低其的整體重心,從而進一步提高支架1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述支架1上設有控制器10,所述控制器10內設有單片機11和電源模塊12,所述前支撐桿2和后支撐桿3內設有壓力傳感器13,所述腳輪6上設有鎖定裝置14,所述壓力傳感器13和鎖定裝置14均與單片機11和電源模塊12電性連接。其中,電源模塊13為單片機12、壓力傳感器14和鎖定裝置15供電。當使用者出現跌倒情況時并依靠在支架1的某一側上時,支架1該側的前支撐桿1和/或后支撐桿2內的壓力傳感器14所檢測到的壓力數值會迅速增大,而支架另一側的前支撐桿1和/或后支撐桿2內的壓力傳感器14所檢測到的壓力數據會迅速降低,這些數據變化被傳送至單片機12進行分析后,單片機12即控制鎖定裝置15將腳輪10鎖死,從而實現防止腳輪10帶動支架1滑動而導致無法支撐使用者的情況出現。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述控制器內設有GPS模塊15和藍牙模塊16,所述GPS模塊15和藍牙模塊16均與單片機11和電源模塊12電性連接。設置在控制器內的GPS模塊能夠對使用者和支架所處的位置進行定位,藍牙模塊能使用者的手機進行配對連接并通過相應的手機APP向使用者的看護人傳輸上述位置信息。使看護人能夠隨時獲取在戶外進行自由行動的使用者的位置信息并能在第一時間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述前支撐桿2和后支撐桿3底部設有向支架1外部斜下方伸出的撐地桿17,所述撐地桿17底部的水平高度高于腳輪6底部。當使用者跌倒帶動支架1發生傾翻時,向支架1外部斜下方伸出的撐地桿17能夠支撐在地面上,給支架1提供支撐力,
在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所述撐地桿17的底部設有橡膠墊塊18。由于支架1傾翻時的沖擊力較大,剛性結構的撐地桿17在支架1翻倒接觸地面時,容易出現斷裂等情況。設置橡膠墊塊18能夠在接觸地面時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并具有更好的抓地性。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腳輪6為萬向輪。萬向輪能夠進一步提升支架1的靈活性和使用者操控的簡便性,讓使用者能夠以更加省力的方式控制支架1的前進方向。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