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是一種腹壁縫合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現在大多數對腹腔鏡手術的穿刺口以及補片的修補依舊是傳統的縫合線縫合的,由于患者皮下脂肪較厚,穿刺孔小而深,術野小,縫針弧度大,縫合困難,且無法確切縫合腹膜層及筋膜層,因而易造成穿刺處腹壁缺損,最終導致腹腔內容易疝入其中。腹腔鏡切口小而深,加之手術操作及器械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并發癥也存在一定特殊性。其中,腹腔鏡穿刺孔的并發癥主要包括穿刺孔出血、穿刺孔疝、穿刺孔愈合不良及穿刺孔其他組織種植等。穿刺孔疝的形成與穿刺孔大小、部位,穿刺孔是否擴張,筋膜是否縫合等多因素有關,針對10mm以上的穿刺孔,如果有確切的縫合關閉切口,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后切口并發癥的發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腹壁縫合裝置及其使用方法,減少手術后患者的并發癥,使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愈合快。
本發明解決現有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一種腹壁縫合裝置,用于腹腔鏡手術中收攏組織、經皮縫合、以便閉合手術切口,包括腹壁縫合器主體和縫線勾線鉗,所述腹壁縫合器主體和縫線勾線鉗可拆卸連接;所述腹壁縫合器主體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設有推塊定位組件,所述推塊定位組件連接有連接片,所述連接片的端部設有夾線槽,所述連接片中部設有桿件,所述桿件上設有與夾線槽連接的側板,所述外殼與所述推塊定位組件連接處設有側邊線夾,所述外殼與所述連接片之間設有彈簧片;所述和縫線勾線鉗包括手柄,推送手柄裝于手柄上,所述縫線勾線鉗手柄內設有與推送手柄連接的復位彈簧,所述復位彈簧連接針刺管組件,所述針刺管組件內設有勾線組件。
進一步地,所述腹壁縫合器主體上設有供縫線勾線鉗插入的穿刺孔,所述縫線勾線鉗穿線成功后從腹壁縫合器主體中取出。
進一步地,所述推塊定位組件包括設于外殼上的推塊,所述推塊與所述連接片連接,所述推塊上設有兩個彈簧,所述彈簧上設有控制推塊上下移動的推塊手柄。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片一端通過彈性銷與所述推塊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桿件通過彈性銷固定在所述連接片上,所述桿件內側設有供縫合線滑動的內槽,以便縫合線順滑,所述桿件頭部設有與所述外殼連接的卡扣,便于裝配。
進一步地,所述側邊線夾的為梯形結構,所述側板線夾上設有供縫合線滑動的內槽,保證縫合線的滑動無阻力。
進一步地,所述彈簧片相對于連接片對稱設置,所述彈簧片向內凹陷形成“{”形狀,使用時可以通過彈簧片的聲音或手感來控制移動到相應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外殼上設有深度指示標記以及穿刺方向的指示標記。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本發明所述的腹壁縫合裝置的使用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a、選擇合適長度的縫合線,繞過夾線槽以及二邊側邊線夾通過腹壁縫合器主體的外殼上端固定;
b、通過切口插入腹壁縫合器主體至深度指示標記位置;
c、按壓推塊手柄向上提拉推塊,推塊帶動連接片向上移動提拉夾線槽,側板關節曲起形成三角形支撐,直至聽到連接片和彈簧片卡位的咔噠聲停止提拉并松開推塊手柄,推塊手柄依靠彈簧回位和外殼卡扣鎖??;
d、從外殼的穿刺孔插入縫線勾線鉗,直抵側板內側;
e、按壓縫線勾線鉗上端推送手柄鎖住,勾線組件張開勾住縫合線后再次按下縫線勾線鉗上端推送手柄,勾線組件縮回針刺管組件內;
f、向外拉出縫線勾線鉗,壓下縫線勾線鉗上端推送手柄露出勾線組件,拉出縫合線的一端;
g、從腹壁縫合器主體的外殼對側端重復d-f步驟,拉出縫合線的另一端;
h、壓下推塊手柄并向下壓推塊,聽到咔噠聲后松開推塊手柄,側板復位形成直段,然后往外拉出腹壁縫合器主體;
i、把露出體外的縫合線二端打結縫合。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發明將已穿入縫合線的腹壁縫合裝置經切口一側筋膜層刺入并突破腹膜,將縫合線夾持后拔出縫合裝置并帶出縫合線,打結,由于自帶關節的側板結構,縫線穿引器的尖端被側板擋住不會傷及臟器,確保縫合關閉切口,減少術后的切口的并發癥。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腹壁縫合器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腹壁縫合器主體(未裝配側板)的立體圖;
圖4是本發明的推塊定位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桿件的立體圖;
圖6為本發明的側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外殼,2、推塊定位組件,2.1、推塊,2.2、彈簧,2.3、推塊手柄,3、連接片,4、夾線槽,5、桿件,5.1、內槽,5.2、卡扣,6、側板,7、側邊線夾,8、彈簧片,9、手柄,10、推送手柄,11、復位彈簧,12、針刺管組件,13、勾線組件,14、穿刺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內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據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腹壁縫合裝置,用于腹腔鏡手術中收攏組織、經皮縫合、以便閉合手術切口,包括腹壁縫合器主體和縫線勾線鉗,所述閉合固件上設有供縫線勾線鉗插入的穿刺孔14,所述縫線勾線鉗穿線成功后從腹壁縫合器主體中取出。所述腹壁縫合器主體包括外殼1,所述外殼1內設有推塊定位組件2,所述推塊定位組件2包括設于外殼1上的推塊2.1,所述連接片3一端通過彈性銷與所述推塊2.1固定連接,所述推塊2.1上設有兩個彈簧2.2,所述彈簧2.2上設有控制推塊2.1上下移動的推塊手柄2.3。所述連接片3的端部設有夾線槽4,所述連接片3中部設有桿件5,所述桿件5通過彈性銷固定在所述連接片3上,所述桿件5內側設有供縫合線滑動的內槽5.1,所述桿件5頭部設有與所述外殼1連接的卡扣5.2。所述桿件5上設有與夾線槽4連接的側板6,所述外殼1與所述推塊定位組件2連接處設有側邊線夾7,所述側邊線夾7的截面為梯形結構,所述側板線夾7上設有供縫合線滑動的內槽。所述外殼1與所述連接片3之間設有彈簧片8。所述彈簧片8相對于連接片3對稱設置,所述彈簧片8向內凹陷形成“{”形狀。所述縫線勾線鉗包括手柄9,推送手柄10裝于手柄9上,所述縫線勾線鉗手柄9內設有與推送手柄10連接的復位彈簧11,所述復位彈簧11連接針刺管組件12,所述針刺管組件12內設有勾線組件13。所述勾線組件13從針刺管組12件穿出,張開形成用于勾住縫合線的勾線頭。
如圖6所示,本發明的側板6為整體結構,方便裝配與替換。
具體地,所述外殼1上設有深度指示標記以及穿刺方向的指示標記,方便操作。
本發明的使用方法如下:包括如下步驟:
a、選擇合適長度的縫合線,繞過夾線槽4以及側邊線夾7通過閉合固件的外殼1上端固定;
b、通過切口插入閉合固件至適當位置;
c、按壓推塊手柄2.3向上提拉推塊2.1,推塊2.1帶動連接片3向上移動提拉夾線槽4,側板6關節曲起形成三角形支撐,直至聽到連接片3和彈簧片8卡位的咔噠聲停止提拉并松開推塊手柄2.3,推塊手柄2.3依靠彈簧2.2回位和外殼1卡扣鎖??;
d、從外殼1的穿刺孔插入縫線穿引器,直抵側板6內側;
e、按壓縫線穿引器上端推送手柄10鎖住,勾線組件13張開勾住縫合線后再次按下縫線穿引器上端推送手柄10,勾線組件13縮回針刺管組件12內;
f、向外拉出縫線穿引器,壓下縫線穿引器上端推送手柄10露出勾線組件13,拉出縫合線的一端;
g、從閉合固件的外殼1對側端重復d-f步驟,拉出縫合線的另一端;
h、壓下推塊手柄2.3并向下壓推塊2.1,聽到咔噠聲后松開推塊手柄2.3,側板6復位形成直段,然后往外拉出閉合固件;
i、把露出體外的縫合線二端打結縫合。
本發明將已穿入縫合線的腹壁縫合裝置經切口一側筋膜層刺入并突破腹膜,將縫合線夾持后拔出縫合裝置并帶出縫合線,打結,由于自帶關節的側板結構,縫線穿引器的尖端被側板擋住不會傷及臟器不易造成穿刺處腹壁缺損確保縫合關閉切口,減少術后的切口的并發癥。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