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翻身床。
背景技術:
目前,各大醫院使用的帶有功能性的醫療床,大多不具有左右側向翻身功能,現有的一種醫療床實現左右側向翻身的方式為:整體床板通過連桿機構繞其長度方向的中心軸線轉動,這樣的翻身方式容易造成患者重心不穩,容易引起側向滑落,使患者感覺不適,而且整體床板占用空間大,不方便運輸、拆裝及維修。從而使得維修時無法模塊化更換,造成維修繁瑣。
因此,亟須一種能夠使患者翻身更舒適,方便運輸、拆裝及維修的翻身床。
技術實現要素: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翻身更舒適,方便運輸、拆裝及維修的翻身床。
(二)技術方案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的主要技術方案包括:
本發明提供一種翻身床,包括上床架組件、床板組件和中架組件,中架組件安裝在上床架組件上,且兩端各通過連接軸與上床架組件的兩端轉動連接;中架組件包括中間支架以及位于左右側、分別與中間支架轉動連接的側支架;床板組件包括中間床板以及位于左右側、分別與中間床板轉動連接的側床板,中間床板固定安裝在中架組件的中間支架上,左右側的側床板各擱置于相應側的側支架上;還包括第一驅動裝置和設置在左右側的連桿機構,第一驅動裝置的一端與上床架組件連接,另一端與中間支架鉸接;左右側的連桿機構分別與中間支架、相應側的側支架和上床架組件鉸接。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裝置具有兩個,兩個第一驅動裝置分別設置在床頭端和床尾端,且呈對角設置;連桿機構具有兩對,兩對連桿機構分別成對地設置在床頭端和床尾端,每對的兩個連桿機構對稱設置在左右側。
進一步地,連桿機構包括第一桿、第二桿和第三桿,第一桿的一端和上床架組件鉸接,另一端和第二桿的一端鉸接,第二桿的中部和第三桿的一端鉸接,第二桿的另一端和中間支架鉸接,第三桿的另一端和相應側的側支架鉸接。
進一步地,中間支架包括兩個縱向支架和連接兩縱向支架的若干個橫向支架,中間支架的床頭端和床尾端各設置有一長管;左右側的側支架均為U型管,每個U型管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支架兩端的兩個長管的端部鉸接。
進一步地,中間床板包括依次鉸接的中間背板、中間臀板、中間大腿板和中間小腿板;左右側的側床板均包括依次鉸接的側背板、側臀板、側大腿板和側小腿板;中間背板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背板鉸接,中間臀板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臀板鉸接,中間大腿板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大腿板鉸接,中間小腿板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小腿板鉸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翻身床還包括背板升降裝置,背板升降裝置包括背部升降連桿機構和背部驅動裝置,背部升降連桿機構包括第一桿件、第二桿件和第三桿件,第二桿件的一端與第一桿件的一端鉸接,第二桿件的另一端與中間背板的背部鉸接;第三桿件的一端與第一桿件的另一端固定,第三桿件的另一端與背部驅動裝置的輸出端鉸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翻身床還包括腿板升降驅動裝置,腿板升降驅動裝置分別與中間大腿板的背部和中間支架鉸接。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翻身床還包括設置在上床架組件上的傳感器及與傳感器連接的控制器,用于檢測背板和腿板是否處于水平位置,當傳感器檢測到背板和腿板處于水平位置時,控制器向第一驅動裝置發出翻身指令。
進一步地,本發明的翻身床還包括下床架組件和分別設置在床頭端和床尾端的兩個整床升降裝置,每個整床升降裝置包括整床升降連桿機構和整床升降驅動裝置;每個整床升降連桿機構包括左右對稱設置的兩個第四桿、第五桿、兩個第六桿、兩個第七桿和第八桿,每個第四桿的一端與下床架組件鉸接,另一端與對應的第六桿的一端鉸接;每個第六桿的另一端與第五桿固定,每個第七桿的一端與第五桿固定,另一端和上床架組件鉸接;第八桿的一端與第五桿固定,另一端和整床升降驅動裝置的輸出端鉸接。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裝置、背部驅動裝置、腿板升降驅動裝置和整床升降驅動裝置為直線電機、液壓缸、氣缸中的一種。
(三)有益效果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通過第一驅動裝置驅動中間支架相對上床架組件翻轉,從而使得設置在中間支架上方的中間床板轉動,繼而達到患者的整個身軀側翻身的效果,于此同時利用連桿機構、第一驅動裝置、中間支架、左右側的側支架組成的多桿機構,使得側翻的時候左右側的側床板與中間床板形成一定的夾角,減少側翻引起的滑落感,增加患者側翻身后的舒適感;同時,由于本發明的翻身床由可拆卸連接的上床架組件、床板組件、中架組件、第一驅動裝置和連桿機構組成,在運輸及維修的時候能夠模塊化拆裝,方便運輸及維修。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翻身床具有使患者翻身更舒適,方便運輸、拆裝及維修的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中實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側翻身部分的結構爆炸圖;
圖2為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中實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側翻身部分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中實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背部升起和腿部升起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中實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去除整床升降部分的爆炸圖;
圖5為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中實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整床升降部分的結構爆炸圖;
圖6為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中實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整床升降部分的裝配圖。
【附圖標記說明】
圖中
1:上床架組件;
2:床板組件;21:中間床板;211:中間背板;212:中間臀板;213:中間大腿板;214:中間小腿板;22:側床板;23:擱架;
3:中架組件;31:中間支架;32:側支架;
4:第一驅動裝置;41:連桿機構;411:第一桿;412:第二桿;413:第三桿;
5:背板升降裝置;51:背部升降連桿機構;511:第一桿件;512:第二桿件;513:第三桿件;514:第四桿件;52:背部驅動裝置;53:傳感器;
6:腿板升降驅動裝置;
7:下床架組件;
8:整床升降裝置;81:整床升降連桿機構;811:第四桿;812:第五桿;813:第六桿;814:第七桿;815:第八桿;82:整床升降驅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解釋本發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參照圖1至圖6,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翻身床,其包括上床架組件1、床板組件2和中架組件3,中架組件3安裝在上床架組件1上,且兩端各通過連接軸與上床架組件1的兩端轉動連接,中架組件3包括中間支架31以及位于左右側、分別與中間支架31轉動連接的側支架32。中間支架31的兩端中部通過連接軸與上床架組件1的兩端中部轉動連接,具體的,上床架組件1的床頭端和床尾端的中部各設置有一個耳座,每個耳座上固定連接一個連接軸,中間支架31的床頭端和床尾端的中部各開設有一個安裝孔,每個連接軸的另一穿設在中間支架31相應端部的安裝孔內。如此,中間支架31可相對于上床架組件1上下翻轉運動,進而,側支架32也隨著中間支架31的翻轉而上下翻轉。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床板組件2包括中間床板21以及位于左右側、分別與中間床板21轉動連接的側床板22,中間床板21固定安裝在中架組件3的中間支架31上,左右側的側床板22各擱置于相應側的側支架32上。上述中間床板21固定安裝在中架組件3的中間支架31上,可以為部分固定,也可以為整體固定,上述轉動方式可以有多種選擇,例如采用設置有平行兩孔的中間連接件和兩個長軸連接,中間床板21的左右側和側床板22的對應一側上設置有孔,該孔可以選擇利用卷板形成,安裝時,將其中一個長軸同時穿設在中間連接件的一個孔以及側床板的孔中,將另一個長軸同時穿設在中間連接件的另一個孔以及中間床板21的孔中,這種轉動方式類似合頁的轉動。側支架32上各設置有若干個擱架23,側床板22分別擱置在各側的所有擱架23上。
具體地,如圖2和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驅動裝置4和設置在左右側的連桿機構41,第一驅動裝置4的一端與上床架組件1連接,另一端與中間支架31鉸接;左右側的連桿機構41分別與中間支架31、相應側的側支架32和上床架組件1鉸接。連桿機構41用于輔助翻身,使得側支架32和中間支架31之間在翻身時形成一定的夾角,避免翻身幅度增大時,造成側滑,引起患者的不適感。在本實施例中,左右側的連桿機構41,對稱設置在上床架組件1上,能夠使得側支架32相對中間支架31轉動的時候,受力平衡,穩定性和強度得到提高,不會因布置不對稱,造成患者側翻身時,側床板22變形,進而引起使用壽命的減少。
綜上,本實施例中,通過第一驅動裝置4驅動中間支架31相對上床架組件1翻轉,從而使得設置在中間支架31上方的中間床板21轉動,繼而達到患者的整個身軀側翻身的效果,于此同時利用連桿機構41、第一驅動裝置4、中間支架31、左右側的側支架32組成的多桿機構,使得側翻的時候左右側的側床板22與中間床板21形成一定的夾角,減少側翻引起的滑落感,增加患者側翻身后的舒適感;同時,由于本發明的翻身床由可拆卸連接的上床架組件1、床板組件2、中架組件3、第一驅動裝置4和連桿機構41組成,在運輸及維修的時候能夠模塊化拆裝,方便運輸及維修。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裝置4具有兩個,兩個第一驅動裝置4分別設置在床頭端和床尾端,且呈對角設置,連桿機構41具有兩對,兩對連桿機構41分別成對地設置在床頭端和床尾端,每對的兩個連桿機構41對稱設置在左右側。
進一步地,連桿機構41包括第一桿411、第二桿412和第三桿413,第一桿411的一端和上床架組件1鉸接,另一端和第二桿412的一端鉸接,第二桿412的中部和第三桿413的一端鉸接,第二桿412的另一端和中間支架31鉸接,第三桿413的另一端和相應側的側支架32鉸接。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圖2和圖4,上述第一驅動裝置4包括兩個,其與上床架組件1形成的鉸接點落在上床架組件1的對角線上,每個第一驅動裝置4與中間支架31、上床架組件1、第一桿411以及第二桿412之間形成多桿機構,其中,當其中一個第一驅動裝置4伸長時,另一個第一驅動裝置4收縮,中間支架31在兩個第一驅動裝置4的作用下,繞其與上床架組件1的兩個鉸接點形成的軸線轉動,與此同時,第二桿412和第一桿411也在既定軌跡上轉動,另一方面,中間支架31、側支架32、第二桿412、第三桿413形成隨第二桿412移動的四桿機構,其中,中間支架31作為輸入,使得側支架32在中間支架31、第二桿412和第三桿413的綜合作用下,與中間支架31形成一定角度,進一步通過各零件的尺寸配合,使得中間支架31和側支架32之間的角度在側翻時,既不會因為夾角過大出現側滑,又不會因為夾角過小引起患者擠壓不適。
進一步地,第一驅動裝置4為直線電機、液壓缸、氣缸中的一種。在本實施例中直線電機、液壓缸、氣缸中,屬于成品,可以直接購買使用,維修時,只需要更換新的成品就成,能夠實現模塊化的維修。
進一步地,中間支架31包括兩個縱向支架和連接兩縱向支架的若干個橫向支架,中間支架31的床頭端和床尾端各設置有一長管,左右側的側支架32均為U型管,每個U型管的兩端分別與中間支架31兩端的兩個長管的端部鉸接。上述長管與中間支架31固定,兩個長管的四個端部和兩個U型管的四個端部都形成設置有連接孔的半圓柱形,安裝時,長管的半圓柱形的側平面和U型管的半圓柱形的側平面接觸,再用軸穿設在兩個連接孔內。
進一步地,中間床板21包括依次鉸接的中間背板211、中間臀板212、中間大腿板213和中間小腿板214,左右側的側床板22均包括依次鉸接的側背板、側臀板、側大腿板和側小腿板,中間背板211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背板鉸接,中間臀板212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臀板鉸接,中間大腿板213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大腿板鉸接,中間小腿板214的左右側各與一個側小腿板鉸接。其中,中間小腿板214的兩側背面通過兩個耳座和兩個支撐桿與中間支架31鉸接,中間小腿板214、中間大腿板213、兩個耳座和兩個支撐桿成兩個平行的四桿機構,四桿機構能夠使得小腿板和大腿板之間形成夾角,從而使得患者的大腿和小腿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設置的兩個平行四桿機構,在腿部升起或下降的時候保持動作一致,進而使得在支撐小腿彎曲的時候,受力均勻且穩定,又不會因選擇多個四桿機構造成受力不平衡以及成本的增加。
在本實施例中,中間背板211和左右側的側背板形成整體的背板,中間臀板212和左右側的側臀板形成整體的臀板,中間大腿板213和左右側的側大腿板形成整體的大腿板,中間小腿板214和左右側的側小腿板形成整體的小腿板,上述背板、臀板、大腿板和小腿板在使用的過程中分別對應患者的背部、腰部、大腿部以及小腿部。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翻身床還包括:背板升降裝置5,背板升降裝置5包括背部升降連桿機構51和背部驅動裝置52,背部升降連桿機構51包括第一桿件511、第二桿件512和第三桿件513,第二桿件512的一端與第一桿件511的一端鉸接,第二桿件512的另一端與中間背板211的背部鉸接;第三桿件513的一端與第一桿件511的另一端固定,第三桿件513的另一端與背部驅動裝置52的輸出端鉸接。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3和圖4,背板的固定端和臀板形成鉸接,中間背板211的背部和第二桿件512的另一端鉸接,第三桿件513的另一端和背部驅動裝置52的輸出端鉸接,第一桿件511的另一端和第三桿件513的一端同時固定在第四桿件514上,第四桿件514的兩端可轉動連接在中間支架31上,中間支架31、第一桿件511結合第三桿件513形成的整體部件、第二桿件512以及中間背板211構成四連桿機構,其中,第一桿件511結合第三桿件513形成的整體部件為輸入端,中間支架31和背部驅動裝置52的輸入端鉸接,采用鉸接能夠保證在本實施例翻身床在背部升起的過程中,不會引起各零件的變形,從而保證工作可靠以及使用壽命。采用直線電機、液壓缸、氣缸中的一種作為背部驅動裝置52,相比較連桿機構、齒輪機構、渦輪蝸桿機構,整體的結構更加簡單,安裝占用面積少,操作更加簡潔。
在本實施例中,開啟背部驅動裝置52,中間背板211在背部升降連桿機構51和背部驅動裝置52的輸出端的作用下,中間背板211的自由端繞固定端轉動,從而使得躺在本實施例的翻身床上的臥床患者的背部升起。具體地,當背部驅動裝置52伸長時,中間背板211的自由端繞固定端轉動,背板和臀板之間成夾角,夾角隨伸長距離的增加而變大,相應地,臥床患者的背部和腰部的夾角也變大,當背部驅動裝置52收縮時,背板和臀板之間的夾角隨縮短距離的縮短而變小,相應地,臥床患者的背部和腰部的夾角也變小,收縮到最短,背板和臀板成直線,相應地,臥床患者的背部和腰部成直線。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翻身床還包括: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分別與中間大腿板213的背部和中間支架31鉸接。
在本實施例中,大腿板的一端和臀板形成鉸接,大腿板的背部和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的輸出端鉸接,中間支架31和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的輸入端鉸接,采用鉸接能夠保證在本實施例翻身床在腿部升起的過程中,不會引起各零件的變形,從而保證工作可靠以及使用壽命。采用直線電機、液壓缸、氣缸中的一種作為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相比較連桿機構、齒輪機構、渦輪蝸桿機構,整體的結構更加簡單,安裝占用面積少,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在本實施例中,開啟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大腿板在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的輸出端的作用下,大腿板的一端繞另一端轉動,從而使得躺在本實施例的翻身床上的臥床患者的腿部升起。具體地,當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伸長時,大腿板的一端繞另一端轉動,大腿板和臀板之間成夾角,夾角隨伸長距離的增加而變大,相應地,臥床患者的腿部和腰部的夾角也變大,當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收縮時,大腿板和臀板之間的夾角隨收縮距離的縮短而變小,相應地,臥床患者的腿部和腰部的夾角也變小,收縮到最短,大腿板和臀板成直線,相應地,臥床患者的腿部和腰部成直線。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翻身床還包括設置在上床架組件1上的傳感器53及與傳感器53連接的控制器,用于檢測背板和腿板是否處于水平位置,當傳感器53檢測到背板和腿板處于水平位置時,控制器向第一驅動裝置4發出翻身指令。具體地,上述傳感器53與中間支架31和上床架組件1鉸接。上述傳感器53用于判斷中間背板211和中間大腿板213是否水平,可以選擇現有的任何種類的距離傳感器,控制器只有在中間背板211和中間大腿板213水平時,才發出翻身指令。
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驅動裝置4和背部驅動裝置52以及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之間最終都會對床板組件2進行作用,當翻身床的中間背板211和中間大腿板213升起的時候,開啟第一驅動裝置4會使得各裝置之間的動作互相干擾,導致零件同時受到多個力的作用,無法完成既定目標動作,造成零件的變形,造成機構的破壞,而在控制器中安裝傳感器53能夠首先利用傳感器53判斷中間背板211和中間大腿板213是否處于水平,當處于水平位置,執行翻身指令,當不處于水平位置,先執行中間背板211和中間大腿板213恢復水平位置,再執行翻身指令。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翻身床還包括下床架組件7和分別設置在床頭端和床尾端的兩個整床升降裝置8,每個整床升降裝置8包括整床升降連桿機構81和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每個整床升降連桿機構81包括左右對稱的兩個第四桿811、第五桿812、兩個第六桿813、兩個第七桿814和第八桿815,每個第四桿811的一端與下床架組件7鉸接,另一端與對應的第六桿813的一端鉸接,每個第六桿813的另一端與第五桿812固定,每個第七桿814的一端與第五桿812固定,另一端和上床架組件1鉸接,第八桿815的一端與第五桿812固定,另一端和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的輸出端鉸接。
上述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為直線電機、液壓缸、氣缸中的一種,相比較采用連桿機構、齒輪機構、渦輪蝸桿機構,整體的結構更加簡單,安裝占用面積少,操作更加簡潔。
在本實施例中,參照圖5和圖6,兩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對稱設置在床頭一端和床尾一端,使用時,同步開啟兩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當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伸長時,在第八桿815的作用下,使得第四桿811和第六桿813之間的角度增大,從而使得上床架組件1相對下床架組件7上升;當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收縮時,在第八桿815的作用下,使得第四桿811和第六桿813之間的角度減小,從而使得上床架組件1相對下床架組件7下降,從而實現整床水平升降。
在本實施例中,兩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可以不同步啟動,單獨開啟床頭一側的一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可以實現整床前傾,單獨開啟床尾一側的一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可以實現整床后傾。
在本實施例中,背部驅動裝置52、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和兩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之間的工作不會產生干擾,可以實現整體前傾基礎上的背部升起和/或腿部升起,可以實現整體后傾基礎上的背部升起和/或腿部升起,以及可以實現整體水平升降基礎上的背部升起和/或腿部升起。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四個第四桿811、四個第六桿813和四個第七桿814平行,另外,再加兩個平行的第五桿812,使得上床架組件1和下床架組件7之間實現對稱支撐,受力更加平穩,而且避免使用四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造成設備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整床水平升降若采用四臺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而不設置第五桿812,四臺電機伸長量的微小差別,都會通過四組第四桿811、第六桿813、第七桿814和第八桿815引起上床機組件和下床架組件7之間支撐受力的不平衡,最終導致零件的變形,影響使用壽命的長短。
本實施例的翻身床,如圖2,利用第一驅動裝置4驅動中間床板21,使得中間床板21相對上床架組件1翻轉,從而使得緊靠中間床板21的臥床患者的整個身軀隨之轉動,達到左右側翻的效果。如圖3,利用背部驅動裝置52和背部升降連桿機構51驅動中間背板211,使得背板相對臀板轉動,從而使得臥床患者的背部升起,利用腿板升降驅動裝置6驅動中間大腿板213,使得大腿板相對臀板轉動,從而使得臥床患者的大腿部升起,利用中間床板21、大腿板、小腿板以及支撐桿組成的四桿機構,使得小腿板和大腿板相對轉動,從而使得患者大腿部和小腿部彎曲。利用整床升降驅動裝置82驅動上床架組件1,使得上床架組件1的整體或部分相對下床架組件7的高度可以調節,從而使得臥床患者能夠整體水平升降、整體前傾、整體后傾。
由此,本實施例的翻身床不僅具有使患者舒適地側翻身功能,而且還具有背部升降、腿部升降、整床水平升降、整床前傾、整床后傾等功能,從而提升了患者的使用體驗。
以上內容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