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5102246034、發明創造名稱為:一種外科用止血鉗、申請日為:2015年05月06日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外科用止血鉗。
背景技術:
目前,醫院外科使用的止血鉗一般由鉗臂、鉗頭、手柄及棘爪組成,鉗頭上設置有夾齒,但是一般止血鉗的夾齒跟止血鉗的材質一樣,比較硬,并且加持效果不好,影響手術效率,且損傷患者傷口皮膚。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有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外科用止血鉗。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外科用止血鉗,所述外科用止血鉗包括旋轉結構、位于所述旋轉結構下方的握持結構、位于所述旋轉結構上方的支撐結構及設置于所述支撐結構上的夾持結構,所述旋轉結構包括第一旋轉桿及第二旋轉桿,所述第一旋轉桿大致呈l型,所述第一旋轉桿包括第一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一上端部下方的第一下端部,所述第二旋轉桿大致呈l型,所述第二旋轉桿包括第二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二上端部下方的第二下端部,所述握持結構包括第一握持結構及位于左側的第二握持結構,所述第一握持結構包括第一豎直桿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桿右側的第一固定框,所述支撐結構包括第一支撐桿、位于左側的第二支撐桿、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下方的第一彈簧、第一固定桿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下方的第二固定桿,所述夾持結構包括第一夾持桿、位于所述第一夾持桿右側的第一固定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下方的第二彈簧、位于所述第一夾持桿左側的第二夾持桿、位于所述第二夾持桿左側的第二固定塊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下方的第三彈簧,所述第一支撐桿包括第一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下方的第一傾斜部,所述第二支撐桿包括第二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下方的第二傾斜部,所述第一彈簧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旋轉桿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上端部呈豎直狀,所述第一下端部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
所述第二下端部上設有貫穿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下端部穿過所述第一通孔且與所述第二下端部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豎直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直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旋轉桿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框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框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直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
所述第二傾斜部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傾斜部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二傾斜部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固定桿的一端設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旋轉桿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桿軸轉連接。
所述第一固定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夾持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與所述第一支撐桿軸轉連接。
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夾持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固定連接。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本發明外科用止血鉗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能夠對傷口有效的夾持住,從而起到較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夾持桿采用柔軟材料制成,可以有效的保護患者皮膚,防止患者傷口再次受傷,對患者起到較好的保護作用,同時由于彈簧的設置,可以使得夾持更加穩固,止血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外科用止血鉗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外科用止血鉗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發明外科用止血鉗包括旋轉結構1、位于所述旋轉結構1下方的握持結構2、位于所述旋轉結構1上方的支撐結構3及設置于所述支撐結構3上的夾持結構4。
如圖1所示,所述旋轉結構1包括第一旋轉桿11及第二旋轉桿12。所述第一旋轉桿11大致呈l型,所述第一旋轉桿11包括第一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一上端部下方的第一下端部,所述第一上端部與所述第一下端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上端部呈豎直狀,所述第一下端部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第二旋轉桿12大致呈l型,所述第二旋轉桿12包括第二上端部及位于所述第二上端部下方的第二下端部,所述第二上端部與所述第二下端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二上端部呈豎直狀,所述第二下端部呈傾斜狀,所述第二下端部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二下端部上設有貫穿其上表面的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一通孔1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下端部穿過所述第一通孔121且與所述第二下端部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旋轉桿11與所述第二旋轉桿12可以相對旋轉。
如圖1所示,所述握持結構2包括第一握持結構21及位于左側的第二握持結構22。所述第一握持結構21包括第一豎直桿211及位于所述第一豎直桿211右側的第一固定框212,所述第一豎直桿21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豎直桿21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旋轉桿12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框212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框212的一端與所述第一豎直桿21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框212的另一端豎直向下。所述第二握持結構22與所述第一握持結構21的結構類似,所述第二握持結構22包括第二豎直桿221及位于所述第二豎直桿221左側的第二固定框222,所述第二豎直桿221呈長方體,所述第二豎直桿221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旋轉桿1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框222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框222的一端與所述第二豎直桿2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框222的另一端豎直向下。
如圖1所示,所述支撐結構3包括第一支撐桿31、位于左側的第二支撐桿32、位于所述第二支撐桿32下方的第一彈簧33、第一固定桿34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1下方的第二固定桿35。所述第一支撐桿31包括第一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一水平部下方的第一傾斜部,所述第一水平部與所述第一傾斜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一水平部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水平部水平放置。所述第一傾斜部呈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所述第二支撐桿32包括第二水平部及位于所述第二水平部下方的第二傾斜部,所述第二水平部與所述第二傾斜部一體成型。所述第二水平部水平放置,所述第二傾斜部呈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所述第二傾斜部的下端設有第一凹槽321,所述第一凹槽32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傾斜部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21中且與所述第二傾斜部軸轉連接,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桿31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可以相對旋轉。所述第一彈簧33的上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的下端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彈簧3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旋轉桿11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34呈l型,所述第一固定桿34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傾斜部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桿34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二凹槽341,所述第二凹槽34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二旋轉桿12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341中且與所述第一固定桿34軸轉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35呈l型,所述第二固定桿35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傾斜部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桿35的另一端呈水平狀且設有第三凹槽351,所述第三凹槽351呈長方體狀,所述第一旋轉桿11的上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351中且與所述第二固定桿35軸轉連接。
如圖1所示,所述夾持結構4包括第一夾持桿41、位于所述第一夾持桿41右側的第一固定塊42、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42下方的第二彈簧43、位于所述第一夾持桿41左側的第二夾持桿44、位于所述第二夾持桿44左側的第二固定塊45及位于所述第二固定塊45下方的第三彈簧46。所述第一夾持桿41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4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固定塊42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一夾持桿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42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1軸轉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3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夾持桿41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3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夾持桿44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45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45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二夾持桿4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45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軸轉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6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夾持桿44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彈簧46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撐桿32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彈簧43及第三彈簧46處于壓縮狀態。
如圖1所示,所述本發明外科用止血鉗使用時,手部握住第一豎直部211及第二豎直部221,然后使得第一豎直部211及第二豎直部221距離縮短,此時,所述第一旋轉桿11逆時針旋轉,所述第二旋轉桿12順時針旋轉,所述第一支撐桿31逆時針旋轉,所述第二支撐桿32順時針旋轉,并在第一彈簧33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支撐桿31及第二支撐桿32彼此靠近,然后使得第一夾持桿41與所述第二夾持桿44的距離縮短,直至將傷口皮膚夾住,并在第二彈簧43及第三彈簧46的作用下夾持的更加牢固,直至其不需要夾持為止。至此,本發明外科用止血鉗使用過程描述完畢。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