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外科手術治療領域,特別是腔鏡手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吸引裝置及超聲刀套件。
背景技術:
超聲刀全稱為“超聲切割止血刀”,是80年代末開始應用于臨床外科的新型手術設備。隨著微創外科的產生和發展,超聲刀被引入腹腔鏡外科,用于對需要控制出血和最小程度熱損傷的軟組織進行切開。相對而言,超聲刀使用時煙霧少,手術視野較為清晰,對周圍組織誤傷少,大大促進了腔鏡外科的發展。然而超聲刀在操作過程中,依然存在冒煙、產生水霧而影響視野的情況,影響觀察,干擾手術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吸引裝置,將其應用于超聲刀,可以改善目前超聲刀在操作過程中冒煙、產生水霧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
本發明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改善目前超聲刀存在冒煙、水霧而影響視線的現象,為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吸引裝置,包括吸引管及吸引動力裝置,所述吸引管包括硬管和軟管,所述軟管的一端與硬管相連接,另一端與吸引動力裝置相連接;所述吸引動力裝置用于提供吸引動力,在吸引動力作用下,所述吸引管用于將超聲刀的超聲刀末端刀頭產生的煙霧引進吸引管內。
使用時,將硬管通過一個固定件固定于超聲刀的超聲刀桿身外壁,啟動吸引動力裝置以提供吸引動力,在吸引動力的牽引下,操作超聲刀時產生的煙霧被引入吸引管內,因此可以避免煙霧遮擋視野,避免誤傷周圍組織。
本發明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如何保障煙霧既能被引入吸引管內,又不至于過于增加超聲刀的整體高度,而影響超聲刀通過體腔壁穿刺套管進入體內,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所述吸引管的內徑大于1mm。和/或,吸引管的外徑為2-3mm。
本發明要解決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保障吸引管既能可靠固定,又不至于影響超聲刀的使用,為此,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所述硬管的長度比超聲刀桿身的長度短1-3cm。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超聲刀套件,包括超聲刀及本發明任一所述的吸引裝置,所述超聲刀包括超聲刀桿身,吸引裝置的硬管通過一固定件固定于超聲刀桿身外壁。
在較優的實施方案中,硬管鄰近超聲刀桿身的末端。進一步地,硬管的管口與超聲刀桿身的末端對齊。提供如此設置,可以使得硬管在超聲刀桿身上固定牢靠,進而不影響超聲刀的使用。
在較優的實施方案中,超聲刀桿身、硬管及固定件的總體高度小于等于10mm。手術切口越大,對患者的傷害就越大,因此為了降低對患者的傷害,適應微創的需求,將超聲刀桿身、硬管及固定件的總體高度限制為小于等于10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吸引動力裝置可以提供吸引動力,在吸引動力的牽引下,操作超聲刀時產生的煙霧被引入吸引管內,因此可以避免煙霧遮擋視野,避免誤傷周圍組織。
2)通過限制吸引管的內外徑,可以保障煙霧既能被引入吸引管內,又不影響超聲刀及吸引管通過穿刺器進入體腔內。
3)可以保障吸引管既能可靠固定,又不影響超聲刀的正常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吸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超聲刀套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說明
吸引管10;超聲刀桿身20;固定件30;吸引動力裝置50;超聲刀手柄60;超聲刀末端刀頭70;軟管101;硬管10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圖中僅是示意性地展示了各部件的結構,但不表示為具體產品的實際結構。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超聲刀套件,包括超聲刀和吸引裝置。超聲刀包括超聲刀桿身20和超聲刀手柄60、超聲刀末端刀頭70,超聲刀末端刀頭70、超聲刀桿身20與超聲刀手柄60依次連接,使用超聲刀時,手持超聲刀手柄60,超聲刀桿身20及超聲刀末端刀頭70通過體腔壁穿刺套管進入體腔內。
吸引裝置包括吸引管10和吸引動力裝置50,吸引管10包括相連接的硬管102和軟管101,軟管101的一端與硬管102相連接,另一端與吸引動力裝置50相連接;吸引動力裝置50用于提供吸引動力,在吸引動力作用下,吸引管10用于將超聲刀的超聲刀末端刀頭70產生的煙霧引進吸引管10內。為了便于調節吸引流速,可以在軟管101上設置一個流速調節閥,通過流速調節閥實現吸引管內煙霧的流速調節。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吸引動力裝置50的實施可以有多種方式,例如,電動吸引器或負壓吸引器。
使用時,將吸引管10貼附于超聲刀桿身20的外壁,硬管102靠近超聲刀桿身20的末端,尤其以硬管102的管口與超聲刀桿身20的末端對齊為佳,這樣可以將超聲刀桿身20的末端產生的煙霧及時吸引進硬管102內。硬管102通過兩個固定件30固定在超聲刀桿身20外壁,使得硬管102不能擺動,進而避免硬管102擺動而影響超聲刀的正常使用。容易理解地,固定件30的實現方式有多種,例如卡扣,結構簡單易實現。
組織切口越大,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越大,因此目前普遍采用以腔鏡為代表的微創手術。在腔鏡手術中,超聲刀及吸引管10要通過體腔壁的穿刺套管伸入體內,基于目前對微創切口的要求考慮,可以設定超聲刀桿身20、硬管102及固定件30的總體高度小于等于10mm,以便于裝置經體腔壁的穿刺套管伸入體內。在此基礎上,作為較優的實施方式,吸引管10的內徑大于1mm,吸引管10的外徑小于3mm,優選2-3mm,這樣既可以保障吸引管10和超聲刀桿身20能夠順利進入體內,又可以確保煙霧能夠有效地吸入吸引管10內。
在執行手術操作時,必然會移動超聲刀桿身20,即以圖中所示方式為參考,超聲刀桿身20會左右移動,為了避免在移動超聲刀桿身20的過程中軟管101遮擋視線,作為較優的實施方式,硬管102的長度設置為比超聲刀桿身20的長度短1-3cm。以規格為23cm的超聲刀桿身為例,硬管102的長度優選為22cm。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