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食品加工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電動器具,具體涉及一種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杯體,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機,所述杯體內設有穿過杯體底部的刀軸,所述刀軸與電機軸通過聯軸器連接,所述杯體包括外杯和內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杯為金屬內杯,所述機座上與金屬內杯下部側壁對應處設有電磁線圈。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在機座上與金屬內杯下部側壁對應處設置電磁線圈,金屬內杯表面切割電磁線圈產生的磁力線而使金屬內杯發熱,并在金屬內杯內形成環形的立體加熱帶,使得食品加工機加熱均勻,金屬內杯不會出現糊管或粘管現象,方便了顧客的清洗。
【專利說明】 —種食品加工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廚房電動器具,具體涉及一種食品加工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一般電機下置式的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杯體,為了美觀,杯體采用不銹鋼制成,在不銹鋼杯的底部設置加熱管,可以給食品加工機提供加熱功能,消費者可以自行制作熟飲品。
[0003]但是,加熱管是焊接在不銹鋼杯的底部或者是下部側壁,在制作飲品時,加熱管附近的漿液被快速加熱,而杯體中遠離加熱管處的漿液則受熱緩慢,存在加熱不均的現象。長時間加熱后,杯體內容易出現在焊接加熱管的地方出現粘管或糊管現象,特別是加熱黏性較大的食物飲品時,不銹鋼杯特別難清洗。另外,對于電機下置式的食品加工機來說,不銹鋼杯內還設有刀軸,刀軸末端安裝有粉碎刀片,刀軸一般不可拆卸,因此清洗時,增加了不銹鋼杯的清洗難度,甚至在清洗時手有可能被粉碎刀片割傷;即使刀軸及粉碎刀片可以拆卸,在清洗前先對刀軸進行拆卸,使得清洗起來特別的麻煩。因此,消費者也不會產生繼續使用該食品加工機的意愿。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磁加熱、且加熱均勻、容易清洗的食品加工機。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杯體,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機,所述杯體內設有穿過杯體底部的刀軸,所述刀軸與電機軸通過聯軸器連接,所述杯體包括外杯和內杯,所述內杯為金屬內杯,所述機座上與金屬內杯下部側壁對應處設有電磁線圈。
[0006]進一步的,所述機座頂部設有與金屬內杯下部相對應的凹腔,所述金屬內杯下部位于凹腔內。
[0007]進一步的,所述電磁線圈設置在凹腔的外側壁;或者所述電磁線圈設置在凹腔的內側壁。
[0008]進一步的,所述電磁線圈沿凹腔側壁延伸至凹腔底部。
[0009]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內杯與凹腔之間還設有隔熱層。
[0010]進一步的,所述隔熱層設置在金屬內杯外壁;或者所述隔熱層設置在凹腔內壁。[0011 ]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內杯底部中心設有向上的凸起。
[0012]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內杯上設有信號檢測裝置。
[0013]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內杯底部設有擾流裝置。
[0014]進一步的,所述聯軸器包括上聯軸器和與上聯軸器配合的下聯軸器,所述上聯軸器固定在刀軸上,所述下聯軸器固定在電機軸上。
[0015]米用上述技術方案后,在機座上與金屬內杯下部側壁對應處設置電磁線圈,金屬內杯表面切割電磁線圈產生的磁力線而使金屬內杯發熱,并在金屬內杯內形成環形的立體加熱帶,使得食品加工機加熱均勻,金屬內杯不會出現糊管或粘管現象,方便了顧客的清洗。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中電磁線圈與金屬內杯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圖1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四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實施例一:
[0024]如圖1、圖2、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一種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I和設置在機座I上的杯體2,所述機座I內設有電機3,所述杯體2內設有穿過杯體2底部的刀軸4,所述刀軸4與電機軸31通過聯軸器5連接,所述杯體2包括外杯21和金屬內杯22,所述機座I上與金屬內杯22下部側壁對應處設有電磁線圈6。
[0025]本實施例中,在所述機座I頂部設有與金屬內杯22下部對應的凹腔11,所述金屬內杯22下部位于凹腔11內。所述電磁線圈6設置在凹腔的外側壁111,所述電磁線圈6為環繞凹腔的外側壁111周向布置,一般電磁線圈6為一圈或一圈以上。
[0026]另外,所述的金屬內杯22底部設有向內的凸起221,所述凸起221上設有擾流裝置9,擾流裝置9用于輔助提高食品加工機的粉碎效果,使得食品加工機制作的飲品口感更好,所述的擾流裝置可以為導流器、引流器、擾流曲面體、聚流環等等;凸起221對于擾流裝置9具有限位作用,另外,在金屬內杯22底部外側與凸起221對應處會相應形成腔體,刀軸上的軸承座和\或者聯軸器可以安裝在該腔體內。對于本實用新型來說,擾流裝置9可以通過旋卡結構或者磁性吸合的方式固定在金屬內杯22底部內側。另外,金屬內杯22側壁還設有信號檢測裝置222,所述信號檢測裝置222可以為溫度傳感器和\或水位傳感器,使食品加工機具有精確測溫和無水防干燒功能。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聯軸器5包括上聯軸器51和與上聯軸器51配合的下聯軸器52,上聯軸器51與刀軸4連接,下聯軸器52與電機軸31連接,從而實現電機轉動帶動刀軸、刀片旋轉粉碎。
[0027]本實施例中,所述的金屬內杯22由具有導磁性的金屬材料制成。在凹腔的外側壁111與金屬內杯22下部側壁對應處設置了電磁線圈6,使得食品加工機加熱時,電磁線圈6產生交變的磁場,金屬內杯22表面切割交變磁力線而在金屬原子間產生渦流,渦流使金屬原子高速無規則運動、相互碰撞和摩擦而產生熱能。電磁加熱相比于傳統的加熱管加熱,力口熱效率高、能量損失小;同時,金屬內杯側壁內可形成環形的立體加熱帶,使漿液加熱均勻,不會出現糊管或粘管現象,方便清洗。
[0028]實施例二:[0029]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與實施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電磁線圈6沿凹腔的外側壁111延伸至凹腔底部外壁112,且與金屬內杯22下部外壁相對應。
[0030]采用上述結構后,電磁線圈6延伸至凹腔底部外壁112,使得金屬內杯22的底部也能產生磁場熱,實現金屬內杯的側壁和底部的全方位加熱方式。相比于實施一加熱更均勻,加熱效率更高。
[0031]實施例三:
[0032]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例,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二的基礎上做的進一步改進,即在金屬內杯22與凹腔11之間設有隔熱層7,所述隔熱層7可以設置在金屬內杯22的外壁,也可以設置在凹腔11內壁。所述隔熱層7主要用于將發熱的金屬內杯22與機座隔開,以防止機座過熱熔化,以免存在安全隱患。
[0033]當然,機座本身可以采用耐熱的材料制成,這樣可以不需要設置隔熱層。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隔熱層除用于隔熱外,還可以將隔熱層設置成導磁層。電磁線圈與導磁層作用,也可以對金屬內杯進行加熱,這樣金屬內杯可以使用不具有導磁性的金屬材料,如不銹鋼材料。
[0034]實施例四:
[0035]如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實施例,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一、二、三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電磁線圈6是設置在凹腔的內側壁113,并沿凹腔的內側壁113延伸至凹腔底部內壁114,并且與金屬內杯22的下部外壁相對應。
[0036]本實施例與上述實施例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此處不再贅述。
[0037]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適用于其它的電機下置式食品加工機,比如:豆漿機、米糊機、粥機、料理機等等。
[0038]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圖和上面【具體實施方式】中描述的內容。任何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功能和結構原理的修改都將包括在權利要求書的范圍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食品加工機,包括機座和設置在機座上的杯體,所述機座內設有電機,所述杯體內設有穿過杯體底部的刀軸,所述刀軸與電機軸通過聯軸器連接,所述杯體包括外杯和內杯,其特征在于:所述內杯為金屬內杯,所述機座上與金屬內杯下部側壁對應處設有電磁線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座頂部設有與金屬內杯下部相對應的凹腔,所述金屬內杯下部位于凹腔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線圈設置在凹腔的外側壁;或者所述電磁線圈設置在凹腔的內側壁。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線圈沿凹腔側壁延伸至凹腔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內杯與凹腔之間還設有隔熱層。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熱層設置在金屬內杯外壁;或者所述隔熱層設置在凹腔內壁。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內杯底部中心設有向上的凸起。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內杯上設有信號檢測裝置。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內杯底部設有擾流裝置。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食品加工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聯軸器包括上聯軸器和與上聯軸器配合的下聯軸器,所述上聯軸器固定在刀軸上,所述下聯軸器固定在電機軸上。
【文檔編號】A47J43/07GK203493488SQ201320517296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8月23日
【發明者】王旭寧 申請人:九陽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