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烹煮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食物烹煮裝置,其包括:具有外殼與內容器的機體,外殼設有電加熱器與馬達攪拌器,內容器可取出地組合于馬達攪拌器的攪拌軸,并位于容置槽;進水管及其進水控制閥,進水管連通于容置槽;環境溫度感應器,其設于機體的外部;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其設于機體的內部;以及控制器,其電性連接于電加熱器、馬達攪拌器、環境溫度感應器、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和進水控制閥,用以根據外在環境溫度計算出水與食物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根據該比例關系及食物的重量或體積,控制進水管輸進容置槽的水的進水重量或體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食物烹煮裝置,使用方便而且可以每次獲得一致的烹煮品質及口感品質。
【專利說明】食物烹煮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食物烹煮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以水二次沸騰烹煮方式的食物烹煮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食物有多種的烹煮方式,其中關于淀粉類或面粉類食物(以下亦簡稱食物)例如粉圓及水餃等食物的烹煮,通常是將水煮沸之后,再放入這些食物,之后將水及食物加熱至水第二次沸騰,隨之再加少許冷水降溫,再煮沸,根據食物特性重復該步驟數次。這是有鑒于若在水第一次煮沸過程當中的初期低溫時就將淀粉類或面粉類食物置入水中的話,將會導致該食物在水中糊化,而無法繼續烹煮。為避免此種情況,在水第一次沸騰之后再將食物放入水中。當水加熱食物至水第二次沸騰之后,為避免食物外熟內生狀況,或內外口感差異太大,故予以悶煮一段時間(或加少許冷水降溫再煮沸),繼之以冷水冷卻,然后將食物取出食用或保存。
[0003]以往,關于淀粉類或面粉類食物的烹煮設備,大多是使用一般的鍋具,其各個處理程序的操作皆以人工為之,極為不便,而且其加熱時間、水及食物之間的比例關系等,皆是以經驗判斷,因此難能獲得品質一致的烹煮口感。
[0004]再詳細而言,在烹煮淀粉類或面粉類食物的過程當中,水與食物之間的比例關系很重要,其會影響食物的口感,尤其在室溫變化過大時,其影響更大。這是因為在水第一次沸騰后加入食物時,會直接影響到水溫下降的多寡,在相同的加熱功率條件下,會造成再次沸騰烹煮時間的不一,進而影響食物最后烹煮結果的口感,難能保持食物每次烹煮結果的品質。例如,以20°C為烹煮食物與水的標準室溫,若在室溫為10°C時,取固定量室溫保存的食物置入第一次沸騰的水中時,可能使水的溫度降至75°C左右,再由75°C加熱至100°C使水第二次沸騰并烹煮食物,然而由75°C加熱至100°C的加熱過程當中,其對食物的加熱時間相比之下較長,而將會導致食物最終的口感為較軟;相對的,若在室溫為30°C時,取上述相同固定量室溫保存的食物置入第一次沸騰的水中時,可能使水的溫度只降至85°C左右,再由85°C加熱至100°C使水第二次沸騰并烹煮食物,然而由85°C加熱至100°C的加熱過程當中,其對食物的加熱時間相比之下較短,而將會導致食物最終的口感為較硬。
[0005]因此,現有淀粉類或面粉類食物的烹煮設備,其操作不便,而且難能每次獲得品質一致的烹煮口感。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使用方便而且可以每次獲得一致的烹煮品質及口感品質的食物烹煮裝置。
[0007]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食物烹煮裝置,其用于以水二次沸騰方式烹煮食物,該食物烹煮裝置包括:具有外殼與內容器的機體,外殼的壁體設有電加熱器,外殼的內圍形成容置槽,用以容納水,該外殼的底部設有馬達攪拌器,其具有垂直突向該容置槽的中央部的攪拌軸;內容器可取出地組合于攪拌軸,并位于容置槽,內容器的內圍形成容置室,用以容納食物,內容器的壁體設有多個通孔,其與容置槽及容置室相通;進水管及其進水控制閥,進水管連通于容置槽,用以將水輸進容置槽;環境溫度感應器,其設于機體的外部,用以感知室內的環境溫度;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其設于機體的內部,用以感知機體內部的溫度;以及控制器,其電性連接于電加熱器、馬達攪拌器、環境溫度感應器、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以及進水控制閥,用以根據外在環境溫度計算出水與食物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根據該比例關系及食物的重量或體積,控制進水管輸進容置槽的水的進水重量或體積。
[0008]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進水管設有進水壓力感應器與進水流量調節器,且進水壓力感應器及進水流量調節器與控制器電性連接。
[0009]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進水管為熱水進水管。
[001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食物烹煮裝置,進一步包括排水管及其排水控制閥,排水管與容置槽的底部連通,且排水控制閥與控制器電性連接。
[0011]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容置槽的底部設有凹部,排水管與凹部連通,且凹部容置有可取出的殘渣收集容器。
[0012]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食物烹煮裝置進一步包括冷水入水管及其入水控制閥,冷水入水管與容置槽連通,且入水控制閥與控制器電性連接。
[0013]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冷水入水管設有入水壓力感應器與入水流量調節器,且入水壓力感應器及入水流量調節器與控制器電性連接。
[0014]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外殼的頂面蓋覆有可掀啟的蓋體。
[0015]根據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食物烹煮裝置,不但其使用操作極為便利,而且對于需要以水二次沸騰烹煮的食物而言,能保證其對食物的加熱時間均為一致,不會因室內環境溫度的過劇變化而改變對食物的加熱時間。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食物烹煮裝置的外觀圖。
[0017]圖2是圖1所示的食物烹煮裝置的剖視圖。
[0018]圖3是圖1所示的食物烹煮裝置控制框圖。
[0019]圖4是圖2所示的食物烹煮裝置的使用示意圖之一。
[0020]圖5是圖2所示的食物烹煮裝置的使用示意圖之二。
[0021]圖6是圖2所示的食物烹煮裝置的使用示意圖之三。
[0022]圖7是圖2所示的食物烹煮裝置的使用示意圖之四。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附圖的實施例詳細說明當中,將可清楚的呈現。
[0024]參閱圖1至圖3,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用于以水二次沸騰烹煮淀粉類或面粉類的食物(以下亦稱食物),該食物烹煮裝置包括機體100、進水管200、冷水入水管300、排水管400、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600與控制器700。[0025]機體100包含外殼110與內容器120。外殼110的壁體設有電加熱器111 ;外殼110的內圍形成容置槽112,用以容納水800 (請參閱圖4);而且外殼110的底部設有馬達攪拌器113,其具有垂直突向該容置槽112的中央部的攪拌軸114 ;另外,外殼110的頂面蓋覆有可掀啟的蓋體130。內容器120可取出地組合于攪拌軸114,并位于外殼110的容置槽112 ;內容器120的內圍形成容置室121,用以容納食物900 (請參閱圖4);內容器120的壁體設有多個通孔122,其與容置槽112及容置室121相通。因此,被電加熱器111加熱的水800可經由通孔122加熱容納室121內部的食物900,而馬達攪拌器113則可帶動內容器120旋轉,用以攪動食物900,并使食物均勻受熱。
[0026]進水管200與容置槽112連通,用以將水800輸進外殼110的容置槽112。進水管200設有進水控制閥210、進水壓力感應器220、進水流量調節器230。其中,進水控制閥210可以控制進水管200的進水與否,進水壓力感應器220可以感知進水管中進水的壓力,而進水流量調節器230則可調節進水管中進水流量的大小。進水管200為熱水進水管,可以減短水800在容置槽112內的加熱時間。
[0027]冷水入水管300亦與容置槽112連通,用以將冷水輸進外殼110的容置槽112,作為食物900煮熟后冷卻食物之用。冷水入水管300設有入水控制閥310、入水壓力感應器320、入水流量調節器330。其中,入水控制閥310可以控制冷水入水管300的入水與否,入水壓力感應器320可以感知冷水入水管中冷水的壓力,而入水流量調節器330則可調節冷水入水管中冷水流量的大小。
[0028]排水管400與容置槽112的底部連通,作為排水之用。排水管400設有排水控制閥410,用以控制排水管400的排水與否。容置槽112的底部設有凹部115,排水管400與容置槽112底部的凹部115連通,且該凹部115容置有可取出的殘渣收集容器116,用以收集食物900烹煮過程當中所可能產品的殘渣。
[0029]環境溫度感應器500設于機體100的外部,用以感知室內的環境溫度。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600則設于機體100的內部,用以感知機體內部的溫度。
[0030]控制器700電性連接于電加熱器111、馬達攪拌器113、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600、進水控制閥210、進水壓力感應器220、進水流量調節器230、入水控制閥310、入水壓力感應器320、入水流量調節器330以及排水控制閥410。控制器700可程式控制這些機件的動作,并用以根據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所感知的環境溫度計算出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根據該比例關系及食物900的重量或體積而控制進水管200輸進容置槽112的水800的進水重量或體積。而且,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與溫度的高低成反比。亦即,溫度愈低,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愈高;溫度愈高,則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愈低。
[0031]請一并參閱圖4,使用時,控制器700根據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所感知的環境溫度及所欲加入食物900的重量或體積,以及根據進水壓力感應器220所感知進水壓力的大小及進水流量調節器230的進水流量的大小而控制進水管200的進水控制閥210的開啟時間,進而控制進水管200輸進容置槽112的水800的進水重量或體積。然后,控制器700控制電加熱器111對水800進行加熱動作,直至水800第一次沸騰。
[0032]請一并參閱圖5,當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600感知機體100內部溫度為100°C時(亦即水第一次沸騰時),將食物900放入內容器120的容置室121。當食物900加入第一次沸騰的水中時,其食物與水的混合溫度會降低,此時,控制器700控制馬達攪拌器113轉動,且電加熱器111持續對水加熱,因此,加熱的水經由通孔122對轉動中的食物900均勻加熱,直至水被加熱至第二次沸騰。
[0033]當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600再次感知機體100內部溫度為100°C時(亦即水第二次沸騰時),降低電加熱器111的溫度,而以該低溫對食物900燜煮一段時間(約20分鐘)。
[0034]請一并參閱圖6,當燜煮完成后,控制器700控制排水管400的排水控制閥410開啟,以排出容置槽112內部的水800。
[0035]請一并參閱圖7,當排水完成之后,控制器700控制冷水入水管300的入水控制閥310開啟,并根據入水壓力感應器320所感知入水壓力的大小及入水流量調節器330的入水流量的大小而控制冷水入水管300的入水控制閥310的開啟時間,進而將適量的冷水注入容置槽112,以對煮熟后的食物900進行冷卻處理,使食物具有適當的口感軟硬度(Q度)。之后,如圖6所示,將水排出,并將內容器120取出,倒出煮熟冷卻的食物即可。
[0036]依據本實用新型的食物烹煮裝置,其使用操作極為便利,而且由于進水管200輸進容置槽112的水800的進水重量或體積,是根據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所感知的環境溫度所計算出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根據該比例關系及食物900的重量或體積而定,因此,可以每次在第一次沸騰的水中加入食物之后,其混合溫度均能保持一致,使得每次食物與水混合后至水第二次沸騰之間的對食物加熱的時間均能保持一致,而保持食物每次烹煮的相同的品質及口感。
[0037]再詳細而言,例如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所感知的室內環境溫度為10°C,則根據控制器700的控制,得知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大約為6 ;此時若欲烹煮三公斤的淀粉類或面粉類的食物(例如粉圓),則根據該比例關系及食物900的重量而得知進水管200輸進容置槽112的水800的進水重量應為約18公斤;在此情況下,將3公斤的食物900置入18公斤的第一次沸騰的水800時,其混合溫度約為84°C,因而對食物的加熱時間為84°C至100°C的加熱時間。在另一溫度情況下,例如環境溫度感應器500所感知的室內環境溫度為30°C,則根據控制器700的控制,得知水800與食物900之間的比例關系大約為
4.3 ;此時若欲烹煮三公斤的食物,則根據該比例關系及食物900的重量而得知進水管200輸進容置槽112的水800的進水重量應為約13公斤;在此情況下,將3公斤的食物900置入13公斤的第一次沸騰的水800時,其混合溫度約為84°C,因而對食物的加熱時間同樣為84°C至100°C的加熱時間。
[0038]亦即,根據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食物烹煮裝置,不但其使用操作極為便利,而且對于需要以水二次沸騰烹煮的食物而言,能保證其對食物的加熱時間均為一致,保持食物每次烹煮后的相同的品質及口感,不會因室內環境溫度的過劇變化而改變對食物的加熱時間,避免影響食物的品質及口感。
[0039]雖然本實用新型以實施方式公開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變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書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食物烹煮裝置,其用于以水二次沸騰烹煮食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烹煮裝置包括: 機體,其包含: 外殼,所述外殼的壁體設有電加熱器,所述外殼的內圍形成容置槽,用以容納水,所述外殼的底部設有馬達攪拌器,所述馬達攪拌器具有垂直突向所述容置槽的中央部的攪拌軸;以及 內容器,其能夠取出地組合于所述攪拌軸,并位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內容器的內圍形成容置室,用以容納食物,所述內容器的壁體設有多個通孔,所述通孔與所述容置槽及所述容置室相通; 進水管及其進水控制閥,所述進水管與所述容置槽連通,用以將水輸進所述容置槽; 環境溫度感應器,其設于機體的外部,用以感知室內的環境溫度; 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其設于機體的內部,用以感知機體內部的溫度;以及 控制器,其與所述電加熱器、所述馬達攪拌器、所述環境溫度感應器、所述機體內部溫度感應器以及所述進水控制閥電性連接,用以根據所述環境溫度計算出所述水與所述食物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根據所述比例關系及所述食物的重量或體積控制所述進水管輸進所述容置槽的所述水的進水重量或體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設有進水壓力感應器與進水流量調節器,且所述進水壓力感應器及所述進水流量調節器與所述控制器電性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水管為熱水進水管。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排水管及其排水控制閥,所述排水管與所述容置槽的底部連通,且所述排水控制閥與所述控制器電性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置槽的底部設有凹部,所述排水管與所述凹部連通,且所述凹部容置有能夠取出的殘渣收集容器。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進一步包括冷水入水管及其入水控制閥,所述冷水入水管與所述容置槽連通,且所述入水控制閥與所述控制器電性連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入水管設有入水壓力感應器與入水流量調節器,且所述入水壓力感應器及所述入水流量調節器與所述控制器電性連接。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烹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的頂面蓋覆有能夠掀啟的蓋體。
【文檔編號】A47J27/00GK203802244SQ201420235918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9日
【發明者】王耀輝 申請人:六角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