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包括前面板、頂板、二個側板、后板、底座板、電機、控制裝置和設置在電機的一端的散熱風機,散熱風機包括蝸殼和葉輪,葉輪連接在電機轉軸的尾端上,后板和底座板一體成型制成,后板上有出風孔;所述底座板上有葉輪腔、進風腔、電機腔、及將葉輪腔與后板上出風孔相連通的導風槽;散熱風機的葉輪位于葉輪腔內;一底蓋板覆蓋葉輪腔的下開口,葉輪腔和覆蓋葉輪腔的底蓋板構成蝸殼,底蓋板覆蓋導風槽構成排氣道,排氣道與出風孔連通。室內冷空氣經底座板兩側的進風腔進入,然后經電機與電機腔之間的間隙,進入葉輪腔內,最后從導風道和后板上的出風孔排出,形成一完整的熱空氣流動系統;在空氣流經電機整體外殼,風冷電機,提高了散熱速度;降低了電機溫升。
【專利說明】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食品碎磨和攪拌設備的領域,尤其是一種料理機的主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現有技術,多功能的食物料理機的主機,包括外殼、前控制面板、頂板、底座板、控制電路裝置、電機和散熱風機,電機安裝在底座板的支撐柱上,電機和控制電路裝置設置在外殼的腔體內,底座板上面安裝散熱風機;料理機工作時,電機產生大量的熱由散熱風扇吹出,經底座板的柵欄口排出。存在問題是:料理機的主機散熱性能差,電機溫升高,電機的噪音大,電機使用壽命短;同時,控制電路裝置在高溫的環境下工作,會加快電子元件失效或損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它具有良好的散熱結構,能保證電機長時間工作,溫升小,電機使用壽命長,并減少了電機的噪音和有效保護控制電路裝置。
[0004]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包括前面板、頂板、二個側板、后板、底座板、電機、控制裝置和設置在電機的一端的散熱風機,散熱風機包括蝸殼和葉輪,葉輪連接在電機轉軸的尾端上,在所述電機用螺絲固定在底座板上的電機腔的殼體頂部,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側板、后板和底座板一體成型制成,后板上有出風孔;
[0005]所述底座板上有位于中部的下開口的葉輪腔、位于葉輪腔兩側的頂板上有進風孔的進風腔、設置在葉輪腔頂板上的電機腔、及將葉輪腔與后板上出風孔相連通的導風槽;
[0006]散熱風機的葉輪位于葉輪腔內;
[0007]還包括一底蓋板,所述底蓋板覆蓋葉輪腔的下開口,葉輪腔和覆蓋葉輪腔的底蓋板構成蝸殼,底蓋板覆蓋導風槽構成排氣道,排氣道與出風孔連通。
[0008]所述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葉輪腔的下部有一下開口的中心腔;
[0009]所述葉輪腔呈阿基米德螺線形,葉輪腔的出風槽呈直角梯形,出風槽的底邊與導風槽連通;
[0010]所述底蓋板由前到后依次設置有相連通的上開口的阿基米德螺線形的前腔、直角梯形腔和方形腔;
[0011]所述中心腔的下開口上的跌級,底蓋板嵌入下開口內并與跌級貼合,底蓋板的阿基米德螺線形前腔、直角梯形腔和方形腔依次與葉輪腔、出風槽和導風槽對接。
[0012]所述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底蓋板后端面上的卡舌;
[0013]所述底座板的中心腔的后壁板的下端有卡槽;
[0014]所述卡舌嵌入卡槽內,螺釘底蓋板與中心腔的頂板螺合。
[0015]所述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葉輪腔呈阿基米德螺線形。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一、料理機的主機使用時,電機轉動,葉輪同步轉動;室內冷空氣經底座板兩側的進風隔柵進入,然后經電機與電機腔之間的間隙流動,流經電機內部所有間隙位置,再進入葉輪腔內,最后從導風道和后板上的出風孔排出,形成一完整的熱空氣流動系統;在空氣流經電機整體外殼,風冷電機,提高了散熱速度;降低了電機溫升。
[0018]二、控制裝置的線路板設置在中心腔內,電機設置在電機腔內,中心腔與電機腔是兩個相對獨立的腔體,且相互貫通,電機產生的高溫熱量不流入中心腔,有效保護線路板的電子元件,延長料理機的使用壽命。
[0019]三、電機設置在相對密封的電機腔內,固定在電機腔的殼體頂部,連接方式更加牢固,電機腔的殼體與主機的外殼形成兩道隔音墻,大大減少電機震動和噪音。
[0020]四、散熱風機采用離心風機的結構,有效地降低了散熱風扇噪音;風機腔呈阿基米德曲線形狀,減少空氣流動受阻,有利于空氣流通順暢。
[0021]五、進風腔具有下開口,空氣先進入進風腔,再進風腔頂板上的導向孔進入,冷空氣由下向上流動,這樣可以防止支撐面上的污物和水分進入,消除了安全隱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0023]圖2是圖1的A— A視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之一。
[0026]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之二。
[0027]圖6是本實用新型底座板的仰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29]如圖1、圖2、圖3所示,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包括前面板1、頂板2、二個側板3、后板4、底座板5、電機6、控制裝置和設置在電機的一端的散熱風扇。散熱風機包括蝸殼和葉輪7,葉輪7連接在電機6轉軸的尾端上:所述側板3、后板4和底座板5 —體成型制成,后板4上有出風孔8 ;前面板1、頂板2、二個側板3、后板4和底座板5構成外殼。
[0030]所述底座板5上有位于中部的下開口的葉輪腔531、位于葉輪腔531兩側的頂板上有進風孔521的進風腔52、設置在葉輪腔531頂板上的電機腔53,將葉輪腔531的出風口和后板4上出風孔8相連通的導風槽54 ;導向槽54的端面覆蓋后板4上的出風孔8。所述葉輪腔531呈阿基米德螺線形。
[0031]電機腔53前部的中心腔51的頂板上有線路板安裝座511 ;
[0032]電機6的輸出端的機殼與外殼的頂板2固定連接,電機6伸入電機腔53內,電機6與電機腔53之間有導流間隙,散熱風機的葉輪531位于葉輪腔531內;
[0033]還包括一底蓋板9,所述底蓋板9覆蓋葉輪腔531的下開口,葉輪腔531和覆蓋葉輪腔531的底蓋板9構成蝸殼,底蓋板9覆蓋導風槽54構成排氣道,排氣道與出風孔8連通。
[0034]所述底蓋板9上有電源線嵌入槽91,電源線穿過后板4上的電源線孔、進入電源線嵌入槽91內,電源線從電源線嵌入槽的端部進入外殼內。
[003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葉輪腔531的下部有一下開口的中心腔51 ;出風孔8位于中心腔上部的后板4上。
[0036]如圖6所示,所述葉輪腔531呈阿基米德螺線形,葉輪腔531的出風槽532呈直角腰梯形,出風槽532的底邊與導風槽54連通;葉輪腔531的出風口與出風槽532連通;
[0037]所述底蓋板9由前到后依次設置有相連通的上開口的阿基米德螺線形的前腔92、直角梯形腔93和方形腔94;
[0038]所述中心腔51的下開口上的跌級513,底蓋板9嵌入下開口內并與跌級613貼合,底蓋板9的前腔92、梯形腔93和方形腔94依次與葉輪腔531、出風槽532和導風槽54對接。底蓋板9與中心腔51的頂板用螺釘固定連接在一起。
[0039]所述底蓋板9后端面上的卡舌;
[0040]所述底座板5的中心腔51的后壁板的下端有卡槽512 ;
[0041]所述卡舌嵌入卡槽512內,螺釘穿過底蓋板9上的連接柱95與中心腔51的頂板螺合;
[0042]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散熱風機的葉輪7轉動,室內空氣經進風腔52的頂板上的進風孔521進入外殼內,進外殼內的空氣流經控制裝置的線路板10,風冷線路板10后進入電機6與電機腔53之間的間隙內,另一部分空氣直接進入電機腔53和電機6之間的間隙內;然后進入葉輪腔531、導風槽54,經后板4上的出風孔8排出。
[0043]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先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情況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包括前面板、頂板、二個側板、后板、底座板、電機、控制裝置和設置在電機的一端的散熱風機,散熱風機包括蝸殼和葉輪,葉輪連接在電機轉軸的尾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后板和底座板一體成型制成,后板上有出風孔; 所述底座板上有位于中部的下開口的葉輪腔、位于葉輪腔兩側的頂板上有進風孔的進風腔、設置在葉輪腔頂板上的電機腔、及將葉輪腔與后板上出風孔相連通的導風槽; 散熱風機的葉輪位于葉輪腔內; 還包括一底蓋板,所述底蓋板覆蓋葉輪腔的下開口,葉輪腔和覆蓋葉輪腔的底蓋板構成蝸殼,底蓋板覆蓋導風槽構成排氣道,排氣道與出風孔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輪腔的下部有一下開口的中心腔; 所述葉輪腔呈阿基米德螺線形,葉輪腔的出風槽呈直角梯形,出風槽的底邊與導風槽連通; 所述底蓋板由前到后依次設置有相連通的上開口的阿基米德螺線形的前腔、直角梯形腔和方形腔; 所述中心腔的下開口上的跌級,底蓋板嵌入下開口內并與跌級貼合,底蓋板的阿基米德螺線形前腔、直角梯形腔和方形腔依次與葉輪腔、出風槽和導風槽對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蓋板后端面上的卡舌; 所述底座板的中心腔的后壁板的下端有卡槽; 所述卡舌嵌入卡槽內,螺釘底蓋板與中心腔的頂板螺合。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改進電機散熱的料理機的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輪腔呈阿基米德螺線形。
【文檔編號】A47J43/07GK204071831SQ201420582729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0日
【發明者】顧宣豐 申請人:顧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