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健身器材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拉背裝置。
背景技術:
各行各業的工作者辛勤工作一天下來,經常會有腰酸背痛的不適感。市面上有許多的健身器材可供使用者以上下擺動椅背的方式拉伸背部肌肉。
而一般市售的拉背機主要可區分為上拉背式及下拉背式;上拉背式主要是強化上腹部、上腰部、上背部等肌肉力量,這些肌肉有力量,上部脊椎就會更加穩定,其便可以預防駝背的產生;下拉背式主要是強化下腹部、下腰部、下背部等肌肉力量,這些肌肉有力量,下部脊椎就會更加穩定,其可以改善腰酸背痛的問題。
因此,目前上述兩種市售的拉背機并無法全面鍛練腹部、腰部、背部等肌肉,就此而言,其功能實在過于局限;而且若是使用運動健身器材的話,又必須考慮到放置的空間以及收納的方便性,并不是用于大部分的使用者。
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乃針對習知技術的缺點而加以改良,經多年從事于此一行業的經驗,于是創作出本實用新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不同使用者拉背使用,而且結構精簡,方便使用者攜帶以及調整使用的拉背裝置。
基于此,本實用新型主要通過下列的技術手段,來實現上述的目的。
一種拉背裝置,包括:
二連接管,相互間隔且水平設置,各連接管具有一水平管部以及一傾斜管部,該傾斜管部設置在該水平管部的外側且朝該水平管部的后側傾斜,該傾斜管部遠離該水平管部的一側設置有一螺孔;
一第一U型桿,具有一第一橫桿段以及二第一連接桿段,該第一橫桿段的兩端分別與該二第一連接桿段連接,二第一連接桿相互平行設置,且該第一橫桿段與二第一連接桿段垂直設置,各第一連接桿段從相對應的各連接管的該水平管部的前側朝向后側穿插固定;
一第二U型桿,具有一第二橫桿段以及二第二連接桿段,該第二橫桿段與該第一橫桿段平行,該第二橫桿段的兩端分別與二第二連接桿段連接,且該第二橫桿段與各第二連接桿段垂直設置,二第二連接桿段相互平行設置,二第二連接桿段分別從相對應的各連接管的該傾斜管部的上側朝向下側穿插,使該第二U型桿朝向使用者方向傾斜,各第二連接桿段軸向方向的外側具有上下間隔設置的多個調整孔;
一螺固件,可拆卸地螺設在各傾斜管部的該螺孔,并穿經這些調整孔的其中之一;以及
二把手,分別與二第一連接桿段穿插固定在該水平管部的一端。
進一步,該拉背裝置還包括至少一保護環套,包覆在該第一U型桿的該第一橫桿段的外周圍。
進一步,該拉背裝置還包括二壓板,各壓板具有一板體及一軌槽,該軌槽從該板體的頂部朝上延伸設置,該軌槽可偏擺地套設在該第二U型桿的該第二橫桿段。
進一步,該板體遠離該軌槽的一側呈弧形。
進一步,各第一連接桿段具有一第一固定孔及一第二固定孔,各連接管的該水平管部鄰近相對應的該第一連接桿段的一端具有一第三固定孔,各把手鄰近相對應的該水平管部的一端具有一第四固定孔,該第一固定孔相對應該第三固定孔設置,并通過一第一固定件同時穿插該第一固定孔及該第三固定孔而進行固定,該第二固定孔相對應該第四固定孔設置,并通過一第二固定件同時穿插該第二固定孔及該第四固定孔而進行固定。
進一步,該第二固定件固設一V型彈片,該V型彈片設置在各把手與相對應的該第一連接桿段連接處內部,該V型彈片的一端固定在該第二固定件,該V型彈片的另一端彈性地抵靠在該把手的一內壁。
進一步,該螺固件包括一螺桿及一旋鈕,該螺桿從該旋鈕的一軸向方向中央處朝外延伸設置,該螺桿通過該旋鈕的轉動而可拆卸地螺設在各傾斜管部的該螺孔,并穿經這些調整孔的其中之一。
進一步,各把手呈U字型,具有一階層管段、一彎管段、一握管段,該彎管段的兩端分別連接該階層管段與該握管段,該階層管段具有依序相互連接的一第一階管部、一第二階管部、一第三階管部,該第二階管部的兩端分別連接該第一階管部及該第三階管部,該第一階管部的外徑等于相對應的該第一連接管的內徑,使該第一階管部插入相對應的該第一連接管段,且該第四固定孔設置在該第一階管部,該第二階管部的外徑等于相對應的該第一連接管段的外徑,該第三階管部的外徑大于該第二階管部的外徑,且該第三階管部遠離該第二階管部的一端與該彎管段連接,該握管段相對該階層管段朝上傾斜一角度。
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由于第二U型桿朝向使用者方向傾斜,使得壓板可以直接方便地壓抵使用者的大腿,而且利用螺固件,即螺桿及旋鈕的搭配,穿經不同位置的調整孔以調整不同使用者的大腿厚度,更可依使用者使用的方式或不同手長以握住把手的不同處如階層管段或握管段進行使用,不但方便不同使用者拉背使用,而且結構精簡,方便使用者攜帶以及調整使用。
附圖說明
圖1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前視分解示意圖。
圖2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前視立體示意圖。
圖3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后視分解示意圖。
圖4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后視立體示意圖。
圖5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側視示意圖。
圖6表示圖5沿線段A-A的剖視示意圖。
圖7表示圖5沿線段B-B的剖視示意圖。
圖8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調整的高度最高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9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調整的高度最低時的側視示意圖。
圖10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壓板朝前偏擺的側視示意圖。
圖11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的壓板朝后偏擺的側視示意圖。
圖12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于一第一使用狀態的示意圖。
圖13表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于一第二使用狀態的示意圖。
【符號說明】
100 拉背裝置 1 連接管
11 水平管部 111 第三固定孔
12 傾斜管部 121 螺孔
2 第一U型桿 21 第一橫桿段
22 第一連接桿段 221 第一固定孔
222 第二固定孔 23 保護環套
3 第二U型桿 31 第二橫桿段
32 第二連接桿段 321 調整孔
33 壓板 331 板體
332 軌槽 4 螺固件
41 螺桿 42 旋鈕
5 把手 51 階層管段
511 第一階管部 512 第二階管部
513 第三階管部 514 第四固定孔
52 彎管段 53 握管段
6 V型彈片 200 座椅
300 使用者 310 膝蓋
320 大腿 330 手
340 身體 H 垂直距離
h 垂直距離 P1 第一固定件
P2 第二固定件。
具體實施方式
關于本實用新型借以達到上述目的的技術手段,茲以下列實施型態配合圖標于下文作詳細說明,必能深入了解并認同本實用新型。
請同時參考圖1至圖13,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拉背裝置100,包括二連接管1、一第一U型桿2、一第二U型桿3、一螺固件4、以及二把手5。
二連接管1相互間隔且水平設置,各連接管1具有一水平管部11以及一傾斜管部12,傾斜管部12設置在水平管部11的外側且朝水平管部11的后側傾斜,傾斜管部12遠離水平管部11的一側設置有一螺孔121。
第一U型桿2具有一第一橫桿段21以及二第一連接桿段22,第一橫桿段21的兩端分別與二第一連接桿段連接22,二第一連接桿22相互平行設置,且第一橫桿段21與各第一連接桿段22垂直設置,各第一連接桿段22從相對應的各連接管1的水平管部11的前側朝向后側穿插固定。
第二U型桿3具有一第二橫桿段31以及二第二連接桿段32,第二橫桿段31與第一橫桿段21平行,第二橫桿段31的兩端分別與二第二連接桿段32連接,且第二橫桿段31與各第二連接桿段32垂直設置,二第二連接桿段32相互平行設置,二第二連接桿段32分別從相對應的各連接管1的傾斜管部12的上側朝向下側穿插,各第二連接桿段32軸向方向的外側具有上下間隔設置的多個調整孔321。
請參考圖8及圖9所示,當螺固件4穿經最接近第二連接桿段32底端的調整孔321時,第二橫桿段31與第一連接桿段22之間的垂直距離H為最大(如圖8所示);而當螺固件4穿經最接近第二橫桿段31的調整孔321時,第二橫桿段31與第一連接桿段22之間的垂直距離h為最小(如圖9所示);借此通過螺固件4穿經不同位置的調整孔321,調整第二橫桿段31與第一連接桿段22之間的距離,進而提供具有不同大腿320厚度的使用者適用,提升廣泛的使用適應度。
螺固件4可拆卸地螺設在各傾斜管部12的螺孔121,并穿經其中一調整孔321;請參考圖1至圖4、圖5以及圖7所示,螺固件4可包括一螺桿41及一旋鈕42,螺桿41從旋鈕42的一軸向方向中央處朝外延伸設置,螺桿41通過旋鈕42的轉動而可拆卸地螺設在各傾斜管部12的螺孔121,并穿經其中一調整孔321。
二把手5分別與二第一連接桿段22穿插固定在水平管部11的一端。
其中,各第一連接桿段22具有一第一固定孔221及一第二固定孔222,各連接管1的水平管部11鄰近相對應的第一連接桿段22的一端具有一第三固定孔111,各把手5鄰近相對應的水平管部11的一端具有一第四固定孔514,第一固定孔221相對應第三固定孔111設置,并通過一第一固定件P1同時穿插第一固定孔221及第三固定孔111而進行固定,第二固定孔222相對應第四固定孔514設置,并通過一第二固定件P2同時穿插第二固定孔222及第四固定孔514而進行固定。
再者,各把手5大致呈U字型,具有一階層管段51、一彎管段52、以及一握管段53,彎管段52的兩端分別連接階層管段51與握管段53,階層管段51具有依序相互連接的一第一階管部511、一第二階管部512、以及一第三階管部513,第二階管部512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階管部511及第三階管部513,第一階管部511的外徑約等于相對應的第一連接管22的內徑,使第一階管部,511可插入相對應的第一連接管段22,且第四固定孔514設置在第一階管部511,第二階管部512的外徑約等于相對應的第一連接管段22的外徑,第三階管部513的外徑大于第二階管部512的外徑,且第三階管部513遠離第二階管部512的一端與該彎管段512連接,握管段513相對階層管段51朝上傾斜一角度。
請再同時參考圖1至圖4、圖5以及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固定件P2固設有一V型彈片6,V型彈片6設置在各把手5與相對應的第一連接桿段22連接處內部,V型彈片6的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件P2,V型彈片6的另一端彈性地抵靠在把手5的一內壁,借此可更快速將把手5與相對應的第一連接桿段22連接固定與分離。
另外,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100還可包括至少一保護環套23,包覆在第一U型桿2的第一橫桿段21的外周圍;保護環套23可為緩沖或彈性材質所制,借以保護使用者300的膝蓋310;而保護環套23的數量可為一個、兩個、或者是兩個以上,本實用新型以兩個為圖例說明,其表示相對應使用者雙腿的使用位置設置,但并不以此為限。
再者,請參考圖1至圖4、圖10及圖11所示,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100還可包括二壓板33,各壓板33具有一板體331及一軌槽332,軌槽332從板體331的頂部朝上延伸設置,軌槽332可偏擺地套設在第二U型桿3的第二橫桿段31,而板體331遠離軌槽332的一側略呈弧形,借此利用各壓板33可相對第二橫桿段31偏擺以及略呈弧形的板體331的設置,以符合人體工學的方式壓抵使用的大腿處,以搭配不同使用者300的大腿320形狀,并提高使用時的舒適度。
請參考圖12及圖13所示,其分別表示本實用新型一第一使用狀態及一第二使用狀態的示意圖;本實用新型拉背裝置100可設置在一座椅200上(本實用新型以此為圖例說明,但并不以此為限),使用者300可以將雙腿穿經第一U型桿2及第二U型桿3之間,使膝蓋310的內側恰可抵靠住第一U型桿2的第一橫桿段21或者是包覆在第一橫桿段21外周圍的保護環套23,而第二U型桿3的各第二連接桿段32因與相對應的連接管1的傾斜管部12連接,使得第二U型桿3朝向使用者300的方向傾斜設置,借此通過二壓板33的板體331靠抵使用者300的大腿320上側,而使用者300可以通過螺固件4穿經不同的調整孔321以調整適合的使用高度;而使用者300的雙手330可以握住各把手5的階層管段51(如圖12所示)或者是握住握管段53(如圖13所示),可依據使用者300使用的舒適度進行變換,即可依使用者300的不同手長而適用不同的使用狀態。
在拉背進行時,使用者300可以握住把手5朝下施力,此時使用者300的身體340部分會朝上并上挺拉伸,而由于使用者300的膝蓋310內側靠抵第一U型桿2的第一橫桿段21或者是包覆在第一橫桿段21外周圍的保護環套23,且二壓板33的板體331靠抵使用者300的大腿320上側,使得使用者300的下半身已被固定,借此以將使用者300的上半身(身體340)朝上拉伸,進而拉伸使用者的胸部、腹部、以及背部(包括脊椎及頸椎)等,達到拉伸使用者上半身的功效。
借由上述的結構,由于第二U型桿3朝向使用者300方向傾斜,使得壓板33可以直接方便地壓抵使用者300的大腿320,而且利用螺固件4(螺桿41及旋鈕42的搭配),穿經不同位置的調整孔321以調整適合不同使用者300的大腿320厚度,還可依使用者300使用的方式或不同手長以握住把手5的不同處(如階層管段51或握管段53)進行使用,不但方便不同使用者300拉背使用,而且結構精簡,方便使用者攜帶以及調整使用。
以上所述實施型態所揭示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故舉凡數值的變更或等效組件的置換仍應隸屬本實用新型的的范疇。
由以上詳細說明,可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明了本實用新型的確可達成前述目的,實已符合專利法的規定,爰提出專利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