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640676閱讀:30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電動工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眾所周知有一般被稱作修邊機或者除根機的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此類電動工具具備底座和被稱作馬達單元的工具主體。底座因載置加工材料等而能夠與加工材料抵接。與此相對,工具主體規定其相對于底座的相對位置,并被支承于底座。在此,規定了相對于底座的相對位置的工具主體,其相對干與底座抵接的加工材料的相對位置也被規定。如此,規定了相對于加工材料的相對位置的工具主體,利用內置的驅動馬達使主軸旋轉驅動,利用安裝于主軸的批頭對加工材料進行加工。此外,上述工具主體配置為,其主軸相對于具有水平面的加工材料為鉛垂方向。在如此配置的工具主體中,主軸的軸向中的下端側設定為面向加工材料的工具主體的加工材料面對側。與此相対,主軸的軸向中的上端側設定為與加工材料面對側相反ー側的工具主體的頭(頭部)偵U。在此,設置有用于在向上述驅動馬達供給電カ時,對供給于驅動馬達的電カ進行調節的控制器,以使得檢測出的驅動馬達的轉速接近規定的基準轉速(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該控制器配置于驅動馬達的上側、亦即工具主體的頭內部。另ー方面,在上述工具主體中,為了對內置的驅動馬達、控制器等內部配件進行冷卻,內置有送風風扇。該送風風扇以與主軸的旋轉驅動相應地旋轉的方式安裝于主軸。利用該送風風扇產生的風將外部氣體從上述加工材料面對側吸入到工具主體內部,在通過エ具主體內部之后,從頭側向外部排氣。基于利用此類送風風扇產生的風的流動,能夠對驅動馬達、控制器等內部配件進行冷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平11-164579另ー方面,上述工具主體在載置于加工材料的狀態下相對于加工材料滑動使用。因此,為了使工具主體的重心位置盡可能靠近加工材料面對側,希望放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然而,如果設計成僅放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則如上述專利文獻I所公開的那樣,需將上述控制器配置為跨上主軸的上端。如果這樣做,則阻礙了上述利用送風風扇產生的風的流動,對驅動馬達、控制器等內部配件進行冷卻時的冷卻效率下降。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此類情況而完成的,本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在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中,維持基于送風風扇的風的流動,并且降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以便使工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小型化。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采用以下方案。即,本發明的第一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其特征在干,該電動工具具備供使主軸旋轉驅動的驅動馬達內置的工具主體,調節向上述驅動馬達供給的電カ的控制器配置于上述工具主體的頭側,該頭側相對于該驅動馬達而言處于面對上述加工材料的上述工具主體的與加工材料面對側相反的一側的位置,上述控制器配置于從與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與上述驅動馬達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根據該第一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控制器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的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與驅動馬達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使驅動馬達的朝向主軸所延伸的方向的突出與控制器的朝向主軸所延伸的方向的突出重疊。由此,能夠使控制器的朝向主軸所延伸的方向的突出與既定的驅動馬達的突出靠近,從而能夠減小工具主體的頭的體積增加,能夠實現小型化。
進而,在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中,能夠維持基于送風風扇的風的流動,并且降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以便工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在上述第一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二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器配置于,從與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吋,從該主軸的延伸位置偏離的位置,以避免與該主軸重疊。根據該第二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將控制器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的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從主軸的延伸位置偏離的位置,以避免與主軸重疊,因此,能夠使風沿著通風良好的主軸流動。由此,能夠使風流過工具主體內部中的通風良好的部分,能夠有效地使風流過,以提高工具主體內部的冷卻效率。并且,由于無需為了確保風的通道而增大驅動馬達的頭的容量,因此,能夠使工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以便降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進而,能夠提高工具主體內部的冷卻效率,并且能夠使工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在上述第一或者上述第二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三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馬達具備與和上述主軸作為一體旋轉的旋轉部件對應的固定部件,上述控制器配置于從與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吋,與上述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其中,所謂與該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指與主軸的旋轉徑向一致的方向。根據該第三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控制器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的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與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使固定部件的朝向主軸的轉動徑向的突出與控制器的朝向主軸的轉動徑向的突出重疊。由此,能夠使控制器的朝向主軸的轉動徑向的突出與既定的固定部件的突出接近,從而能夠減小工具主體的頭的體積増大,能夠實現小型化。在上述第一 上述第三發明中任意一項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四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上述控制器配置為,該控制器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沿著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根據該第四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控制器配置為,控制器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沿著驅動馬達的主軸所延伸的方向,因此,能夠沿著工具主體中延伸最長的主軸的長度方向重疊控制器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擴張。由此,能夠基于既定的主軸的突出有效地配置控制器的最廣平面的突出,從而能夠減小工具主體的頭的體積增カロ,能夠實現小型化。在上述第一 上述第四發明中任意一項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五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與上述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包含上述控制器在內至少設置有兩個,上述兩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180度対稱的位置。根據該第五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兩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驅動馬達的主軸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180度対稱的位置,因此,能夠夾住主軸,有效地確保兩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空間。由此,由于能夠將上述兩個電子元件的體積增大配置于有效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減小工具主體的頭的體積增加,能夠實現小型化。在上述第一 上述第四發明中任意一項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中,第六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與上述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至少包含上述控制器在內至少設置有三個,上述三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根據該第六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三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驅動馬達的主軸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因此,能夠夾持主軸,有效地確保三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空間。由此,由于將上述三個電子元件的體積增加配置于有效地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減小工具主體的頭體積増加,能夠實現小型化。在上述第一 上述第四發明中任意一項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七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與上述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包含上述控制器在內至少設置有四個,上述四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根據該第七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四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驅動馬達的主軸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因此,能夠夾持主軸,有效地確保四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空間。由此,能夠將上述四個電子元件的體積增加配置于有效地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減小工具主體的頭的體積增加,能夠實現小型化。在上述第一 上述第七發明中任意一項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基礎上,第八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工具主體設置有電源線,該電源線為了向上述驅動馬達供給電カ而能夠從該工具主體的內部向該工具主體的外部引出而與外部電源連接,上述電源線從上述工具主體引出的位置設定為,相對于朝向上述工具主體的上述頭側的上述驅動馬達的端部,靠近該工具主體的上述加工材料面對側,上述電源線從上述工具主體引出的方向設定為與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其中,上述工具主體的上述加工材料面對側與上述頭側之間的該工具主體所延伸的方向,與上述驅動馬達的上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根據該第八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電源線從工具主體引出的位置設定為,相對于朝向工具主體的頭側的驅動馬達的端部,靠近工具主體的加工材料面對側,因此,能 夠使該電源線的引出位置位于比內置驅動馬達的工具主體的頭側的端部靠加工材料面對側的位置。此外,該工具主體的頭側的端部是朝向與工具主體的加工材料面對側相反ー側的頭側的端部。并且,由于電源線從工具主體引出的方向設定為與驅動馬達的主軸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不會使該電源線的引出方向朝向工具主體的頭側的端部。由此,根據該第八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例如,利用能夠反向放置的載置形狀部位形成工具主體的頭側的端部,在使該工具主體的頭側向下,使工具主體的加工材料面對側向上而載置于載置臺等的情況下,被引出的電 源線不會朝向載置臺積極地與其碰撞。因此,在將該工具主體的頭側端部作為與載置臺面接觸的載置形狀部位形成,并將工具主體載置于載置臺的情況下,被引出的電源線不會妨礙工具主體的載置,而使載置面與載置臺面接觸,穩定地載置。進而,能夠提高作為工具主體的便利性。根據第一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維持基于送風風扇的風的流動,并且使エ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以便降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根據第二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提高工具主體內部的冷卻效率,并且能夠使工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根據第三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使控制器的朝向主軸的轉動徑向的突出靠近固定部件的突出,從而能夠實現工具主體的小型化。根據第四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基于既定的主軸的突出有效地配置控制器的最廣平面的突出,從而能夠實現工具主體的頭的小型化。根據第五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能夠將兩個電子元件的體積增加配置于有效地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實現工具主體的頭的小型化。根據第六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能夠將三個電子元件的體積增加配置于有效地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實現工具主體的小型化。根據第七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由于能夠將四個電子元件的體積增加配置于有效地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實現工具主體的小型化。根據第八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提高作為工具主體的便利性。


圖I是示出分離后的工具主體和底座的電動工具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將工具主體安裝于底座的狀態下的電動工具的主視圖。圖3是示出電動工具的主視橫截面的剖視圖。圖4是示出電動工具的側視橫截面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沿著圖I中的V-V剖面箭頭視角剖開后的剖視圖。圖6是示出拆下頭外殼等之后的圖3的工具主體的剖視圖。圖7是示出拆下頭外殼等之后的圖5的工具主體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 :電動工具;15A :加工材料面對側;15B :頭側;15 :工具主體;20 :外殼;21 :馬達外殼;25 :內側外殼;31 :外側外殼;33齒條;34 :顯示刻度;35 :把持外周面;36 :頭外殼;37 :通風孔;38載置形狀部位;39 :螺釘部件;40 :驅動馬達(旋轉驅動機構);41 :主軸;42 定子(固定部件);43 :轉子(旋轉部件);44 :整流子;45 :碳刷;46 :控制器;461 :框體殼體;462 :控制基板;47 :電容器;48 :端子臺;49 :變速控制器:491 :變速操作刻度盤;50 :開關;501 :開關操作部;51 :下側滾珠軸承;52 :上側滾珠軸承;53 :送風風扇;54 :螺釘部件;55 :磁性套筒(主軸轉速檢測器);571 :電源線;572 :線引導件;573 :夾緊部件;58 :卡盤機構;59 :止擋件;60 :底座;61 :底座主體;62 :面對凸邊形狀部;63 :突出孔65 :底座配件;67 :加工材料抵接面;71 :把持結構部;72 C形筒狀部;73 :狹縫;74 :窗部;75 :把手部;76 夾緊裝置:批頭;W :加工材料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I是示出分離后的工具主體15和底座60的電動工具10的立體圖。圖2是將工具主體15安裝于底座60后的狀態的電動工具10的主視圖。此外,以下為了使說明易于理解,如圖示記載那樣規定上下前后左右。圖I所示的電動工具10被廣泛稱作修邊機,用于對木材等加工材料W進行修邊加エ、切槽加工等加工。電動工具10大致具備對加工材料W進行加工的工具主體15、和支承工具主體15的底座60。如后文詳述,工具主體15在內部裝配有對加工材料W進行加工時產生旋轉驅動カ的驅動馬達40。該驅動馬達40是相當于本發明所涉及的旋轉驅動機構的部分。該驅動馬達40使主軸41旋轉驅動。在進行旋轉驅動的主軸41的前端,設置有用于安裝作為刀具的批頭B的卡盤機構58。卡盤機構58被稱作套抓卡盤,夾持批頭B。通過這樣做,工具主體15利用主軸41對批頭B進行旋轉驅動,從而進行加工。并且,該工具主體15中的面對加工材料W的ー側規定為工具主體15的加工材料面對側15A (工具主體15的圖示下側部分)。并且,該工具主體15中的與加工材料面對側15A相反ー側的位置規定為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B(工具主體15的圖示上側部分)。此外,以下所說明的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B作為該工具主體15的頭而構成。此外,該工具主體15的內部結構的說明在接下來的底座60的說明之后進行。底座60具有與加工材料W抵接的加工材料抵接面67,并且規定工具主體15相對于加工材料W的相對位置而支承工具主體15。底座60大體具備與加工材料W抵接的底座主體61、和相對于底座主體61以一體化狀態設置的把持結構部71。底座主體61構成為,能夠使工具主體15的批頭B從成為底座60的下表面的加工材料抵接面67向下側突出。底座主體61大體具備面對凸邊形狀部62和底座配件65。該面對凸邊形狀部62在面對凸邊形狀部62的中心部分設置有上下貫通的突出孔63。經由該突出孔63,能夠使工具主體15的批頭B從位于面對凸邊形狀部62的下側的加工材料抵接面67向下側突出。并且,該面對凸邊形狀部62形成為沿前后左右呈平面地擴展的凸邊形狀。在該面對凸邊形狀部62的下表面側,底座配件65通過適當地螺釘緊固而安裝于面對凸邊形狀部62。在該面對凸邊形狀部62的上表面側,立起設置有朝向上側呈筒狀地延伸的把持結構部71。此外,底座配件65形成為與面對凸邊形狀部62相同的形狀,且構成為相對于該面對凸邊形狀部62能夠裝卸。安裝于該面對凸邊形狀部62的底座配件65的下表面作為與加工材料W抵接的加工材料抵接面67而形成。此外,圖示標號59表示用于安裝平行尺的緊固用具。
把持結構部71具備與上述面對凸邊形狀部62成一體化的C形筒狀部72、以及設置于該C形筒狀部72的前側的夾緊裝置76。C形筒狀部72在前側形成有狹縫73,以便在俯視視角中形成C形。該狹縫73的狹縫寬度因基于接下來說明的夾緊裝置76的夾緊而擴大、縮小。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距離因該狹縫73的狹縫寬度的擴大、縮小而擴大、縮小。即,在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距離縮小的情況下,C形筒狀部72基于該縮小而把持工具主體15的把持外周面35。相反,在該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距離擴大的情況下,形成松開エ具主體15的把持外周面35的狀態,C形筒狀部72形成相對于工具主體15的把持外周面35能夠滑動的狀態。在該C形筒狀部72的狹縫73的下側形成有窗部74。該窗部74形成為能夠觀察到供批頭B向下側突出的突出孔63。此外,在C形筒狀部72的外側周面的一部分,以覆蓋該C形筒狀部72的外側周面的方式配置有作為把手部75的弾性體。成為該把手部75的弾性體形成具有適當間隔的凹凸外表面形狀。因此,該把手部75因具有適當間隔的凹凸外表面形狀和弾性體的彈性而在握住時容易把持。夾緊裝置76配置為,架設于位于上述C形筒狀部72的前側的狹縫73。雖然沒有圖示詳細內容,但該夾緊裝置76構成為大體具備使上述狹縫73的狹縫寬度擴大、縮小的桿機構、以及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升降的刻度盤機構。此外,該夾緊裝置76構成為具備上述桿機構和刻度盤機構這兩種機構共用的操作桿。通過這樣做,夾緊裝置76在利用 刻度盤機構恰當地規定了工具主體15相對于加工材料W的相對位置之后,基于桿機構,利用C形筒狀部72握住把持外周面35,支承工具主體15。接下來,對工具主體15的內部結構進行說明。圖3以及圖4是將工具主體15安裝于上述底座60后的狀態的剖視圖。詳細地說,圖3是示出電動工具10的主視橫截面的剖視圖,示出沿著圖I中的III-III剖面視角剖開后的剖視圖。圖4是示出電動工具10的側視橫截面的剖視圖,且是沿著圖I中的IV-IV剖面視角剖開后的剖視圖。如圖3以及圖4所示,工具主體15構成為具備外殼20。該外殼20構成工具主體15的外裝,作為將驅動馬達40等內置于內部的外殼而發揮功能。該外殼20通過使位于成為加工材料W側的圖示下側的馬達外殼21、以及位于圖示上側的頭外殼36 —體化而構成。如圖2所示,該馬達外殼21與頭外殼36通過利用螺釘部件39、39上下螺釘緊固而一體化。以下,在對馬達外殼21的詳細結構進行說明之前,首先對裝配于該外殼20的內部的驅動馬達40等內置裝置類進行說明。在工具主體15裝配有下述內置裝置類。如圖3以及圖4所示,形成為大致圓柱形狀的工具主體15以主軸41在其中間部分上下延伸的方式裝配有驅動馬達40。該驅動馬達40相當于本發明所涉及的旋轉驅動機構,利用廣泛使用的電刷馬達構成。該驅動馬達40使作為驅動軸的主軸41旋轉驅動。該主軸41配置為,在工具主體15的內部沿著工具主體15的長度方向延伸。此外,該主軸41的下端從成為加工材料W側的馬達外殼21內的下端側突出。與此相對,主軸41的上端位于頭外殼36內的上端附近。因此,主軸41的下端側利用配置于馬達外殼21內的下端側的下側滾珠軸承51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樞軸支承。該主軸41的上端側利用配置于頭外殼36內的上端側的上側滾珠軸承52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樞軸支承。此外,在上側滾珠軸承52的上側配置有磁性套筒55。該磁性套筒55是用于檢測主軸41的轉速的檢測儀,構成為將所檢測到的主軸41的轉速輸送至之后說明的控制器46。如上所述,該驅動馬達40利用電刷馬達構成,具備作為固定部件的定子42、作為旋轉部件的轉子43、作為整流部件的整流子44以及碳刷45。此外,如后詳述,定子42以及轉子43配置于外殼20的馬達外殼21內。與此相対,整流子44以及碳刷45配置于外殼20的頭外殼36內。定子42被固定支承于馬達外殼21。轉子43和整流子44被固定支承于以能夠旋轉的方式被樞軸支承的主軸41。整流子44基于與碳刷45之間的電連接而向轉子43供給電力。被供給電カ的轉子43產生磁場,以使轉子43相對于定子42相對旋轉的方式發揮作用,使對該轉子43進行固定支承的主軸41作為一體旋轉驅動。并且,定子42通過將電線卷繞于鐵芯而構成。該定子42具備與轉子43面對的定子主體421、和從該定子主體421露出并被卷繞的繞線部422。此外,定子主體421配置為與轉子43面對。該定子主體421的上下長度形成為與該轉子43的上下長度相同。并且,該定子42利用螺釘部件54被螺釘緊固于之后說明的內側外殼25。并且,在整流子44以及碳刷45的上側,配置有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等電子元件。成為上述電子元件的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 制器49是與驅動馬達40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并且,在上述整流子44以及碳刷45附近,設置有用于對該工具主體15的電源進行開關操作的開關50。該開關50也是與驅動馬達40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如此,在該工具主體15,作為與驅動馬達40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配置有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這五個部件。并且,如圖4以及圖7所示,控制器46具備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框體殼體461而構成。在該框體殼體461的內部,裝配有控制基板462。此外,上述變速控制器49構成為能夠從在外部露出的變速操作刻度盤491進行輸入操作,能夠根據該輸入操作而設定主軸41的旋轉速度。并且,開關50能夠從在外部露出的開關操作部501進行輸入操作,能夠根據該輸入操作而開關工具主體15的電源。并且,在上述下側滾珠軸承51與定子42以及轉子43之間,設置有送風風扇53。該送風風扇53被固定支承于上述主軸41。因此,送風風扇53與主軸41的旋轉相應地旋轉,在外殼20內從下向上送風。另外,在如此配置有各種電子元件的工具主體15的上端部分,覆蓋有頭外殼36。該頭外殼36的上表面作為載置形狀部位38而形成。該載置形狀部位38形成為如下結構在將工具主體15以與圖示上下相反的方式載置于載置臺的情況下,能夠以與圖示上下相反的方式縱向放置該工具主體15。并且,在該頭外殼36以貫通外殼20內外的方式設置有形成為狹縫形狀的通風孔37。S卩,內置于工具主體15的送風風扇53根據主軸41的旋轉驅動而旋轉。旋轉的送風風扇53將外部氣體從工具主體15的加工材料面對側15A(工具主體15的圖示下側部分)吸入工具主體15內部,以使風沿著主軸41的軸向流動的方式發揮作用。進而,該風在通過工具主體15內部之后從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B(工具主體15的圖示上側部分)經由通風孔37排出到外部。基于利用此類送風風扇53產生的風的氣流,對驅動馬達40、控制器46等內置部件進行冷卻。接下來,對內置上述內置裝置類的外殼20進行說明。如上所述,該外殼20通過使馬達外殼21與頭外殼36 —體化而構成。對馬達外殼21進行說明。馬達外殼21在內部裝配有驅動馬達40的定子42以及轉子43,在外部形成有被底座60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該馬達外殼21作為使內側外殼25與外側外殼31 —體化的ニ層外殼結構而構成。S卩,馬達外殼21構成為外側外殼31的圓筒以覆蓋內側外殼25的外周的方式與之重疊。因此,馬達外殼21構成為沿徑向鄰接配置內側外殼25與外側外殼31的剖視雙層結構。
內側外殼25以面對驅動馬達40的方式構成馬達外殼21內部側。該內側外殼25采用所謂的合成樹脂等樹脂作為材料而制成。此外,成為該內側外殼25的材料的合成樹脂等樹脂具有對電傳導絕緣的性質,并且具有對熱傳導絕緣的性質。如圖4等所示,該內側外殼25的下端側延伸至配置送風風扇53的部分,其上端側延伸至配置整流子44的部分。并且,成為該內側外殼25的上端附近的整流子44周圍的形狀形成為適當組裝的形狀。與此相對,該內側外殼25的比整流子44靠下側部分的形狀形成為,以該整流子44周圍作為底面形狀的大致有底筒形狀。與此相對,外側外殼31以面對底座60的方式構成馬達外殼21外部側。該外側外殼31采用鋁金屬作為材料而制成。如圖4等所示,該外側外殼31的下端側延伸至配置下側滾珠軸承51的部分,其上端側延伸至配置整流子44的部分。該外側外殼31的比整流子44靠下側部分的形狀形成為,以下側滾珠軸承51周圍作為底面形狀的大致有底筒形狀。與此相対,作為該外側外殼31的上端附近的整流子44周圍的形狀以放大該大致有底筒形狀的開ロ直徑的方式形成。在此,外側外殼31的外側面設置有由均勻的外周直徑形成的把持外周面35。該把持外周面35成為通過利用面接觸與上述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的內周面夾持而被把持的部分。因此,該把持外周面35能夠在插入C形筒狀部72的情況下順利地滑動。具體地說,外側外殼31的把持外周面35通過對基于鑄造件的成型品進行機械式的切削機械加エ(機械加工)而形成。由此,提高了該把持外周面35的外周面的周面形狀精度,形成上下筆直的直線形狀。并且,該把持外周面35延伸至覆蓋定子42中的與朝向加工材料W側相反一側的上端的位置。具體地說,如圖4所示,把持外周面35設定為,該把持外周面35的上端位置位于比定子42的上端位置靠下側的位置。在此,在以使工具主體15最接近加工材料W側的狀態(使工具主體15位于最下端的狀態),利用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把持工具主體15的情況下,該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的上端位置位于比把持外周面35的上端位置靠下側的位置。因此,該狀態下的底座60的C形筒狀部72的上端位置位于比定子42的上端位置靠下側的位置。因此,在使工具主體15最接近加工材料W側的狀態(使工具主體15位于最下端的狀態)下,由C形筒狀部72把持的把持外周面35成為內置定子42的部分。并且,該齒條33在把持外周面35的前表面側,沿著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的插入方向(圖示上下方向)設置。齒條33形成為與使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升降的刻度盤機構的齒輪嚙合。此外,在與該齒條33鄰接的橫向側邊,設置有用于顯示工具主體15相對于底座60的相對位置的顯不刻度34。接下來,對作為與上述驅動馬達40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的控制器46、電容器
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這五個部件彼此的功能以及彼此的配置結構進行說明。圖5是示出工具主體15的俯視橫截面的剖視圖,且示出沿著圖I中箭頭V-V視角剖開后的剖視圖。圖6是與圖3同樣示出主視橫截面的剖視圖,并且示出拆下頭外殼36等之后的工具主體15。圖7是與圖5同樣示出俯視橫截面的剖視圖,并且示出拆下頭外殼36 等之后的工具主體15。此外,圖3、圖4、圖6是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的圖。與此相対,圖5、圖7是從與驅動馬達40的軸向的主軸41所延伸的方向一致方向觀察時的圖。此外,所謂與該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是指與主軸41的旋轉徑向一致的方向。首先,對上述各個電子元件的功能進行說明。控制器46具有調節供給電カ以使得驅動馬達40能夠以一定的旋轉速度旋轉的功能。從上述磁性套筒55向該控制器46輸送主軸41的轉速。控制器46基于從該磁性套筒55輸送的主軸41的轉速來計算主軸41的旋轉速度。比較如此計算的主軸41的實際旋轉速度與之后說明的利用變速控制器49設定的主軸41的既定旋轉速度 。然后,控制器46調節向驅動馬達40供給的電力,以使得主軸41的實際旋轉速度接近主軸41的既定旋轉速度。通過這樣做,控制器46調節針對驅動馬達40的電カ供給,以便一直使主軸41的實際旋轉速度接近既定旋轉速度,將該實際旋轉速度維持為一定的旋轉速度。此外,供給至該驅動馬達40的電カ是經由上述電源線571從外部電源導入的電力。電容器47具有使向驅動馬達40供給的電力平滑化的功能。端子臺48具有作為在向驅動馬達40供給電カ時連接端子的接頭的功能。變速控制器49具有根據變速操作刻度盤491的輸入操作而設定控制器46的既定旋轉速度的功能。開關50具有根據來自開關操作部501的輸入操作,對向驅動馬達40等供給的電力進行開關切換的功能。接下來,對上述各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結構進行說明。如圖3以及圖4所示,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于工具主體15中的相對于驅動馬達40而言成為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B的位置。在此,如圖5以及圖7所示,上述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從主軸41的軸向的延伸位置偏離的位置,以避免與主軸41重疊。具體地說,上述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分別配置于從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朝向主軸41的旋轉徑向偏離的位置。并且,如圖7所示,上述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跨過由定子42形成的圓環的周向。進而,如圖7所示,上述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干,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與定子4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然而,如圖4所示,開關50配置為,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在上下方向整體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重疊。S卩,開關50的上端部分位于比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上端位置靠下側的位置。此外,在該開關50的上側配置有變速控制器49。并且,如圖4所示,控制器46以及變速控制器49配置為,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下側一部分在上下方向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重疊。即,控制器46以及變速控制器49的下端部分位于比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上端位置靠下側的位置,控制器46以及變速控制器49的上端部分位于比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上端位置靠上側的位置。在此,如圖4以及圖7所示,控制器46的外形形狀因具備框體殼體461而形成為大致長方體形狀。因此,如附圖所示,控制器46配置為,大致長方體形狀的控制器46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面對。如此,控制器46配置為,控制器46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沿著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方向。另夕卜,該控制器46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與裝配于框體殼體461的內部的控制基板462的延伸面方向一致。并且,如圖3以及圖6所示,電容器47以及端子臺48配置為,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整體在上下方向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重疊。即,電容器47以及端子臺48的上端部分配置于比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上端位置靠下側的位置。然而,如圖7所示,上述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這四個電子元件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此外,由于開關50配置于變速控制器49的下側,因此,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 臺48以及開關50的組合也配置為,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換而言之,端子臺48、控制器46以及電容器47這三個電子元件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并且,對于控制器46、電容器47以及變速控制器49 (開關50)的組合,對于電容器47、變速控制器49 (開關50)以及端子臺48的組合,還是對于變速控制器49 (開關50)、端子臺48以及控制器46的組合,三個電子元件也均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此外,換而言之,控制器46和變速控制器49 (開關50)這兩個電子元件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180度対稱的位置。并且,電容器47和端子臺48這兩個電子元件也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180度對稱的位置。如4所示,在工具主體15設置有為了向驅動馬達40供給電力,從工具主體15的內部向工具主體15的外部引出而能夠與外部電源連接的電源線571。在從工具主體15的內部向工具主體15的外部引出該電源線571時,利用線引導件572引導電源線571的引出。該線引導件572形成為大致圓筒形狀,以便覆蓋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電源線571。該線引導件572通過以能夠引導電源線571的方式由比電源線571更硬的樹脂進行成形而形成。此外,附圖標記573是在工具主體15的內部夾緊被引出的電源線571的夾緊部件。該夾緊部件573夾緊內側外殼25和電源線571,以便即使向外部拉動被引出的電源線571,也能避免電源線571從工具主體15脫離。在此,電源線571的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位置與線引導件572的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位置一致。即,線引導件572(電源線571)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位置設定為,相對于朝向頭側15B的主軸41的上端,靠近加工材料面對側15A。另外,如圖所示,主軸41的上端與驅動馬達40的上端一致。在此,利用線引導件572引導的電源線571的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方向設定為,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即,電源線571的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方向設定為圖示后方向。在與圖示相反地放置該工具主體15的情況下,該電源線571的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方向在面對載置面的載置形狀部位38的面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能夠發揮如下作用效果。S卩,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吋,由于將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于從主軸41的軸向的延伸位置偏離的位置,以避免與主軸41重疊,因此,在使風沿著主軸41的軸向流動的情況下,該風的流動不會因所配置的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而被阻礙。由此,由于在工具主體15的內部能夠使基于送風風扇53的風沿著主軸41筆直地流動,因此,能夠減少風的阻力,風變得容易流動,能夠提高冷卻效率。并且,由于在如此提高風的流動時,無需為了確保風的通道而增大驅動馬達40的頭(15B) 的容量,因此,能夠使工具主體15的頭(15B)內部的結構配置小型化,以便降低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高度位置。進而,在用于對木材等加工材料W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10中,能夠維持基于送風風扇53的風的流動,以便提高上述冷卻效率,并且能夠使工具主體15的頭(15B)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以便降低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高度位置。并且,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由于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與驅動馬達40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使驅動馬達40的朝向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的突出與控制器46的朝向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的突出重疊。由此,能夠使控制器46的朝向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的突出與既定的驅動馬達40的突出接近,從而能夠減少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體積增大,進而能夠實現小型化。并且,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由于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配置于,從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與定子4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因此,能夠使定子42的朝向主軸41的轉動徑向的突出與控制器46的朝向主軸41的轉動徑向的突出重疊。由此,能夠使控制器46的朝向主軸41的轉動徑向的突出與既定的定子42的突出接近,從而能夠減少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體積增大,進而能夠實現小型化。并且,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由于控制器46配置為,控制器46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沿著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方向,因此,能夠使控制器46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増大沿著工具主體15中延伸最長的主軸41的長度方向重疊。由此,能夠基于既定的主軸41的突出有效地配置控制器46的最廣平面的突出,從而能夠減少エ具主體15的頭(15B)的體積增大,能夠實現小型化。并且,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由于例如控制器46和變速控制器49(開關50)這兩個電子元件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180度対稱的位置,因此,能夠夾住主軸41,有效地確保兩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空間。并且,根據上述電動エ具10,由于例如端子臺48、控制器46、電容器47這三個電子元件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因此,能夠夾住主軸41,有效地確保三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空間。并且,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由于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以及變速控制器49 (開關50)這四個電子元件配置干,以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因此,能夠夾住主軸41,有效地確保四個電子元件的配置空間。由此,由于能夠將上述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 (開關50)的體積增大配置于高效確保的配置空間,因此,能夠減少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體積增大,能夠實現小型化。并且,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由于電源線571從工具主體15的引出位置設定為,相對于朝向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B的驅動馬達40的端部(主軸41的上端),靠近工具主體15的加工材料面對側15A,因此,能夠使該電源線571的引出位置位于比內置驅動馬達40的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端部靠加工材料面對側15A的位置。此外,該工具主體15的頭(15B)的端部是朝向工具主體15的與加工材料面對側15A相反一側的頭(15B)的端部。并且,由于電源線571的從工具主體15引出的方向設定為與驅動馬達40的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因此,不會使該電源線571的引出方向朝向工具主體15的頭(15B)白勺 而部。 由此,根據上述電動工具10,利用能夠反向放置的載置形狀部位38形成工具主體15的頭(15Β)的端部,在使該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Β朝下,使工具主體15的加工材料面對側15Α朝上載置于載置臺等的情況下,被引出的電源線571不會積極地朝向載置臺碰撞。因此,在將該工具主體15的頭側15Β的端部作為與載置臺面接觸的載置形狀部位38形成,來將工具主體15載置于載置臺的情況下,被引出的電源線571不會妨礙工具主體15的載置,而能夠使載置面與載置臺面接觸,穩定地載置。進而,能夠提高作為工具主體15的便利性。另外,在本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中,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也可以通過如下變更適當部位而構成。即,在上述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10中,以修邊機作為示例,對用于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進行了說明。然而,作為此類進行修邊加エ、切槽加工等加工的電動工具,也可以采用如除根機那樣的結構。并且,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的電動工具10中,列舉了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
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作為與驅動馬達40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然而,作為與本發明所涉及的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與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而安裝的電子元件即可。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工具, 該電動工具對木材等加工材料進行修邊加工、切槽加工等加工, 其特征在干, 該電動工具具備內置使主軸旋轉驅動的驅動馬達的工具主體, 調節向所述驅動馬達供給的電力的控制器配置于所述工具主體的頭側,該工具主體的頭側相對于該驅動馬達而言處于與面對所述加工材料的所述工具主體的加工材料面對側相反的ー側的位置, 所述控制器配置于,從與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吋,與所述驅動馬達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器配置于,從與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吋,從該主軸的延伸位置偏離的位置,以避免與該主軸重疊。
3.根據權利要求I或者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驅動馬達具備與和所述主軸作為一體而旋轉的旋轉部件對應的固定部件, 所述控制器配置于,從與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吋,與所述固定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控制器配置為,該控制器的形狀中延伸最廣的平面的面方向沿著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
5.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與所述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包含所述控制器在內至少設置有兩個, 所述兩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180度対稱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與所述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包含所述控制器在內至少設置有三個, 所述三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
7.根據權利要求I 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與所述驅動馬達的驅動相關的電子元件包含所述控制器在內至少設置有四個, 所述四個電子元件配置于,以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位置為中心相互間呈90度旋轉的位置。
8.根據權利要求I 7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電動工具,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工具主體設置有電源線,該電源線為了向所述驅動馬達供給電力,能夠從所述工具主體的內部向所述工具主體的外部引出而與外部電源連接, 所述電源線的從所述工具主體引出的位置設定為,相對于朝向所述工具主體的所述頭側的所述驅動馬達的端部,靠近該工具主體的所述加工材料面對側, 所述電源線的從所述工具主體引出的方向設定為,與所述驅動馬達的所述主軸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明所涉及的電動工具能夠維持基于送風風扇的風的流動,并且使工具主體的頭內部的結構配置緊湊以便降低工具主體的頭的高度位置。從與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在從主軸的軸向的延伸位置偏離而不與主軸重疊的位置,配置有控制器(46)、電容器(47)、端子臺(48)、變速控制器(49)以及開關(50)。從與主軸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觀察時,控制器、電容器、端子臺、變速控制器以及開關配置于與驅動馬達(40)的一部分重疊的位置。從與主軸(41)的軸向所延伸的方向一致的方向觀察時,控制器、電容器、端子臺、變速控制器以及開關配置于與定子(42)的至少一部分重疊的位置。
文檔編號B27C5/10GK102689333SQ20121007416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2日
發明者加藤和也, 太田潤, 木村卓示, 林恭弘 申請人:株式會社牧田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照市| 桂阳县| 奉贤区| 青浦区| 吉安县| 双江| 唐海县| 巴塘县| 松阳县| 印江| 威远县| 绍兴县| 墨竹工卡县| 清水县| 丹阳市| 乐山市| 吐鲁番市| 长泰县| 安龙县| 馆陶县| 大庆市| 澄迈县| 民丰县| 饶河县| 神农架林区| 绥阳县| 庄浪县| 南靖县| 祁阳县| 安陆市| 三穗县| 陇西县| 承德市| 五常市| 霞浦县| 邵东县| 新沂市| 横峰县| 德保县| 潮州市| 璧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