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包括支承架、工作臺和金屬板,所述金屬板中央設置有半圓環,半圓環內設置有刀具,所述工作臺上設有遮擋板,且遮擋板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所述半圓環下方設有漏槽,遮擋板處設置有吸料器。工作時,刨削所產生的廢屑和粉塵被半圓環擋住,防止了其四處飛濺;當廢屑收集到一定程度時,會自動滑落至漏槽,漏槽為可拆卸結構便于廢屑的清理;因為刀具旋轉時的轉速較快,所產生的廢屑在半圓環的阻擋下仍會反彈,影響操作人員的操作,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的遮擋板,可將反彈的廢屑攔截,設置在遮擋板處的吸料器可將攔截的廢屑收集,保證了工作臺面的潔凈。
【專利說明】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機電領域,具體是指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的刨床,在進行木料刨削加工時,由于刨刀轉動會將加工產生的木屑、粉塵揚起,四處飛濺。并且由于采用的人工加工方式,四處飛濺的木屑會濺落到操作人員的身上,甚至遮擋住施工人員的視線,污染空氣質量的同時,還降低了加工的效率。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來解決傳統刨床產生廢屑污染問題,達到高效刨削的目的。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達到:
[0005]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承架、工作臺和金屬板,所述工作臺與支承架活動相連,所述金屬板置于工作臺上,所述金屬板中央設置有半圓環,半圓環內設置有刀具,所述工作臺上設有遮擋板,且遮擋板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所述半圓環下方設有漏槽,遮擋板處設置有吸料器。工作時,將木料放置在工作臺上,由人工將所要加工的木料沿金屬板方向推向刀具;在刀具的加工下,所產生的廢屑和粉塵被半圓環擋住,防止了其四處飛濺;當廢屑收集到一定程度時,會自動滑落至漏槽,漏槽為可拆卸結構便于廢屑的清理;因為刀具旋轉時的轉速較快,所產生的廢屑在半圓環的阻擋下仍會反彈,影響操作人員的操作,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的遮擋板,可將反彈的廢屑攔截,設置在遮擋板處的吸料器可將攔截的廢屑收集,保證了工作臺面的潔凈,避免了對操作人員的干擾,提高了加工效率。
[0006]進一步地,所述金屬板上設有限位機構和縱向方形孔,限位機構通過縱向方形孔滑動設置在金屬板上。根據木料厚度調節限位機構與工作臺之間的距離,然后通過縱向方形孔將限位機構固定在金屬板上,且限位機構恰好與木料接觸。限位機構的設置,避免了加工時加工器械與木料間產生的相互作用力而導致木料大幅度擺動,防止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也保證了木料的加工精度。
[0007]進一步地,所述限位機構包括滑輪和限位支架,滑輪與限位支架活動連接,限位支架通過螺栓與縱向方形孔連接。木料在加工過程中,會因為刨刀與木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而導致木料擺動而發生位移,使得加工的精度下降。根據木料的不同型號、不同厚度,限位機構上的限位支架依照木料厚度通過螺栓與螺帽固定在金屬板上的縱向方形孔上,與限位支架連接的滑輪與木料接觸,起到限位的作用。
[0008]進一步地,所述刀具包括刨刀、刨頭和轉軸,轉軸設置于所述支承架上,刨頭與轉軸連接,刨刀設置于刨頭的外表面上。刨刀與刨頭機械相連,便于刨刀的安裝與更能;在動力驅動下,轉軸帶動刨頭上刨刀旋轉以進行加工工藝。
[0009]進一步地,所述支承架內還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與所述轉軸連接。電機作為驅動機構,為刨刀加工提供動力,電機轉動帶動與其輸出軸相連的刀具轉軸轉動,最后使得刨刀開始旋轉加工。
[0010]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以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
[0011]I本實用新型包括支承架、工作臺和金屬板,所述工作臺與支承架活動相連,所述金屬板置于工作臺上,所述金屬板中央設置有半圓環,半圓環內設置有刀具,所述工作臺上設有遮擋板,且遮擋板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所述半圓環下方設有漏槽,遮擋板處設置有吸料器。當廢屑收集到一定程度時,會自動滑落至漏槽,漏槽為可拆卸結構便于廢屑的清理;因為刀具旋轉時的轉速較快,所產生的廢屑在半圓環的阻擋下仍會反彈,影響操作人員的操作,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的遮擋板,可將反彈的廢屑攔截,設置在遮擋板處的吸料器可將攔截的廢屑收集,保證了工作臺面的潔凈,避免了對操作人員的干擾,提高了加工效率。
[0012]2本實用新型設置的限位機構在木料在加工過程中,會因為刨刀與木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而導致木料擺動而發生位移,使得加工的精度下降。根據木料的不同型號、不同厚度,限位機構上的限位支架依照木料厚度通過螺栓與螺帽固定在金屬板上的縱向方形孔上,與限位支架連接的滑輪與木料接觸,起到限位的作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其中,附圖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如下:
[0015]1-支承架、2-工作臺、3-金屬板、4-刀具、5-刨頭、6-刨刀、7_轉軸、8_遮擋板、9-限位機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16]實施例1
[0017]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支承架1、工作臺2和金屬板3,所述工作臺2與支承架I活動相連,所述金屬板3置于工作臺2上,所述金屬板3中央設置有半圓環,半圓環內設置有刀具4,所述工作臺2上設有遮擋板8,且遮擋板8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所述半圓環下方設有漏槽,遮擋板8處設置有吸料器。工作時,將木料放置在工作臺上,由人工將所要加工的木料沿金屬板3方向推向刀具4 ;在刀具4的加工下,所產生的廢屑和粉塵被半圓環擋住,防止了其四處飛濺;當廢屑收集到一定程度時,會自動滑落至漏槽,漏槽為可拆卸結構便于廢屑的清理;因為刀具4旋轉時的轉速較快,所產生的廢屑在半圓環的阻擋下仍會反彈,影響操作人員的操作,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的遮擋板8,可將反彈的廢屑攔截,設置在遮擋板8處的吸料器可將攔截的廢屑收集,保證了工作臺2面的潔凈,避免了對操作人員的干擾,提聞了加工效率。
[0018]實施例2
[0019]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所述工作臺2能夠傾斜,且傾斜角度為O?25°。在對不同的工件進行刨削加工時,可通過調節工作臺2與支承架I之間的螺栓,來改變工作臺2的角度,以便于加工。
[0020]實施例3
[0021]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所述金屬板3上設有限位機構9和縱向方形孔,限位機構9通過縱向方形孔滑動設置在金屬板3上。根據木料厚度調節限位機構9與工作臺2之間的距離,然后通過縱向方形孔將限位機構9固定在金屬板3上,且限位機構9恰好與木料接觸。限位機構9的設置,避免了加工時加工器械與木料間產生的相互作用力而導致木料大幅度擺動,防止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也保證了木料的加工精度。
[0022]實施例4
[0023]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所述限位機構9包括滑輪和限位支架,滑輪與限位支架活動連接,限位支架通過螺栓與縱向方形孔連接。木料在加工過程中,會因為刨刀6與木料之間的相互作用力而導致木料擺動而發生位移,使得加工的精度下降。根據木料的不同型號、不同厚度,限位機構9上的限位支架依照木料厚度通過螺栓與螺帽固定在金屬板3上的縱向方形孔上,與限位支架連接的滑輪與木料接觸,起到限位的作用。
[0024]實施例5
[0025]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所述支承架I內還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與所述轉軸7連接。電機作為驅動機構,為刨刀6加工提供動力,電機轉動帶動與其輸出軸相連的轉軸7轉動,最后使得刨刀6開始旋轉加工。作為優選,電機為帶有制動器的交流電機,型號為Y315M-2 (無錫新大力電機有限公司)。斷電后,由于慣性作用,使刀具4繼續旋轉一段時間后才停止,又由于斷電的隨機性及負載變化等因素造成每次慣性移動量差異較大。所以選擇帶有制動器的交流電動機作為進給驅動電機,在進給移動結束后,由于電機制動器的作用,使電動機及進給機構立即停止運動,提高了加工的安全可靠性。
[0026]實施例6
[0027]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在實施例1的基礎之上,所述刀具4包括刨刀6、刨頭5和轉軸7,轉軸7設置于所述支承架I上,刨頭5與轉軸7連接,刨刀6設置于刨頭5的外表面上。刨刀6與刨頭5機械相連,便于刨刀6的安裝與更能;在動力驅動下,轉軸7帶動刨頭5上刨刀6旋轉以進行加工工藝。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包括支承架(I)、工作臺(2)和金屬板(3),所述工作臺(2)與支承架(I)活動相連,所述金屬板(3)置于工作臺(2)上,所述金屬板(3)中央設置有半圓環,半圓環內設置有刀具(4),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臺(2)上設有遮擋板(8),且遮擋板(8)設置在半圓環的正對面,所述半圓環下方設有漏槽,遮擋板(8)處設置有吸料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板(3)上設有限位機構(9)和縱向方形孔,限位機構(9)通過縱向方形孔滑動設置在金屬板(3)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機構(9)包括滑輪和限位支架,滑輪與限位支架活動連接,限位支架通過螺栓與縱向方形孔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具(4)包括刨刀(6 )、刨頭(5 )和轉軸(7 ),轉軸(7 )設置于所述支承架(I)上,刨頭(5 )與轉軸(7 )連接,刨刀(6 )設置于刨頭(5 )的外表面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可快速調節升降的木料加工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架(I)內還設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端與所述轉軸(7)連接。
【文檔編號】B27G3/00GK203622586SQ201320769840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14日
【發明者】李勝峰 申請人:成都天磐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