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輸緯器(weft feeder)裝置(也稱為儲緯器(prewinder)),其包括具有可調節卷繞圓周的卷筒。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用于調節輸緯器裝置的卷筒的卷繞圓周的方法。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用于輸緯器裝置的控制裝置。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用于確定輸緯器裝置的卷筒的卷繞圓周的方法。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用于與輸緯器裝置一起使用的無線動力傳輸系統。本發明進一步涉及一種包括具有可調節卷繞圓周的卷筒和無線動力傳輸系統的輸緯器裝置。
背景技術:
在編織機中,已知提供布置在筒管與梭口之間的輸緯器裝置。輸緯器裝置通常包括卷筒,從筒管抽出的緯紗被卷繞在所述卷筒上。為插入緯紗,從卷筒松解緯紗。在已知的輸緯器裝置中,卷筒被布置成固定的,并且提供旋轉卷繞臂以便將緯紗卷繞在固定的卷筒上若干圈。卷繞臂在氣隙的區域中將卷筒與輸緯器裝置的主體分離。
進一步已知隨編織織物的織物幅寬、織物的類型和/或用于編織織物的紗線的類型來調節儲存于卷筒上的緯紗的期望長度。所儲存的且隨后被松解的緯紗的長度取決于卷繞圈數和卷筒的卷繞圓周。因此,能夠調節卷繞圈數和/或卷繞圓周以改變存儲于卷筒上的緯紗的長度。通常由熟練的操作工手動地進行卷繞圓周的調節。
所儲存的緯紗的長度也被稱為儲存長度。由于插入了儲存長度的緯紗,因此插入的緯紗的所謂的緯線長度(filling length)基本上與緯紗的儲存長度成比例。所述緯線長度必須被選擇為最小等于織物幅寬。緯線長度與織物幅寬之間的差異被稱為廢邊長度(waste length)。設定的卷繞圓周中的誤差導致緯線長度的誤差,其中所述緯線長度的誤差基本上與設定的卷繞圓周中的誤差乘以針對一個緯線長度的卷繞圈數成比例。因此,假設所設定的卷繞圓周中的誤差是大約1 mm且針對一個緯線長度存在5圈卷繞,那么這導致緯線長度中的誤差為大約5 mm。
例如,US 5,046,537示出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具有由固定的偏心筒和多個活動桿形成的可調節卷繞圓周。所述桿能夠相對于所述筒的軸線運動并環繞筒的周邊的一定寬的部分,能夠針對每個桿或數組桿調節所述桿到所述筒的距離。針對每個桿或數組桿提供控制臂,所述控制臂能夠在輸緯器裝置的導引件中滑動。所述導引件定位成垂直于所述筒的軸線,所述控制臂能夠在單個操作構件的控制下在相應導引件中同時運動,其中所述操作構件使桿同時朝向或遠離筒運動。提供器件以在所述導引件中將所述臂可釋放地鎖定在多個位置中的任一位置中。控制臂的位置是手動調節的。
例如,JP 09-170141 A公開了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形成卷筒的一定數量的卷繞表面,所述卷繞表面被布置成借助于驅動機構能夠相對于中心軸線徑向地移位。卷繞表面的位置是手動調節的。提供刻度以便視覺地觀測卷繞表面的位置。
例如,從US 4,850,400已知提供具有可調節卷繞圓周的卷筒。為了調節卷繞圓周,已知提供一種包括電動馬達的調節系統,當由控制電路啟用兩個開關時,所述電動馬達被驅動成向前或向后旋轉,由此控制信號被傳輸到所述開關。電動馬達被提供于卷筒處。卷繞臂將卷筒與輸緯器裝置的主體分離。根據一個實施例,提供蓄能器和電流發生器以便向電動馬達供能。根據另一個實施例,通過變壓器的磁感應為電動馬達供能,所述變壓器供應具有所需極性的直流(DC)電流。從US 2013/0051083已知電感耦合在其諧振頻率下最有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帶有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從而允許操作的容易使用。
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允許以高準確度設定卷繞圓周。
本發明的目標是確定卷繞圓周并也以此方式確定待由輸緯器裝置儲存的緯紗的長度。
本發明的另一目標是提供一種用于以高準確度確定和/或改變卷繞圓周的方法。
本發明的目標是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特別適合在紡織機械(特別是織布機,特別是噴氣織布機)中使用。
這些目標由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輸緯器裝置解決,所述輸緯器裝置具有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這些目標由根據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解決。從屬權利要求中要求保護優選實施例。
根據第一方面,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和中心軸線,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和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沿徑向方向相對于中心軸線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其中,每個固定指形件和每個活動指形件設有平行于中心軸線延伸的許多面向外的外邊緣,其中,所述外邊緣被布置成限定緯紗卷繞于其上的卷繞圓周,使得在每個固定指形件的每個位置和每個活動指形件沿運動路徑的每個位置中,儲存在卷筒上的緯紗均與所有外邊緣接觸。優選地,提供三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和所述活動指形件均勻地圍繞卷繞圓周分布。
這樣的輸緯器裝置允許以高準確度確定卷筒的指形件的定位與卷筒的圓周長度之間的關系,使得能夠以高準確度確定緯紗的儲存長度。換言之,能夠以高準確度計算儲存在卷筒上的緯紗的長度。這是可能的,因為卷繞于卷筒上的緯紗保持與指形件的外邊緣接觸。
優選地,所有活動指形件均被布置成用于相對于輸緯器裝置的中心軸線聯合運動,以便使得能夠實現在沿運動路徑的每個活動指形件的每個位置中的對稱卷繞圓周。
這樣的輸緯器裝置也允許將所謂的氣圈控制器(balloon breaker)布置成沿中心軸線在輸緯器裝置前方。這是可能的,因為中心軸線是固定的并且獨立于活動指形件的位置。此外,活動指形件相對于中心軸線在相同的距離上運動,使得由活動指形件確定的卷繞圓周的區段保持相當圓。
在示例中,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和/或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設有四個面向外的外邊緣。優選地,兩個側外邊緣布置在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和/或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橫向側附近,且兩個中間外邊緣布置在兩個側外邊緣之間,其中,所述中間外邊緣之間沿卷筒的卷繞圓周的距離小于每個中間外邊緣與每個側外邊緣之間的距離。由此,外邊緣被布置成用于使得能夠實現相當圓的卷繞圓周。
四個面向外的外邊緣的布置允許獲得帶有相當圓的形狀的卷繞圓周。所述外邊緣允許以高準確度確定卷繞圓周,并也以此方式確定緯紗被卷繞在卷筒上的位置。
在示例中,所述外邊緣中的每一個均包括被布置成彼此平行的兩個肋狀部分,和/或肋狀部分終止在相應的固定指形件或活動指形件的前弧處,和/或在肋狀部分與前弧之間提供過渡部。在示例中,面向外的外邊緣被布置在一定節段上。外邊緣的這樣的形狀對于緯紗與外邊緣之間的接觸是有利的。
優選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基本上連續地運動,其中,期望位置被確定為相應的活動指形件距離中心軸線的距離,和/或固定指形件安裝在至少一個能夠重復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且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運動進入許多期望位置中,且以便能夠釋放地緊固在所述期望位置中的每一者中以便調節卷繞圓周。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的定位是預定的并以此方式是事先眾所周知的。
在示例中,輸緯器裝置包括用于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的驅動系統,和/或提供用于固定指形件的安裝裝置,以便使得能夠將固定指形件夾持在許多可重復固定指形件位置中的每一者中。固定指形件允許將用于在固定位置中保持緯紗的磁體銷(magnet pin)布置在所述固定指形件前方。
優選地,卷筒包括一個固定指形件和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沿徑向方向相對于中心軸線聯合運動的三個活動指形件,相繼地布置所述指形件以便在相繼的指形件中的每一者之間形成90°的角度。
根據第二方面,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和中心軸線,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和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在線性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包括第一腿部、第二腿部和連接第一腿部與第二腿部的節段,其中,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平行于運動路徑延伸,并且其中,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沿中心軸線的方向彼此偏移。
這樣的輸緯器裝置提供獲得活動指形件的緊湊和穩定的布置的優點。換言之,這允許以穩定的方式導引活動指形件和使活動指形件運動。
優選地,卷筒包括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沿徑向方向相對于中心軸線運動的三個活動指形件,和/或相繼地布置這三個活動指形件以便在兩個相繼的活動指形件之間形成90°的角度,和/或輸緯器裝置包括用于驅動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至少第一腿部的驅動系統,和/或僅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一腿部被驅動,和/或驅動系統包括第一小齒輪,其中,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至少第一腿部設有驅動地聯接到第一小齒輪的齒條區段。這允許使用簡單的驅動系統。
在一個示例中,輸緯器裝置進一步設有用于將預載荷施加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以便補償所述活動指形件與驅動系統之間的游隙的至少一個預加載系統,和/或預加載系統包括被分配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至少一個彈簧元件,所述至少一個彈簧元件作用在所述活動指形件上,并且迫使所述活動指形件朝向第一小齒輪運動,和/或預加載系統包括被分配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至少一個摩擦元件,借助于所述至少一個摩擦元件在所述活動指形件上施加對抗所述活動指形件的運動的摩擦力。由于這樣,能夠保持游隙與齒隙(backlash)處于控制下。在一個示例中,通過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獲得預加載系統,其中,第一腿部與第二腿部之間的距離朝向第一腿部的端部變得更小,在第一腿部的端部處第一腿部與第一小齒輪接觸。這是有利的,因為這導致第一腿部處和第二腿部處的低摩擦,且因此致動器的低載荷。
優選地,卷筒包括許多活動指形件,其中,每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一腿部均布置在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一平面中和/或活動指形件的第二腿部布置在垂直于中心軸線的第二平面中,其中,所述第二平面處于距第一平面沿中心軸線一定距離處。這種布置提供獲得活動指形件的緊湊布置的優點。
在示例中,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一腿部和/或第二腿部被主要設計為圓棒。這樣的設計是有利的,因為能夠精確地制造腿部。
在示例中,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在中心軸線的相對側上延伸,和/或至少第一腿部具有一定長度使得第一腿部延伸越過中心軸線,和/或第二腿部具有一定長度使得第二腿部延伸越過中心軸線。在示例中,提供用于導引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的導引系統,和/或至少第一腿部具有一定長度使得第一腿部由導引系統導引越過中心軸線,和/或第二腿部具有一定長度使得第二腿部由導引系統導引越過中心軸線,和/或第一腿部沿一個方向沿其橫向表面被導引,和/或第二腿部沿所有方向沿其橫向表面被導引。
這允許提供帶有大長度的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并允許在長的運動路徑上導引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由于這樣,避免了活動指形件相對于第一腿部和/或第二腿部的旋轉。
優選地,第一腿部布置在活動指形件的節段的第一橫向側附近,同時第二腿部布置在活動指形件的節段的第二橫向側附近,所述第二橫向側與第一橫向側相對。這允許應用帶有具有大直徑的第一小齒輪的用于活動指形件的驅動系統。
在示例中,節段包括平行于中心軸線延伸的外邊緣,其中,所述外邊緣限定緯紗卷繞于其上的卷繞圓周。在示例中,驅動系統包括被驅動成沿與第一小齒輪相對的方向旋轉的第二小齒輪,其中,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二腿部設有驅動地聯接到第二小齒輪的齒條區段。
根據第三方面,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和包括第一小齒輪的驅動系統,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在線性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且設有第一腿部,所述第一腿部具有驅動地聯接到第一小齒輪的齒條區段,其中,驅動系統包括用于連續地驅動第一小齒輪的齒輪系統,所述齒輪系統是自鎖定的,以便緊固第一小齒輪,使得第一小齒輪在沿運動路徑所到達的任何位置中被保持在恰當位置中。優選地,驅動系統進一步包括用于經由齒輪系統驅動第一小齒輪的致動器。
齒輪系統是自鎖定的事實提供了以下優點:即使在編織期間(例如,當未啟用致動器時,或甚至在空閑時間中),仍能夠將指形件保持在所到達的位置中。這進一步允許在小的旋轉角度上以高準確度連續地驅動第一小齒輪,同時當未啟用驅動系統時,第一小齒輪保持其位置。這在動力故障的情況下特別有利。
在示例中,驅動系統包括帶有至少五十分之一的減速比的齒輪系統,和/或驅動系統的齒輪系統包括自鎖定式蝸桿傳動件。在示例中,蝸桿傳動件包括蝸輪,且齒輪系統包括帶有齒輪的減速齒輪裝置,所述蝸輪和齒輪被布置成能夠圍繞輪軸旋轉的單件式工件。在示例中,致動器驅動帶有至少一百分之一的減速比的一體式齒輪箱。
在示例中,輸緯器裝置進一步設有用于將預載荷施加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以便補償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與驅動系統之間的游隙的至少一個預加載系統,和/或預加載系統包括分配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至少一個彈簧元件,所述至少一個彈簧元件作用在所述活動指形件上并迫使所述活動指形件朝向第一小齒輪運動,和/或預加載系統包括被分配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至少一個摩擦元件,借助于所述至少一個摩擦元件在所述活動指形件上施加對抗所述活動指形件的運動的摩擦力。在替代方案中,齒輪系統包括至少一個預加載的齒輪以便補償齒輪系統中的游隙。這些布置均提高了輸緯器裝置的自鎖定效果,并且是緊湊的。
優選地,提供一種用于通過測量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元件的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的傳感器裝置,和/或提供一種用于通過測量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元件的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的傳感器裝置。
優選地,驅動系統進一步包括用于經由齒輪系統驅動第一小齒輪的驅動部分。由于自鎖定齒輪系統,當不應當使第一小齒輪和指形件運動時,能夠使致動器擺脫任何控制。這對于致動器的使用壽命而言是有利的。
在示例中,致動器能夠與第一小齒輪分開,以允許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手動運動。自鎖定是有利的,并允許提供帶有手動地驅動的驅動部分的驅動系統。
優選地,驅動系統包括由致動器驅動或借助于驅動部分驅動的輪軸,所述輪軸被布置成垂直于中心軸線并沿中心軸線向第一腿部所處的平面偏移。這允許實現緊湊的布置。
在替代方案中,驅動系統包括被驅動成沿與第一小齒輪相對的方向旋轉的第二小齒輪,其中,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設有具有驅動地聯接到第二小齒輪的齒條區段的第二腿部。
根據第四方面,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和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其中,輸緯器裝置包括被布置成用于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實際位置的傳感器裝置,其中,所述傳感器裝置包括用于測量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的第一傳感器系統,且所述傳感器裝置包括用于確定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一參考位置的第二傳感器系統。
在本申請的背景中,“運動元件”被限定為與活動指形件一起運動的元件。在一個示例中,活動指形件本身充當“運動元件”。優選地,運動元件與活動指形件機械地聯接。在本申請的背景中,“測量相對運動”將被解釋為意指確定相對行進距離。通過測量相對于參考位置的相對運動,能夠確定準確的絕對位置。這允許通過使用簡單的第一傳感器系統恰當地測量相對于參考位置的相對運動來非常準確地確定指形件的位置及因此卷繞圓周的長度,其中使用簡單的第二傳感器系統確定所述參考位置。
在示例中,輸緯器裝置進一步包括驅動地聯接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驅動系統,其中,傳感器裝置包括用于測量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的第一傳感器系統,且包括用于確定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一參考位置的第二傳感器系統。
優選地,由第一傳感器系統和/或第二傳感器系統記錄(capture)的驅動系統的運動元件是第一小齒輪,其中,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驅動地聯接到第一小齒輪。
在示例中,第一傳感器系統包括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和/或第一傳感器系統包括帶有至少一個編碼器盤(encoder disc)的旋轉編碼器系統,所述編碼器盤被驅動地聯接以便與輸緯器裝置的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運動元件)一起運動,以便測量所述運動元件的增量運動。
在示例中,第二傳感器系統包括信號源和接收器,其中,所述信號源或者所述接收器安裝在輸緯器裝置的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運動元件)上,且所述信號源和所述接收器中的另一者固定地安裝在基底結構上,并且其中,所述信號源和/或所述接收器被布置成使得當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在其運動路徑內運動時,由接收器接收信號,并且其中,對應于信號的預定值的輸緯器裝置的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運動元件)的位置用作驅動系統的第一參考位置。由此,信號源和/或接收器被布置成使得當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在其運動路徑內運動時,由接收器接收帶有變化的符號的信號,并且其中,對應于信號的零交叉位置的輸緯器裝置的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運動元件)的位置用作驅動系統的第一參考位置。
在示例中,第二傳感器系統包括驅動地聯接以與驅動系統的運動元件一起運動的磁性傳感器系統,和/或第二傳感器系統包括驅動地聯接以與第一小齒輪一起運動的磁性傳感器系統,和/或磁性傳感器系統包括一個霍爾傳感器和至少一個磁體。在示例中,接收器包括一個霍爾傳感器且信號源包括第一磁體,所述第一磁體被布置成使得磁場的方向垂直于第一小齒輪的軸線,和/或接收器包括霍爾傳感器且信號源包括第二磁體,所述第二磁體被布置成使得磁場的方向平行于第一小齒輪的軸線。
這樣的第一傳感器系統和這樣的第二傳感器系統具有簡單的設計且特別適合于在輸緯器裝置中使用。
在示例中,傳感器裝置被進一步布置成用于檢測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二參考位置,其中,由第一傳感器系統針對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行進距離所測量的值用作驅動系統的校準值,和/或第二參考位置對應于針對預先限定的卷繞圓周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
預先限定的卷繞圓周是例如最大卷繞圓周或能夠容易地確定的卷繞圓周。
第四方面進一步包括一種用于確定輸緯器裝置的卷筒的卷繞圓周的方法,所述輸緯器裝置帶有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和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其中,借助于第一傳感器系統測量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其中借助于第二傳感器系統確定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一參考位置,且其中基于所確定的第一參考位置和所測量的相對運動確定活動指形件的實際位置。
在示例中,輸緯器裝置包括驅動地聯接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驅動系統,其中,借助于第一傳感器系統測量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借助于第二傳感器系統確定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一參考位置,且基于所確定的第一參考位置和所測量的相對運動確定活動指形件的實際位置,和/或借助于包括信號源和接收器的第二傳感器系統檢測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進入第一參考位置中的運動,其中,在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運動進入第一參考位置中時,由接收器從信號源接收的信號具有零交叉。
零交叉提供了以下優點:這樣的交叉是非常準確的且使得能夠使用準確度相當低的傳感器系統獲得一個良好地限定的位置。
在示例中,確定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二參考位置,且將由第一傳感器系統針對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行進距離所測量的值儲存為用于驅動系統的校準值。優選地,針對校準,使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對應于預先限定的卷繞圓周的位置中,其中,該位置用作第二參考位置。第二參考位置也能夠被稱為校準位置。
在示例中,在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時,將來自信號源并由接收器接收的預期信號與由接收器接收的實際信號相比較,以監管運動。盡管使用準確度相當低的傳感器系統,但這樣的傳感器系統允許獲得具有近似期望值的信號且允許將該信號應用為用于監管的信號。
優選地,在示例中,在重設輸緯器裝置時,首先使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從實際位置運動到第一參考位置,且接著運動返回期望位置。在示例中,在啟動輸緯器裝置時或在動力故障之后,使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運動到第一參考位置且接著運動返回期望位置。優選地,在每個時刻(特別是在動力故障之后)將輸緯器裝置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具體地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位置儲存在非易失性存儲器中。
根據第五方面,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卷筒,所述卷筒具有用于儲存緯紗的可調節卷繞圓周,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和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進入許多位置中,并且優選地能夠釋放地緊固于所述許多位置中的每一者中,其中,所述卷繞圓周取決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并且其中,控制裝置與輸緯器裝置相關聯以便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實際位置與緯紗的緯線長度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控制裝置允許將期望的緯線長度(換言之,設定的緯線長度)“解譯”為確定卷繞圓周的長度的每個活動指形件的對應位置。不同地,這樣的控制裝置允許將確定卷繞圓周的長度的每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解譯”為緯線長度。
優點在于:能夠以初始設定緯線長度啟動織布機,換言之,緯線長度對于編織而言足夠長但并不過長。在啟動織布機之后,能夠在必要時調節緯線長度。
這進一步允許將基于儲存長度確定的實際緯線長度(屬于活動指形件的實際位置)與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相比較。這允許容易地設定期望緯線長度并針對指形件的實際位置顯示實際緯線長度。
優選地,控制裝置被布置成用于基于待針對緯紗的一個緯線長度儲存在卷筒上的卷繞圈數確定期望的卷繞圓周,和/或控制裝置具有用于手動地設定待儲存在卷筒上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的界面,和/或控制裝置具有用于確定待儲存在卷筒上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的處理單元,和/或控制裝置被進一步配置成用于提供控制信號以便基于期望的緯線長度調節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
在示例中,將三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沿徑向方向相對于輸緯器裝置的中心軸線運動,且每個活動指形件的期望位置被限定為活動指形件到中心軸線的距離。
在示例中,卷筒包括在至少一個可重復固定指形件位置中安裝在基底結構上的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且控制裝置被布置成用于根據該多個可重復固定指形件位置中的實際的一者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期望位置。
在示例中,輸緯器裝置包括用于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的驅動系統,所述驅動系統由控制裝置控制。
優選地,提供一種用于通過測量輸緯器裝置的一個運動元件的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的傳感器裝置,所述傳感器裝置與控制裝置協作;和/或提供用于通過測量驅動系統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的傳感器裝置,所述傳感器裝置與控制裝置協作。
在示例中,輸出裝置與控制裝置相關聯,所述輸出裝置被布置成顯示對應于指形件的實際位置的實際緯線長度以及期望緯線長度。
第五方面進一步包括一種用于設定輸緯器裝置的卷筒的卷繞圓周的方法,所述卷筒包括基底結構和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其中,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安裝在基底結構上以便能夠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進入多個位置中,并且優選地可釋放地緊固在該多個位置中,并且其中,卷繞圓周取決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所述方法包括:確定待儲存于卷筒上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基于所述期望緯線長度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期望位置;以及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
優選地,卷筒包括安裝在基底結構上的許多可重復固定指形件位置中的一者中的至少一個固定指形件,其中確定所述許多可重復固定指形件位置中的實際的一者,且基于待儲存于卷筒上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和所確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限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期望位置。
在示例中,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實際位置且提供反饋信號,所述反饋信號被用于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和/或使用編織因子確定待儲存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所述編織因子是依賴于至少一個編織參數限定的,和/或通過卷繞圓周乘以針對緯線長度的卷繞圈數確定待儲存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和/或期望緯線長度被指定為絕對期望緯線長度或指定為相對期望緯線長度。
根據第六方面,提供一種輸緯器裝置,其包括帶有可調節卷繞圓周的卷筒和無線動力傳輸系統,所述無線動力傳輸系統包括:原邊系統,其包括信號發生器;以及副邊系統,其包括用于驅動致動器的致動器驅動器和次級控制單元(secondary control unit),其中,所述副邊系統被布置成用于橫穿氣隙與原邊系統電感耦合,其中,所述動力傳輸系統被布置成用于借助于信號發生器至少在致動器的操作時間期間生成帶有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匹配的第一頻率的信號,且其中動力傳輸系統被布置成用于橫穿氣隙將第一動力從原邊系統傳輸至用于驅動副邊系統的致動器的致動器驅動器。
使信號的頻率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匹配提供了能夠容易地匹配該信號的頻率而無需調節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特別是在輸緯器裝置的操作期間)的優點。能夠容易地設定由原邊系統生成的信號的頻率,因為在輸緯器裝置的操作期間,操作工能夠良好地通達原邊系統。
優選地,副邊系統包括用于評估接收到的動力的評估裝置,其中,來自所述評估裝置的輸出被用于調諧第一頻率以使第一頻率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匹配。
在示例中,使原邊系統適應于橫穿氣隙選擇性地傳輸用于向用于驅動致動器的致動器驅動器供能的第一動力,或者用于向次級控制單元供能的第二動力。
優選地,在繼之以其間傳輸第二動力的時段(slot)的時段中傳輸第一動力。在時段中(優選地,在短時段中)傳輸用于向致動器驅動器供能的動力提供了能夠避免熱生成的優點。
在示例中,無線動力傳輸系統被布置成用于通過控制信號發生器以生成帶有第二頻率的信號來傳輸用于向控制單元供能的第二動力,其中所述第二頻率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不同。
此外,電感耦合為原邊系統與副邊系統之間的雙向數據通信提供通信鏈路。在示例中,信號發生器包括脈沖寬度調制發生器。在示例中,致動器驅動器是馬達驅動器,例如該馬達驅動器是四象限馬達驅動器。
在示例中,副邊系統包括至少一個次級感應器(secondary inductor)和至少一個次級電容,和/或至少一個次級電容和至少一個次級感應器并聯地布置,和/或副邊系統的次級感應器是提供在盾形絕緣支撐元件上的次級線圈,和/或次級線圈卷繞在支撐元件上使得線圈被卷繞成在第一區段處至少基本上成矩形且在第二區段處至少基本上成三角形,和/或原邊系統的初級感應器是提供在盾形絕緣支撐元件上的初級線圈,和/或初級線圈卷繞在支撐元件上使得線圈被卷繞成在第一區段處成至少基本上矩形且在第二區段處成至少基本上三角形,和/或初級線圈與次級線圈的形狀相等,和/或無線動力傳輸系統被布置成至少部分地靠近卷筒的固定指形件。
第六方面進一步包括一種用于使用動力傳輸系統橫穿輸緯器裝置的氣隙進行無線動力傳輸的方法,所述動力傳輸系統帶有原邊系統,其帶有信號發生器;以及副邊系統,其帶有用于驅動致動器的致動器驅動器和次級控制單元,其中,所述副邊系統被布置成用于橫穿氣隙與原邊系統電感耦合,其中,至少在致動器的操作時間期間,信號發生器生成帶有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匹配的第一頻率的信號,且動力傳輸系統橫穿氣隙將第一動力從原邊系統傳輸到用于驅動副邊系統的致動器的致動器驅動器。
優選地,在副邊系統處,使用評估裝置評估接收到的動力,其中,來自所述評估裝置的輸出被用于調諧第一頻率以使第一頻率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匹配。在示例中,為傳輸用于向次級控制單元供能的動力,來自信號發生器的信號的頻率被調諧到第二頻率,所述第二頻率與副邊系統的諧振頻率不同。
優選地,諧振頻率位于50 kHz與500 kHz之間,且例如為大約160 kHz。
在示例中,在致動器的操作時間期間和/或針對向在副邊系統處提供的至少一個其它作用元件供能,第一動力被傳輸到副邊系統。
附圖描述:
下文將基于不同示意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輸緯器裝置的側視圖;
圖2是圖1的輸緯器裝置的前視圖;
圖3是固定指形件的透視圖;
圖4是圖3的一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5是活動指形件和驅動系統的透視圖;
圖6是圖5的活動指形件的詳細視圖;
圖7是驅動系統的一部分和三個活動指形件的透視圖;
圖8是驅動系統的一部分和三個活動指形件的透視圖;
圖9是圖1的活動指形件的側視圖;
圖10是驅動系統的一部分和一個活動指形件的透視圖;
圖11是圖5的活動指形件的俯視圖;
圖12是沒有致動器的驅動系統的一部分和三個活動指形件的前視圖;
圖13是帶有致動器的驅動系統的一部分和三個活動指形件的前視圖;
圖14是帶有致動器的驅動系統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15是沒有致動器的驅動系統的一部分的透視圖;
圖16示出關于輸緯器裝置的第一小齒輪的位置的第二傳感器系統的信號的路線;
圖17是替代性驅動系統的一部分和一個活動指形件的透視圖;
圖18是替代性驅動系統的一部分的更詳細的透視圖;
圖19是圖12的替代方案的前視圖;
圖20是圖6的替代方案的詳細視圖;
圖21是與圖1的側視圖相似的側視圖;
圖22示出動力傳輸系統的電路;
圖23是圖1的輸緯器裝置的卷筒的基底結構的透視圖;
圖24是圖1的輸緯器裝置的主體的透視圖;
圖25是與圖2相似的前視圖;
圖26是圖25的簡化的前視圖;
圖27是圖26的進一步簡化的前視圖;
圖28示出根據本發明的輸緯器裝置的交互式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在圖1和圖2中,示出輸緯器裝置1,其包括:卷筒2,其用于儲存緯紗10;以及卷繞臂3,其被布置成相對于輸緯器裝置1的中心軸線4旋轉,以便將緯紗10卷繞到卷筒2上。來自筒管(未示出)的緯紗10被卷繞到卷筒2上。卷筒2具有用于儲存緯紗10的可調節卷繞圓周。卷筒2被布置成固定的,且包括:基底結構5;一個固定指形件6,其安裝在基底結構5上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以及三個活動指形件7、8和9,其圍繞卷繞圓周均勻地分布。每個活動指形件7、8、9安裝在基底結構5上,且能夠運動進入多個位置中(具體地,能夠沿相關聯的徑向方向R7、R8或R9相對于中心軸線4運動進入許多位置中)。三個活動指形件7、8、9被相繼地布置以便在兩個相繼的活動指形件之間形成90°的角度(換言之,在活動指形件7與8之間形成90°的角度并且在活動指形件8與9之間形成90°的角度)。每個活動指形件7、8、9能夠關于中心軸線4沿線性運動路徑基本上連續地運動。此外,每個活動指形件7、8、9沿運動路徑可釋放地緊固在期望位置中(換言之,能夠被保持在許多位置中)。固定指形件6和活動指形件7、8、9確定卷筒2的卷繞圓周。換言之,卷繞圓周取決于指形件6、7、8、9的位置。
固定指形件6安裝在固定指形件位置中,換言之,能夠將固定指形件6設定在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在這種情況下,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是可重復的且可設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也能夠被稱為預設的固定指形件位置。固定指形件6布置在磁體銷11前方,以便相對于卷筒2保持緯紗10。由于固定指形件6安裝在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因此針對磁體銷11的簡單布置是可能的。可以設定或調節固定指形件位置,使得卷繞圓周具有相當圓的形狀或卷繞圓周至少并未實質上偏離環形形狀。
如圖2中所示,固定指形件6和三個活動指形件7、8、9形成緯紗10卷繞于其上的非連續卷繞圓周。為改變卷繞圓周,使活動指形件7、8、9中的至少一者相對于中心軸線4移位。倘若所得的卷繞圓周實質上偏離環形形狀,那么可以使固定指形件6運動進入經調節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
對于其中能夠使織物幅寬顯著地改變的織布機(例如,允許織物幅寬變化大于大約500 mm的織布機)而言,將固定指形件6布置在一個固定指形件位置中可以產生實質上偏離環形形狀的卷繞圓周。這樣的形狀可以在輸緯器裝置1的入口處的緯紗10中帶來張力峰值,并且可以導致緯紗斷裂。為避免這種情況,可以將固定指形件6定位在許多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
如圖3和圖4中所示,提供用于固定指形件6的安裝裝置60,以便將固定指形件6夾持在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用于固定指形件6的安裝裝置60包括:夾持元件61;以及導引臂62,其與夾持元件61協作以便實現將固定指形件6夾持在至少一個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例如,三個固定指形件位置A、B或C,或僅一個固定指形件位置A)中。導引臂62活動地(具體地滑動地)安裝在基底結構5上的導引元件63中。導引臂62設有許多溝槽64,所述溝槽能夠被布置成與設在基底結構5上的溝槽65成直線,其中,為了將導引臂62安裝在基底結構5上,提供帶有與溝槽64中的一者和溝槽65接合的突起66的夾持元件61。固定指形件6的定位是例如手動地進行的。如圖4中所示,夾持元件61是帶有突起66的L形,并且能夠借助于螺栓67安裝在基底結構5上。如圖3中所示,固定指形件6安裝在固定指形件位置A中。如果需要,能夠代替地將固定指形件6安裝在固定指形件位置B或C中。
在替代方案中,為了確保將固定指形件6精確定位在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中,導引臂可設有多個突起,所述突起交替地與設在夾持元件上的溝槽協作。其它替代方案是可能的,例如針對每個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使用不同的夾持元件。
固定指形件6和活動指形件7、8、9被布置和成形以便提供具有相當圓的形狀的卷繞圓周(具體地,具有接近環形形狀的形狀的卷繞圓周)。為此,指形件的形狀帶有具體周邊,從而允許獨立于固定指形件6的位置和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用指形件6、7、8、9獲得相當圓的卷繞圓周。如圖3、圖5和圖6中所示,固定指形件6的周邊和活動指形件7、8、9的周邊設有四個面向外的外邊緣30、31、32、33(例如,被設計為肋部的外邊緣30、31、32、33)。在其中緯紗10被卷繞于所述外邊緣30、31、32、33上的區域中,四個外邊緣30、31、32、33平行于中心軸線4延伸。外邊緣30、31、32、33平行于中心軸線4延伸的事實提供了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長度不針對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方向的每個平面改變的優點,使得能夠以高準確度確定所儲存的緯紗的長度(例如,對于卷繞圓周的長度,準確度為大約0.2 mm)。每個指形件包括四個面向外的外邊緣30、31、32、33,優選地兩個側外邊緣30、31布置在相應指形件6到9的橫向側面34、35附近,且兩個中間外邊緣32、33布置在兩個側外邊緣30、31之間。中間外邊緣32、33之間沿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距離小于中間外邊緣32與側外邊緣30之間的距離以及中間外邊緣33與側外邊緣31之間的距離中的每一個。
如圖5和圖6中針對指形件7詳細地示出的,每個外邊緣30、31、32、33包括肋部,所述肋部具有被布置成彼此平行的兩個肋狀部分36、37。所述肋狀部分36、37終止在指形件7的前弧38處,所述前弧38是彎曲的或呈組合的線的形狀。平滑過渡部84設在肋狀部分36、37中的每一者的前端與彎曲的前弧38之間。此外,如圖6中所示,指形件7包括第一腿部50、第二腿部51和連接第一腿部50與第二腿部51的節段52。第一腿部50被布置在第一橫向側面34附近,且第二腿部51被布置在第二橫向側面35附近。這允許以穩定的方式支撐活動指形件7、8、9。節段52包括許多面向外的外邊緣30到33,具體地,外邊緣30到33布置在節段52的外側處,面向緯紗10并與節段52的內側(在所述內側處,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布置在節段52上)相對。布置在固定指形件6上的外邊緣30到33以及布置在活動指形件7、8、9的節段52上的外邊緣30到33限定了緯紗10卷繞于其上有相當圓的卷繞圓周。具體地,外邊緣30、31、32、33被布置成用于使得能夠獨立于活動指形件7、8、9沿其運動路徑的位置實現相當圓的卷繞圓周。在本申請的背景中,運動路徑被限定為在活動指形件7、8、9的極限位置之間(換言之,在活動指形件7、8、9距中心軸線4的最小距離與活動指形件7、8、9距中心軸線4的最大距離之間)延伸的距離。換言之,由于外邊緣30到33的布置,卷繞于卷筒2上的緯紗10獨立于活動指形件7、8、9中的每一者的位置與每個指形件6到9的外邊緣30到33中的每一者接觸。換言之,每個指形件6、7、8、9的外邊緣30、31、32、33被布置成使得在將緯紗10圈繞于卷筒2上的期間,在指形件6、7、8、9的每個位置中,緯紗10總是接觸每個指形件6、7、8、9的所有外邊緣30、31、32、33。由于在卷繞期間緯紗10與每個指形件6、7、8、9的所有外邊緣30、31、32、33接觸,所以能夠以高準確度確定卷繞圓周的長度,因此能夠獲得準確的儲存長度。
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被布置成彼此平行且距離彼此一定距離。這對于活動指形件7、8、9自身的穩定性以及對于指形件7、8、9的定位的穩定性(具體地,對于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而言是有利的。前弧38是節段52的一部分。如圖所示,節段52包括許多平板39,所述平板分別布置在外邊緣30與32之間、外邊緣31與33之間以及外邊緣32與33之間。能夠將指形件8和9設計成與指形件7相似。能夠將固定指形件6的與緯紗10協作的部分設計為與指形件7的對應部分相似。優選地,對于輸緯器裝置1的所有指形件6、7、8和9,與緯紗10接觸的外邊緣30、31、32和33的布置和尺寸是等同的。
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包括用于使每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的驅動系統20。期望位置被限定為相應的活動指形件7、8、9到中心軸線4的距離。如圖8中所示的驅動系統20允許使所有活動指形件7、8、9聯合地運動,換言之,活動指形件7、8、9被布置成用于聯合運動。以此方式,借助于共同的驅動系統20使所有活動指形件7、8、9運動。如將在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的,輸緯器裝置1的驅動系統20被設計成以高準確度設定卷繞圓周。由此,為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提供簡單的機械結構,從而允許可靠地定位活動指形件7、8、9。
如圖7和圖8中所示,驅動系統20被驅動地聯接到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為此,驅動系統20被布置成用于驅動活動指形件7、8和9中的每一者的第一腿部50。驅動系統20包括用于驅動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小齒輪21。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均設有能夠驅動地聯接到第一小齒輪21的齒條區段53。以此方式,每個活動指形件7、8、9均包括第一腿部50,活動指形件7、8、9借助于所述第一腿部50被安裝在基底結構5上,以便能夠沿線性運動路徑運動。如圖8中所示,僅驅動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驅動系統20被布置成用于在小的旋轉角度上以高準確度使第一小齒輪21連續地運動。
活動指形件7、8、9的定位的準確度取決于驅動系統20的特性。具體地,可以發生能夠引起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不確定性的兩種機械現象,即游隙與齒隙。在本申請的背景中,“游隙”被限定為驅動元件與從動元件之間的自由運動的量,其不能夠被控制且不僅取決于可變外部載荷,而且取決于驅動系統20的部件的公差。當懷疑驅動系統20振動時或當外部載荷變化時,除非借助于適當的測量系統限定,否則游隙的量通常是未知的。不同地,在本申請的背景中,“齒隙”被限定為驅動元件與從動元件之間的可控運動的量,其是可控的且因此與“游隙”不同。從動元件與驅動元件之間的可控運動將不由于振動或外部載荷改變,且將僅受到驅動元件的運動的影響。在沒有測量系統的情況下,通過使用適當的控制策略能夠補償齒隙。
輸緯器裝置1設有用于將預載荷直接施加到活動指形件7、8、9以便補償活動指形件7、8、9與驅動系統20之間的游隙的預加載系統54。預加載系統54包括被分配于活動指形件7、8、9的彈簧元件55,所述彈簧元件55作用在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上,且迫使所述活動指形件7、8、9朝向第一小齒輪21運動。預加載系統54進一步設有摩擦元件56,所述摩擦元件56被分配于活動指形件7、8、9(具體地,分配于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借助于由摩擦元件56施加的摩擦,對抗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的摩擦力作用在相應的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上。
當提供用于將預載荷直接施加于活動指形件7、8、9的至少一個預加載系統54時,能夠減小活動指形件7、8、9與驅動系統20之間的游隙,或者能夠將不可控的游隙轉變為齒隙,所述齒隙在無額外測量系統的情況下是可控的。
如圖8中所示,預加載系統54將預載荷直接施加于活動指形件7、8、9。換言之,預載荷經由活動指形件7、8、9而不經由第一小齒輪21被施加于活動指形件7、8、9與第一小齒輪21之間的聯接。由此,確保了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不受到改變外部載荷(例如,由于作用在活動指形件7、8、9上的緯紗張力的改變和/或由于活動指形件7、8、9的振動)的影響。
在未示出的替代方案中,彈簧元件作用在連接第一腿部50與第二腿部51的節段52上,并迫使活動指形件7、8、9沿徑向方向朝向中心軸線4運動。在另一個示例(未示出)中,提供沿腿部的運動方向分別作用在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上的兩個彈簧元件。在又另一個示例(未示出)中,提供沿垂直于運動方向的方向作用在第一腿部和第二腿部上的兩個彈簧元件。當在腿部上提供彈簧元件時,可提供相等數量的彈簧元件,所述彈簧元件被布置成用于避免使活動指形件傾斜的力或扭矩。在另一個替代方案中,預加載系統54僅包括彈簧元件55和摩擦元件56中的一者。
如圖9中所示,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均布置在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第一平面40中。優選地,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二腿部51布置在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第二平面41中。第二平面41被布置在沿中心軸線4距第一平面40一定距離處。換言之,第一平面40相對于中心軸線4向第二平面41偏移。如以虛線所指示的,第一小齒輪21位于第一平面40中。如圖10中能夠看到的,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相對于中心軸線4平行于相關聯的徑向方向R7、R8、R9延伸,在中心軸線4的相對側上延伸,且沿中心軸線4的方向彼此偏移地延伸。第一腿部50的長度和第一腿部50的齒條區段53的長度被選擇為足夠大,以便確保活動指形件7、8、9的長運動路徑,換言之,以便能夠實現在寬的范圍上調節。選擇第一腿部50的長度,使得至少第一腿部50延伸越過中心軸線4。如圖7和圖10中所示,也選擇第二腿部51的長度,使得第二腿部51也延伸越過中心軸線4。優選地,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路徑具有大約為第一小齒輪21的直徑的大小的長度。
當將所有第一腿部50均布置在第一平面40中時,第一小齒輪21(如圖9中以虛線示出)的軸向長度能夠被選擇為小。將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提供在彼此偏移的兩個平面40、41中允許使兩個腿部50、51均帶有足夠的長度,以確保可靠的導引。另外,腿部50、51能夠被布置成沿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方向具有大的距離,由此確保可靠的導引。為此,腿部50、51被布置在活動指形件7、8、9的橫向側34、35附近。
如圖11中所示,提供導引系統68以便導引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所述導引系統68包括第一導引件69,第一腿部50借助于所述第一導引件69沿其長度方向被導引并越過中心軸線4。第一腿部50在一個方向上沿其橫向表面被導引。由此,導引第一腿部50,使得第一腿部50能夠由第一小齒輪21驅動。在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平面40中導引第一腿部50以便避免旋轉。所述導引系統68包括第二導引件70,第二腿部51借助于所述第二導引件70沿其長度方向被導引并越過中心軸線4。第二腿部51在所有方向上沿其橫向表面被導引。第二導引件70具有圓形橫截面,同時第二腿部51具有圓筒形形狀。換言之,第二腿部51具有在第二導引件70的環形孔中被導引的圓筒形區段。僅驅動第一腿部50也提供簡單且成本有效的解決方案。當僅驅動第一腿部50時,能夠由適當的導引系統68避免卡滯。導引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的導引系統68允許避免活動指形件7、8、9相對于第一腿部50及以此方式也相對于第二腿部51的旋轉。
如圖11中所示,導引系統68包括導引件69和70以導引例如活動指形件7的腿部50和51。如圖11中所示的導引系統68還包括旨在導引例如活動指形件9的腿部50和51的另一個第一導引件120和另一個第二導引件121,所述第一導引件120和另一個第二導引件121的形狀與導引件69、70相似。導引件69和70以及導引件120和121以相對于軸線108鏡像對稱的方式布置。
如圖1中所示,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包括控制裝置12,換言之,控制裝置12是輸緯器裝置1的一部分(具體地,控制裝置12是位于輸緯器裝置1內側的單獨單元)。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控制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以便獲得卷筒2的期望卷繞圓周。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被限定為活動指形件7、8、9到中心軸線4的距離。控制裝置12被進一步布置成用于提供控制信號,以便將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調節到相應的期望位置。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根據固定指形件6的許多(在所示的示例中為三個)預先限定的或設定的位置A、B、C中的一者控制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控制驅動系統20,以便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能夠自動地、半自動地或手動地進行,且將在下文更詳細地解釋。
在替代方案中,控制裝置12被分配于輸緯器裝置1。為此,例如,控制裝置12被整合于織布機的中央控制裝置12中。在另一個替代方案中,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與輸緯器裝置1分開,其中,具體地,多個輸緯器裝置1能夠被分配于一個共用的控制裝置12。
一種用于調節輸緯器裝置1的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方法包括:設定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基于所述期望長度確定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以及使每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此外,確定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且基于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和預先限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確定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優選地,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實際位置且提供反饋信號,所述反饋信號用于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例如,使用編織因子設定待儲存的緯紗的期望長度,所述編織因子是依賴于至少一個編織參數限定的,例如取自包括以下各項的集合的編織因子:編織風格、線筒特性、緯紗特性、拉伸裝置的特性和其它插入部件的特性。期望的緯線長度與期望的儲存長度成比例。由卷繞圓周乘以針對一個緯線長度的卷繞圈數限定儲存長度。
能夠由熟練的操作工使用他的經驗和/或使用用于將編織參數映射到所推薦的編織因子的表格來設定和/或確定編織因子。能夠使用打印的表格和/或通過電子器件執行映射。
由此,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使用編織因子來確定待由輸緯器裝置1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換言之,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調節卷筒2的卷繞圓周。卷繞圓周限定所儲存的緯紗的期望長度。能夠由待編織的織物的幅寬和廢邊長度限定期望的緯線長度。為了使廢邊長度最小化,同時仍確保足夠的緯線長度,使用一定的編織因子,其中,基于織物幅寬和最小的所需廢邊長度計算緯線長度。由此,緯線長度與儲存長度成比例,換言之,緯線長度近似等于儲存長度與編織因子相乘。優選地,編織因子的范圍為大約0.9到大約1.1。
這允許通過以下方式設定待由輸緯器裝置1儲存的緯紗10的期望緯線長度和/或期望長度:基于所述緯紗10的期望緯線長度和/或期望儲存長度限定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并且通過使每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
優選地,限定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為此,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基于針對緯紗10的相應緯線長度的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卷繞圈數來確定期望的卷繞圓周。例如,控制裝置12具有用于手動地設定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緯線長度的界面。替代地或額外地,控制裝置12具有用于確定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的處理單元。此外,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基于期望緯線長度調節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例如,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提供控制信號,以便將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調節到期望位置中。例如,該控制信號允許自動地或半自動地使每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在另一個示例中,該控制信號被用于顯示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相應的期望位置,以及被用于手動地使每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在一個示例中,通過對第一小齒輪21(例如,借助于艾倫內六角扳手(Allen key)或螺絲刀)施加扭矩來手動地進行調節。
使用輸緯器裝置1,操作工可能設定緯紗10的期望緯線長度,且借助于控制裝置12確定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從而允許儲存一定長度的緯紗,以便獲得盡可能接近期望緯線長度的緯線長度。另外,提供用于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的控制信號。例如,將控制信號發送到輸出裝置13(在圖1、圖14和圖22中示出),且操作工根據光學地和/或聲學地在輸出裝置13上提供的信號手動地調節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在其它示例中,致動器14輔助操作工調節位置。下文將更詳細地解釋致動器14。輸出裝置13是例如由織布機的控制單元12控制的顯示器。
優選地,提供至少一個驅動系統20,以便根據控制信號使每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例如,借助于有線或無線通信鏈路,驅動系統20與控制裝置12直接通信。在替代方案中,由控制裝置12生成控制信號,且經由數據網絡將控制信號傳送到卷筒2的驅動系統20。
使用數據網絡使得能夠確定具有等同設計的多個卷筒的共用設定,并且隨后調節所述卷筒中的每一者的卷繞圓周。例如,借助于實驗確定和優化待儲存的緯紗的期望緯線長度,其中,基于優化的期望緯線長度設定針對每一個卷筒或許多卷筒的卷繞圓周。
出于該目的,自動地、半自動地或手動地進行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針對相同或不同織布機上的許多卷筒2,可以反復地進行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的步驟。為此,可以將來自與一個織布機相關聯的控制裝置12的數據傳送到與另一個織布機相關聯的控制裝置12(例如,經由USB輸出設備)。
例如,確定實際固定指形件位置,且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基于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和實際固定指形件位置。
如上文所解釋的,倘若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不能夠達到或導致卷繞表面過多地偏離環形形狀,那么額外地提供用于輔助將固定指形件6設定于許多可重復固定指形件位置中的另一個中的控制信號。這樣的控制信號可以輔助操作工手動地調節固定指形件6的位置,例如,控制信號被發送到輸出裝置13且操作工根據光學地和/或聲學地在輸出裝置13上提供的信號手動地調節固定指形件6的位置。
在替代方案中,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和/或固定指形件6的實際位置且提供反饋信號,所述反饋信號用于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然后,基于反饋信號手動地、半自動地或自動地進行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能夠將反饋信號顯示在輸出裝置13上。
如圖12到圖13中更詳細地示出的,驅動系統20包括第一小齒輪21,其中,每個活動指形件7、8、9的至少第一腿部50均設有驅動地聯接到第一小齒輪21的齒條區段53,并且其中,驅動系統20(具體地驅動系統20的齒輪系統23)自鎖定以便在編織期間(具體地當驅動系統20經受織布機的振動時)以及在空閑時間中將第一小齒輪21緊固在恰當位置中。如關于圖8所描述的,例如,提供至少一個預加載系統54(且優選地,三個預加載系統54)以便將預載荷施加于活動指形件7、8、9,從而補償活動指形件7、8、9與驅動系統20(具體地驅動系統20的第一小齒輪21)之間的游隙。
如圖12到圖14中所示,驅動系統20包括用于驅動第一小齒輪21的齒輪系統23。齒輪系統23包括蝸桿傳動件24和減速齒輪裝置25。蝸桿傳動件24包括與蝸桿27協作的蝸輪26。齒輪系統23的蝸桿傳動件24是自鎖定的。減速齒輪裝置25包括與第一小齒輪21協作的齒輪28。如圖14中更詳細地示出的,蝸輪26和齒輪28布置成能夠圍繞輪軸29旋轉的單件工件19,且借助于彈簧17被朝向第一小齒輪21迫動。工件19對于獲得緊湊布置而言是有利的,并且允許將蝸桿27的輪軸15布置在沿中心軸線4的方向距第一小齒輪21一定距離處。蝸桿27被布置在包括驅動部分16的輪軸15上,所述驅動部分16能夠與工具(例如,艾倫內六角扳手或螺絲刀)協作,從而使得能夠經由齒輪系統23使蝸桿27轉動并以此方式也使第一小齒輪21轉動。這允許手動地調節卷繞圓周。優選地,齒輪系統23的至少齒輪28被預加載且漸縮,以便補償齒輪系統23中的游隙。在替代方案中,提供帶有與第一小齒輪21的齒協作的直齒的齒輪28。
如圖13和圖14中所示,驅動系統20包括齒輪系統23和用于驅動第一小齒輪21的致動器21,所述致動器14優選地能夠與齒輪系統23分開。在正常使用中,致動器14經由齒輪系統23驅動第一小齒輪21。優選地,提供DC馬達或步進馬達作為致動器14。致動器14允許經由驅動系統20來半自動或自動地調節卷繞圓周。優選地,致動器14能夠與齒輪系統23分離,以便當需要時進行手動調節(例如,針對維修作業)。為此,提供可釋放部分18以將輪軸15與致動器14分開。致動器14被布置成與驅動部分16成直線,但相對于蝸桿27與驅動部分16相對,如圖14中所示。由致動器14或借助于驅動部分16驅動的輪軸15布置在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平面中,所述平面沿中心軸線4向平面40和41偏移。這允許用工具布置致動器14和/或到達驅動部分16。在這個示例中,由控制裝置12控制致動器14以便調節卷筒2的卷繞圓周。
例如,齒輪系統23包括自鎖定蝸桿傳動件24。這允許致動器14與齒輪系統23分離,同時在不需要任何額外器件來將第一小齒輪21緊固在所到達的位置中的情況下,維持將第一小齒輪21保持在所到達的位置中。盡管如此,能夠提供額外的緊固元件。這對于在空閑時間中緊固第一小齒輪21而言也是有利的。
另外,驅動系統20優選地包括布置在與致動器14相關聯的一體式齒輪箱22與第一小齒輪21之間的齒輪系統23,所述齒輪系統帶有至少五十分之一的減速比。為此,齒輪系統23例如包括布置在蝸桿傳動件24與第一小齒輪21之間的齒輪28,且齒輪28與第一小齒輪21之間的減速比為大約十分之一。這允許在小的旋轉角度上(例如,允許以大約0.2 mm的準確度獲得卷繞圓周的長度的旋轉角度)以高準確度連續地驅動第一小齒輪21。如圖13和圖14中所示,提供預加載的齒輪28,例如使用彈簧17,所述彈簧用力F迫使包括蝸輪26和齒輪28的工件19朝向第一小齒輪21運動。布置預加載的齒輪28以便補償齒輪系統23中的游隙。齒輪28進一步提高了自鎖定效應。通過提供預加載的齒輪28,避免了游隙的引入。為此,齒輪28設有與第一小齒輪21的齒接合的錐齒,且迫使齒輪28沿軸向方向朝向第一小齒輪21的齒(例如,通過由彈簧17施加的力)運動。通過使齒輪28沿輪軸29的方向克服彈簧17的力移動,齒輪28能夠與第一小齒輪21分開并以此方式也使致動器14能夠與第一小齒輪21分開,從而允許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獨立運動或自由運動。
例如,致動器14驅動帶有至少一百分之一的減速比的一體式齒輪箱22。這允許以推薦速度操作致動器14,特別是在DC馬達的情況下。另一方面,在從驅動系統20的齒輪系統23移除帶有一體式齒輪箱22的致動器14(如圖12中所示)之后,仍存在的齒輪系統23的減速比允許通過經由驅動部分16使第一小齒輪21旋轉來手動調節活動指形件7、8、9。
如上文所描述的,借助于驅動系統20,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其中,所述運動是自動地、半自動地或手動地進行的。例如,提供控制裝置12。在示例中,控制裝置12輔助操作工進行手動調節,例如,將控制信號發送到輸出裝置13且操作工根據光學地和/或聲學地在輸出裝置13上提供的信號手動地調節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使得獲得手動調節。在其它示例中,由發送到輸出裝置13的控制裝置12的信號輔助操作工調節位置,且由此由致動器14進一步輔助操作工,使得獲得半自動調節。優選地,控制裝置12控制驅動系統20以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使得獲得自動調節。例如,提供前饋控制裝置12。
如其中在圖14中所示的,提供傳感器裝置42以便通過測量輸緯器裝置1的一個元件的位置(具體地,通過測量驅動系統20的至少一個元件的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傳感器裝置42與控制裝置12協作。輸緯器裝置1的傳感器裝置42適應于確定活動指形件7、8、9的實際位置。為此,在示例中,提供傳感器裝置(未示出),例如固定地布置在基底結構5上的近程式傳感器裝置,以便通過測量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自身的位置來確定所述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然而,如圖14和圖15中所示,在為此所示的示例中,提供傳感器裝置42,以便確定驅動系統20的至少一個元件的位置。當確定位置時,能夠使用實際位置作為控制裝置12中的反饋信號。在替代方案中,通過顯示活動指形件的期望位置與實際位置兩者輔助操作工進行手動調節。通常,傳感器裝置可以被布置成用于測量驅動系統20的任何元件的位置,其中,根據驅動系統20的特性計算活動指形件的位置。例如,將傳感器裝置提供在蝸桿傳動件24處。這個位置允許傳感器裝置的容易的一體化。優選地,然而,傳感器被布置成盡可能接近活動指形件7、8、9,以便確保測量到的信號不由于驅動系統20中的游隙而退化。考慮到設計約束,所示示例的傳感器裝置42被布置成測量第一小齒輪21的旋轉。倘若活動指形件7、8、9與第一小齒輪21之間的游隙得以避免或至少減到最小(例如,借助于圖8中所示的預加載系統54),則測量第一小齒輪21的旋轉允許可靠地確定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由于第一小齒輪21的大小和相關聯的低旋轉速度,根據本發明,提供傳感器裝置42從而以高分辨率和足夠的準確度檢測第一小齒輪21的運動。
如圖14中所示,優選地,為了以足夠的準確度確定第一小齒輪21的位置,傳感器裝置42包括第一傳感器系統43和第二傳感器系統44。第一傳感器系統43適應于測量輸緯器裝置的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具體地,用于測量驅動系統20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且在所示的示例中,用于測量驅動系統20的第一小齒輪21的相對運動(具體地,第一小齒輪21的增量運動)。第二傳感器系統44適應于確定輸緯器裝置1的運動元件的至少第一參考位置,具體地,用于確定驅動系統20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至少第一參考位置,更具體地用于檢測驅動系統20的第一小齒輪21的第一參考位置。由于第一小齒輪21的布置,第一小齒輪21特別適合于充當輸緯器裝置1的驅動系統20的被記錄的運動元件,換言之,測量運動元件的相對運動和/或確定運動元件的參考位置。
第一傳感器系統43包括旋轉編碼器系統77,具體地,提供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以便測量第一小齒輪21沿每個方向的相對運動。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能夠是機械編碼器系統。優選地,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是光學編碼器系統。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能夠直接安裝于第一小齒輪21,其中,作為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的一部分的編碼器盤45布置在第一小齒輪21上且與用于測量第一小齒輪21的旋轉運動的傳感器46協作。然而,由于第一小齒輪21的大小和相關聯的低旋轉速度,當編碼器盤45布置在第一小齒輪21上時,不容易以高分辨率和足夠的準確度檢測第一小齒輪21的運動。因此,優選地,為第一傳感器系統43提供額外的齒輪。所述額外齒輪能夠被預加載以避免游隙。優選地,傳感器系統43包括旋轉編碼器系統77,所述旋轉編碼器系統帶有驅動地聯接以便與第一小齒輪21一起運動的至少一個編碼器盤45;以及相關聯的傳感器46。第一傳感器系統43是適應于允許不僅測量相對運動而且也測量相對運動的方向(換言之,允許計數加和減)的類型。
例如,提供旋轉編碼器系統77,其包括:編碼器盤45,其驅動地聯接以便與第一小齒輪21一起運動;以及傳感器46,其與編碼器盤45協作以便經由編碼器盤45測量第一小齒輪21的增量式旋轉運動。由第一傳感器系統43測量到的值是編碼器計數的所得的數字。由第一小齒輪21經由額外齒輪系統47驅動編碼器盤45。所述額外齒輪系統47包括提供在第一小齒輪21上(例如,在安裝在第一小齒輪21上的橫向壁上,所述橫向壁被布置成垂直于中心軸線4)的齒輪齒48。所述額外齒輪系統47進一步包括與編碼器盤45一起旋轉并與齒輪齒48協作的齒輪49。齒輪49是小齒輪。編碼器盤45布置在齒輪49的輪軸85上。額外齒輪系統47例如被預加載以避免游隙。傳感器46被布置成由于編碼器盤45相對于傳感器46的旋轉和旋轉方向而生成信號和/或脈沖。傳感器46能夠是與編碼器盤45的元件協作以便檢測編碼器盤45的旋轉和旋轉方向的光學叉式傳感器。用這樣的設計,可能例如當使活動指形件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時,生成大于大約200個的脈沖。這允許以足夠的分辨率和高的準確度確定第一小齒輪21以及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脈沖數量取決于齒輪齒48與齒輪49之間的減速比和編碼器盤45的設計。
根據替代方案(未示出),將第一傳感器系統43聯接到第一小齒輪21的額外齒輪系統47包括具有許多齒輪的齒輪箱,其中,例如齒輪齒被布置在第一小齒輪21的內直徑處。該齒輪箱可包括與第一小齒輪21的內直徑處的齒嚙合的第一額外小齒輪。該齒輪箱可進一步包括第二額外齒輪,所述第二額外齒輪大于第一齒輪且布置在與第一齒輪相同的輪軸上。該第二額外齒輪驅動第三額外齒輪,所述第三額外齒輪小于第二齒輪且與編碼器盤一起旋轉。用這樣的設計,可能例如當使活動指形件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運動時,生成大于大約300個的脈沖。
如圖14和圖15中所示,傳感器裝置42進一步包括第二傳感器系統44。例如,第二傳感器系統44包括驅動地聯接以便與第一小齒輪21一起運動的磁性傳感器系統。例如,第二傳感器系統44包括至少一個霍爾傳感器和至少一個磁體。例如,用于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參考位置(具體地,第一小齒輪21的參考位置)的第二傳感器系統44包括信號源57和接收器58,其中,信號源57和接收器58中的一者安裝在驅動系統20的運動元件上(例如,在第一小齒輪21上),且信號源57和接收器58中的另一者固定地安裝在基底結構5(在圖1中示出)上,具體地在被固定到基底結構5的支撐件59上。例如,信號源57包括至少一個磁體,同時接收器58包括至少一個磁體傳感器(諸如,霍爾傳感器)。優選地,信號源57和/或接收器58被布置成使得當使活動指形件7、8、9在其運動路徑內運動時,由接收器58接收信號,且對應于信號的預定值的驅動系統20的運動元件的位置用作驅動系統20的第一參考位置。例如,當驅動第一小齒輪21或使其旋轉以便在運動路徑內驅動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或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時,由接收器58接收帶有變化的符號或變化的極性的信號,并且其中,對應于所述信號的零交叉的驅動系統20的運動元件的位置或者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用作驅動系統20的第一參考位置,具體地,第一小齒輪21的第一參考位置。
如圖15中所示,第二傳感器系統44包括磁性傳感器系統,其中,信號源57包括驅動地聯接以便與驅動系統20的運動元件(諸如,第一小齒輪21)一起運動的兩個磁體71和72,同時接收器58包括安裝在支撐件59上的一個霍爾傳感器73。這樣的磁性傳感器系統的使用允許如圖16中所示借助于接收器58獲得信號75,其中,如下文更詳細地解釋的,能夠確定零交叉點76。此外,示出了對應于其中能夠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的最大位置的值74。
例如,定量地評估由第二傳感器系統44的霍爾傳感器73感測到的模擬信號,以便確定活動指形件在運動路徑的整個長度上的位置。例如,傳感器裝置42進一步包括用于測量活動指形件相對于第一參考位置的位置的第一傳感器系統43。
如圖14中所示,第二傳感器系統44的接收器58包括霍爾傳感器73,且第二傳感器系統44的信號源57包括第一磁體71,所述第一磁體71被布置成使得垂直于第一小齒輪21的軸線(具體地,垂直于輸緯器裝置1的中心軸線4,優選地至少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小齒輪21的切線方向)引導磁場。使用霍爾效應的傳感器裝置在設計上是簡單的,且即使在諸如在織布廠中普遍的條件(其中傳感器裝置42可暴露于編織粉塵、振動和噪音)下也非常可靠。當布置第一磁體71并且使得至少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小齒輪21的切線方向引導磁場時,感測到的信號至少基本上相對于零交叉點76是點對稱的,如圖16中所示。為了提供更顯著的模擬傳感器信號,信號源57進一步包括第二磁體72,所述第二磁體72被布置成使得平行于第一小齒輪21的軸線(具體地,平行于輸緯器裝置1的中心軸線4)引導磁場。
在圖16中,關于輸緯器裝置1的運動元件的位置P示出信號75,所述信號由包括兩個磁體71和72的信號源57引起并借助于接收器58獲得。用如圖16中所示的信號75,能夠非常可靠地檢測零交叉點76,且能夠在定位中以高準確度確定相應的第一參考位置。當到達第一參考位置時,在第二傳感器系統44中使用的軟件能夠與驅動系統20的硬件對齊或鏈接到所述硬件。在該對齊之后,在第一傳感器系統43的輔助下,能夠以高準確度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且能夠非常準確地且重復地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任何期望位置中以便調節卷繞圓周。
尋找第一參考位置(在該位置中鏈接軟件與硬件)并隨后使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限定的參考位置(也稱為“歸位”位置)中的程序被稱為“歸位”程序。當首次啟動傳感器裝置42和/或驅動系統20時,能夠執行“歸位”程序。倘若有理由相信由傳感器裝置42確定的位置不對應于真實世界,那么也能夠執行“歸位”程序。
對于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位置的手動調節,借助于傳感器裝置42確定的實際位置被光學地和/或聲學地提供到進行手動調節的操作工,以便支持操作工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在替代方案中,致動器14輔助操作工調節位置,同時借助于傳感器裝置42確定的實際位置被光學地和/或聲學地提供給操作工,以便半自動地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優選地,驅動系統20包括致動器14,所述致動器14由控制裝置12控制以便自動地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
例如,傳感器裝置42進一步適應于檢測驅動系統20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第二參考位置,其中,由第一傳感器系統43針對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行進距離測量的值用作驅動系統20的校準值(具體地,作為驅動系統20的校準值被儲存)。例如,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一參考位置與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編碼器計數的差異用作驅動系統20的校準值。該編碼器計數差異確定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行進距離。校準值被儲存在緯紗饋輸裝置1的非易失性存儲器(例如,驅動系統20的控制裝置12的非易失性存儲器)中。針對預先限定的卷繞圓周的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對應于第二參考位置。優選地,對應于最大期望卷繞圓周的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用作第二參考位置。
由于所有活動指形件7、8、9到中心軸線4的距離均是相同的,且固定指形件6的位置是已知的,因此活動指形件7與9之間的包絡距離D(如圖13中所示)與卷繞圓周的長度相關,換言之,能夠基于包絡距離D計算卷繞圓周的長度。出于該目的,能夠使用具有以預先限定的距離平行地布置的腿部的卡規(caliber)將指形件7和9設定在期望的包絡距離D中,以便獲得與期望的包絡距離D相關聯的預先限定的卷繞圓周。指形件7、8、9的對應位置能夠用作與預先限定的卷繞圓周相關聯的第二參考位置。
在替代方案中,驅動系統20被布置成在驅動第一小齒輪21時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且將信號源57的由接收器58接收的預期信號與由接收器58接收的實際信號相比較以便監管運動。即使當使用如圖所示的更不準確的第二傳感器系統44時,也可能借助于第二傳感器系統44獲得具有近似預期值且能夠作為用于監管的信號使用的信號。換言之,模擬信號源57的實際信號被用作安全特征以便驗證例如在如借助于旋轉編碼器系統77測量的假設位置處是否由模擬信號源57生成對應信號(具體地,由接收器58測量)。具體地,能夠驗證是否在其中根據傳感器裝置42到達第一參考位置的位置處檢測到零交叉。如果值不匹配,那么傳感器裝置42能夠將警告或發起歸位程序以便重新調節傳感器裝置42的請求發送到織布機的控制裝置12。
在替代方案中,提供傳感器裝置以便通過直接測量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這樣的傳感器裝置需要相當準確以便獲得如傳感器裝置42那樣的準確度,其中如圖所示的傳感器裝置42帶有第一傳感器系統43和第二傳感器系統44。
此外,提供一種用于確定和/或改變用于在輸緯器裝置1中儲存緯紗10的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接收器58的信號75的零交叉位置76確定為第一參考位置;以及使第一小齒輪21運動進入第一參考位置中,以便使傳感器裝置42與驅動系統20對齊。
換言之,提供一種方法,其中,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以便基于來自信號源57的信號尋找第一參考位置。優選地,驅動系統20包括致動器14,以便基于一些啟發式規則驅動第一小齒輪21,以遵循用于尋找第一參考位置的某一程序。在找到第一參考位置之后,使傳感器裝置42與真實世界對齊。在替代方案中,將如在所描述的方法中識別的第一參考位置與預期參考位置相比較,且在不相符的情況下,重復如上所描述的方法,這允許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到限定的歸位位置。
例如,傳感器裝置42進一步包括用于測量第一小齒輪21的相對運動的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一參考位置與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的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編碼器位置的差異作為驅動系統20的校準值。能夠限定第二參考位置,例如,其中能夠使活動指形件7、8、9運動的最大位置。借助于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測量第一小齒輪21的相對運動并以此方式測量活動指形件7、8、9的相對運動。基于第一參考位置與第二參考位置之間的編碼器位置的差異,且基于當第一小齒輪21定位在第二參考位置中時卷筒2的已知卷繞圓周,能夠確定當第一小齒輪21定位在第一參考位置中時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確切長度。
在替代方案中,提供校準程序,其中,針對校準,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對應于最大期望卷繞圓周的位置中,其中,所述位置用作第二參考位置。能夠通過圍繞由固定指形件6和活動指形件7、8、9確定的卷繞圓周布置圓圈形校準元件(未示出)來測量或確定該期望卷繞圓周。該圈形校準元件具有已知的圓周長度且適合于圍繞卷繞圓周布置,以便提供校準長度。否則,為此能夠使用測量設備以確切地測量卷繞圓周的長度。優選地,測量當使活動指形件從第一參考位置運動進入第二參考位置中時旋轉編碼器系統77的編碼器計數的數字,并將所述數字儲存在非易失性存儲器中。該值被用于在后續運動中與關于活動指形件的相對運動的編碼器計數的數字相比較。優選地,僅當由獲得授權的人初始化輸緯器裝置1時才進行校準程序。當然,也可能不時地進行校準程序。
例如,在驅動第一小齒輪21以使活動指形件運動進入期望位置中時,將信號源57的期望信號與用于監管運動的實際信號相比較。所述比較被用作用于識別活動指形件何時到達其極限位置的安全特征。例如,第二傳感器系統44被布置成使得如果活動指形件的位置(如由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所識別的)位于或接近運動路徑的最大位置,那么所使用的霍爾傳感器73的信號應當為負,且如果活動指形件的位置(如由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所識別的)位于或接近運動路徑的最小位置,那么霍爾傳感器73的信號應當為正。倘若第二傳感器系統44還包括第二磁體72,于是能夠作好額外準備使得如果活動指形件的位置(如由增量式旋轉編碼器系統77所識別的)位于或接近最小位置,則霍爾傳感器73的信號應當為正且高于由第一磁體71引起的信號的峰值。在不相符的情況下,可以提供警告信號和/或可以使運動停止。替代地或另外地,控制致動器14以當接近極端位置時從全速切換到逐步運動。由此,避免活動指形件以全速駛入沖程位置的機械端部內和/或任一齒輪以全扭矩駛入沖程位置的機械端部內,從而潛在地破壞機械的風險(倘若出于某些原因系統不同步)。
在替代方案中,能夠提供僅基于第二傳感器系統44的原理的傳感器裝置。盡管如此,為了獲得足夠的準確度,仍將提供能夠以足夠的準確度確定指形件的每個位置的相當復雜和昂貴的裝置。僅針對一個角度準確地確定值的傳感器裝置42(其帶有增量式編碼器77和被分配于磁體71的霍爾傳感器73)更為簡單和廉價。
基于在第二參考位置中卷筒2的已知卷繞圓周和當在第二參考位置與第一參考位置之間運動時第一小齒輪21的旋轉角度,考慮固定指形件6的位置和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以及考慮輸緯器裝置1的幾何值能夠容易地計算卷繞圓周。以此方式,能夠針對第一小齒輪21的實際位置容易地確定卷筒2的卷繞圓周。為此,控制裝置12被布置成用于針對第一小齒輪21的任何位置來確定卷繞圓周。而且,控制裝置12允許基于實際固定指形件位置確定待由輸緯器1儲存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
例如,傳感器裝置42被用于確定第一小齒輪21的實際位置并以此方式也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實際位置。這允許當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時生成待用于控制裝置12中的反饋信號。在一個示例中,提供反饋信號以輔助操作工進行手動調節或半自動調節。在其它示例中,使用反饋信號控制自動化調節。
替代圖1到圖16中所示的驅動系統20,提供如圖17和圖18中所示的用于驅動活動指形件的腿部50與51兩者的驅動系統20。當驅動腿部50與51兩者時,避免由于作用于拖曳第二腿部51上的摩擦力等等造成卡滯的風險。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布置在中心軸線4的相對側上。因此,需要第二小齒輪79以便驅動第二腿部51,所述第二小齒輪79沿與第一小齒輪21相對的方向旋轉。活動指形件7的兩個腿部50和51分別設有齒條區段53和78,其分別驅動地聯接到第一小齒輪21和第二小齒輪79。第一小齒輪21和第二小齒輪79被布置成沿中心軸線4的方向偏移,以便分別與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接合。為了確保第一小齒輪21與第二小齒輪79之間的良好同步,由行星齒輪80驅動地聯接第一小齒輪21和第二小齒輪79,并且輪軸81布置在小齒輪21與79之間,如圖18中所示。也能夠針對活動指形件8和9提供圖17和圖18中所示的替代方案。在替代方案中,第一小齒輪21和第二小齒輪79各自由相關聯的馬達獨立地驅動,其中,借助于控制裝置12使兩個馬達同步。
在圖8中所示的預加載系統54的替代方案中,為了避免第一小齒輪21與活動指形件7、8、9的區段齒條53之間的游隙,如圖19中所示,能夠提供沿一個方向迫動第一小齒輪21的彈簧82。彈簧82迫動第一小齒輪21的方向優選地與由緯紗施加在活動指形件7、8、9上的力相同。
在另一替代方案中,為了避免第一小齒輪21與活動指形件7、8、9的區段齒條53之間的游隙,由第一腿部50和第二腿部51獲得預加載系統54,其中,第一腿部50與第二腿部51之間的距離朝向第一腿部50的端部(在所述端部處第一腿部50與第一小齒輪21接觸)變得更小。如圖20中所示,至少第一腿部50的端部和第二腿部51的端部相對于彼此彎折或傾斜,具體地,第一腿部50被布置成相對于第二腿部51成小角度,換言之,第一腿部50與第二腿部51彼此不平行。由于此,在使用時,當在筆直的第二導引件70中導引第二腿部51時,第一腿部50總是用力壓抵第一小齒輪21。該力由彈簧力(主要由節段52形成)引起。
輸緯器裝置1特別適合于進行一種用于調節輸緯器裝置1的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確定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基于所述期望長度限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以及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
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特別適合于進行一種方法,其中,確定固定指形件6的實際預設的指形件位置,且基于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和所確定的固定指形件位置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期望位置。輸緯器裝置1還特別適合于進行一種方法,其中,確定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的實際位置且提供反饋信號,所述反饋信號被用于使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7、8、9運動進入相應的期望位置中。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特別適合于進行一種方法,其中,使用編織因子確定待儲存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所述編織因子是根據至少一個編織參數限定的。
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特別適合于進行一種方法,其中基于卷繞圓周乘以針對一個緯線長度的卷繞圈數確定緯紗10的期望緯線長度。如上文所解釋的,期望緯線長度與待儲存的緯紗10的期望長度成比例,所述期望長度被限定為卷繞圓周乘以針對一個緯線長度的卷繞圈數。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特別適合于進行一種方法,其中,期望緯線長度被規定為絕對期望緯線長度或相對期望緯線長度。絕對期望緯線長度與編織寬度有關。緯線長度的期望差異被稱為相對期望緯線長度。相對期望緯線長度可與用于編織的實際緯線長度有關,其中,相對期望緯線長度被確定為相對于實際緯線長度的長度差異,換言之,小于或大于實際緯線長度的長度差異。
在每個時刻,將驅動系統20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的位置(具體地,第一小齒輪21的位置和/或活動指形件7、8、9的位置)儲存在非易失性存儲器中。當在動力故障之后啟動輸緯器裝置1時,這特別重要,因為那時卷繞圓周的長度仍是已知的。
在示例中,可能重設輸緯器裝置1,其中,使輸緯器裝置1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諸如驅動系統20的第一小齒輪21)首先從實際位置運動到第一參考位置且接著運動返回期望位置。以此方式,保證活動指形件7、8、9處于其如由控制裝置12已知的實際位置中。優選地在啟動輸緯器裝置1時或在發生動力故障之后進行重設,其中,使輸緯器裝置1的至少一個運動元件運動到第一參考位置且接著運動返回期望位置。
優選地,提供一種用于與輸緯器裝置1一起使用的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從而允許橫穿近似15 mm的氣隙83實現至少一瓦特,優選地近似兩瓦特的傳輸,其中,卷繞臂3沿氣隙83運動。以此方式,提供包括帶有可調節卷繞圓周的卷筒2和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的輸緯器裝置1。動力傳輸系統90也能夠被稱為能量傳送系統。
在圖21到圖24中,示出用于與紡織機械(諸如,織布機,特別是噴氣織布機)的輸緯器裝置1一起使用的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輸緯器裝置1的動力傳輸系統90被布置成用于借助于信號發生器92至少在致動器14的操作時間期間生成帶有與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匹配的頻率的信號。動力傳輸系統90被進一步布置成用于橫穿氣隙83將第一動力從原邊系統91傳輸到致動器驅動器96以便驅動副邊系統95的致動器14。為此,輸緯器裝置1的動力傳輸系統90包括帶有生成信號(也被稱為載波)的信號發生器92的原邊系統91。原邊系統91優選地也與初級控制單元93(也稱為原邊控制單元)協作。初級控制單元93例如被設計為集成電路。動力傳輸系統90進一步包括副邊系統95,所述副邊系統95帶有致動器驅動器96(具體地,馬達驅動器)和次級控制單元97(也稱為副邊控制單元)。次級控制單元97(例如)被設計為集成電路。副邊系統95被布置成用于橫穿氣隙83與原邊系統91形成電感耦合部100。動力傳輸系統90被布置成用于適應于原邊系統91與副邊系統95中的任一者或兩者,以橫穿氣隙83將第一動力或第二動力從原邊系統91選擇性地傳輸(具體地,無線傳輸)到副邊系統95,其中所述第一動力是用于向致動器驅動器96供能的高動力,所述第二動力是用于向次級控制單元97供能的低動力。優選地,僅原邊系統91適應于橫穿氣隙83選擇性地傳輸用于向致動器驅動器96供能的高動力或用于向次級控制單元97供能的低動力。例如,次級控制單元97包括用于儲存校準值、指形件6、7、8或9的位置、第一小齒輪21的位置和其它相關值的非易失性存儲器。在本申請的背景中,致動器14的操作時間意指當致動器14被驅動時的時間。
當被提供于如上文所提及的輸緯器裝置1中時,具體地對于控制緯紗的緯線長度和/或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10的長度而言,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是特別有利的。致動器驅動器96適應于至少驅動致動器14(在圖13中示出)。將經由動力傳輸系統90驅動該致動器14。如上文所解釋的,致動器14包括馬達。例如,致動器驅動器96是四象限致動器驅動器。例如,致動器驅動器96進一步包括用于向致動器14提供DC電流的整流器。
如圖22的電路中所示,至少針對橫穿氣隙83傳輸用于驅動致動器14的高動力,提供用于以第一頻率傳輸高動力的電感耦合部100,所述第一頻率至少近似對應于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其中,副邊系統95包括至少一個次級感應器101(例如,次級線圈)和至少一個次級電容102。優選地,該至少一個電容102和至少一個次級感應器101并聯地布置。原邊系統91包括初級感應器103(例如,初級線圈),且例如也包括與初級感應器103串聯布置的初級電容104。優選地,初級感應器103與初級電容104之間布置有額外的感應器105,借助于額外的控制單元107能夠調節該額外感應器的電感。如圖22中所示,經由輸緯器裝置1的控制裝置12控制額外控制單元107,以便使原邊系統91的諧振頻率適應于(具體地,匹配)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輸出裝置13與控制裝置12相關聯,且輸入裝置122與控制裝置12相關聯。如圖22中所示,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不能夠被設定且主要由次級感應器101和次級電容102的特性確定。術語“初級”和“次級”僅用于區分不同元件且在本申請的背景中不具有其它含義。諧振頻率可以在50 kHz與500 kHz之間,且例如為大約160 kHz。
例如,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被布置成用于調諧來自信號發生器92的載波的頻率,其中對于傳輸用于驅動致動器驅動器96的高動力,來自信號發生器92的載波的頻率被調諧到第一頻率,所述第一頻率至少近似對應于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且對于傳輸用于向次級控制單元97供能的低動力,動力信號的頻率被調諧到第二頻率,所述第二頻率與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不同且與第一諧振頻率不同。
優選地,副邊系統95包括用于評估在副邊系統95處從原邊系統91接收的動力的評估裝置98。借助于額外的通信鏈路或經由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來自評估裝置98的輸出被返回額外控制單元107,且所述輸出被用于調諧第一頻率以使第一頻率與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匹配。
例如,控制信號發生器92以便生成帶有某一頻率的信號,例如有利于減少動力損耗的正弦形動力信號。通過將由信號發生器92生成的載波的頻率調諧到第一頻率,不再需要關于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的先驗知識。除調諧來自信號發生器92的載波的頻率之外,也可以調節原邊系統91的諧振頻率。因此,能夠補償由于公差等引起的具體副邊系統95的具體特性。由此,提供了對驅動致動器驅動器96的足夠能量的可靠傳輸。能夠自動地進行頻率的調諧,其中,自動地調適頻率直到發生最高動力傳送。當由備用元件更換動力傳輸系統90的實際元件時,這種自動調諧也是有利的。
優選地,信號發生器92能夠生成高動力信號或低動力信號。用于驅動致動器驅動器96的高動力信號的頻率和用于驅動次級控制單元97的低動力信號的頻率被調諧到第一頻率,所述第一頻率至少近似對應于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出于該目的,信號發生器92包括提供塊脈沖形載波的脈寬調制發生器106,其中,塊脈沖的脈寬確定待由載波傳輸的能量的量。高動力信號由帶有寬脈寬的動力信號獲得,同時低動力信號由帶有窄脈寬的動力信號獲得。這允許使用來自信號發生器92的信號橫穿氣隙83傳輸動力,其中所述信號帶有總是與副邊系統95的諧振頻率匹配的頻率。在這種情況下,動力信號也能夠包括數據通信信號,換言之,能夠將數據通信信號添加至動力信號以在原邊系統91與副邊系統95之間提供通信鏈路。
如圖21到圖24中所示,動力傳輸系統90包括電感耦合部100,所述電感耦合部100包括初級感應器103和次級感應器101。氣隙83在輸緯器裝置1的主體86與卷筒2的基底結構5之間延伸。卷繞臂3相對于主體86和卷筒2的基底結構5沿氣隙83旋轉。永久磁體87設在主體86上,所述永久磁體87能夠與卷筒2的基底結構5上的永久磁體88協作以便保持卷筒2相對于主體86處于固定位置中。如圖13中所示的驅動系統20安裝在卷筒2的基底結構5上。借助于主驅動馬達89以已知方式驅動卷繞臂3。
動力傳輸系統90的電感耦合部100也為原邊系統91與副邊系統95之間的雙向數據通信提供了通信鏈路。例如,晶體管與整流器并聯地布置在副邊系統95處,以便調制通信信號和促進雙向通信。此外,電容被布置在整流器與用于致動器14的致動器驅動器96之間,以使得能夠實現從副邊系統95到原邊系統91的通信。優選地也使用相同的電容緩沖到達致動器驅動器96的用于致動器14的能量。優選地,提供經由通信鏈路的雙向通信協議以管理和監測動力傳輸。從副邊系統95發送到原邊系統91的數據包括例如指示副邊系統95的運轉的控制信號和來自副邊系統95的對原邊系統91的高動力需求(例如,當需要驅動馬達時)。另外,通信鏈路被用于監測動力傳輸和/或調諧所傳輸的信號的載波頻率。例如,僅當傳輸低動力時才提供數據通信。這提供了通信信號不受高動力信號干擾的優點。
例如由控制裝置12控制動力傳輸系統90。用動力傳輸系統90,能夠將控制信號發送到原邊系統91,并且能夠從原邊系統91接收控制信號。用動力傳輸系統90,也能夠將控制信號發送到副邊系統95并且能夠從副邊系統95接收控制信號。換言之,能夠借助于動力傳輸系統90(具體地,借助于電感耦合部100)無線地傳輸控制信號。
為此,動力傳輸系統90包括被布置成用于與初級控制單元93和/或次級控制單元97通信的通信控制單元。如圖22中所示,通信控制單元被整合在額外控制單元107中。在替代方案中,通信控制單元被整合在原邊系統91或副邊系統95中。例如,控制單元中的每一個均包括處理單元,更具體地,包括微控制單元(MCU)或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優選地,通信控制單元經由電感耦合部100與次級控制單元97通信。在替代方案中,可在通信控制單元與次級控制單元97之間提供單獨的通信鏈路。
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不僅適合于與被布置成用于調節輸緯器裝置1的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控制裝置12結合使用,而且也適合于其它應用,例如用于向設在副邊系統95處的其它有源元件(active element)供能或控制所述其它有源元件,所述有源元件諸如磁體銷11、安裝在卷筒2上的傳感器(諸如紗線傳感器),或者在輸緯器裝置1中使用的其它有源元件(特別地處于輸緯器裝置1的卷筒2的高度處)。例如,第一動力不僅在致動器14的操作時間期間被傳輸到副邊系統95,而且也能夠被傳輸以便向設在副邊系統95處的至少一個其它有源元件供能。
動力傳輸系統90是有利的,因為避免了副邊系統95處對于向致動器驅動器96供能或對于向次級控制單元97供能而言是不需要的且需要被“燃耗”的過多能量。為避免這種情況,僅當驅動致動器驅動器96時才提供用于驅動致動器驅動器96的足夠能量。驅動致動器驅動器96所需的動力被稱為高動力。優選地,高動力在近似一瓦特與近似三瓦特之間。在織布機的使用中,在致動器驅動器96的空閑時間,用于向次級控制單元97供能的低動力被傳輸到副邊系統95。向次級控制單元97及設在副邊系統95處的其它控制元件(如果適用)供能所需的動力被稱為低動力。低動力實質上低于高動力,例如小于0.5瓦特且優選地為大約0.1瓦特。低動力也被稱為副邊系統95的待機動力(stand-by power)。例如,也間歇地傳輸低動力。在替代方案中,針對低動力使用電池。
例如,當驅動致動器14以制動以便使驅動系統20減速時,必須移除過多的能量以避免高電壓。為避免高電壓,例如,在副邊系統95處提供基于齊納二極管(Zener diode)和電阻器的卸荷電阻器(dump resistor)。例如,副邊系統95將向原邊系統91傳達將存在降低的動力要求。在替代方案中,在高動力傳輸期間和當燃耗過多能量時,不評估數據通信。
優選地,在繼之以其間傳輸第二動力或低動力的時段的時段中傳輸第一動力或高動力。例如,致動器14的馬達是步進馬達,其中,在繼之以其間傳輸低動力的時段的時段中傳輸用以驅動步進馬達的高動力。在替代方案中,致動器14的馬達是有刷直流馬達。如上文所提及的,優選地,致動器14被用于調節卷筒2的有效卷繞圓周。在這種情況下,除其它之外,副邊系統95的響應特性取決于馬達的類型、力學、摩擦和卷筒2上的緯紗的載荷。當馬達足夠快并且可獲得位置信息或卷繞圓周信息時,通過在調節卷繞圓周時進行小的、迅速的進程(step),繼之以相對長的等待周期(例如,一個進程的周期的5倍),能夠保持系統反應恒定。例如,其間傳輸低動力的時段也被用于數據通信。
控制裝置12被用于控制卷筒2的卷繞圓周的大小。為此,初級控制單元93與次級控制單元97交換信號,從而引發有效卷繞圓周的減小或擴大。另外,提供用于觀測實際有效卷繞圓周的傳感器裝置42,和/或可以提供傳感器以監測由副邊系統95接收的動力。
如圖23中所示,副邊系統95的次級感應器101是設在盾形絕緣支撐元件109上的次級線圈。支撐元件109例如是扁平塑料支撐元件。盾形支撐元件109允許將次級線圈整合在卷筒2的基底結構5上,而不過多地干擾輸緯器裝置1的現有元件。如圖24中所示,原邊系統91的初級感應器103是設在盾形絕緣支撐元件110(例如,扁平塑料支撐元件)上的初級線圈。盾形支撐元件110允許將次級線圈整合在卷筒2的主體86上,而不過多地干擾輸緯器裝置1的現有元件。扁平支撐元件109、110對于以簡單的方式卷繞線圈而言也是有利的。如圖23和圖24中所示,扁平支撐元件109與110兩者具有相同的設計。在替代方案中,針對盾形線圈,能夠從圓形線圈著手且接著使其從扁平形式轉變到“錐形”形式(例如,分別匹配基底結構5的壁或主體86的壁的形式)。這種形式例如被設計成用于獲得線圈之間的最短可能距離。
以相應的初級線圈或次級線圈中的每一個均被卷繞成在第一區段94或111處為至少基本上矩形且在第二區段99或112處為至少基本上三角形的方式,將次級線圈卷繞在相關聯的支撐元件109上且優選地也將初級線圈卷繞在相關聯的支撐元件110上。這種形狀對于當使用扁平支撐元件109、110時相對于氣隙83布置初級線圈和次級線圈而言是有利的。此外,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的次級感應器101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卷筒2的固定指形件6前方,因為由于提供了固定指形件6,所以在固定指形件6的區域中存在可用于布置成形為具有大尺寸的線圈的感應器101的足夠空間。換言之,無線動力傳輸系統90至少部分地定位在卷筒2的頂側處。這種定位對于使原邊系統91處的布線盡可能短也是有利的,以減少灰塵問題,并且在可能的最大程度上避免電磁兼容性(EMC)問題。
盡管動力傳輸系統90適應于例如通過向原邊系統91添加或從原邊系統91移除電容和/或感應器來改變原邊系統91的特性以便提供第一頻率,但在替代方案中,副邊系統95可以適應于改變副邊系統95的特性,具體地,用于向副邊系統95選擇性地添加或移除電容和/或感應器。
在根據本發明的輸緯器裝置1中,在其中緯紗10被卷繞到固定地布置的卷筒2上的區域中,卷筒2具有相當圓的卷繞圓周,且由于外邊緣30、31、32、33平行于卷筒2的中心軸線4延伸,卷筒2也具有幾乎為圓筒形的形狀。為了使卷繞在卷筒2上的卷繞圈沿遠離卷繞臂3的方向運動,可以提供所謂的擺動盤113,如圖1和圖25中所示。這種擺動盤113被驅動成與卷繞臂3一起擺動并沿遠離卷繞臂3的方向上沿圓筒形卷筒2推動緯紗10的卷繞圈。擺動盤已知于US4,280,668。根據替代方案,可以用布置在卷筒2內側并能夠使卷繞圈沿卷筒2移動的元件來代替擺動盤113,所述元件已知于WO92/01102A1。在其中沒有緯紗被卷繞臂3卷繞到卷筒2上的區域中,卷筒2可以更大程度地呈錐形。
如圖3中所示,固定指形件6包括被布置成與磁體銷11協作的開口114,換言之,磁體銷11能夠進入固定指形件6的開口114中。開口114布置在固定指形件6的中間外邊緣32與33之間。由此,支撐結構115被設在固定指形件6上,以便安裝例如與安裝在磁體銷11的區域中的緯紗傳感器協作的鏡或者用于將任何其它元件安裝在固定指形件6上。這樣的緯紗傳感器可以被布置在如圖25中所示的擺動盤113中的開口116的高度處。如圖25中所示,開口117設在擺動盤113中,外邊緣30、31、32、33能夠進入所述開口中。這避免了緯紗10能夠到達指形件6、7、8、9并在指形件6、7、8、9后方被鉤絆。
如圖26和圖27中所示,活動指形件7、8、9的運動路徑是有限的且與固定指形件6的固定指形件位置有關,使得在所有指形件6到9的每個位置中緯紗10總是與每個指形件6到9的所有外邊緣30到33接觸。為此,緯紗10必須總是與每個指形件6到9的側外邊緣30和31接觸。在如圖26中所示的第一極限情形中,這是當虛線118沿徑向方向比中間外邊緣32和33延伸得更遠時實現的。在如圖27中所示的第二極限情形中,這是當虛線119沿徑向方向比中間外邊緣32和33延伸得更遠時實現的。顯然,固定指形件6與活動指形件7和9中的每一者之間的過渡部在這方面是最重要的,同時活動指形件8與活動指形件7和9中的每一者之間的過渡部相比而言更不重要。以此方式,緯紗10總是與外邊緣30到33中的每一者接觸,且能夠確定圓周長度(具體地,基于指形件6到9的徑向位置通過幾何公式計算)。由于固定指形件6的位置是預定的,且能夠基于驅動系統20的位置(由傳感器裝置42確定)確定每個活動指形件7到9的位置,因此能夠以高準確度確定卷筒2的圓周長度。輸緯器裝置1允許以高準確度確定卷筒2的圓周長度。輸緯器裝置1也能夠使用驅動系統20或甚至手動地調節卷筒2的圓周長度。輸緯器裝置1進一步具有傳感器裝置42以便確定活動指形件7到9的位置,使得能夠確定卷筒2的圓周長度(具體地,以高準確度計算,例如針對卷繞圓周的長度以大約0.2 mm的準確度)。
緯紗總是接觸每個指形件6到9的所有外邊緣30到33的事實對于在將緯紗10插入梭口內的期間保持張力幾乎恒定也是有利的,使得能夠在穩定的條件下將緯紗插入織布機的梭口內。而且,該緯紗10相對于指形件6到9的摩擦維持幾乎恒定。
活動指形件7到9沿徑向方向相對于中心軸線4運動的事實也提供了能夠相對于中心軸線4居中地布置所謂的氣圈控制器的優點,這對于在將緯紗10插入梭口內的期間限制緯紗10中的張力而言也是有利的。
如上文所描述的,優選地,提供充當人機界面的交互式裝置123。由此,輸出裝置13和輸入裝置122(如圖22中所示)被整合在交互式裝置123中。圖28中示出這樣的交互式裝置123的示例。交互式裝置123包括:第一框架124,其顯示針對一個緯線長度待儲存在卷筒2上的卷繞圈數;第二框架125,其顯示編織寬度;第三框架126,其顯示所選擇的編織因子;以及第四框架127,其顯示期望緯線長度。在示例中,交互式裝置123被設計成允許操作工在第一框架124處和/或在第二框架125處和/或在第三框架126處和/或在第四框架127處輸入新數據。
交互式裝置123還包括第五框架128,所述第五框架顯示如由控制裝置12基于針對一個緯線長度儲存在卷筒2上的卷繞圈數和卷繞圓周的確定的長度所計算的實際緯線長度。優選地,控制裝置12基于由傳感器裝置42確定的位置、針對一個緯線長度的卷繞圈數和編織因子來確定卷繞圓周的長度。基于該數據,由控制裝置12計算實際緯線長度。如上文所提及的,緯線長度等于編織寬度加上廢邊長度。
在使用時,在一個示例中,如下操作控制裝置12。由操作工將編織寬度或期望緯線長度輸入控制裝置12(例如,經由用作圖22中所示的輸入裝置122的框架125和127中的至少一者)。能夠由操作工經由第一框架124輸入卷繞圈數,或者控制裝置12能夠自動地確定該數量。而且,能夠由操作工經由第三框架126輸入編織因子。
此外,按鈕區(field)129設在交互式裝置123上,以便發起實際緯線長度向期望緯線長度的自動調節。交互式裝置123進一步包括三個信號元件130、131和132,在實際緯線長度對應于期望緯線長度、實際緯線長度過短或實際緯線長度過長的情況下,分別啟用所述信號元件130、131和132。
如果實際緯線長度對應于期望緯線長度,那么啟用信號元件130(例如,綠燈)。如果實際緯線長度不對應于期望緯線長度,那么在緯線長度過短的情況下啟用信號元件131(例如,紅燈),且在緯線長度過長的情況下啟用信號元件132(例如,黃燈)。在這種情況下,操作工能夠選擇通過按壓按鈕區129來發起緯線長度的自動調節,或選擇進行手動調節或半自動調節。
為了進行半自動調節,將兩個按鈕區133和134設在交互式裝置123上。通過按壓按鈕區133啟用如上文所述的致動器14以使活動指形件7、8或9運動以便增加緯紗的儲存長度及因此緯線長度,同時通過按壓按鈕區134來啟用如上文所述的致動器14以使活動指形件7、8或9運動以便減小緯紗的儲存長度及因此緯線長度。
優選地,交互式裝置123進一步包括用于輸入所使用的拉伸裝置的類型的第六框架135。這是有利的,因為拉伸裝置對于緯紗的儲存長度與所得緯線長度之間的關系而言是相當重要的,所述關系確定廢邊長度和/或校正因子。
交互式裝置123例如能夠由平板電腦、智能手機或經編程以進行如上文所述的交互式裝置123的功能的任何其它能夠商業獲得的類似裝置形成。由此,控制裝置12適應于與交互式裝置123通信(優選地,無線地),具體地與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通信。例如,為此,控制裝置12設有GSM、WIFI、藍牙或任何其它能夠商業獲得的連接件。
在本申請的背景中,驅動系統20是自鎖定的意指驅動系統20為近似完美的自鎖定式。當驅動系統20并非完全完美地自鎖定時,則能夠提供閉合回路系統,其中,基于來自傳感器裝置42(具體地,第一傳感器系統43)的信號,不時地(例如,在幾分鐘的周期之間)驅動致動器14以使驅動系統20的第一小齒輪21進入或保持在預定位置中。在替代方案中,能夠提供制動器以保持驅動系統20處于恰當位置中。
在替代方案中,代替一個固定指形件6,能夠提供許多固定指形件。盡管如附圖中所示存在至少一個活動指形件且優選地存在三個活動指形件7、8、9,但是也能夠在另一數量的活動指形件的情況下實施本發明,例如,能夠提供三個以上的活動指形件。如附圖中所示的帶有一個固定指形件6和三個活動指形件7、8和9的輸緯器裝置1是有利的,因為這允許用有限數量的指形件獲得相當圓的卷繞圓周且進一步允許實現簡單的驅動系統20。
當然,輸緯器裝置1可包括許多診斷裝置,例如用以測量被饋至致動器14的電流、被饋至磁體銷11和被饋至輸緯器裝置1的其它元件的電流的裝置。而且,可以提供用于輸緯器裝置1的其它元件的診斷裝置。
盡管輸緯器裝置1可以設定卷繞圓周的長度的準確度(例如,以大約0.2 mm的準確度),但操作工可能例如僅以大約5 mm的步幅調節緯線長度,同時控制裝置12可以以1 mm的步幅調節緯線長度。
根據本發明的輸緯器裝置1也提供在從筒管展開期間,能夠連續地將所儲存的緯紗10的長度調節到筒管的余留直徑,同時在更換筒管時,能夠針對新筒管重設所儲存的緯紗10的長度。而且,在從一定數量的輸緯器裝置1切換到另一數量的輸緯器裝置1的情況中(如已知于EP 195 469 A1),也能夠將所儲存的緯紗的長度調節到合適的長度。已知用于從筒管抽下緯紗10的張力隨筒管直徑以及抽拉速度變化,使得緯線長度與儲存在卷筒2上的緯紗的長度之間的關系隨該張力變化,因為這樣的張力引起緯紗10的伸長。
根據本發明的輸緯器裝置和方法不限于作為示例示出和描述的實施例,而是可以包括屬于權利要求的所有這些實施例的變型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