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衣物干燥機,在該衣物干燥機的底座內包括具有改進的導管的熱泵。
發明背景
衣物干燥機中的熱泵技術目前在能量消耗的意義上是干燥衣物的最有效方式。在衣物干燥機的熱泵系統中,空氣流在封閉的空氣流回路中流動。進一步地,熱泵系統包括封閉的制冷劑回路。空氣流通過風扇移動、穿過衣物室(優選地被形成為可旋轉的衣物滾筒)、并且在那里從濕衣物中去除水。接著,該空氣流在蒸發器中被冷卻和除濕、在冷凝器中被加熱、并且再次注入衣物滾筒中。
該制冷劑被壓縮機壓縮、在該冷凝器中冷凝、在膨脹裝置中膨脹并且然后在該蒸發器中汽化。
因此,該冷凝器和蒸發器是該空氣流回路以及制冷劑回路的部件。該冷凝器和蒸發器是該空氣流回路與制冷劑回路之間的熱交換器。
通常,熱泵系統的這些部件被放置在衣物干燥機的底座中。衣物干燥機的底座是外殼的一部分,該外殼除了該底座之外還包括從該底座基本上豎直地被支撐的壁,例如前壁和后壁、以及多個外側壁。衣物被引入其中以便干燥的這個滾筒被可旋轉地支撐在該外殼中。具體地,壓縮機、蒸發器和冷凝器被安排在所述底座中在衣物滾筒下方。空氣流回路的空氣導管必須穿過該干燥器的底座,從而將潮濕空氣帶到蒸發器并且將來自冷凝器的干空氣再次引入滾筒中。該底座中的導管在有利實施例中可以通過將兩個殼體—即上殼體部和下殼體部—結合在一起來形成,這兩個部分一起形成了該底座。
圖7展示了根據現有技術的熱泵式衣物干燥機的打開的底座的頂視圖。壓縮機140、蒸發器160、冷凝器180、風扇200和馬達220被安排在該底座的下部100中。蒸發器160和冷凝器180平行地置于筆直空氣導管中。此外,離開冷凝器180的空氣流必須進行兩個基本上90°的轉彎,以便到達該底座中該導管的出口,風扇位于這里,這兩個90°轉彎再次通過筆直導管相連接。
空氣流回路中的這樣的角度造成了壓降和紊動,從而增大了能量消耗和噪音。其實,這樣的導管遠沒有達到最佳空氣動力學形狀,這個后者是將流動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最小化或至少大大減小的形狀。
然而,修改底座內的處理空氣在其中流動的空氣導管的輪廓和形狀是相當復雜的。熱泵的各個部件、尤其是這些熱交換器和該壓縮機、以及該干燥機的馬達是相當“笨重的”并且其重新定位由于干燥機的底座內存在的受限的體積而受到限制。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熱泵系統的衣物干燥機,其中,空氣流的流動、特別是在該衣物干燥機的底座內的空氣流流動得到改善。
申請人通過眾多實驗認識到,通過在干燥機中包括以下空氣導管可以改善熱泵的效率:該空氣導管包括位于干燥空氣從冷凝器離開的出口與用于干燥空氣流從底座中出來的該空氣導管的出氣口之間的、至少一個具有特定形狀的彎曲部。
本發明的核心是一方面在該衣物干燥機的底座中的該空氣導管的彎曲部與另一方面該蒸發器和冷凝器安排在所述底座內部的組合。該彎曲部防止在空氣導管內部形成“尖銳拐角”,因而減小了該空氣導管內的壓降。從冷凝器到底座出口的空氣流動得到改善。在制冷劑回路與空氣流回路之間交換的熱量增加。蒸發器和冷凝器的尺寸可以減小。
此外,用于壓縮機和風扇的這些馬達的能量消耗減少。此外,該衣物干燥機的噪音減小。
根據一方面,本發明涉及一種衣物干燥機,該衣物干燥機包括:
-外殼,該外殼可旋轉地支撐用于接納有待干燥的負載的滾筒,所述滾筒易于圍繞滾筒軸線旋轉,所述外殼包括
o后壁和前壁,在所述前壁上實現了孔以便進出所述滾筒;
o底座,該底座限定了底座平面并且在該底座中,第一縱向半部和第二縱向半部是借助于垂直于所述底座平面且經過所述滾筒軸線的第一平面可辨別的;
-處理空氣管道,該處理空氣管道與該滾筒流體連通,在該處理空氣管道中,處理空氣流易于流動;
-熱泵,該熱泵具有制冷劑可以在其中流動的熱泵回路,所述熱泵回路包括:第一熱交換器,在該第一熱交換器中該制冷劑被冷卻并且該處理空氣流被加熱;以及第二熱交換器,在該第二熱交換器中該制冷劑被加熱并且該處理空氣被冷卻;所述第一熱交換器和/或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大部分體積被安排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縱向半部內在該處理空氣管道中,以便在所述熱泵回路中流動的所述制冷劑與所述處理空氣之間進行熱交換;
-所述處理空氣管道包括在所述底座中形成的底座空氣導管,所述底座空氣導管包括在處理空氣從所述第一熱交換器離開的處理空氣排出口與處理空氣離開所述底座的處理空氣出口之間引導所述處理空氣的底座導管部,所述出口被定位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內,所述底座導管部包括一個或多個導管壁,該一個或多個導管壁在沿著平行于所述底座平面的平面的截面中限定了內曲線和外曲線,所述外曲線是這兩條曲線中更靠近該外殼的后壁的曲線;
-其中對于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的內曲線的長度的至少90%與100%之間,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所述底座導管部的所述內曲線的切線與由所述剖切平面構成的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的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在下文中,術語“干燥機”是指僅干燥的干燥機器、以及能夠執行洗滌和干燥循環的組合式洗滌干燥機二者。
本發明的干燥機包括干燥室(諸如滾筒),有待干燥的負載(例如衣服)被放置在干燥室中。滾筒是空氣處理回路的一部分,包括用于引導空氣流以便干燥該負載的空氣管道。該處理空氣回路通過它的兩個相反端部連接到該滾筒上。更具體地,熱的干空氣被饋送到滾筒中,從而在衣物上流過,并且所產生的潮濕的(并且更冷的)空氣離開該滾筒。
該衣物干燥機包括熱泵系統。富含水蒸氣的潮濕空氣流接著被饋送到熱泵的蒸發器(或第二熱交換器)中,在該蒸發器中濕潤溫暖的處理空氣被冷卻并且其中存在的濕氣發生冷凝。所產生的冷的干空氣接著在再次進入干燥室之前該熱泵的冷凝器(或第一熱交換器)加熱,并且整個環路進行重復,直到干燥循環結束。
該干燥機此另外包括外殼或支承結構,該結構優選地包括底座、前壁和后壁。該前壁有利地配備有通口,在該通口處安裝了門以便進出滾筒從而裝載或取出衣物。優選地,滾筒的后端的輪緣抵靠在機柜的后壁上并且甚至更優選地,在其間插入了墊片;并且該滾筒的前端的邊緣抵靠在前壁上,同樣優選地在其間有墊片。
在該外殼內,滾筒被可旋轉地安裝以便根據水平的、或至少基本上水平的、或傾斜的旋轉軸線進行旋轉。用于可旋轉地支撐該滾筒的支撐元件被提供在該外殼內。該滾筒優選地借助于馬達來旋轉,該馬達限定了馬達軸線,例如該馬達軸線對應于馬達軸的軸線。
在有利實施例中,所述滾筒支撐元件包括滾筒軸,所述軸穿過了滾筒的后壁,所述滾筒軸限定了所述滾筒的所述旋轉軸線。可替代地或此外,所述滾筒支撐元件包括滾輪,該滾輪的軸線基本上平行于滾筒的旋轉軸線。
本發明的干燥機的底座包括該處理空氣回路的一部分,被稱為底座處理空氣管道,該管道基本上包括在該底座中形成的導管。熱泵系統的這兩個熱交換器都位于所述底座空氣管道內。另外,該底座空氣管道將離開冷凝器的處理空氣引導到該底座的出口。來自該底座的出口的、被冷凝器干燥的處理空氣例如經由該處理空氣管道的、優選在機柜的后壁中實現的額外部分被饋送至滾筒從而干燥其中的衣物。該底座空氣管道的、被包括在冷凝器的排出口(即,處理空氣離開冷凝器的位置)與底座的出口(在這里處理空氣從底座離開)之間的這個部分被稱為底座空氣導管部分。
冷凝器的排出口的位置被定義為該底座空氣導管部分的、面向并且基本上平行于處理空氣從中離開的該第一熱交換器的表面的一個截面的位置。在所有可能的此類截面中,最靠近冷凝器的截面被稱為底座空氣導管在冷凝器的排出口處的部分。優選地,處理空氣沿著朝向外殼的所述后壁的方向穿過該第一熱交換器。
該底座空氣導管部取決于其幾何形狀包括一個或多個側外壁。如果該導管的幾何形狀為基本上圓柱形或橢圓柱形式,則該導管部包括具有基本上圓形截面的單一側壁,該圓形截面的直徑可以取決于測量該截面的位置而改變。可替代地,可以存在兩個相反側壁,例如一個基本上平行于另一個并且限定基本上平行的平面。
在標準操作位置中,干燥機的底座被定位在地板或其他基底上,在其上該干燥機執行其標準操作(例如,干燥和/或洗滌和/或甩干循環)。這樣的定位限定了水平的或至少基本上水平的平面,被稱為底座平面(X,Y)。平行于底座平面的平面因此是基本上水平的平面。
在這個標準操作位置中,還定義了其他術語:“前”或“后”(或“背”)、“頂”或“底”、“上”或“下”,始終是指在底座定位于地板上時干燥機的正常標準構型。干燥機的前壁被定義為用于進出滾筒的門所在的壁。給定了衣物所在的水平平面后,“頂”和“底”作為其正常的常見含義是指物體的沿著豎直軸線的位置。
優選地,該后壁和前壁安裝在該干燥機的底座上。甚至更優選地,該外殼包括另外的壁,例如多個側壁和一個頂壁。
在干燥機的頂視圖中,底座可以被認為是被滾筒的旋轉軸線(或所述軸線到底座平面上的投影)“劃分”成了兩個縱向半部。無論該軸線是水平的(因此平行于底座平面(X,Y))或相對于后者是傾斜的,在該底座的頂視圖中,滾筒軸線的投影將底座劃分成了兩個半部,第一或左縱向半部和第二或右縱向半部。換言之,取一個垂直于底座平面并且經過滾筒旋轉軸線(總體上與底座的中心線重合)的平面,這個平面幾乎將底座剖切成兩個縱向半部。這個平面(被稱為第一平面)在被平行于(X,Y)平面的平面剖切時限定了在頂視圖中將底座一分為二的劃分線。
這兩個半部不需要是完全相同的。換言之,第一和第二半部是指底座的、相對于經過滾筒的旋轉軸線且垂直于底座平面的上述平面(第一平面)而言的“右”和“左”部分。這樣的旋轉軸線在底座上的投影因此可能偏離底座的中心線。優選地,該中心線與滾筒的旋轉軸線的投影重合。
位于本發明的干燥機的底座中的這個熱泵系統的布局如下。
第一熱交換器和第二熱交換器位于底座空氣管道內并且其大部分體積在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內延伸,例如它們的大部分體積基本上位于滾筒的旋轉軸線的左邊。這些熱交換器可以被完全包含在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內,或者其部分體積、小部分體積也可以在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內延伸。而且,處理空氣從冷凝器離開的排出口的至少大部分面積是位于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內。
另一方面,處理空氣從底座出去的出口位于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內,即,位于在滾筒的旋轉軸線右邊的底座半部上。優選地,該底座出口是在底座的后部中實現的,即,面向機柜的后壁。因此,為了將處理空氣引導到底座外部,該底座導管部從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開始、從冷凝器的排出口延伸到底座的出口,并且到達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由于熱泵系統的各個元件在底座中的定位所強加的這種幾何形狀和布局,盡管導管引導空氣的最佳空氣動力學方案將是筆直導管,但該導管部必須包括至少一個“彎頭”或“轉彎”。
根據本發明,該底座導管部形成了用于將處理空氣從冷凝器引導到底座外部的“流暢”導管。
“流暢”導管的存在在底座出口附近特別相關,在這里導管的突然90°轉彎將在處理空氣流動中造成渦流和其他類型的紊動、并且造成熱泵效率的陡然下降。
如所描述的,該底座部導管包括側壁。這些側壁在被平行于底座平面的平面、例如被水平平面剖切時限定了內曲線和外曲線。這個平行于底座平面的平面在下文中被稱為“剖切平面”。術語“內”曲線和術語“外”曲線應理解為是指從該外殼“更向內”和“更向外”、即分別更靠近外殼的中心或更遠離外殼的中心的曲線。
該內曲線和外曲線在該第一熱交換器或冷凝器的“排出口”開始,換言之每條曲線從由該底座導管部的截面與經過空氣從第一熱交換器離開的離開表面限定的點開始,并且在底座的出口處終止,即,每條曲線在由包含該出口區域并且剖切該底座導管部的平面所限定的點終止。至少對于這種內曲線的一部分,該內曲線具有與旋轉軸線在該剖切平面上的投影不垂直的切線。旋轉軸線的這個投影也可以被定義為通過該剖切平面來剖切該第一平面所形成的線。這條線優選地基本上是頂視圖中該底座的縱向中線或中心線。
對于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中該內曲線的“大部分”長度中的所有點,都存在切線與線之間的這種不垂直性。換言之,對于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中該內曲線的長度的至少90%與100%之間所包含的所有點,在該內曲線的這些點中的任一點處的切線都不垂直于將底座一分為二的這條線。因此,該內曲線具體在底座的、處理空氣的出口所在的第二半部中是“流暢曲線”。
90%這個值被設定為允許小凹槽或接頭的潛在存在,這些小凹槽或接頭對于內曲線的非常有限的長度而言可以局部地具有垂直的切線。因此,可能存在該內曲線的“小部分”(即,該內曲線中總體上形成底座的第二半部中的內曲線總長度的少于10%的一定量的點),在這些部分處所述切線垂直于以上定義的線,然而申請人已經發現,內曲線垂直的這樣的非常有限的長度并不顯著地影響空氣流動,具體是因為這個長度足夠短而不會顯著改變流動方向。
具有沒有垂直切線(或僅對于小于10%總長度的非常小的部分而言具有垂直切線)的曲線意味著,該曲線本身是基本上絕不(或僅有非常小的部分)垂直于這樣的線的。這進而意味著,至少在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內的該底座導管部內基本上沒有急轉彎或90°彎折,因而該內曲線“溫和地”到達出口,從而低摩擦地引導處理空氣。
優選地,無論該剖切平面的位置如何,即,對于所有剖切平面而言,以上內容均是事實。換言之,優選地,以上內容對于與底座平面相隔任何距離的剖切平面均是事實,只要對底座空氣導管部的彼此分開的內曲線和外曲線進行了定義即可。
申請人的測試顯示,具有這樣的底座導管部的干燥機具有被大大改善的處理空氣流動,從而提高了熱泵和使空氣在空氣管道內移動的風扇二者的總效率。
根據這個方面,本發明可以可替代地或組合地包括任何以下特性。
優選地,對于所述第二縱向半部(24第二半部)中的內曲線的長度的至少95%與100%之間,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所述底座導管部的所述內曲線的切線與由所述剖切平面構成的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的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優選地,該第二縱向半部中的內曲線是“基本上始終流暢的”,即,對于形成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的內曲線的長度的至少95%與100%之間的所有點而言是基本上始終流暢的,從而進一步改善了該底座導管部的空氣動力學和熱泵的效率。
有利地,在所述底座中,第一四分之一等份、第二四分之一等份、第三四分之一等份和第四四分之一等份是借助于所述第一平面與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經過該底座的中心線、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外殼的所述前壁的第二平面之間的交集可辨別的;所述處理空氣出口在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等份中實現,該第二四分之一等份是該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的最靠近所述外殼的后壁的四分之一等份,并且所述處理空氣排出口位于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內,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等份是所述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的最靠近所述外殼的所述后壁的四分之一等份,所述底座導管部將所述排出口連接至所述出口上、從而僅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等份內延伸。
如之前提到的,該底座可以被視為幾乎被該第一平面一分為二,并且在該底座的頂視圖中,這樣的第一平面是一條線。該底座還可以被視為被該第一平面和與之垂直且經過了底座的平行于前(或后)壁的中心線的第二平面劃分為四個“四分之一等份”。這四個四分之一等份可以按順時針方式指示為第一四分之一等份、第二四分之一等份、第三四分之一等份和第四四分之一等份,第一四分之一等份是第一縱向半部的最后面四分之一等份,第二四分之一等份是第二縱向半部的最后面四分之一等份,以此類推。
該底座導管部具有在第一縱向半部中、從冷凝器的排出口開始延伸的部分以及在該冷凝器的第二縱向半部中延伸到達該底座的出口的部分。在這個第二縱向半部中,該底座導管部的延伸局限于第二四分之一等份,即,在第三四分之一等份內沒有底座導管部。
由于這些熱交換器的大小,正常情況下冷凝器的排出口位于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內,因此該底座導管部僅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和第二四分之一等份內延伸。
甚至更優選地,對于該內曲線的總長度的至少90%與100%之間,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等份中所述底座導管部的所述內曲線的切線與由所述剖切平面構成的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的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在這個有利實施例中,整條內曲線的大部分是順暢的,至少對于在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和第二四分之一等份二者中形成該內曲線長度的90%與100%之間的內曲線所有點而言是順暢的,從而提高了熱泵的效率。換言之,整條內曲線沒有急轉彎或彎折。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和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相應大部分體積位于所述第四四分之一等份內,所述第四四分之一等份是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中最靠近外殼的所述前壁的四分之一等份。
由于該底座導管部與現有技術相比更好的空氣動力學布局,這些熱交換器的大小可以減小,使得它們或多或少只占據底座的第四四分之一等份。這進而意味著,更多的體積可用于該干燥機的其他功能部分。可替代地,可以在保持相同大小的熱交換器的情況下,使得熱泵更高效。
有利地,所述底座包括上殼體部和下殼體部,所述底座空氣導管部是由所述上殼體部與所述下殼體部之間的連接部形成的。
在底座中的底座空氣導管部例如可以以容易且可靠的方式通過將這兩個殼體部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該導管部的側壁而實現。
優選地,所述底座是以塑料材料實現的并且所述底座空氣導管部是與所述底座一體形成的。
還應觀察到,在本說明書以及所附權利要求書中,術語“塑料材料”等等用來指代任何塑料或合成材料、或基于塑料或合成材料,有可能添加有適合于改善其功能特征和穩健性特征的填充劑,如礦物、紡織品合成填充劑等等。
該底座用塑料實現這一事實允許將本發明的干燥機中所包含的元件數量最小化。確實,通過單一生成過程,例如通過相同的模制過程,可以實現包括該干燥機的多個額外功能元件的底座,這些功能元件不必分開地實現然后進行組裝,如該底座導管部或其他,例如這些熱交換器的座。
此外,可以在本發明的干燥機中使用塑料材料,因為存在熱泵系統。熱泵干燥機產生的溫度低于包括以電或氣體為動力的空氣加熱裝置的干燥機。因此,避免了由于不同的熱的干燥空氣發生器可以以之工作的較高局部溫度而造成的底座的任何可能的熔化。
在優選實施例中,該干燥機包括風扇,所述風扇被定位在所述底座的出口附近、沿所述處理空氣的流動方向在所述第二熱交換器的下游。
該風扇優選地位于底座的出口的正好外部并且將離開底座的處理空氣吹入滾筒中。
優選地,所述底座導管部包括第一和第二側壁,該處理空氣易于在其中流動,所述第一和第二側壁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底座平面并且當沿著平行于所述底座平面的平面剖切時分別限定了所述內曲線和所述外曲線。
在這個實施例中,在底座內部的底座空氣導管部具有第一和第二外側壁或側壁,這些側壁基本上垂直于底座平面延伸并且由于其截面構型而是“流暢的”。優選地,這些側壁是與該導管的底壁和頂壁一體形成的。
在有利實施例中,對于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的外曲線長度的至少90%與100%之間,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所述底座導管部的所述外曲線的切線與由所述剖切平面構成的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的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更優選地,對于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的外曲線的長度的至少95%與100%之間,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中所述導管部分的所述外曲線的切線與由所述剖切平面構成的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的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甚至更優選地,對于該外曲線的總長度的至少90%與100%之間,在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和所述第二四分之一等份中所述底座導管部的所述外曲線的切線與由所述剖切平面構成的所述第一平面的截面形成的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為了進一步改善該導管的幾何形狀,該底座導管部的內曲線和外曲線二者至少在底座的第二半部內均是“流暢的”,其中,“流暢的”含義已經在上文定義過。以此方式,在該底座導管部的基本上絕大部分中避免了90°拐角,并且內曲線和外曲線均將空氣導管的排出口“溫和地”連接至底座的出口。
優選地,該干燥機包括馬達,該馬達具有馬達軸線、易于使所述滾筒旋轉,所述馬達軸線平行于所述第一平面。
更優選地,所述馬達的大部分體積位于所述底座的所述第二縱向半部內。
由于這些熱交換器位于底座的第一縱向半部內,該馬達優選地由于其大小而位于底座的第二縱向半部中。該馬達還優選地驅動該干燥機的風扇。
有利地,所述滾筒軸線和所述馬達軸線基本上彼此平行。
更優選地,所述馬達包括限定了所述馬達軸線的馬達軸,所述軸穿過所述導管壁,并且在所述馬達軸線與所述內曲線相交的點處的切線與所述馬達軸線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該馬達軸與該底座空氣導管部相交并且具體地穿過以下側壁,該側向壁在被該剖切平面剖切時限定了該內曲線。由于馬達軸線、因此該軸基本上平行于該第一平面,因此在馬達軸線與內曲線之間形成的角基本上始終不同于90°,即,它們不垂直。因此,在位于該內曲線與馬達軸線之間的相交處的內曲線點處的切線與馬達軸線自身形成了不同于90°的角度。
附圖簡要說明
通過非限制地參照附圖將更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另外的優點,在附圖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現的衣物干燥機的透視圖;
-圖2是圖1的衣物干燥機的透視圖,其中去除了外殼的元件以便示出一些內部部件;
-圖3是圖1或圖2的干燥機的底座在拆分構型下的透視圖;
-圖4是圖3的底座在去除了所有元件后的透視圖;
-圖5和圖5a分別是圖3的底座及其細節的頂視圖;
-圖6是圖3至圖5的底座的另一個頂視圖;并且
-圖7是根據現有技術的衣物干燥機的底座的頂視圖。
本發明一個或多個實施方式的詳細說明
首先參照圖1和圖2,根據本發明實現的衣物干燥機整體用1來指示。
衣物干燥機1包括優選地但不一定是平行六面體形狀的外箱或外殼2、和例如具有空心圓柱體形狀的干燥室,諸如滾筒3,用于容納衣物以及通常待干燥的衣服和服裝。滾筒3優選地可旋轉地固定至外殼2上。例如通過優選鉸接到機柜2上的門4來實現進出滾筒3,該門可以打開和關閉在該外殼本身上實現的開口4a。
更詳細地,外殼2通常包括都安裝在底座24上的前壁20、后壁21、和兩個側壁25。優選地,底座24是以塑料材料實現的。優選地,底座24是經由注射模制工藝模制而成。優選地,門4鉸接在前壁20上以便進出滾筒。該外殼通過其壁20、21、25限定了衣物干燥機1的體積。有利地,底座24包括上殼體部和下部24a、24b(在圖3和圖6中可見,在下文詳述)。
干燥機1、具體地底座24限定了基本上是干燥機1所在地面的平面的水平平面(X,Y)(因此它被認為是基本上水平的)、以及垂直于該平面(X,Y)的豎直方向Z。
衣物干燥機1還優選地包括用于根據命令使周轉滾筒3沿著其軸線在外殼2內部旋轉的電動馬達組件50。馬達50包括軸51,該軸限定了馬達的旋轉軸線M。
進一步地,衣物干燥機1可以包括電子中央控制單元(未示出),該電子中央控制單元控制干燥機1的電動馬達組件50和其他部件根據命令來執行優選地存儲在該同一中央控制單元中的多個用戶可選擇干燥循環中之一。衣物干燥機1的這些程序以及其他參數、或者警報和警示功能可以在控制面板11中設定和/或可視化,該控制面板優選地是在干燥機1的頂部分中、例如在門4上方實現的。
參照圖2,可旋轉滾筒3包括覆蓋物,該覆蓋物優選地具有基本上圓柱形的管狀本體3c,該管狀本體優選地由金屬材料制成并且安排在機柜2內部并且易于繞總體旋轉軸線R旋轉,該旋轉軸線可以稱為水平的,即,平行于該(X,Y)平面、或者相對于后者傾斜。覆蓋物3c限定了第一端3a和第二端3b,并且滾筒3也被安排成使得覆蓋物3c的第一端3a面向在機柜2的前壁20和門4上實現的衣物裝載/卸載開口,而第二端3b面向后壁21。
滾筒3可以是開放的滾筒,即,兩端3a和3b均是打開的,或者它可以包括固定地連接至該覆蓋物上并且隨該覆蓋物旋轉的背壁(在附圖中未示出)。
為了旋轉,同樣在本發明的干燥機中提供了用于滾筒旋轉的支撐元件。這樣的支撐元件可以包括在滾筒的前部和/或背部處的滾輪、以及或者可替代地連接至滾筒的后端上的滾筒軸(滾筒軸在附圖中未描繪出)。在圖2中,例如描繪了經由凸起101連接至后壁21上的滾輪10。本發明涵蓋了用于滾筒繞軸線R旋轉的任何支撐元件。
干燥機1此外包括被描繪為示出處理空氣流穿過干燥機1的流動路徑的多個箭頭的處理空氣回路,該處理空氣回路包括滾筒3和處理空氣管道18(參見圖3和圖4)。在底座24中,處理空氣管道18的一部分是由上殼體24a和下殼體24b的連接部形成的。處理管道18優選地通過其相反端連接至滾筒3的相反兩側上,即,覆蓋物3c的第一和第二后端3a、3b。處理空氣回路還包括風扇或鼓風機12(如圖3所示)。
本發明的干燥機1此外包括熱泵系統30,該熱泵系統包括第一熱交換器(又被稱為冷凝器)31和第二熱交換器(又被稱為蒸發器)32(參見圖3)。熱泵30還包括制冷劑流體在其中流動的制冷劑閉合回路(部分地描繪出),當干燥機1在操作時,制冷劑在冷凝器31的相應之處冷卻并且可以冷凝,從而釋放熱量;并且在第二熱交換器(蒸發器)32的相應之處升溫,從而吸收熱量。壓縮機33接收來自蒸發器32的氣態制冷劑并且將其供應給冷凝器31,由此閉合了制冷劑循環。在下文中,這些熱交換器分別被命名為冷凝器和蒸發器、或者第一熱交換器和第二熱交換器。更詳細地,該熱泵回路經由管路35(參見圖3)將第二熱交換器(蒸發器)32經壓縮機33連接至冷凝器31。冷凝器31的出口經由膨脹裝置(不可見)例如阻氣門、閥門或毛細管連接至蒸發器32的入口。
優選地,與蒸發器32對應,本發明的衣物干燥機1可以包括冷凝水罐(同樣不可見),該罐在干燥機1運行時收集通過來自干燥室(即,滾筒)3的處理空氣流中的過剩水分的冷凝而在蒸發器32內部產生的冷凝水。該罐位于蒸發器32的底部。優選地,通過連接管路和泵(在圖中未示出),所收集的水被送入位于與干燥機1的最高部對應的儲器中,以方便干燥機1的用戶舒服地手動排放這些水。
熱泵30的冷凝器31和蒸發器32位于在底座24中形成的處理空氣管道18的相應之處(參見圖3)。
在如附圖中所描繪的、其中的空氣處理回路是閉環回路的冷凝型干燥機的情況下,冷凝器31位于蒸發器32的下游。離開滾筒3的空氣進入管道18中并且到達對處理空氣進行冷卻和除濕的蒸發器32。干燥的冷卻處理空氣繼續流動穿過管道18、直到它進入冷凝器31為止,在該冷凝器中,在再次進入滾筒3之前由熱泵30使處理空氣變暖。
應理解的是,在本發明的干燥機1中,除了熱泵30之外還可以存在空氣加熱器,諸如電加熱器。在此情況下,熱泵30和加熱器也可以一起工作從而加速加熱過程(并且因此減少干燥循環的時間)。在后一種情況下,優選地熱泵30的冷凝器31位于該加熱器上游。應當提供適當的措施以避免電加熱器將干燥機1的塑料部件熔化。
進一步地,現在參見圖4和圖6,在底座中,處理空氣管道18包括由上殼體和下殼體24a、24b形成的導管,該導管具有從其中接收來自滾筒3的處理空氣的入口19in、以及用于將處理空氣引導到底座24外部的出口19。在入口19in與出口19之間該導管優選地被形成為結合在一起的并且屬于上殼體和下殼體24a、24b且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28和29的兩個單件。在這個導管的第一部分29中,形成了用于定位該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31、32的多個座29s。優選地,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31、32是前后放置的,第一熱交換器31沿處理空氣的流動方向在第二熱交換器32的下游。進一步地,第二部分28(被稱為底座空氣導管部28)將從第一熱交換器31離開的處理空氣朝底座出口19引導。
第二部分28因此在第一熱交換器31的排出口28in的位置(被認為是剖切導管部28并且基本上在處理空氣從中離開的第一熱交換器31表面的前方或與該表面相接觸的這個平面的位置)處開始。
優選地,排出口28in可以被限定在垂直于底座平面的平面上、例如在豎直平面上。
另外,優選地還有被限定為空氣離開底座的區域的這個出口19也進而限定了基本上垂直于底座平面的平面,例如豎直平面。
現在考慮垂直于底座平面(X,Y)并且包含滾筒3的旋轉軸線R的第一平面P1,這個第一平面P1將底座24分為兩個半部,現在參照圖6被稱為底座第一或右半部(24第一半部)以及底座第二或左半部(24第二半部)。這兩個半部(24第一半部和24第二半部)不需要是尺寸完全相同的(即,它們不是數學上的兩半),而是在當前描繪的實施例中,P1還包含底座的第一縱向中心線H1。另外,仍舊在所描繪的實施例中,P1是豎直平面。
該導管的部分29定位于底座的第一半部(24第一半部)中,熱泵30的第一和第二熱交換器31、32也位于該半部處。該熱交換器可以完全被包含在底座的第一半部(24第一半部)中,或者它們也可以延伸超出由第一平面P1限定的界限。如果該第一和/或第二熱交換器31、32的一部分還位于底座的第二半部(24第二半部)中,則這個部分是第一和/或第二熱交換器31、32所占據的總體積的小部分。
優選地壓縮機33位于底座的第二半部(24第二半部)上。更優選地,馬達50也位于這個第二半部中。
優選地,馬達50,包括限定了馬達軸線M的軸51,具有基本上平行于第一平面P1的馬達軸線(參見圖5a或圖6)。
再次參見圖4和圖6,現在考慮垂直于P1和底座平面(X,Y)并且經過底座的第二中心線H2、垂直于第一中心線H1的第二平面P2,底座24被第一和第二平面P1、P2的組合劃分成四個四分之一等份Q1-Q4。這些四分之一等份以順時針方式被編號,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是底座24的第一半部中的最后面四分之一等份(例如,該四分之一等份面向后壁21),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是底座24的第二半部中的最后面四分之一等份,第三四分之一等份Q3是底座的第二半部中的最前面四分之一等份(例如,該四分之一等份面向前壁20),并且最后的第四四分之一等份Q4是底座24的第一半部中的最前面四分之一等份。
因此可以看到,這些熱交換器31、32和導管部29的大部分體積被包含在第四四分之一等份Q4內,第二熱交換器比第一熱交換器31更靠近前壁20;優選地壓縮機33被包含在第三四分之一等份Q3內,并且底座19的出口19位于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優選地面向外殼2的后壁21。
馬達50優選地也被含在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并且其馬達軸51以這樣一種方式延伸而使得它從出口19伸出,即,它以其一端經底座出口19離開底座24。優選地,馬達軸51也是位于出口19附近、優選地面向該出口的風扇12的軸。風扇12將通過出口19離開底座24的處理空氣優選地通過在后壁21中形成的、是處理空氣回路18的一部分的通路(未示出)吹入滾筒3中。
底座導管部28從冷凝器的空氣排出口28in(位于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1內、優選地靠近第四四分之一等份Q4的邊界,即靠近中心線H2),延伸至底座的出口19(位于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4內)。
優選地但不一定,包含排出口28in和出口19的這些平面是基本上彼此平行的并且甚至更優選地,它們均平行于P2。
導管部28因此必須包括至少一條曲線或彎頭,以便從第一四分之一等份延伸至第二四分之一等份。此外,導管部28包括形成并界定導管部自身的壁28w。壁28w包括第一和第二外側壁28w1和28w2。在所描述的實施例中,外側壁28w1和28w2對于導管部28的至少一部分而言是基本上局部平行的并且面朝彼此并且也是局部平面的。然而外側壁28w1和28w2的構型也可以沿著該導管的延伸、例如靠近出口19而改變,導管部28的截面變為基本上圓形的并且因此,外側壁28w1和28w2變為基本上曲線形的,或者它們各自包括圓周的一段弓形。本發明中涵蓋了側壁28w1和28w2的幾何構型中的任一實施例。
優選地,第一和第二外側壁28w1和28w2各自是分開成兩半的,并且這些半部各自是與上殼體或下殼體24a、24b一體形成的。也就是,上殼體24a包括第一外側壁28w1的一部分和第二外側壁28w2的一部分,這兩個部分均是與上殼體24a一體形成的,而下殼體24b包括第一外側壁28w1的其余部分和第二外側壁28w2的其余部分,這兩個其余部分均是與下殼體24b一體形成的。
現在考慮另外的平面,被稱為剖切平面PT(在圖5中可見),如下獲得導管部28的截面。剖切平面PT是基本上平行于底座平面(X,Y)的平面,例如它是水平平面。這個平面PT與底座平面相隔給定距離,使得它在某個高度處剖切第一和第二外側壁28w1、28w2。例如,這樣的剖切平面PT是已經用來形成圖5和圖5a的截面的平面;在圖5中,剖切平面PT已經示意性地描繪為虛線矩形。
剖切平面PT因此剖切了第一外側壁28w1和第二外側壁28w2,從而在此截面的頂視圖中分別產生了內曲線28b和外曲線28a。該內曲線和外曲線28a、28b基本上是由該第一和第二外側壁分別在其被剖切的位置處的邊緣形成的曲線。
內曲線28b被稱為“內”是指對于其大部分延伸范圍而言,總體上比外曲線28a更靠近外殼2的中心。
內曲線和外曲線28b、28a中的每一者由于導管部28在底座24的第一和第二半部(24第一半部、24第二半部)內延伸、并且優選地其被包含在第一和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1和Q2內這一事實,在第一半部(24第一半部)中延伸了給定的第一長度L1(L1’)并且在底座24的第二半部(24第二半部)內延伸了給定的第二長度L2(L2’),優選地第一長度L1(L1’)被包含在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1內并且第二長度L2(L2’)被包含在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其中L1+L2=內曲線28b的總長度L(在圖中未示出),并且L1’+L2’=外曲線28a的總長度L’(在圖中未示出)。
現在考慮內曲線28b,并且具體地該內曲線的被包含在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具有長度L2的那部分,對于內曲線28b的這部分的每個點,穿過該內曲線自身的切線,該切線位于平面PT上。因此,內曲線28b的被包含在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的部分限定了一系列切線,內曲線28b的包含在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的具有長度L2的這部分的每個點具有切線。這一系列切線在圖5a和圖6中示意性地描繪為切線T1、T2、T3;應理解的是,此類切線的數量是無限的。這些切線中的每一條切線,諸如T1、T2等,與通過用剖切平面PT來剖切第一平面P1而形成的線(在所描繪的實施例中,與底座24的頂視圖中的中心線H1重合)形成了角度。
類似地,現在考慮外曲線28a,并且具體地這條外曲線的被包含在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1內、具有長度L1’的那部分,對于外曲線28a的這部分的每個點,穿過該外曲線自身的切線。因此,外曲線28a的被包含在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1內的部分限定了一系列切線,外曲線28a的包含在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1內的具有長度L1’的這部分的每個點具有切線。這一系列切線在圖5a和圖6中示意性地描繪為切線Ta1、Ta2;應理解的是,此類切線的數量是無限的。這些切線中的每一條切線,諸如Ta1、Ta2等,與通過用剖切平面PT來剖切第一平面P1而形成的線(在所描繪的實施例中,與底座的頂視圖中的中心線H1重合)形成了角度。
在下文中為了簡潔起見,僅使用術語中心線H1,但應理解的是在此上下文中,中心線H1是指通過第一平面P1與剖切平面PT的相交而限定的、并且不是底座的后中心線的這條線。
以上描述的內容同樣適用于內曲線28b的具有長度L1的、被包含在第一四分之一等份Q1內的這部分、以及外曲線28a的具有長度L2’的、被包含在第二四分之一等份Q2內的這部分。
因此,對于具有長度L的內曲線28b的每個點存在切線,該切線與中心線H1形成了角度,并且對于具有長度L’的外曲線28a的每個點存在切線,該切線與中心線H1形成了角度。
內曲線28b是如下實現的。
與形成被包含在底座24的第二半部內的、具有長度L2的內曲線28b的所有點的子區段(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2的至少90%的那些點)相切的所有切線根據本發明不垂直于中心線H1,即,這些切線中的任一條切線與中心線H1之間的角度不同于90°。
優選地,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2的至少90%的那些點。更優選地,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2的至少95%的那些點。
甚至更優選地,與形成被包含在底座24的第一和第二半部內的、具有長度L的內曲線28b的所有點的子區段(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的至少90%、甚至更優選地形成長度L的至少95%的那些點)相切的所有切線不垂直于中心線H1,即,這些切線中的任一條切線與中心線H1之間的角度不同于90°。
優選地,外曲線28a是如下實現的。
在優選實施例中,與形成被包含在底座24的第二半部內的、具有長度L2’的外曲線28a的所有點的子區段(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2’的至少90%的那些點)相切的所有切線不垂直于中心線H1,即,這些切線中的任一條切線與中心線H1之間的角度不同于90°。
優選地,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2’的至少90%的那些點。更優選地,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2’的至少95%的那些點。
甚至更優選地,與形成被包含在底座24的第一和第二半部內的、具有長度L’的外曲線28a的所有點的子區段(這個子區段的點是形成長度L’的至少90%、甚至更優選地形成長度L’的至少95%的那些點)相切的所有切線不垂直于中心線H1,即,這些切線中的任一條切線與中心線H1之間的角度不同于90°。
以此方式,導管部28是“流暢的”導管部,將排出口28in與出口19相連而不形成任何急彎曲或彎折。處理空氣被“溫和地”從冷凝器31朝出口19引導,并且紊動被最小化。
現在參見圖5和圖5a,軸51或馬達50也與導管部28相交并且接著經由出口19離開底座24。因此軸51在第一側壁28w1中形成了孔洞。如圖5和圖5a所描繪的再次用剖切平面PT剖切側壁28w1,在這個優選實施例中軸51、并且更具體地由軸51限定的馬達軸線M不垂直于在馬達軸線M與內曲線自身相交之處內曲線28b的這個點P的切線T。優選地,馬達軸線M平行于第一平面P1,并且更優選地馬達軸線M和滾筒3的旋轉軸線R是平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