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雙面針織面料,具體涉及一種可以保持人體肌膚干爽感的雙面針織面料。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日益前進,新的設計理念不斷地運用到服裝面料的開發當中。面對炎熱的夏季,服裝的汗處理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炎熱的夏季里,人體可以通過排泄汗液的方式使身體降到一個舒適的溫度,但是,當人體大量出汗時,服裝會被汗水完全浸透而黏附在皮膚上,阻礙了人體進一步的排汗降溫,使人產生悶熱、壓迫等不適感。
目前,有很多關于服裝吸水排汗的技術,對處理少量出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當人體大量出汗時面料仍然會黏貼皮膚,讓人產生不適感。如專利文獻cn201510102571.0公開的一種立體導水單面雙層針織面料,其表層為親水改性聚酯低彈絲纖維形成的吸濕快干層,里層為錦綸包覆絲形成的拒水層,吸濕快干層向拒水層凸出形成u型結構,面料可以通過u型結構進行吸汗,而拒水層則防止出汗時面料黏附在皮膚上,因此具有一定干爽效果。但是,當人體產生大量汗液時,整個服裝都將被浸濕,而面料所用組織為單面組織,其拒水層的厚度必然不足于阻礙面料表層與人體肌膚黏附,再者,其凸出的u型結構本身就與皮膚接觸,因此沾滿了汗液的面料仍然會黏貼在皮膚上;另外,面料里層也會因為拒水層的存在而導致吸汗能力不足。
又如專利文獻cn201210296683.0中公開了一種清涼吸汗快干雙面針織面料,其表層為細旦聚酯紗線,里層部分或全部為多葉型斷面聚酯紗線,通過里層的多葉型斷面聚酯紗線獲得反面吸水的效果,再通過表層的細旦聚酯紗線使里層吸收的水分傳輸到表層,達到吸汗排汗的目的,但是這樣的面料的里層結構相對較為平坦,當人體產生大量汗液時,容易在里層擴散而使面料黏附在皮膚上,大大降低皮膚的干爽感。
再如專利文獻cn201420553693.2中公開的一種具有蒸發層和導濕層的雙面針織面料,通過對導濕層設置凹凸結構,使皮膚與面料具有一定的空間,給人體帶來涼爽的感覺;另外,通過蒸發層和導濕層之間的線密度差,而增加面料的單向導濕性,使皮膚具有一定的干爽感。但是,由于凹凸結構是通過集圈方式連接形成的,凹部因為沒有導濕的線圈而使面料的排汗性能大大降低;再者,當人體產生大量汗液時,單純依靠與皮膚接觸的凸部進行導汗排汗的話,是無法解決面料黏附皮膚的問題。
因此,開發出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肌膚面干爽的面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加工簡單,且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仍能保持肌膚面干爽的雙面針織面料。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
本發明的雙面針織面料包括表層和里層,其中表層和里層通過成圈方式連接,面料的里層具有凹凸結構。
本發明通過采用雙面全成圈的組織結構,在里層形成凹凸結構而獲得。所得雙面針織面料的肌膚接觸面的干爽性能優異,穿著舒適度較佳,特別適合用于制作t恤、polo衫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雙面針織面料結構示意圖,其中,1為表層、2為里層、3為里層的凸部、4為里層的凹部、h為里層凸部的高度。
圖2為凹凸結構單元的示意圖,其中,5為凸部單元的橫向線圈個數、6為凸部單元縱向線圈個數、7為凹部單元的橫向線圈個數、8為凹部縱向線圈個數。
具體實施方式
考慮到單面組織過于單薄,無法有效阻礙已被汗液浸透的面料黏貼在皮膚上,因此本發明選用由雙面圓編機編織得到的具有表層和里層的雙面組織。雙面圓編針織物中,連接表里兩層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集圈方式,即針盤和針筒兩面都集圈,連接的紗線夾在兩層的中間,當人體出汗時,由于里層的表面比較平坦,汗液容易在里層擴散肌膚面難以獲得干爽的效果。第二種是成圈方式,即針盤和針筒都成圈,連接的紗線在兩面都有線圈,并且可以通過組織設計或編織線長的差異獲得具有凹凸結構的表面,使得面料與皮膚間形成點接觸,增加面料與皮膚之間的空氣循環空間,使人體具有清爽的感覺;另外,汗液可以通過連接絲在里層形成的凹部快速導出表面而達到肌膚面干爽的效果;第三種是集圈和成圈的結合方式,即針盤成圈針筒集圈或者針盤集圈針筒成圈,連接紗線在成圈的一面形成網孔,雖然這樣的網孔結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面料與皮膚之間的空氣循環空間,但是,網孔的孔隙部分沒有可以用于傳導汗液的成圈線圈,只能依靠與人體皮膚接觸的非網孔部分,干爽效果大大減弱。因此,本發明選用成圈的方式連接表里兩層。
本發明中,凹凸結構的排列方式不做特別限定,可以連續也可以非連續。但是考慮到編織的方便性,優選凹凸結構連續排列。
考慮到面料里層的凹凸結構中,凸部的高度對面料的干爽效果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本發明的凸部的高度優選為0.05~0.40mm,更優選為0.10~0.30mm。當凸部的高度小于0.05mm時,面料與皮膚的接觸面積有增加的趨勢,有可能出現出汗后被汗水浸透的面料黏貼在肌膚上的現象;一般來說凸部的高度越大,越能阻礙面料與皮膚的接觸,干爽效果越好,但是,當凸部高度大于0.40mm時,穿著時有可能出現刺癢感,穿著舒適性降低。
另外,凹凸結構中,凸部的大小也會影響到面料的干爽效果,因此優選本發明的凹凸結構中,每個凸部單元的縱、橫向中至少有一個方向由3~10個線圈構成,更優選縱橫向均由3~10個線圈構成。當構成凸部單元的縱、橫向線圈個數均少于3個時,單位面積內直接接觸皮膚的面積有減少的趨勢,干爽效果減弱;當構成凸部單元的縱、橫向線圈個數均多于10個時,單位面積內凸部面積增大,在里層形成凸層,有可能使得汗液在凸層中擴散并停留,干爽效果減弱。本發明對凹凸結構中的凹部大小不做特別限定,但為使面料的干爽效果更佳,優選每個凹部單元的縱、橫向中至少有一個方向由3~10個線圈構成,更優選為縱橫向均由3~10個線圈構成。當構成凹部單元的縱、橫向線圈個數均少于3個時,導汗的能力下降,有可能出現汗液停滯在面料的里層的現象;當構成凹部單元的縱、橫向線圈個數均多于10個時,雖然導汗性能得到了提高,但是同時也增加了凹部與面料的接觸幾率,吸汗后有可能出現面料黏附在肌膚上的問題。
本發明中,形成面料反面的凸部纖維是非常關鍵的。主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如果采用的是如纖維素纖維、尼龍纖維等非聚酯類纖維,由于這些纖維的吸濕性比較優越,則面料反面將會吸收大量的水分,其中一部分的水分難以及時擴散至表面,導致反面的保水量增大,穿著舒適度降低,并且有悶熱感;另一方面,如果采用的是非彈性聚酯類纖維,在編織后加工過程中紗線收縮程度過小,有可能無法獲得0.05~0.40mm的凸部高度,導致速干效果不明顯。因此,本發明面料反面的凸部纖維優選使用聚酯類彈性纖維。
本發明中,表層的紗線、里層凸部的紗線以及連接紗線所用纖維原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沒有特別限定。纖維原料不相同時可以是纖維素纖維如棉、粘膠等,也可以是合成纖維如非彈性普通滌綸、尼龍等,還可以是蛋白質纖維如羊毛、蠶絲等。
本發明所用聚酯類彈性纖維優選為伸縮復原率(cr值)30~70%的彈性纖維。cr值在此范圍內的聚酯類彈性纖維具有良好的卷縮性,由其形成的面料反面凸部高度適宜,即便是大量出汗,保持與皮膚接觸時的干爽感更為優越。cr值更優選為40~60%。
本發明所用聚酯類彈性纖維種類沒有特別限定,可以是單組分彈性纖維,也可以是雙組分并列型彈性纖維,還可以是高彈假捻加工紗等,優選為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bt/pe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tt/pet)、高粘度pet/低粘度pet。其形態沒有特別限定,可以為全牽伸絲fdy或者假捻加工紗dty。
本發明所用聚酯類彈性纖維的纖度優選為50~200旦尼爾(d),更優選60~80旦尼爾(d),以保證面料的克重和柔軟的手感。
為賦予面料優良的彈性,本發明中還可以選用氨綸裸絲進行混編。氨綸裸絲的纖度優選為20~70d。氨綸纖度越大,面料收縮性越大,面料也越厚實。為了保證面料的輕量性,本發明中氨綸裸絲的纖度更優選為20~40d。
本發明的針織面料,里層的保水率優選為10%以下,更優選為5%以下。
本發明的針織面料,表里保水率比優選為3.0以上,更優選為3.0~40.0。其中表里保水率比(比值)越大,里面的保水率越小,面料的干爽性越好。即使在大量出汗的情況下,汗液也可以迅速地被吸收傳遞并及時擴散到表面,與肌膚接觸面始終保持干爽,不會影響持續穿著的舒適性。
下面用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其中,實施例中的各特性按下面的方法測試并求得。
(1)面料里層的凹凸結構的凸部高度
首先,按照面料的編織紋路切取1.0cm*0.5cm的樣品,并將樣品黏貼在凸形樣品臺中(面料的縱向垂直于凸形樣品臺的表面);
其次,使用keyence(基恩士)vhx-2000c顯微鏡觀察所制樣品的橫截面。具體為:將顯微鏡倍率調至150倍,對觀察處進行深度合成并3d顯示,接著選一條直線a相切于相鄰兩個凹部的表面,然后再選取另外一條直線b平行于上述的直線a,并相切于相鄰的兩個凸部,量取ab兩條直線的間距h,即為凸部的高度;
按照此方法分別對樣布的10處進行測量,去除最大的兩個數值和最小的兩個數值,得到中間的6個數值,計算其平均值,所得平均值為面料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
(2)里層保水率及表里保水率比
取10cm*10cm的樣布3塊,并取同樣大小的濾紙6塊,取同樣大小的有機玻璃1塊。在溫度20℃、濕度65%的環境下,稱取有機玻璃(w0)和樣布的重量(w1)(保留小數點后三位);
用注射器量取2cc的蒸餾水置于有機玻璃上,并將樣布迅速置于水上,放置1min后,稱取吸水后樣布的重量(w2)(保留小數點后三位);
稱量測試后有機玻璃和剩余蒸餾水的重量(w3)(保留小數點后三位);
稱量吸水前兩片濾紙的重量(w1、w3)(保留小數點后三位);
將吸水后的樣布放在此兩片濾紙的中間,并在此上面放置500g的重物,放置1min后,直接測量表面濾紙和里面濾紙的重量(w2、w4)(保留小數點后三位);
通過以下公式計算出表里保水率比(保留小數點后一位),
表面保水率(%)=(w2-w1)/(w2-w1)×100
里面保水率(%)=(w4-w3)/(w2-w1)×100
表里保水率比=表面保水率(%)/里面保水率(%)
wo:吸水前有機玻璃的重量(g)
w1:吸水前的樣布的重量(g)
w2:吸水后的樣布的重量(g)
w3:吸水后有機玻璃和殘留蒸餾水的重量(g)
w1:吸水前表面濾紙的重量(g)
w2:吸水后表面濾紙的重量(g)
w3:吸水前里面的濾紙的重量(g)
w4:吸水后里面的濾紙的重量(g)。
(3)伸縮復原率cr值
a.首先將待測試的紗線在標準大氣壓下調濕12h;
b.使用縷紗測長儀,取10m待測試的紗線(10圈*1m/圈),將紗頭和紗尾打結,并用彩色記號線線拴在絞紗上用于標記。懸掛在試驗架上;
c.將絲絞放置在標準大氣條件中,進行熱處理前平衡12h以上;
d.將恒溫水槽中加入一定量的軟水,確保試樣能完全浸沒和不能碰水槽壁,并將水槽溫度設定為90℃。將試樣對折再對折,松弛狀態下用網袋裝好,并小心地把裝有試樣的網袋放入熱水中,用玻璃棒進行均勻攪拌,處理時間為20min,經過熱處理后,用夾子小心地將網袋取出,放入托盤內,等網袋冷卻后,將試樣松弛地、無張力地掛起來,在標準大氣中,進行熱處理后平衡;
e.進行初荷重和定荷重的計算:初荷重(g):0.002g/d×紗線旦尼爾d×2×圈數,定荷重(g):0.1g/d×紗線旦尼爾d×2×圈數;
f.提前一天在測試大量筒內放入軟水,并在標準大氣壓下調溫20℃*12小時;
g.將試樣掛在掛紗鉤上,在另一端彩色記號線上按序掛上初荷重和定荷重,注意張力的調整,放入測試大量筒內的軟水中,同時用秒表計時,放置2分鐘后,用標尺讀取試樣長度l,精確至1mm;用鉤子取下定荷重,保持掛著初荷重狀態,放置2分鐘,2分鐘后,用標尺讀取試樣長度l1,精確至1mm;伸縮復原率(即紗線cr值)的計算公式:
式中:cr:伸縮復原率,%;
l:初荷重加定荷重下試樣長度,mm;
l1:去掉定荷重,初荷重下試樣長度,mm。
實施例1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60d-24f-pbtdty(cr值為49%)在針筒上以連續3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24f-pbtdty(cr值為49%)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中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3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63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05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2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60d-24f-pbtdty(cr值為49%)在針筒上以連續10個成圈、5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24f-pbtdty(cr值為49%)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5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5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72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35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10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3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60d-24f-pbtdty(cr值為49%)在針筒上以連續5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24f-pbtdty(cr值為49%)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3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59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40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4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60s棉短纖紗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75d-48f-pbt/petdty(cr值為41%)在針筒上以連續5個成圈、4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75d-48f-pbt/petdty(cr值為41%)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4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5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漂白劑2g/l、溫度95℃)、染色(活性染料、80℃*6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85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12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4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5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40d-24f-尼龍fd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50d-24f-pttdty(cr值為31%)在針筒上以連續4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40d-24f-尼龍fd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50d-24f-pttdty(cr值為31%)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中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5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酸性染料、98℃*4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46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22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4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6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60s滌綸/黏膠混紡短纖紗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50d-24f-ptt/petfdy(cr值為40%)在針筒上以連續6個成圈、4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60s滌綸/黏膠混紡短纖紗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50d-24f-ptt/petfdy(cr值為40%)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4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4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61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17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6個線圈、縱向4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4個線圈、縱向4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7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選用60d-24f-pbtdty(cr值為35%)在針筒上以連續5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中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24f-pbtdty(cr值為35%)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3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54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30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8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選用60d-24f-pbtdty(cr值為49%)在針筒上以連續2個成圈、2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中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24f-pbtdty(cr值為49%)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2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中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2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65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06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2個線圈、縱向2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2個線圈、縱向2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9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選用60d-24f-pbtdty(cr值為49%)在針筒上以連續12個成圈、9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24f-pbtdty(cr值為49%)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9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12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81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35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12個線圈、縱向12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9個線圈、縱向12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10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選用60d-36f-普通petdty在針筒上以連續5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60d-36f-普通petdty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3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75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01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11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選用75d-36f-高彈petdty(cr值為30%)在針筒上以連續5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中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和20d氨綸裸絲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75d-36f-高彈petdty(cr值為30%)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中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3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91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38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3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12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75d-48f-pbt/petdty(cr值為41%)在針筒上以連續5個成圈、4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75d-48f-pbt/petdty(cr值為41%)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4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5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漂白劑2g/l、溫度95℃)、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81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14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5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4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13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50d-24f-pttdty(cr值為31%)在針筒上以連續4個成圈、3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50d-24f-pttdty(cr值為31%)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3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中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5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63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20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4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3個線圈、縱向5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實施例14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表層,選用50d-24f-ptt/petfdy(cr值為40%)在針筒上以連續6個成圈、4個浮線的循環方式形成里層凹凸結構的凸部,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上全成圈、且上述50d-24f-ptt/petfdy(cr值為40%)的浮線部位上連續成4個線圈以連接表里兩層并形成凹凸結構的凹部,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連續編織4個循環以形成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本發明的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56g/m2;里層凹凸結構中的凸部高度為0.18mm;每個凸部單元大小為橫向6個線圈、縱向4個線圈,每個凹部單元的大小為橫向4個線圈、縱向4個線圈。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比較例1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60d-24f-pbtdty(cr值為49%)分別在針盤和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和里層,選用75d-72f-普通petdty在針盤和針筒上全集圈的方式連接表里兩層,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根據此組織循環進行編織以形成雙面針織坯布。
再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88g/m2,里層無凹凸結構,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比較例2
在28針雙面圓編機上,選用75d-72f-普通petdty、60d-24f-pbtdty(cr值為49%)分別在針盤和針筒上以全成圈方式形成面料的表層和里層,選用75d-72f-普通petdty以針盤集圈、針筒成圈的方式連接表里兩層。以上述3種編織方式為一個組織循環,并根據此組織循環進行編織以形成雙面針織坯布。
通過前處理加工(精練劑1g/l、溫度90℃)、染色(分散染料、130℃*30min)、后整理加工(親水樹脂10g/l、中和酸1g/l),得到針織面料。
所得針織面料的克重為162g/m2,里層無凹凸結構,具體的各項性能如表1所示。
表1
上表中,(1)由實施例1與比較例1、比較例2可以看出,全成圈的連接方式可以形成里層的凹凸結構;全集圈以及表層成圈、里層集圈的連接方式不能形成里層的凹凸結構。
(2)由實施例1和實施例8可以看出,所用纖維原料以及組織相同時,凹凸單元越大,干爽效果越好。
(3)由實施例2和實施例9可以看出,凹凸部縱橫向線圈個數超過10個時,表里保水率比有下降的趨勢。
(4)由實施例3和實施例7可以看出,組織結構相同時,凸部纖維的cr值越高,凸部的高度越大,面料的表里保水率比越大,干爽效果越好。
(5)由實施例4與實施例12、由實施例5與實施例13、由實施例6與實施例14可以看出,凹凸單元大小及凸部纖維相同時,凸部使用疏水性紗線比使用親水性紗線的表里保水率比要大,即干爽效果好。
(6)由實施例3和實施例10可以看出,凹凸單元的大小相同時,凸部纖維為pbt與凸部纖維為普通pet相比,凸部高度變高,面料的表里保水率比變大,干爽效果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