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縫紉機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抓線機構。
背景技術:
縫紉機是通過縫線將縫料縫合的機器,包括針桿機構、挑線機構、送料機構、勾線機構、壓緊機構、繞線裝置和潤滑裝置等。縫紉機按照結構方式或者縫紉工藝方式可以分為平縫機、鏈縫機、包縫機、鎖眼機和封包機等。縫線包括穿過縫針孔的針線和由梭心引出的梭線,其中針線又稱為面線,梭線又稱為底線。面線從線筒中引出通過緊線器、緩線桿和右線鉤等部件后穿過挑線桿,然后穿過左線鉤等部件后穿入縫針的針孔中,挑線桿動作后可以實現(xiàn)面線的輸送。在縫紉機啟縫時,面線受到力的作用往往會從針孔中脫出,造成縫紉中斷,這時需要將啟縫時的面線線頭留長,但是面線線頭過長時又會在布料上形成鳥巢結構,影響接縫處的美觀,縫制完成后還要人工進行修剪,既浪費工時又不容易剪理干凈,甚至會損壞現(xiàn)有的線跡。
中國專利文獻資料公開提出了一種氣動夾線裝置[申請?zhí)枺?01521118108.7;公告號:205258817U],包括驅動氣缸、上刀片、下刀片和鉤刀,驅動氣缸的驅動桿與鉤刀連接桿的一端連接,鉤刀連接在鉤刀連接桿的另一端,驅動氣缸上連接有夾線刀支撐架,支撐架上設有三個高度從左到右連續(xù)降低的平臺結構,上刀片位于中間的平臺結構上,下刀片位于最右側的平臺結構上,上刀片的自由端與下刀片的自由端相對且保持間隙設置,鉤刀位于所述間隙之間。通過使用該裝置能夠使縫紉機在起針和收針時的線頭平整美觀,不會起線球現(xiàn)象,保證產(chǎn)品美觀及在加工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
上述的夾線裝置能夠在起縫前抓住并夾住面線線頭,從而防止鳥巢結構的產(chǎn)生,但是鉤刀與上刀片和下刀片僅僅依靠通過彈力夾住面線,夾線效果不好,當面線縫紉機啟縫時受到較大的拉力時容易從夾線裝置中脫離。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抓線機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提高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本發(fā)明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抓線機構,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前端固定有下夾板,所述限位板與下夾板之間設置有抓線鉤,所述抓線鉤的前端具有鉤線部,所述鉤線部的下表面與下夾板的上表面配合能夠夾持面線,所述抓線鉤上連接有能夠驅動抓線鉤前后滑動的驅動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夾板的前端具有夾線部,所述鉤線部前端下表面上具有向下凸出的緊線部,所述夾線部與緊線部配合能夠夾持面線。
一般將限位板固定到機頭上,縫紉機啟縫前,抓線機構中的驅動機構驅動抓線鉤向前滑動,抓線鉤的鉤線部將面線鉤住后,驅動機構驅動抓線鉤向后滑動,當抓線鉤的前端靠近下夾板的前端時,面線被夾持在鉤線部的下表面和下夾板前端的上表面之間。當抓線鉤在驅動機構的作用下繼續(xù)向后滑動時,夾線部與緊線部實現(xiàn)配合將面線夾緊。抓線機構夾線時不僅僅將面線夾持在鉤線部的下表面和下夾板前端的上表面之間,還利用驅動機構將面線夾持在夾線部和緊線部之間,使得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更好,提高了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夾緊部的后端面為夾緊面,所述夾緊面向抓線鉤的下表面傾斜,所述夾線部的前端具有與夾緊面相對設置的夾線面,所述夾緊面與鉤線部下表面之間的夾角等于夾線面與下夾板上表面之間的夾角。
夾緊面向抓線鉤的下表面傾斜,在驅動機構的作用下,當下夾板的夾線部與緊線部配合時,夾緊面對夾線部產(chǎn)生向上的作用力,使得鉤線部的下表面與下夾板的前端下表面之間能夠將面線夾持得更緊,從而提高夾線效果。而且夾緊面與鉤線部下表面之間的夾角等于夾線面與下夾板上表面之間的夾角,使得夾線面與夾緊面配合時能夠夾緊面線,從而使面線被夾持在夾線面和夾緊面之間,提高了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夾緊面與鉤線部下表面之間為圓弧過渡并形成過渡面一,所述夾線面與下夾板上表面之間為圓弧過渡并形成過渡面二,所述過渡面一和過渡面二的圓弧半徑相同。
將過渡面一和過渡面二的圓弧半徑設置為相同,當緊線部與夾線部配合時,過渡面一和過渡面二能夠夾緊面線,從而提高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抓線鉤的中部具有連接部,所述鉤線部的后端面具有鉤線面,所述連接部的前端具有傾斜的引導面,所述鉤線面與引導面之間形成鉤線口,所述鉤線面與引導面相交處設置有卡線槽。
抓線鉤向前滑動時,面線落入到鉤線口內并貼靠在引導面上。抓線鉤持續(xù)向后滑動時,面線貼靠著引導面移動到鉤線面與引導面相交處并進入到卡線槽內,接著面線繼續(xù)被抓線鉤帶向下夾板,然后面線被夾持在下夾板的上表面與鉤線部的下表面之間,最后面線被夾持在下夾板的上表面與鉤線部的下表面之間的同時被夾線部與緊線部夾持。卡線槽對面線具有定位作用,使得面線能夠準確地被下夾板的上表面與鉤線部的下表面以及夾線部與緊線部夾持,防止面線在抓線鉤移動的過程中脫離或者偏移位置導致不能被下夾板和抓線鉤夾持住,從而提高了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下夾板的后端具有導向部,所述導向部上設置有導向槽,所述抓線鉤安裝在導向槽內并能夠在導向槽內前后滑動。
導向槽的設置可以使抓線鉤滑動過程中方向性好,有利于抓線鉤準確地鉤線和夾線,有利于提高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驅動機構包括位于限位板下方的滑動板、固定連接在限位板上的旋轉電磁鐵以及設置在限位板與滑動板之間的復位彈簧;所述滑動板與旋轉電磁鐵的轉軸之間連接有連桿,所述滑動板的前端與抓線鉤固定連接,所述限位板的下表面上固定連接有限位螺釘,所述滑動板上設置有長條狀的限位槽,限位螺釘位于限位槽內;所述復位彈簧的前端與滑動板的前端固定,所述復位彈簧的后端與限位板的后端固定。
旋轉電磁鐵通電時,旋轉電磁鐵的轉軸轉動并驅動連桿,連桿帶動滑動板向前滑動從而使抓線鉤向前滑動,復位彈簧被拉長;抓線鉤鉤住面線后,旋轉電磁鐵斷電,滑動板在復位彈簧的作用向后滑動,從而帶動抓線鉤向后運動,實現(xiàn)面線被夾持在抓線鉤和下夾板之間。復位彈簧的拉力使抓線鉤快速后滑且使夾線部和緊線部配合緊密,從而使夾線部和緊線部的夾持效果好。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限位板的前端還固定有加壓機構,所述加壓機構作用在抓線鉤上能夠使鉤線部下表面抵靠在下夾板的上表面上。
通過加壓機構能夠使鉤線部下表面抵靠在下夾板的上表面上,這樣當鉤線部下表面與下夾板的上表面夾持面線時能夠將面線夾緊,從而提高了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加壓機構包括固定在限位板前端的呈片狀的彈性壓片,所述彈性壓片的前端具有平壓頭,當鉤線部的下表面抵靠到下夾板的上表面時所述平壓頭抵靠在鉤線部的上表面上。
彈簧壓片的平壓頭抵靠在鉤線部的上表面上時,彈簧壓片對鉤線部產(chǎn)生向下的作用力,使得鉤線部的下表面抵靠到下夾板的上表面從而夾緊面線,同時鉤線部上表面上的面線也能夠被夾持在平壓頭和鉤線部上表面之間,使得面線被夾持得更牢固,提高了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加壓機構還包括調壓螺釘,所述彈性壓片的后端呈幾字型,所述調壓螺釘穿過彈性壓片的后端與限位板螺紋連接,所述調壓螺釘?shù)穆菝毕卤砻娴挚吭趶椥詨浩纳媳砻嫔希鰪椥詨浩拖尬话逯g設置有與調壓螺釘螺紋連接的調壓螺母,所述調壓螺母的下表面抵靠在限位板上。
通過擰動調壓螺母和調壓螺釘能夠調節(jié)彈性壓片對抓線鉤的作用力的大小,從而可以調節(jié)鉤線部與下夾板之間的作用力,這樣就可以調節(jié)鉤線部的下表面與下夾板上表面對面線的夾持力度,因此對于不同粗細的面線都能夠有較好的夾持效果。
在上述的抓線機構中,所述限位板的側面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上固定連接有固定板,所述定位部與固定板之間設置有前螺釘和后螺釘;所述定位部上從前到后依次設置有前連接孔和后連接孔,所述前連接孔為弧形孔,所述后連接孔為圓形孔,所述前螺釘穿過前連接孔與固定板固定連接,所述后螺釘穿過后連接孔與固定板固定連接。
固定板與機頭上的機殼固定連接,需要調節(jié)抓線鉤的抓線角度使鉤線部更容易鉤住面線時,將前螺釘和后螺釘擰松進行調節(jié)即可,調節(jié)好后再擰緊前螺釘和后螺釘。調節(jié)抓線鉤的角度可以使面線更好地進入到夾線槽內進行定位,使得抓線機構實現(xiàn)更好的夾線效果。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在抓線鉤上設置有緊線部,在下夾板上設置夾線部,利用驅動機構使緊線部和夾線部配合將面線夾緊,提高了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將夾緊面設置為向抓線鉤的下表面傾斜,將夾緊面與鉤線部下表面之間的夾角和夾線面與下夾板上表面之間的夾角設置為相等,將過渡面一和過渡面二的過渡圓角半徑設置為相同,在引導面與鉤線面相交處設置卡線槽,在彈簧壓片上設置能夠與鉤線部上表面抵靠的平壓頭,提高了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利用復位彈簧的拉力使進線部和夾線部配合將面線夾緊,通過定位部上的前連接孔和后連接孔對抓線鉤的抓線角度進行調節(jié),有利于提高抓線機構的夾線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抓線機構的立體圖一;
圖2是本抓線機構的立體圖二;
圖3是本抓線機構的爆炸圖;
圖4是本抓線機構中抓線鉤前端的立體圖一;
圖5是本抓線機構中抓線鉤前端的立體圖二;
圖6是本抓線機構中下夾板的剖視圖;
圖7是本抓線機構抓線時抓線鉤與下夾板和彈性壓片位置關系圖;
圖8是本抓線機構夾線時抓線鉤與下夾板和彈性壓片位置關系圖。
圖9是本抓線機構安裝位置示意圖。
圖中,1、機頭;2、面線;3、抓線機構;4、限位板;4a、定位部;4a1、前連接孔;4a2、后連接孔;5、加壓機構;5a、彈性壓片;5a1、平壓頭;5b、調壓螺釘;5c、調壓螺母;6、下夾板;6a、夾線部;6a1、夾線面;6a2、過渡面二;6b、導向部;6b1、導向槽;7、抓線鉤;7a、鉤線部;7a1、鉤線面;7b、連接部;7b1、引導面;7c、固定部;7d、緊線部;7d1、夾緊面;7d2、過渡面一;7e、鉤線口;7f、卡線槽;8、驅動機構;8a、滑動板;8a1、限位槽;8a2、彈簧固定鉤部;8b、旋轉電磁鐵;8c、復位彈簧;8d、連桿;9、限位螺釘;10、固定板;11、前螺釘;12、后螺釘;13、彈簧固定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一
如圖1-圖9所示,一種抓線機構3,固定在機頭1的機殼上,包括固定板10、限位板4、抓線鉤7、下夾板6、驅動機構8和加壓機構5。限位板4的側面具有定位部4a,定位部4a與固定板10固定連接。定位部4a與固定板10之間設置有前螺釘11和后螺釘12,定位部4a上從前到后依次設置有前連接孔4a1和后連接孔4a2,前連接孔4a1為弧形孔,后連接孔4a2為圓形孔,前螺釘11穿過前連接孔4a1與固定板10固定連接,后螺釘12穿過后連接孔4a2與固定板10固定連接。將前螺釘11和后螺釘12擰松后就可以調節(jié)限位板4的安裝角度。固定板10上具有固定臂,固定臂與機頭1的機殼固定連接。
下夾板6固定連接在限位板4前端的下表面上,下夾板6的前端具有夾線部6a,下夾板6的后端具有導向部6b,導向部6b上設置有導向槽6b1,導向部6b與限位板4的前端固定連接。限位板4與下夾板6之間設置有抓線鉤7,抓線鉤7安裝在導向槽6b1內并能夠在導向槽6b1內前后滑動。抓線鉤7從前端到后端依次為鉤線部7a、連接部7b和固定部7c,鉤線部7a的下表面與下夾板6的上表面配合能夠夾持面線2,固定部7c與驅動機構8連接,驅動機構8能夠驅動抓線鉤7在導向槽6b1內前后滑動。鉤線部7a前端下表面上具有向下凸出的緊線部7d,夾線部6a與緊線部7d配合能夠夾緊面線2。加壓機構5固定在限位板4前端的上表面上,加壓機構5作用在抓線鉤7上能夠使鉤線部7a下表面抵靠在下夾板6的上表面上。加壓機構5包括固定在限位板4前端的呈片狀的彈性壓片5a,彈性壓片5a的前端具有平壓頭5a1,平壓頭5a1作用在抓線鉤7的上表面上。當鉤線部7a的下表面抵靠到下夾板6的上表面時平壓頭5a1抵靠在鉤線部7a的上表面上。加壓機構5還包括調壓螺釘5b,彈性壓片5a的后端具有呈幾字型的調壓部,調壓部的后端與限位板4固定連接,調壓螺釘5b穿過調壓部的拱起部與限位板4螺紋連接,調壓螺釘5b的螺帽下表面抵靠在調壓部的拱起部上表面上,調壓部的拱起部和限位板4之間設置有與調壓螺釘5b螺紋連接的調壓螺母5c,調壓螺母5c的下表面抵靠在限位板4上。擰動調壓螺母5c就能夠調節(jié)彈性壓片5a對抓線鉤7的作用力的大小,從而調節(jié)抓線鉤7鉤線部7a與下夾板6之間的作用力。加壓機構5也可以是作用在抓線鉤7上表面上對抓線鉤7產(chǎn)生向下作用力的壓緊氣缸,壓緊氣缸的缸體與限位板4固定,壓緊氣缸的活塞桿能夠作用在抓線鉤7的上表面上。
驅動機構8包括位于限位板4下方的滑動板8a、固定連接在限位板4上的旋轉電磁鐵8b以及設置在限位板4與滑動板8a之間的復位彈簧8c。滑動板8a的前端與抓線鉤7的固定部7c固定連接,滑動板8a與旋轉電磁鐵8b的轉軸之間連接有連桿8d,連桿8d的一端與旋轉電磁鐵8b的轉軸固定連接,連桿8d的另一端設置有滑槽,滑槽內滑動連接有與滑動板8a固定的銷子。限位板4的下表面上固定連接有前后依次設置的兩個限位螺釘9,滑動板8a上設置有長條狀的限位槽8a1,兩個限位螺釘9位于限位槽8a1內;復位彈簧8c的前端與滑動板8a的前端固定,復位彈簧8c的后端與限位板4的后端固定。復位彈簧8c為拉簧,滑動板8a的前端設置有呈鉤狀的彈簧固定鉤部8a2,限位板4的后端固定連接有彈簧固定螺釘13,復位彈簧8c的前端鉤在彈簧固定鉤部8a2上,復位彈簧8c的后端鉤在彈簧固定螺釘13上。驅動機構8也可以是氣缸,氣缸的缸體固定在限位板4上,氣缸的活塞桿與抓線鉤7的固定部7c固定連接。
抓線鉤7緊線部7d的后端面為夾緊面7d1,夾緊面7d1向抓線鉤7的下表面傾斜,夾線部6a的前端具有與夾緊面7d1相對設置的夾線面6a1,夾緊面7d1與鉤線部7a下表面之間的夾角等于夾線面6a1與下夾板6上表面之間的夾角。夾緊面7d1與鉤線部7a下表面之間為圓弧過渡并形成過渡面一7d2,夾線面6a1與下夾板6上表面之間為圓弧過渡并形成過渡面二6a2,過渡面一7d2和過渡面二6a2的圓弧半徑相同。鉤線部7a的后端面具有鉤線面7a1,連接部7b的前端具有傾斜的引導面7b1,鉤線面7a1與引導面7b1之間形成鉤線口7e,鉤線面7a1與引導面7b1相交處設置有卡線槽7f。
為了防止線跡起始處出現(xiàn)鳥巢結構,往往在縫紉機啟縫前將面線2線頭固定住。將抓線機構3固定連接在機頭1的機殼上,通過固定板10上的固定臂調整抓線機構3的位置,通過限位板4固定部7c的前連接孔4a1和后連接孔4a2將抓線鉤7的抓線角度調整為最佳。在縫紉機啟縫前,旋轉電磁鐵8b通電,旋轉電磁鐵8b轉軸固定的連桿8d驅動滑動板8a向前滑動,滑動板8a帶動抓線鉤7在導向槽6b1內向前滑動,復位彈簧8c被拉長。抓線鉤7向前伸出后,面線2進入到鉤線口7e內并貼靠在引導面7b1上。旋轉電磁鐵8b斷電,在復位彈簧8c的作用下,滑動板8a向后滑動并帶動抓線鉤7向后滑動,面線2貼靠著引導面7b1移動到鉤線面7a1與引導面7b1相交處并進入到卡線槽7f內,接著面線2繼續(xù)被抓線鉤7帶向下夾板6,面線2被夾持在平壓頭5a1和鉤線部7a上表面之間以及被夾持在鉤線部7a的下表面與下夾板6的上表面之間,同時被夾線部6a與緊線部7d夾持。抓線機構3夾線時不僅僅將面線2夾持在鉤線部7a的下表面和下夾板6前端的上表面之間,還利用驅動機構8將面線2夾持在夾線部6a和緊線部7d之間,使得抓線機構3的夾線效果更好,提高了抓線機構3的夾線效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