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手套機領域,具體地講是一種手套機選針編織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手套機在在選針時,若選針鳥片被滾筒銷頂起,則與選針鳥片間接相連的織針被選中進行編織;若選針鳥片嵌入凹槽中,則選針鳥片未被滾筒銷頂起,織針未被選中,其花型的編織通過高低針腳的排列實現。同時為配合高低針腳的使用,控制編織的三角板上設有許多活動三角,活動三角根據其位置分布與活動情況在三角板上實現橡筋線編織、縫口、成圈等編織動作的多種活動變換的走針軌道。織針的高針腳、低針腳會進入三角板上不同的走針軌道并沿著走針軌道走針,織針走針的同時進行織針動作。但由于不同的編織動作需要的不同的走針軌跡,需要對每一個活動三角進行動作控制與驅動,通過改變活動三角的活動情況實現“活動”變換的走針軌道。每個三角均對應有相關的器件、結構。因此現有三角前板結構復雜、器件繁多、重量大,其生產、安裝、維修難度高。并且花型的編織全部依靠織針高針腳、低針腳的排列實現,導致更換編織花型的過程復雜、難度大。
基于此,提出本案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套機選針編織系統,對現有三角板進行結構簡化及輕量化,減少編織部分所使用的各類部件,便于更換編織花型,使手套機的選針編織系統結構更簡單且易于生產、使用和維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手套機選針編織系統,包括選針滾筒、選針鳥片、挺針片、織針和三角板,選針滾筒表面設有若干排列整齊均勻分布的凹槽,凹槽中根據編織需要嵌置有若干滾筒銷。選針鳥片正對凹槽設置且橫向分布在選針滾動上方,選針鳥片一端與凹槽間隙配合,另一端與挺針片配合使用。織針同樣橫向排列設置,其一端與挺針片配合選針,另一端用于編織,三角板上設有若干三角形成走針軌道,所述織針上設有針腳與走針軌道間隙配合。所述凹槽中還嵌置有若干編織銷,所述編織銷與滾筒銷根據編織需求分布;所述三角板包括底板和設于底板正面的橡筋三角、起針三角、縫口三角、中三角、度目調節塊和壓針三角,所述中三角、橡筋三角、壓針三角固定于底板上,所述縫口三角與度目調節塊聯動設置。所述橡筋三角中部開設有橫向貫穿的凹槽,所述壓針三角呈臺階狀,其較低一側臺階、橡筋三角凹槽、縫口三角三者高度相同。所述織針針腳均一致。本發明中,同一滾筒上更具編織要求同時嵌置有編織銷、滾筒銷,編織銷配合選針鳥片能夠實現花型選針功能。本發明所提供的編織銷與三角板互相配合使用,且結合滾筒銷構成一種全新的手套機選針編織系統,相較于現有滾筒銷與傳動結構復雜且控制絲多的三角板而言,大大精簡了選針編織系統所需的組件及結構,使新選針編織系統的選針、編織過程更為靈活、穩定,從而有效提高手套機的生產效率、提高經濟效益。
進一步地,所述底板左側開設有互相平行的第一滑槽口和第二滑槽口,所述度目調節塊、縫口三角分別可滑動設于第一滑槽口、第二滑槽口中并于滑槽口中來回滑動,所述度目調節塊與縫口三角在底板背面采用連接塊固定連接。所述度目調節塊所在位置即為編織的密度,因此第一滑槽口和第二滑槽口的位置設計需要同時滿足度目調節塊、縫口三角各自的工作需求以及互不干擾。
進一步地,所述中三角為底邊與底板側邊平行的小三角,設于底板中部,其左側為從底板無縫過渡至中三角右半側的斜面。斜面便于回針時避免針腳與中三角產生摩擦,從而減小中三角或針腳的磨損,提高織針或三角前板的使用壽命,減少故障維修次數。
進一步地,所述壓針三角固定于底板左側邊沿上,其頂部呈臺階狀,包括高、底兩個階面。在平時編織時,織針靠著壓針三角的邊沿走針編織,在需要壓針時,織針沿著高階面邊沿在低階面上走針編織。壓針三角在編織羅口過程中,其壓針作用,已達到編織羅口組織時,彈性線成集圈形狀。高、低階面是為了使固定化在底板上的壓針三角仍具有壓針功能的功能性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滑槽口內腔設有與縫口三角滑動配合使用滑動定位塊。
進一步地,所述部分編織銷上沿其中軸線開設有若干大小相同、寬度與選針鳥片厚度相適應的開口槽。相鄰的兩個開口槽之間直接相接或間隔數倍于開口槽槽寬的距離。所述編織銷與滾筒銷根據編織需求嵌置在同一選針滾筒的凹槽中。所述編織銷開口槽根據花型變化而變化個數與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三角板上開設有與起針三角相適應的開槽,所述起針三角可活動嵌置于開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滑槽口附近的底板上設有滑動輔助三角,所述滑動輔助三角與縫口三角高度相同。滑動輔助三角固定在底板上,用于使縫口三角在第二滑槽口中來回滑動過程中保持穩定,從而提高三角前板系統的穩定性。同時也是縫口三角功能性的延長部分,為織針走針提供軌道。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一方面,本發明采用編織銷使選針鳥片在選針過程中實現選針鳥片與滾筒凹槽、選針鳥片與編織銷凹槽以及選針鳥片與編織銷銷頂三種配合情況,該三種情況可驅使挺針片在對織針進行挺針時令其處于三個不同的高度。當選針鳥片處于滾筒凹槽中時,織針未被選中不進行編織;當選針鳥片處于編織銷的凹槽中時,織針被選中并與三角板配合進行編織;當選針鳥片被編織銷的銷頂抬起時,織針被選針并與三角板配合進行花型編織。三角板上三角的高、低面用于配合織針編織以及花型編織不同的高度。
本發明采用編織銷通過增設選針高度的方式來替代現有手套機在抬針片上設置高低針腳實現花型編織,令所有織針針腳高低一致,無需重新排列高低針腳的織針來更換花型,只需根據花型替換相應的編織銷即可,有效提高了更換編織花型的速度,提高生產效率。且由于編織銷嵌置在滾筒表面,實際生產過程中滾筒的轉動速度較慢,能夠實現編織過程中更換花型,大大豐富了手套的多樣性。編織銷還能夠反復使用或再加工使用,其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并且環保。
另一方面,本發明將橡筋三角、壓針三角固定設置,并在橡筋三角和壓針三角頂部表面設置高頂面和低頂面,將縫口、橡筋編織、壓針等動作的走針軌跡固化于三角板上,在實現三角板橡筋編織、壓針、縫口等功能的同時,還減去了現有技術中橡筋三角和壓針三角所附屬的傳動、驅動機構,簡化了三角前板的結構、減輕了機頭整體重量。
并且,本發明將縫口三角與度目調節塊聯動,在不影響度目調節塊工作的情況下實現了一根拉絲同時帶動兩個三角,進一步減少了三角前板所需的傳動裝置并增加了縫口三角的靈活性,使走針軌跡更便于調節和控制。本發明大大簡化了三角板的結構與重量,使三角前板輕量化、簡約化,既能夠提高生產、安裝和維修效率,又能夠節約生產材料,降低生產成本。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手套機選針編織系統,其包括有具有花型選針功能的編織銷和通過對部分三角固定化或聯動改進的方式精簡得到的三角,并針對固定化或聯動改進的三角結合編織銷所造成的三種選針高度對三角板的底板以及底板上的三角高度進行適量調整,從而實現本發明的選針、提花和編織,本發明降低了現有技術中改變編織花型所需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還使三角板輕量化,并且通過結構優化以及三角板與編織銷、開槽銷以及選針鳥片的配合,實現三角板縫口、橡筋等軌跡的固定,減少控制,使選針編織系統結構簡單、便于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整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編織銷示意圖;
圖3位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三角板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橡筋線編織走針軌跡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縫口編織走針軌跡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壓針走針軌跡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正常編織走針軌跡示意圖。
圖中所示:三角板1、橡筋三角11、三角凹槽11a、起針三角12、斜面一12a、斜面二12b、縫口三角13、第二滑槽口14、第一滑槽口15、壓針三角16、低階面16a、高階面16b、度目調節塊17、中三角18、斜面三18a、底板19、挺針片2、選針鳥片3、選針滾筒4、滾筒凹槽4a、編織銷5、開口槽5a、織針6。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包括選針滾筒4、選針鳥片3、挺針片2、織針6和三角板1,選針滾筒4表面設有若干橫豎排列整齊、分布均勻的凹槽,凹槽中根據編織需要橫向嵌置有若干編織銷5。選針滾筒4橫向上設有與其橫向凹槽個數相對于的選針鳥片3。每個選針鳥片3均設有凸起端和支起端,凸起端與凹槽配合設置。每個選針鳥片3均具有一個與其支起端配合設置的挺針片2,每個挺針片2均與一根織針6相對應。織針6同樣橫向排列設置,其一端與挺針片2配合設置用于選針,另一端末端設有針織頭用于編織,織針6中部凸出設有針腳,所有織針6針腳凸出高度是相同的。三角板1主要由底板19和設于底板19正面的橡筋三角11、起針三角12、縫口三角13、中三角18、度目調節塊17和壓針三角16組成,上述三角在三角板1上形成固定的走針軌道,織針6針腳間隙設于走針軌道中并沿著走針軌道走針進行對應的編織動作。
如圖2所示,編織銷5為橫截面為平橢圓的銷體,編織銷5大小與滾筒凹槽4a大小相適應。沿編織銷5頂部中軸線開設有若干并排設置的開口槽,開口槽的寬度與鳥片厚度相適應。開口槽的開槽情況是根據編織花型所設計,相鄰的兩個開口槽之間直接相接或間隔開口槽槽寬倍數的距離。同一選針滾筒4上的開口槽大小一致,但其分布情況可有所不同。由于開口槽位置始終高于選針滾筒4凹槽,編織銷5頂部始終高于開口槽位置,因此在同一橫行的選擇滾筒凹槽4a上會出現三個高度。實際加工生產中,開口槽的開槽深度可根據具體手套機的編織情況進行調整。
本實施例所提供編織銷5可使鳥片與選針滾筒4配合時出現下列三種情況:選針鳥片3與滾筒凹槽4a、選針鳥片3與編織銷5凹槽以及選針鳥片3與編織銷5銷頂。該三種情況即表明在選針鳥片3凸起端相同的情況下,會出現選針鳥片3凸起端處于最低處、中高或中低處、最高處三個高度,相應地支起端通過杠桿作用可使挺針片2將織針6抬起不同的高度。當選針鳥片3處于滾筒凹槽4a中時,織針6未被選中且處于最低高度,不進行編織;如圖1中實線所示鳥片、挺針片2與織針6部分,當選針鳥片3處于編織銷5的凹槽中時,織針6被略微抬高且被選中并與三角板1配合進行編織;如圖1中虛線所示鳥片、挺針片2與織針6動作部分,當選針鳥片3被編織銷5的銷頂抬起時,織針6被抬至最高高度且被選針并與三角板1配合進行花型編織。
如圖3所示,包括底板19和從左至右依次分布于底板19上的橡筋三角11、起針三角12、中三角18、縫口三角13、度目調節塊17、壓針三角16。底板19為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屬矩形薄板,底板19采用普通碳素鋼板加工而成具有較高直線度和平面度的平板。橡筋三角11、壓針三角16、中三角18固定于底板19正面,起針三角12活動鑲入底板19的開口中并能夠在垂直于底板19的方向上上下活動,在中三角18右側設有第一滑槽口15和第二滑槽口14,度目調節塊17與縫口三角13分別活動設置于第一滑槽口15、第二滑槽口14上且以滑槽口為滑軌在底板19上平行滑動,為減少傳動拉絲的使用,度目調節塊17與縫口三角13在底板19背面通過一個連接塊固定連接實現聯動。
橡筋三角11用于實現橡筋線的編織,其為具有一定厚度的三角,其中部橫跨開設有平底凹槽,凹槽的兩側的邊緣采用平滑圓潤的外向面斜邊處理,以保證織針6走針順暢不被阻礙或磨損。針腳被抬至最高的織針6沿著橡筋三角11邊沿走針,針腳被略微抬高的織針6沿著凹槽橫跨穿過橡筋三角11,此時橡筋線不參與編織。
編織橡筋線的走針軌跡如圖4中實線所示的走針軌跡,此時針腳被抬至最高的織針6進入底板19后沿著橡筋三角11的側邊走針并沿著橡筋編織軌道繞過尖角后沿著橡筋三角11的另一側邊的軌道移動至起針三角12。不編織橡筋線時,走針軌跡如圖4虛線所示,織針6直接從橡筋三角11中間的凹槽橫跨過橡筋三角11至起針三角12附近。
起針三角12用于編織指尖和指襠組織的第一列線圈。起針三角12名為三角,實際為具有兩個相互平行的斜面的不規則或規則形狀物,該兩個斜面分別為斜面一12a、斜面二12b,斜面一12a與斜面二12b均位于起針三角12右側,起針三角12的厚度與橡筋三角11相同。斜面一12a、斜面二12b用于回針過程中跳過中三角18時走針使用,采用斜面設計是為了使織針6針腳能夠無障礙地從底板19移動并橫跨過起針三角12。
中三角18為厚度不低于三角和起針三角12的僅為橡筋三角11尖角部分大小的小三角,其左側為與起針三角12頂部同高的平面,其右側為與底板19相連的斜面三18a,斜面三18a能夠避免退針過程中對織針6針腳的磨損,延長織針6使用壽命,減少維修次數,提高手套機質量,同時能夠保證退針過程的順滑。
縫口三角13與度目調節塊17聯動,其為厚度與三角凹槽11a厚度相同的頂部水平的條形塊狀物,位于底板19右側、中三角18與度目調節塊17之間并與度目調節塊17聯動。針腳被抬至最高的織針6沿著縫口三角13邊沿走針實現縫口,針腳被略微抬高的織針6直接從縫口三角13頂部橫跨而過。在第二滑槽口14附近緊貼縫口三角13設有滑動定位塊,滑動定位塊一方面可使縫口三角13在移動時保持直線移動,另一方面可在縫口三角13移動至最底端時作為縫口三角13所形成走針軌道的的延長部分,從而延長走針軌道,進一步保證走針穩定。
度目調節塊17用于調節編織密度,度目調節塊17在第一滑槽口15上的位置即為編織密度,因此在編織時,當編織密度被設定后,縫口三角13同樣被暫時固定,不會影響度目調節塊17的作用。當針腳被抬至最高的織針6進行退針時,度目調節與縫口三角13一同移動至底板19下側,待退針完畢后,度目調節塊17與縫口三角13復位。
縫口編織的走針軌跡如圖5中所示,此時縫口三角13與度目調節塊17均位于滑槽口靠近中三角18一側的邊緣上,針腳被抬至最高的織針6從底板19的左側開始,從橡筋三角11開始依次沿著起針三角12、中三角18、度目調節塊17、壓針三角16的側邊邊沿走針最后從底板19右側走出,該段走針軌跡如圖5實線所示。再從底板19右側進入底板19,依次沿著壓針三角16、縫口三角13、起針三角12斜面一12a以及橡筋三角11,該端回針軌跡如圖3虛線所示。
壓針三角16為臺階狀具有一定厚度的條形塊狀物,其上側厚度與橡筋三角11凹槽厚度相同,為低階面16a,其下側厚度高于低階面16a,為高階面16b。針腳被抬至最高的織針6沿低階面16a一側邊沿走針,其走針軌跡如圖6中實線所示,針腳被略微抬高的織針6沿著低階面16a與高階面16b的交界處的邊沿走針,其走針軌跡如圖6中虛線所示。
正常編織軌跡為圖7中實線所示,此時縫口三角13與度目調節塊17位于滑槽口中間部位,針腳被略微抬高的織針6從左側進入底板19,從橡筋三角11中部的凹槽橫穿過后沿著起針三角12、中三角18、度目調節塊17走針并從壓針三角16低階面16a與高階面16b的交界處離開底板19,其走針軌跡如圖中從左向右走線的實線所示。回針時無編織動作,直接沿著壓針三角16進入底板19橫跨過縫口三角13、起針三角12斜面二12b、橡筋三角11凹槽從底板19左側離開。
本實施例所提供的三角前板結構簡單,其中大部分三角固定于底板19上,僅有起針三角12相對于底板19上下活動以及度目調節塊17與縫口三角13聯動滑動,上述結構大大優化了三角板1的結構,克服了現有技術中三角18前板結構復雜、傳動與驅動結構繁多、整體沉重等問題,使三角前板結構簡單化、機身輕量化、生產加工便捷化,更加靈活且便于控制,更適于生產、使用,其維修方便且具有較高的實用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采用編織銷5及簡化后的三角板1配合使用來替代現有手套機復雜的結構和配合關系,并令所有織針6針腳高低一致,大大降低選針編織系統的結構難度,使選針編織系統結構簡單、更為精簡,既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系統穩定性,也使得選針編織系統更便于生產、使用。本發明在使用時只需根據花型替換相應的編織銷5即可實現花型更換,且僅需要兩個驅動或傳動機構即可實現所有的編織動作的控制,有效提高了選針編織系統的可控性和靈活性,從而提高手套機編織速度、提高生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