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服裝生產設備,特別是涉及一種自動裁剪系統的裁剪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服裝生產領域中,服裝生產線一般依次包括鋪布、貼標簽、裁割面料、縫紉面料,其中,裁割面料普遍是通過人工手動裁剪完成。但是,人工手動裁剪面料后,面料的裁剪邊緣不平整,故面料的裁剪精度和裁剪質量非常差,同時,人工手動裁剪面料還存在耗時長、工人勞動強度高、裁剪效率比較低等問題,因此,人工手動裁剪面料已難以滿足現在日益增長的裁剪市場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裁剪系統的裁剪裝置,能夠自動裁剪面料,以提高面料裁剪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裁剪系統的裁剪裝置,包括機架和上下延伸的裁刀,還包括X向運動支架、Y向運動支架和上下運動機構,所述X向運動支架安裝在機架上、并可沿前后方向移動,所述Y向運動支架安裝在X向運動支架上、并可沿左右方向移動,所述上下運動機構安裝在Y向運動支架上,所述上下運動機構中設有一可旋轉且可上下往復移動的固刀桿,所述裁刀的上端與固刀桿的下端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上下運動機構還包括固定在Y向運動支架上的安裝板、安裝在所述安裝板上的Z向電機、以及可轉動地驅動軸,所述Z向電機通過第一傳動單元與驅動軸相連接、并帶動驅動軸轉動,所述驅動軸通過第二傳動單元與固刀桿相連接、并帶動固刀桿上下往復移動。
優選地,所述第一傳動單元包括固定在Z向電機的輸出軸上的第一槽輪、固定在驅動軸上的第二槽輪、以及傳動V帶,所述第一槽輪和第二槽輪通過傳動V帶相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一槽輪與Z向電機的輸出軸、第二槽輪與驅動軸均通過脹緊套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傳動單元包括可轉動的偏心軸、彈性連接片和至少一組導向軸承組,所述偏心軸可轉動地設在驅動軸中、并與驅動軸偏心設置,所述彈性連接片包括上段變形傳動部和下段豎向傳動部,所述上段變形傳動部的上端與偏心軸的端部固定連接,所述下段豎向傳動部的下端與固刀桿的上端固定連接,所述導向軸承組包括位于下段豎向傳動部兩側的導向軸承、用于約束下段豎向傳動部上下延伸。
優選地,所述驅動軸的一端開設有一容腔,該容腔中設有與驅動軸固定連接的第一軸承座,所述偏心軸通過第一軸承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軸承座中。
優選地,所述驅動軸通過第二軸承可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軸承座中,所述第二軸承座與安裝板固定連接。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驅動固刀桿旋轉的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安裝板上的旋轉電機、以及可旋轉的導向套筒,所述旋轉電機通過第三傳動單元與導向套筒相連接、并帶動導向套筒旋轉;所述導向套筒與固刀桿通過扭矩傳遞卡條相連接,所述導向套筒中開設有一上下貫通的導向槽,所述固刀桿可上下往復移動地置于導向槽中;所述導向套筒在導向槽的槽臂上開設有多道上下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固刀桿的外壁上開設有多道上下延伸、并與第一滑槽相對設置的第二滑槽,所述扭矩傳遞卡條一部分置于第一滑槽中、另一部分置于第二滑槽中。
優選地,所述導向套筒通過第三軸承可轉動地支承在第三軸承座中,所述第三軸承座與固定座固定連接,所述固定座與安裝板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第三傳動單元包括固定在旋轉電機的輸出軸上的第一同步帶輪、固定在導向套筒上的第二同步帶輪、以及傳動同步帶,所述第一同步帶輪和第二同步帶輪通過傳動同步帶相連接。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涉及的自動裁剪系統的裁剪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請中涉及的裁剪裝置中,裁刀能夠實現沿X向前后移動、沿Y向左右移動、沿Z向上下往復移動、以及旋轉,從而達到自動切割、裁剪面料的目的,且其裁剪精度高、裁剪速度快、裁剪效率高、勞動強度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申請裁剪裝置中上下運動機構和旋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剖視圖。
圖3為本申請中上下運動機構的剖視圖,該圖為圖2的后視圖。
圖4為圖3的A-A向剖視圖。
圖5為本申請中彈性連接片的運轉狀態過程圖。
元件標號說明
1 裁刀
2 固刀桿
3 安裝板
4 Z向電機
5 驅動軸
61 第一槽輪
62 第二槽輪
63 傳動V帶
7 脹緊套
8 偏心軸
9 彈性連接片
91 上段變形傳動部
92 下段豎向傳動部
10 導向軸承
11 導向軸承座
12 第一軸承座
13 第一軸承
14 第二軸承座
15 第二軸承
16 旋轉電機
17 導向套筒
171 導向槽
18 扭矩傳遞卡條
19 第三軸承座
20 第三軸承
211 第一同步帶輪
212 第二同步帶輪
213 傳動同步帶
22 限位套筒
23 蓋板
24 固定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本申請涉及一種裁剪裝置,該裁剪裝置和鋪布機、貼標簽機等設備構成自動裁剪系統,且鋪布機、貼標簽機和裁剪裝置沿布料裁剪生產線的前后方向依次排布。本申請中自動裁剪系統的裁剪裝置包括機架、上下延伸的裁刀1、X向運動支架、Y向運動支架和上下運動機構,所述X向運動支架安裝在機架上、并可沿前后方向移動,所述Y向運動支架安裝在X向運動支架上、并可沿左右方向移動,所述上下運動機構安裝在Y向運動支架上;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上下運動機構中設有一可旋轉且可上下往復移動的固刀桿2,所述裁刀1的上端與固刀桿2的下端通過螺釘固定連接。
上述裁剪裝置中,當X向運動支架沿X向前后移動時,可帶動Y向運動支架、上下運動機構和裁刀1同步地沿X向前后移動;當Y向運動支架沿Y向左右移動時,可帶動上下運動機構和裁刀1同步地沿Y向左右移動;當上下運動機構中的固刀桿2上下往復移動和旋轉時,可帶動裁刀1同步地上下往復移動和旋轉,進而在面料上可切割出不同形狀。因此,上述裁剪裝置中的裁刀1實現了沿Z向上下往復高速運動的同時能夠旋轉運動,且配合沿X向的前后移動和沿Y向的左右移動,從而達到自動切割、對不同面料進行不同形狀裁剪的目的,且其裁剪精度高、裁剪速度快、裁剪效率高、勞動強度低、使用時間長,最終降低面料裁剪成本、提高面料裁剪質量。
本實施例中,所述X向運動支架由X向電機驅動,且X向電機通過X向驅動組件與X向運動支架相連接;所述X向驅動組件可以采用以下結構:X向驅動組件包括前后延伸且與X向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的X向絲桿、以及與X向絲桿螺紋配合的X向螺母,所述X向螺母固定在X向運動支架中;因此,當X向電機轉動時,X向電機帶動X向絲桿同步地轉動,故X向螺母帶動X向運動支架沿X向絲桿的軸向前后移動。所述Y向運動支架由Y向電機驅動,且Y向電機通過Y向驅動組件與Y向運動支架相連接;所述Y向驅動組件可以采用以下結構:Y向驅動組件包括左右延伸且與Y向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的Y向絲桿、以及與Y向絲桿螺紋配合的Y向螺母,所述Y向螺母固定在Y向運動支架中;因此,當Y向電機轉動時,Y向電機帶動Y向絲桿同步地轉動,故Y向螺母帶動Y向運動支架沿Y向絲桿的軸向左右移動。
進一步地,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上下運動機構還包括固定在Y向運動支架上的安裝板3、安裝在所述安裝板3上的Z向電機4、以及可轉動地驅動軸5,所述Z向電機4通過第一傳動單元與驅動軸5相連接、并帶動驅動軸5轉動,所述驅動軸5通過第二傳動單元與固刀桿2相連接、并帶動固刀桿2上下往復移動。所述Z向電機4將動力依次通過第一傳動單元、驅動軸5和第二傳動單元傳遞給固刀桿2,從而帶動固刀桿2和裁刀1同步地上下往復移動,進而自動裁剪面料;上述上下運動機構在保證面料裁剪精度的前提下,其結構相對優化、簡化,從而便于其安裝、維修和保養,且故障率低、運轉噪音低,有助于改善操作工人的工作環境,便于客戶使用。
優選地,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第一傳動單元包括固定在Z向電機4的輸出軸上的第一槽輪61、固定在驅動軸5上的第二槽輪62、以及傳動V帶63,所述第一槽輪61和第二槽輪62通過傳動V帶63相連接,所述第一槽輪61和第二槽輪62的外周面上均設有用于容納傳動V帶63的V形槽,且V形槽與傳動V帶63相適配。Z向電機4的輸出軸帶動第一槽輪61轉動,則第一槽輪61通過V形槽帶動第二槽輪62轉動,從而帶動驅動軸5轉動。第一槽輪61與傳動V帶63、傳動V帶63與第二槽輪62之間動力的傳動均是靠傳動V帶63的兩側面與V形槽的兩側面壓緊產生摩擦力進行動力傳遞的,因此,當出現過載現象時,第一槽輪61和傳動V帶63之間會出現打滑現象,兩者之間的摩擦力不足以驅動傳動V帶63移動,從而實現過載時自動停機,有效避免過載,確保作業安全,且維護簡單便捷。另外,所述第一槽輪61與Z向電機4的輸出軸、第二槽輪62與驅動軸5均通過脹緊套7固定連接,脹緊套7又稱脹套,是一種標準件,主要用于輪和軸的聯結,通過擰緊脹緊套7上高強度螺栓使輪和軸的包容面之間產生壓力和摩擦力,從而實現負載傳遞。
進一步地,如圖2至圖4所示,所述第二傳動單元包括可轉動的偏心軸8、彈性連接片9和至少一組導向軸承組,所述偏心軸8可轉動地設在驅動軸5中、并與驅動軸5偏心設置,所述彈性連接片9包括上段變形傳動部91和下段豎向傳動部92,所述上段變形傳動部91的上端與偏心軸8的端部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所述下段豎向傳動部92的下端與固刀桿2的上端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所述導向軸承組包括沿彈性連接片9厚度方向、設在下段豎向傳動部92兩側的導向軸承10,導向軸承組用于約束下段豎向傳動部92上下延伸;當導向軸承組有多組時,則多組導向軸承組沿下段豎向傳動部92的延伸方向上下間隔設置。優選地,所述偏心軸8的軸向與彈性連接片9的厚度方向垂直、與彈性連接片9的寬度方向平行。Z向電機4通過第一傳動單元帶動驅動軸5轉動,由于偏心軸8與驅動軸5為偏心設置,故偏心軸8繞驅動軸5的軸線為中心線而轉動,彈性連接片9的上端隨偏心軸8同步地轉動,故偏心軸8的運動軌跡為圓;在偏心軸8動力傳遞、彈性連接片9自身韌性、以及導向軸承組約束力的共同作用下,如圖5a至圖5d所示,彈性連接片9的上段變形傳動部91發生形變,同時,導向軸承組使彈性連接片9的下段豎向傳動部92嚴格地上下延伸、且下段豎向傳動部92上下往復移動,從而帶動固刀桿2和裁刀1同步地上下往復移動。上述上下運動機構中的第二傳動單元通過偏心軸8、彈性連接片9和導向軸承組實現動力的準確傳動,其相對于連桿機構而言,其能嚴格保證彈性連接片9的下段豎向傳動部92為絕對垂直,從而大大減小下段豎向傳動部92在水平方向上的運動分量,減少固刀桿2上下往復移動過程中、固刀桿2與下述導向套筒17之間的摩擦力,從而確保固刀桿2可以上下自由滑動。
優選地,所述彈性連接片9的材質為金屬,且彈性連接片9較薄、其厚度為1mm-2mm,故在保證彈性連接片9自身結構強度的基礎上使得彈性連接片9具有較好的韌性,進而保證動力傳遞的準確性,保證固刀桿2上下高速往復運動的準確性。所述驅動軸5的一端開設有一容腔,該容腔中設有與驅動軸5固定連接的第一軸承座12,所述偏心軸8通過第一軸承13可轉動地支承在第一軸承座12中,第一軸承座12與驅動軸5也為偏心設置。所述驅動軸5通過第二軸承15可轉動地支承在第二軸承座14中,所述第二軸承座14與安裝板3固定連接。
另外,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上下運動機構還包括與所述安裝板3相固定的固定座24,所述導向軸承10安裝在導向軸承座11內,所述導向軸承座11通過間隙調整單元與所述固定座24相連接,通過間隙調整單元實現導向軸承座11的安裝位置可調,從而調整導向軸承10與彈性連接片9之間的距離,使得彈性連接片9在上下往復運動的過程中更加舒暢,并且具有一定的方向一致性。所述間隙調整單元采用以下結構:包括緊固螺釘和開設在固定座24上的U形槽,所述U形槽沿彈性連接片9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緊固螺釘將導向軸承座11與固定座24固定、且緊固螺釘穿設在固定座24的U形槽中;旋松緊固螺釘,則可調整導向軸承座11的位置,從而調整導向軸承10與彈性連接片9之間的距離;調整結束后,將緊固螺釘擰緊即可將導向軸承座11與固定座24固定,從而固定導向軸承10的位置。
進一步地,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裁剪裝置還包括用于驅動固刀桿2旋轉的旋轉機構,所述旋轉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安裝板3上的旋轉電機16、以及可旋轉的導向套筒17,所述旋轉電機16通過第三傳動單元與導向套筒17相連接、并帶動導向套筒17旋轉;所述導向套筒17與固刀桿2通過扭矩傳遞卡條18相連接,所述導向套筒17中開設有一上下貫通的導向槽171,所述固刀桿2可上下往復移動地置于導向槽171中;所述導向套筒17在導向槽171的槽臂上開設有多道上下延伸的第一滑槽,所述固刀桿2的外壁上開設有多道上下延伸、并與第一滑槽相對設置的第二滑槽,所述扭矩傳遞卡條18一部分置于第一滑槽中、另一部分置于第二滑槽中。固刀桿2在導向套筒17的導向槽171中做上下往復移動,故導向套筒17和扭矩傳遞卡條18對固刀桿2的運動起到進一步導向的作用,使得固刀桿2下端固定安裝的裁刀1的上下往復運動的精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從而較好地增加裁剪面料的精度。再者,旋轉電機16通過第三傳動單元帶動導向套筒17旋轉,導向套筒17將扭矩通過扭矩傳遞卡條18傳遞給固刀桿2,從而在固刀桿2上下高速往復移動的過程中還帶動固刀桿2旋轉,進而實現裁刀1上下高速往復移動時還能做旋轉運動,以切割出不同形狀。
優選地,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三傳動單元包括固定在旋轉電機16的輸出軸上的第一同步帶輪211、固定在導向套筒17上的第二同步帶輪212、以及傳動同步帶213,所述第一同步帶輪211和第二同步帶輪212通過傳動同步帶213相連接,旋轉電機16帶動第一同步帶輪211轉動,第一同步帶輪211通過傳動同步帶213帶動第二同步帶輪212轉動,從而帶動導向套筒17轉動。所述導向套筒17通過第三軸承20可轉動地支承在第三軸承座19中,所述第三軸承座19與固定座24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軸承20為角接觸球軸承,且角接觸球軸承有兩個、上下間隔分布,兩個角接觸球軸承之間設有限位套筒22,所述第三軸承座19通過螺釘與固定座24相固定。所述導向套筒17的下端通過螺釘固定連接有一封堵導向槽171的蓋板23,所述裁刀1可上下移動地穿設在蓋板23中。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