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合成革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
背景技術:
自20世紀50年代起,世界人造革、合成革主產地逐漸由歐美向亞洲地區轉移,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我國漸成生產人造革、合成革產品的制造中心。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擁有勞動力資源優勢,另一方面則是下游需求的增長。
近幾年來,國內人造革、合成革行業產品結構不斷得到優化,行業升級速度加快。在發展過程中,高端產品的市場需求缺口較為突出。人造革產品比重過大且以普通產品為主,種類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附加值低,呈現出明顯的供過于求狀況,企業以價格競爭作為主要競爭手段。因此,豐富合成革產品的種類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提供一種光度自然,防水、防油性能較好的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
一種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包括基材,所述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包括PU面層和PU發泡層,所述PU面層和所述PU發泡層形成干法樹脂,PU面層、PU發泡層與所述基材粘合形成干法合成革,在干法合成革上接著涂飾層,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截面依次為涂飾層、PU面層、PU發泡層和基材。
更優的,所述干法樹脂是通過聚氨酯樹脂、富馬酸二甲酯、甲酯和顏料反應后形成的反應物。
更優的,所述涂飾層包括防水防油型樹脂、拋光樹脂、稀釋劑和色膏,所述防水防油型樹脂、拋光樹脂、稀釋劑和色膏一起形成擦焦樹脂。
更優的,所述防水防油型樹脂為聚氨酯樹脂,拋光樹脂為硝化棉樹脂,稀釋劑為丁酯。
更優的,所述涂飾層通過印刷方式涂于所述干法合成革上。
更優的,所述涂飾層的厚度為0.01-0.03mm,PU面層的厚度為0.04-0.06mm,PU發泡層的厚度為0.35-0.6mm,基材的厚度為0.65-0.75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具有真皮臘透感和焦感,又有仿水洗變色效果,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可代替真皮,光度自然,且防水、防油性能優于真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涂飾層,2-PU面層,3-PU發泡層,4-基材。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一種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所示,一種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包括基材4,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包括PU面層2和PU發泡層3,PU面層2和PU發泡層3形成干法樹脂,PU面層2、PU發泡層3與基材4粘合形成干法合成革,在干法合成革上接著涂飾層1,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截面依次為涂飾層1、PU面層2、PU發泡層3和基材4;干法樹脂是通過聚氨酯樹脂、富馬酸二甲酯、甲酯和顏料反應后形成的反應物。涂飾層1包括防水防油型樹脂、拋光樹脂、稀釋劑和色膏,防水防油型樹脂、拋光樹脂、稀釋劑和色膏一起形成擦焦樹脂;防水防油型樹脂為聚氨酯樹脂,拋光樹脂為硝化棉樹脂,稀釋劑為丁酯;涂飾層1通過印刷方式涂于干法合成革上;涂飾層1的厚度為0.01-0.03mm,PU面層2的厚度為0.04-0.06mm,PU發泡層3的厚度為0.35-0.6mm,基材4的厚度為0.65-0.75mm。干法樹脂優選結構為聚氨酯樹脂100份、富馬酸二甲酯40份、甲酯40份、顏料適量。
本實用新型的生產工藝為:
第一步:將PU發泡層3和基材4進行接著,將PU面層2涂覆在離型紙上,PU面層2中的顏料起到調色作用;
第二步:將PU面層2、PU發泡層3和基材4的粘合形成干法合成革;
第三步:通過印刷將擦焦樹脂涂于干法合成革上,通過高溫加熱、壓紋、表面花色處理,烘干并拋光。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既具有真皮臘透感和焦感,又有仿水洗變色效果,環保擦焦變色合成革可代替真皮,光度自然,且防水、防油性能優于真皮。
本實用新型詳細介紹了一些實施方式及其附圖,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及其附圖,只要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不付出創造性勞動,對其進行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而得到的其他實施方式及其附圖,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