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方管澆筑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方管澆筑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在膠凝材料的澆注成型方面,就形狀而言,尚沒有行之有效的方口管的整體 成型技術。圓口管是有的,例如水泥下水管道,它有成熟的生產技術。因為圓口管的內、外 壁都是圓弧面的,圓弧面具有很好的結構支撐力,并且工作面單一,模具設計較為容易。但 方口管不同,市面上的方口管如廚衛間使用的水泥基排煙氣管、通風場所使用的氯氧鎂通 風管等,其制作方法較為煩雜。拿排煙氣管舉例,其制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拼板法,先預 制四塊方板,再將方板拼接而成方管;另一種是抽橋法,先將底面和兩個立面同步制作,再 架板橋制作頂面,最后抽橋而成方管。這兩種制作方法都不能實現一次澆注整體成型,制作 費時費力,人工效率低下,且質量有缺陷。用拼板法制作的方管,因其管壁是預制的板子,所 以內外壁較為平整且厚度均勻。但板和板之間是通過內鑲角條,再刷膠、再打釘的方法使之 連接的,這個連接并不牢靠。若用力側推產品時,容易脫膠、松釘,產生平移變形,使管子失 去結構力,不利于產品的運輸和安裝。用抽橋法制作的方管,因其接角是整體膠凝而成的, 抗側推的結構力強,但其制作中只有外模沒有內模,管壁的厚度是由生產工人憑經驗和手 感掌握的,所以厚度難以均勻,且內壁毛糙不平整。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一次澆筑成型的方管澆筑模具,本發明的具體方 案如下
—種方管燒筑模具,包括外模、內模、框模;所述外模包括底模、第一立模以及第二 立模,所述底模呈矩形,所述第一立模及所述第二立模分別與所述底模的兩個長度邊緣連 接,所述第一立模及所述第二立模皆與所述底模垂直;所述內模包括第一楔形塊及第二楔 形塊,所述第一楔形塊及所述第二楔形塊反向拼合組成內模;所述內模位于所述外模的空 腔內,所述框模位于所述外模與所述內模之間,所述內模將所述外模的空腔間隔成方管形 的模腔。
優選的,所述內模的側壁上設有凹槽。
優選的,所述內模內設有振動裝置。
優選的,所述第一立模及/或所述第二立模的斷面呈“L”形。
優選的,所述第一立模及/或所述第二立模與所述底模滑動連接。
方口管是平面與平面的垂直交角,面多且帶角,本發明提供的方管澆筑模具解決 了以下技術難題
1、內模的抽脫難題。圓口管的內模可以內傾剝離后再抽出,方口管的內模內傾不 了,因為方形的幾何形狀決定了內模難以內傾。
為了內模能被容易的抽出,本發明將內模制作成兩個楔形塊,楔形塊被稱作楔模,兩個楔模反向拼合,組合成一個內模。脫模時,從楔模的窄頭向寬頭方向抽出,越抽空隙越 大,只要抽出一點,模具與產品的頂面或底面就分離了,另一個楔模以同樣的方式操作即可。
楔模的側面設有凹槽,楔模里面有被固定的振動裝置。楔模在振動裝置的持續震 動下,側面有向內的彈性,使楔模與產品的接觸面之間產生間隙,產品不再‘咬’住模具。邊 振邊抽,兩個楔模便能輕易地被抽出。
2、內模的支撐難題。長度大的方管支撐就更難辦。支撐既要保證面的平整,又要 確保角的垂直,還要保證交角的密封。
本發明因為內模為兩個實體拼接,內模自身具有良好的形體支撐力。
使用本模具生產的方口管,不刷膠、不打釘,管壁內外光滑平整、厚度均勻統一,方 管加強角連體澆注而成,產品一次澆注整體成型,結構牢固美觀,人工效率提高5倍以上。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 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框模結構示意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內模結構示意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外模、框模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發明,在此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 以及說明用來解釋本發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實施例
如圖1 圖3所示,方管澆筑模具,包括
外模1,包括由皆由鋼板制作的底模11、第一立模12以及第二立模13,底模11呈 矩形,第一立模12及第二立模13分別與底模11的兩個長度邊緣連接,第一立模12及第二 立模13皆與底模11垂直;
內模2,包括同樣由不銹鋼制作的第一楔形塊21及第二楔形塊22,第一楔形塊21 及第二楔形塊22反向拼合組成內模2,第一楔形塊21及第二楔形塊22拼接后,可在端頭用 花蘭螺絲收緊,再在其四周包裹一層塑料薄膜,薄膜邊口用膠帶粘實以防止漏漿;內模2位 于外模I的空腔內;
模框3,模框3至少包括有I條底框31、I條頂框32及2條立框33首尾拼接而成, 模框3位于外模I與內模2之間,內模2將外模I的空腔間隔成方管形的模腔;???可以 用木條或者鋼條制作。
上述實施例方案中,外模1、內模2的長度應當盡量長,以便不同長度規格的方口 管可以使用一副模具生產,以節省費用。
上述實施例方案,外模1、內模2合模后,放置在震動平臺上,邊震動邊注漿,待漿 體內混入的空氣排出后,停止震動。外模I不需設置頂模板,因為在注漿后,在震動平臺的 震動下,頂部的漿料會自然找平,只需在注漿近尾時控制一下注入量,以漿面與???的頂框相平為宜,多余料拿出。等漿料硬化結實后進行脫模。先松開外模1,放倒兩個立模;再 打開內模2振動裝置,分別抽出第一楔形塊21及第二楔形塊22,最后側提產品脫模。
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內模2的側壁上設有凹槽23,可在第一楔形塊21及 /或第二楔形塊22側壁都設置凹槽23,并在內模2內設有振動裝置(未標示),由振動裝 置對內模2施加應力,內模2在振動裝置的持續作用下,內模2的體積產生應變,尤其包括 內模2的凹槽附近受剪應力作用產生的切應變,使內模2與產品的接觸面之間能產生縫隙, 產品不再“咬”住內模2,可方便的一邊振動一邊將第一楔形塊21或者第二楔形塊22抽出。 為防止漿料進入凹槽23中,可在凹槽23中添加玻璃膠或其他易變形材料填充,內模2的應 變效果不受影響。
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第一立模12及/或第二立模13的斷面呈“L”形,可 確保第一立模12及/或第二立模13與底模11保持垂直。
作為上述實施例方案的改進,第一立模12及/或第二立模13設有手搖螺旋,使得 第一立模12及/或第二立模13與底模11滑動連接,可方便的調節第一立模12與第二立 模13的間距,以適應澆筑不同規格的方口管。
以上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 對本發明實施例的原理以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適用于幫助理解本 發明實施例的原理;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具體實施方 式以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方管澆筑模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外模、內模、框模; 所述外模包括底模、第一立模以及第二立模,所述底模呈矩形,所述第一立模及所述第二立模分別與所述底模的兩個長度邊緣連接,所述第一立模及所述第二立模皆與所述底模垂直; 所述內模包括第一楔形塊及第二楔形塊,所述第一楔形塊及所述第二楔形塊反向拼合組成內模; 所述內模位于所述外模的空腔內,所述框模位于所述外模與所述內模之間,所述內模將所述外模的空腔間隔成方管形的模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管澆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模的側壁上設有凹槽。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管澆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模內設有振動裝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管澆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立模及/或所述第二立模的斷面呈“L”形。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管澆筑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立模及/或所述第二立模與所述底?;瑒舆B接。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方管澆筑模具,包括外模、內模、框模;所述外模包括底模、第一立模以及第二立模,所述底模呈矩形,所述第一立模及所述第二立模分別與所述底模的兩個長度邊緣連接,所述第一立模及所述第二立模皆與所述底模垂直;所述內模包括第一楔形塊及第二楔形塊,所述第一楔形塊及所述第二楔形塊反向拼合組成內模;所述內模位于所述外模的空腔內,所述框模位于所述外模與所述內模之間,所述內模將所述外模的空腔間隔成方管形的模腔。使用本模具生產的方口管,不刷膠、不打釘,管壁內外光滑平整、厚度均勻統一,方管加強角連體澆注而成,產品一次澆注整體成型,結構牢固美觀,人工效率提高5倍以上。
文檔編號B28B21/82GK103009476SQ20111028912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4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4日
發明者吳忠純 申請人:吳忠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