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升降裝置的領域,尤其是一種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
背景技術:
在我國上百家的停車設備的專業生產廠,此類故稱為無避樣兩層式停車設備,有單軌式,也有雙軌式琳瑯滿目。不過,目前在投入使用中的無避讓兩層式停車設備,其鋼構基礎設計與機械運轉的模式仍需不斷的改造與提高。實際使用證明,此類為無避讓兩層式停車設備是一種單向嚴重偏載的機械設備。
無論哪位廠家的產品,都必須在基礎路軌安裝抗掀力扣輪,在正常的使用狀態,當一輛自重I. 7噸小型汽車停在離地面2米高度的載車板上,因單面吊升行走,其載車板與小型汽車的重量對整臺設備的單向掀翻力是約14噸,單軌式,雙軌式在使用中,其基礎路軌除了擔負抗掀力結構功能,還必需擔負整套設備的直向行走的功能,由于其擔負多種功能使用,所以,單軌式,雙軌式存在著結構復雜,安裝與維修困難,功能部件要求高并易疲勞損壞的缺點。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其結構簡單、安裝維修方便并且不易金屬疲勞損壞。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路軌、固定在路軌上的主軌機構、左輔軌機構、右輔軌機構、與主軌機構和輔軌機構以及右輔軌機構滑動連接的移動機構、用于驅動移動機構的水平驅動油馬達、設置在移動機構上的轉軸和立柱以及滑動連接在立柱上的升降臺板,所述的移動機構內設置有用于驅動轉軸的油馬達旋轉機構,立柱內安裝有與轉軸相連接的單級液壓缸和與單級液壓缸的活塞桿頂部相連接的升降座,升降座與升降臺板相連接。所述的移動機構包括移動架和設置在移動架一側的前車左扶架和后車左扶架以及設置在移動架另一側的前車右扶架和后車右扶架,前車左扶架和后車左扶架與左輔軌機構滑動連接,前車右扶架和后車右扶架與右輔軌機構滑動連接,所述的移動架內安裝有前從動滾輪組、前動力滾輪組、后動力滾輪組和后從動滾輪組以及用于驅動前動力滾輪組和后動力滾輪組的行走馬達組,前從動滾輪組、前動力滾輪組和后動力滾輪組以及后從動滾輪組與主路軌的端面滑動連接。所述的油馬達旋轉機構包括設置在移動架上的蝸輪和與蝸輪相嚙合的蝸桿組以及用于驅動蝸桿組的旋轉馬達組,旋轉馬達組安裝在移動架上。為了能夠起到防塵的作用,所述的立柱的頂端蓋有頂蓋。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采用主軌機構與副軌機構各負其職,主軌機構主要負責行走,與直線定向,輔軌機構主要負責抗掀力與行走平衡,三軌同時分擔設備負重行走時產生的偏載力;采用副軌分別安裝兩組抗掀了行走裝置,其裝置在安裝與維修中裝拆簡單,整機安裝時,行走的軌道水平調整容易方便,主要減少行走的驅動功能,其部件結構簡單,不易疲勞磨損;由于三軌分擔了設備載重時的偏載力,機箱與路軌的橫向占地面積適當減少,整套設備橫向占地面積小于每臺2. 5米,更適合地下車庫的國家標準;本設備升降立柱采用內四面滑輪定位裝置,上下升降平穩,立柱外表面無行走結構,外形面漆無磨損,保持美觀;整機各部件設計合理,設計者著重在安全生產的同時減少安裝于維修成本。減輕生產和安裝工人的勞動強度及降低了安裝所需的技術要求。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側視圖; 圖3是圖I的A-A方向路軌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側視圖;圖5是圖2的B-B方向移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5的側視圖;圖7是圖5的中A-A方向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5中B-B方向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圖5中C-C方向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I中油馬達旋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I的C-C方向立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中標記分述如下I、路軌,11、主軌機構,12、左輔軌機構,13、右輔軌機構,2、移動機構,21、移動架,22-1、前車左扶架,22-2、后車左扶架,22-3、前車右扶架,22-4、后車右扶架,23-1、前從動滾輪組,23-2、前動力滾輪組,23-3、后動力滾輪組,23-4、后從動滾輪組,23-5、行走馬達組,3、水平驅動油馬達,4、轉軸,5、立柱,51、頂蓋,6、升降臺板,7、油馬達旋轉機構,71、蝸輪,72、蝸桿組,73、旋轉馬達組,8、單級液壓缸,9、升降座。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如圖I、圖2、圖3和圖4所示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包括固定在圖I中虛線長方體所示平層地面上的路軌1,路軌I上依次固定有左輔軌機構12、主軌機構11、右輔軌機構13,在主軌機構11和左輔軌機構12以及右輔軌機構13上滑動連接的移動機構2,水平驅動油馬達3驅動移動機構2,在移動機構2上設置轉軸4,在移動機構2內設置有用于驅動轉軸4的油馬達旋轉機構7,立柱5內安裝有與轉軸4相連接的單級液壓缸8和與單級液壓缸8的活塞桿頂部相連接的升降座9,在升降座9側面連接升降臺板6,升降臺板6用過單級液壓缸8驅動。如圖5、圖6、圖7、圖8和圖9所示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移動機構2包括移動架21和設置在移動架21 —側前車左扶架22-1和后車左扶架22-2以及設置在移動架21另一側前車右扶架22-3和后車右扶架22-4,前車左扶架22_1和后車左扶架22_2與左輔軌機構12滑動連接,前車右扶架22-3和后車右扶架22-4與右輔軌機構13滑動連接,在移動架21內安裝在移動架21內的前從動滾輪組23-1、前動力滾輪組23-2、后動力滾輪組23-3和后從動滾輪組23-4以及用于驅動前動力滾輪組23-2和后動力滾輪組23_3的行走馬達組23-5,前從動滾輪組23-1、前動力滾輪組23-2和后動力滾輪組23_3以及后從動滾輪組23-4與主軌機構11的端面滑動連接。如
圖10所示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油馬達旋轉機構7包括設置在移動架21上的蝸輪71和與蝸輪71相嚙合的蝸桿組72以及用于驅動蝸桿組72的旋轉馬達組73,旋轉馬達組73安裝在移動架21上。如
圖11所示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立柱5的頂端蓋有頂蓋51。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可以在立體停車場內設置由多個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的車輛移動升降存取傳輸系統,通過電腦控制各水平驅動油 馬達3工作使移動機構2沿路軌往返運行;控制各單級液壓缸8工作使升降座9沿立柱上下升降,帶動聯動的升降臺板6上下自由升降;控制油馬達旋轉機構7轉動,帶動轉軸4的立柱5旋轉,實現升降臺板6的水平90度角轉動;從而達到將車輛水平橫移、上下升降和水平90度角轉動幾種運動交替運行,實現車輛的獨立存取和傳送,在運行過程中還分別設有減速時間和停頓時間,運行速度可調節。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是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路軌(I)、固定在路軌(I)上的主軌機構(11)、左輔軌機構(12)、右輔軌機構(13)、與主軌機構(11)和左輔軌機構(12)以及右輔軌機構(13)滑動連接的移動機構(2)、用于驅動移動機構(2)的水平驅動油馬達(3)、設置在移動機構(2)上的轉軸(4)和立柱(5)以及滑動連接在立柱(5)上的升降臺板(6),所述的移動機構(2)內設置有用于驅動轉軸(4)的油馬達旋轉機構(7),立柱(5)內安裝有與轉軸(4)相連接的單級液壓缸(8)和與單級液壓缸(8)的活塞桿頂部相連接的升降座(9),升降座(9)與升降臺板(6)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是所述的移動機構(2 )包括移動架(21)和設置在移動架(21) —側的前車左扶架(22-1)和后車左扶架(22-2 )以及設置在移動架(21)另一側的前車右扶架(22-3)和后車右扶架(22-4),前車左扶架(22-1)和后車左扶架(22-2)與左輔軌機構(12)滑動連接,前車右扶架(22-3)和后車右扶架(22-4)與右輔軌機構(13)滑動連接,所述的移動架(21)內安裝有前從動滾輪組(23-1 )、前動力滾輪組(23-2)、后動力滾輪組(23-3)和后從動滾輪組(23-4)以及用于驅動前動力滾輪組(23-2)和后動力滾輪組(23-3)的行走馬達組(23-5),前從動滾輪組(23_1 )、前動力滾輪組(23-2)和后動力滾輪組(23-3)以及后從動滾輪組(23-4)與主軌機構(11)的端面滑動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是所述的油馬達旋轉機構(7)包括設置在移動架(21)上的蝸輪(71)和與蝸輪(71)相嚙合的蝸桿組(72)以及用于驅動蝸桿組(72)的旋轉馬達組(73),旋轉馬達組(73)安裝在移動架(21)上。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其特征是所述的立柱(5)的頂端蓋有頂蓋(5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包括固定在地面上的路軌、固定在路軌上的主軌機構、左輔軌機構、右輔軌機構、與主軌機構和輔軌機構以及右輔軌機構滑動連接的移動機構、用于驅動移動機構的水平驅動油馬達、設置在移動機構上的轉軸和立柱以及滑動連接在立柱上的升降臺板,移動機構內設置有用于驅動轉軸的油馬達旋轉機構,立柱內安裝有與轉軸相連接的單級液壓缸和與單級液壓缸的活塞桿頂部相連接的升降座,升降座與升降臺板相連接。所述的三軌式無避讓兩層停車設備,其裝置在安裝與維修中裝拆簡單,整機安裝時,行走的軌道水平調整容易方便,主要減少行走的驅動功能,其部件結構簡單,不易疲勞磨損。
文檔編號E04H6/06GK202578070SQ20122022382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7日
發明者黃熙 申請人:黃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