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矩形洞的實腹h型鋼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有矩形洞實腹H型鋼梁,尤其涉及該實腹H型鋼梁中矩形洞周邊的結構。
背景技術:
辦公樓的品質與辦公室的凈高等密切相關,高凈高對應高品質。人們知道,建筑凈高由建筑層高、建筑面層、結構梁高及設備管道空間等決定,要提高建筑凈高,常要求在結構鋼梁開設設備洞口,以便于設備管道穿越鋼梁,減少梁下設備管道空間,從而提高了建筑凈高,提高建筑舒適度及品質;在建筑設計中,空調通風管道一般較大,常受結構梁開洞大小限制而無法穿越鋼梁,通風管要求鋼梁洞口高度達梁高的1/2H,洞口寬度達1200mm,其洞口寬度遠遠超出了規范要求的750mm。目前,對于鋼梁開如此大矩形洞口的受力性能人們還缺乏認識,規范更沒有具體的規定。鑒于此,有必要設計一種帶有矩形洞的實腹H型鋼梁。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了一種帶有矩形洞的實腹H型鋼梁,旨在解決上述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本實用新型包括實腹H型鋼梁;在所述的實腹H型鋼梁上設置至少一個單洞口或者雙洞口 ;所述雙洞口之間的間距小于洞口寬度;還包括在單洞口周邊的縱向加勁肋和橫向加勁肋;所述縱向加勁肋長度為洞口邊外伸250mm-300mm,所述橫向加勁肋取梁高;在雙洞口周邊的縱向加勁肋和橫向加勁肋;所述縱向加勁肋連通設置,所述橫向加勁肋取梁聞。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提高鋼梁開洞尺寸大小后,通過實驗驗證鋼梁承載能力與開洞前未受明顯影響,從而增加了建筑凈高,提高了建筑舒適性及品質,節約鋼材、節能環保。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由圖I、圖2可見本實用新型包括實腹H型鋼梁I ;在所述的實腹H型鋼梁I上設置至少一個單洞口 2或者雙洞口(2、3);所述雙洞口(2、3)之間的間距小于洞口寬度;還包括在單洞口 2周邊的縱向加勁肋4和橫向加勁肋5 (如圖I所示);所述縱向加勁肋4長度為洞口邊外伸250mm-300mm,所述橫向加勁肋5取梁高;在雙洞口(2、3)周邊的縱向加勁肋6和橫向加勁肋7 (如圖2所示);所述縱向加勁肋6連通設置,所述橫向加勁肋7取梁聞。所述縱向加勁肋厚度不小于梁翼緣厚度;所述橫向加勁肋厚度不小于梁腹板厚度。當鋼梁開洞較大時,其洞口周圍將產生較大的應力集中,鋼梁抗彎、抗剪承載力明顯降低。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洞口周邊增設一定長度縱向加勁肋、連體縱向加勁肋、橫向加勁肋,解決了鋼梁腹板應力集中現象,在洞口處縱向加勁肋與梁上下翼緣形成新的“工”字形小梁,形成鋼梁的上下弦。當為單洞口時,縱向加勁肋長度為洞口邊外伸300mm,橫向加勁肋 加橫向加勁肋取梁高;當為雙洞且兩洞口間間距小于洞口寬度時,兩洞口間的縱向加勁肋應連通設置,橫向加勁肋仍取梁高;實施例I特大矩形洞實腹H型鋼梁,鋼梁跨度15m,梁高800mm,梁上設置有2個400x1200,一個400x700洞口,洞口寬高比小于3且小于1200mm,其加強方式為縱向加勁肋厚度不小于梁翼緣厚度,橫向加勁肋厚度不小于梁腹板厚度,且橫向加勁肋宜取梁高,加勁肋寬度小于等于1/2梁寬,大開洞鋼梁縱向加勁肋洞邊的外伸長度取300_即可滿足受力要求。當鋼梁腹板內布有幾個大洞口,且洞口間距小于洞口寬度時,洞口縱向加勁肋兩洞間應通長設置。鋼梁通過以上措施加強后,通過實驗驗證,其承載力與開洞前基本相當。上述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帶有矩形洞的實腹H型鋼梁,包括實腹H型鋼梁;在所述的實腹H型鋼梁上設置至少一個單洞口或者雙洞口 ;所述雙洞口之間的間距小于洞口寬度;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在單洞口周邊的縱向加勁肋和橫向加勁肋;所述縱向加勁肋長度為洞口邊外伸250mm-300mm,所述橫向加勁肋取梁高;在雙洞口周邊的縱向加勁肋和橫向加勁肋;所述縱向加勁肋連通設置,所述橫向加勁肋取梁高。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矩形洞的實腹H型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縱向加勁肋厚度不小于梁翼緣厚度;所述橫向加勁肋厚度不小于梁腹板厚度。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帶有矩形洞的實腹H型鋼梁,包括實腹H型鋼梁;在所述的實腹H型鋼梁上設置至少一個單洞口或者雙洞口;所述雙洞口之間的間距小于洞口寬度;還包括在單洞口周邊的縱向加勁肋和橫向加勁肋;所述縱向加勁肋長度為洞口邊外伸250mm-300mm,所述橫向加勁肋取梁高;在雙洞口周邊的縱向加勁肋和橫向加勁肋;所述縱向加勁肋連通設置,所述橫向加勁肋取梁高;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提高鋼梁開洞尺寸大小后,通過實驗驗證鋼梁承載能力與開洞前未受明顯影響,從而增加了建筑凈高,提高了建筑舒適性及品質,節約鋼材、節能環保。
文檔編號E04C3/08GK202787658SQ20122034771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魏豐登, 薄曦 申請人:上海聯創建筑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