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采用空間四桿機構的形式,頂部設置有運車橋梁,在驅動油缸的作用下,運車橋梁可以把汽車從地面運送到立體車庫中。而且所述運送裝置能夠在載有汽車的狀態下自由移動,進而選擇合適的空車位運送到位,同時整體結構形式簡單,制造、運行與維護的成本較低。又因采用液壓驅動,其技術成熟,系統可靠,操作容易。在現有地下車庫的改造工程中,本發明具有明顯的優勢。
【專利說明】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尤其適用于將現有地下車庫改造為雙層的場合。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居民的汽車保有量與日益俱增。這不僅對城市道路系統、城市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而且與之帶來的城市空間與現實需要的矛盾更為激烈,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公共場所停車位過于緊張。日本、以色列、新加坡等土地資源緊張國家,對此問題關注已久,立體車庫及相關技術取得了廣泛地應用。國內的企業和科研單位對立體車庫的研究也非常重視,提出利用空間資源的多種實施方案,如專利CN102330508A、CN101832044A、CN101683957A等。整體講,這些立體車庫的設計水平、空間利用率、工作效率與智能化程度非常高,但是它們主要適用于新建建筑或者在露天場地建立,并且汽車的運送作業多采用不方便移動的電梯式或桁車式運送裝置。近年來,我國新建的公共建筑以及多層或高層的民用建筑大多設計有地下車庫,其層高一般介于2.2?4m之間,而一般常規家用汽車的凈高約為1.4m,即使考慮地下車庫中部分管道設備占去的空間,仍有相當一部分層高較高的現有地下車庫可以改造成雙層地下車庫,進而提高空間利用率。如果采用上述發明專利的技術,由于立體車庫層數的限制,很難發揮出電梯式或桁車式運送裝置的技術優點,設備系統過于復雜,運行維護費用昂貴,導致在經濟上無法采用前述發明技術。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用于把汽車從地面運送到立體車庫或者從立體車庫運送到地面,以解決空間利用率低,設備復雜、運行維護費高的問題。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包括移動底盤、驅動油缸、驅動連桿、從動連桿和運車橋梁,所述驅動連桿包括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所述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驅動連桿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頂端和所述第二驅動連桿的頂端與所述運車橋梁鉸接,所述移動底盤、運車橋梁、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構成一矩形,所述從動連桿包括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所述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從動連桿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頂端和所述第二從動連桿的頂端與所述運車橋梁鉸接,所述移動底盤、運車橋梁、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構成一矩形,所述驅動油缸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驅動連桿運動的第一驅動油缸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驅動連桿運動的第二驅動油缸,所述第一驅動油缸與所述第一驅動連桿鉸接,所述第一驅動油缸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所述第二驅動油缸與所述第二驅動連桿鉸接,所述第二驅動油缸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
[0005]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任意一端和與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任意一端為對角線方向的第二驅動連桿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第二斜拉桿,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任意一端和與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任意一端為對角線方向的第二從動連桿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第一斜拉桿,所述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的長度大于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的長度。
[0006]進一步的,靠近所述移動底盤的各個邊角區域分別設置有升降滾輪,所述升降滾輪包括滾輪、伸縮架和缸筒,所述滾輪連接所述伸縮架的底端,所述伸縮架的頂端連接所述缸筒,所述缸筒均與所述移動底盤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滾輪升起時,所述移動底盤的底面觸地,所述升降滾輪脫空;所述升降滾輪下降時,所述升降滾輪觸地,所述移動底盤脫空。
[0007]進一步的,靠近各個所述升降滾輪的所述移動底盤的各個邊緣處設置有朝向所述移動底盤內側凹陷的滾輪凹槽,所述升降滾輪設置在所述滾輪凹槽內。
[0008]進一步的,在靠近所述兩個從動連桿的所述移動底盤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楔面承載體,所述楔面承載體為楔體,所述楔面承載體的下表面與所述移動底盤固定連接,所述楔面承載體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朝向由所述移動底盤、運車橋梁、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構成的平面。
[0009]進一步的,所述運車橋梁包括兩個車轍和設置在所述兩個車轍中間的若干個加強橫梁,所述運車橋梁呈梯子狀結構。
[0010]進一步的,靠近所述第一從動連桿或靠近所述第二從動連桿的所述兩個車轍的一端分別設有第一引橋,所述第一引橋與所述車轍鉸接,所述第一引橋為楔體,所述第一引橋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背向所述車轍,
[0011]靠近所述第一驅動連桿或靠近所述第二驅動連桿的所述兩個車轍的一端分別設有第二引橋,所述第二引橋與所述車轍鉸接,所述第二引橋為楔體,所述第二引橋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背向所述車轍。
[0012]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引橋與所述車轍的連接處設置有鎖定銷,所述第二引橋與所述車轍的連接處也設置有鎖定銷。
[0013]進一步的,所述兩個車轍的外側邊緣設有復數個安全擋板。
[0014]更進一步的,在靠近所述兩個驅動連桿的所述移動底盤的一側設置有設備安裝與平衡重配重區。
[0015]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出的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采用空間四桿機構的形式,頂部設置有運車橋梁,在驅動油缸的作用下,運車橋梁可以把汽車從地面運送到立體車庫中。而且所述運送裝置能夠在載有汽車的狀態下自由移動,進而選擇合適的空車位運送到位,同時整體結構形式簡單,制造、運行與維護的成本較低。又因采用液壓驅動,其技術成熟,系統可靠,操作容易。在現有地下車庫的改造工程中,本發明具有明顯的優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其中,
[0017]圖1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作業狀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的初始姿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3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4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中間姿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和
[0021]圖5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最終姿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2]其中:1為移動底盤、11為驅動連桿支座、12為滾輪凹槽、13為驅動油缸支座、14為楔面承載體、15為從動連桿支座、16為設備安裝與平衡重配重區、2為升降滾輪、21為滾輪、22為伸縮架、23為固定油缸、3a為第一驅動油缸、3b為第二驅動油缸、31為缸筒、311為第一油口、312為第二油口、32為缸筒鉸支座、321為油管槽、33為活塞桿、4為第一驅動連桿、41第一驅動油缸鉸接孔、5為第一從動連桿、51為第一斜拉桿、6為第二驅動連桿、61第二驅動油缸鉸接孔、62為第二斜拉桿、7為第二從動連桿、8為運車橋梁、81為車轍、811為安全擋板、82為加強橫梁、83a為第一引橋、83b為第二引橋、831為鎖定銷、84為銷軸、85a為第一鎖鉤、85b為第二鎖鉤、9為汽車,10為運送裝置,20為立體車庫。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本發明所述的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包括移動底盤1、驅動油缸(未圖示)、驅動連桿(未圖示)、從動連桿(未圖示)和運車橋梁8。
[0024]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5]此處所稱的“一個實施例”或“實施例”是指與所述實施例相關的特定特征、結構或特性至少可包含于本發明至少一個實現方式中。在本說明書中不同地方出現的“在一個實施例中”并非必須都指同一個實施例,也不必須是與其他實施例互相排斥的單獨或選擇實施例。此外,表示一個或多個實施例的方法、流程圖或功能框圖中的模塊順序并非固定的指代任何特定順序,也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
[0026]請參閱圖2-4,圖2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的初始姿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中間姿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為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最終姿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如圖2-4所示,所述移動底盤I的上方設置有驅動油缸(未圖示)、驅動連桿(未圖示)、從動連桿(未圖示)和運車橋梁8。
[0027]所述驅動連桿包括第一驅動連桿4和第二驅動連桿6,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和第二驅動連桿6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I鉸接,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的頂端和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的頂端與所述運車橋梁8鉸接,所述移動底盤1、運車橋梁8、第一驅動連桿4和第二驅動連桿6構成一矩形。
[0028]所述從動連桿包括第一從動連桿5和第二從動連桿7,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和第二從動連桿7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從動連桿7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I鉸接,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的頂端和所述第二從動連桿7的頂端與所述運車橋梁8鉸接,所述移動底盤1、運車橋梁8、第一從動連桿5和第二從動連桿7構成一矩形。
[0029]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移動底盤I上表面還設有呈矩形布置的驅動連桿支座11和從動連桿支座15,所述驅動連桿支座11與所述從動連桿支座15之間對稱布置有驅動油缸支座13。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與第二驅動連桿6的下端與兩個驅動連桿支座11通過銷軸鉸接,上端與所述運車橋梁8通過銷軸鉸接,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與第二從動連桿7的下端與兩個從動連桿支座15通過銷軸鉸接,上端與運車橋梁8通過銷軸鉸接。由于兩個驅動連桿支座11和兩個從動連桿支座15分別設置于所述移動底盤I的四個邊角區域,并且對稱于所述移動底盤I的縱、橫軸線呈矩形形狀布置,運車橋梁8上的四個鉸點與移動底盤I上的兩個驅動連桿支座11和兩個從動連桿支座15所組成的四個鉸點呈相等的矩形。所以所述移動底盤1、第一驅動連桿4、第一從動連桿5、第二驅動連桿6、第二從動連桿7和所述運車橋梁8構成了一個空間四桿機構。在所述的空間四桿機構中,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的長度相等,第一從動連桿5、第二驅從動連桿7的長度相等,并且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第二驅動連桿6的長度略大于第一從動連桿5、第二驅從動連桿7的長度,于是,在所述空間四桿機構的運動過程中,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第二驅動連桿6、運車橋梁8和所述移動底盤I始終保持矩形,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第二從動連桿7、運車橋梁8和所述移動底盤I始終保持矩形,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第一從動連桿5、運車橋梁8和所述移動底盤I與另一側的第二驅動連桿6、第二從動連桿7、運車橋梁8和移動底盤I始終保持相等的可變四邊形。
[0030]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的任意一端和與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的任意一端為對角線方向的第二驅動連桿6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第二斜拉桿62,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的任意一端和與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的任意一端為對角線方向的第二從動連桿7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第一斜拉桿51,如: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和第二驅動連桿6的對角線方向鉸接設置有第二斜拉桿62,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和第二從動連桿7的對角線方向鉸接設置有第一斜拉桿51,用于增強空間四桿機構的橫向剛度。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上下兩端各設置有一個鉸接孔(未圖示),呈“二力桿”結構。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與所述第二從動連桿7在結構上呈鏡向對稱關系,所述第一驅動動連桿4與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在結構上呈鏡向對稱關系。
[0031]所述驅動油缸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運動的第一驅動油缸3a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運動的第二驅動油缸3b,所述第一驅動油缸3a與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鉸接,所述第一驅動油缸3a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I鉸接,所述第二驅動油缸3b與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鉸接,所述第二驅動油缸3b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I鉸接。所述第一驅動油缸3a的缸筒31套入缸筒鉸支座32并連接固定,與所述第一驅動油缸3a的缸筒相配合的活塞桿33通過銷軸與設置在移動底盤I上的驅動油缸支座13鉸接。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和第二驅動連桿6的靠近中間部位設置有第一驅動油缸鉸接孔41和第二驅動油缸鉸接孔61。所述驅動油缸支座13上鉸接有驅動油缸的活塞桿33,驅動油缸的缸筒31與設置在驅動連桿上的軸孔鉸接。所述第一驅動油缸3a的缸筒31上設有第一油口 311和第二油口 312。所述第一驅動油缸鉸接孔41與第一驅動油缸3a的缸筒鉸支座32側向伸出的軸連接,所述缸筒鉸支座32套入缸筒31并固定,且下部開有為避免與第二油口 312干涉的油管槽321。所述缸筒鉸支座32與第一驅動油缸鉸接孔41鉸接,所述缸筒鉸支座32的下部還開有為避免與第二油口 312干涉的油管槽321。所述第二驅動油缸3b的結構形式以及與移動底盤I和第二驅動連桿6的連接形式與第一驅動油缸3a呈鏡像對稱關系,故不再贅述。
[0032]在靠近所述兩個從動連桿的所述移動底盤I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楔面承載體14,所述楔面承載體14為楔體,所述楔面承載體14的下表面與所述移動底盤I固定連接,所述楔面承載體14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朝向由所述移動底盤1、運車橋梁8、第一從動連桿5和第二從動連桿7構成的平面。在一個實施例中,可以在靠近所述從動油缸支座15處設置多個楔面承載體14,如:所述移動底盤I靠近所述第一、二從動連桿5、7的區域設置有兩個所述楔面承載體14,當所述運車橋梁8處于最低位置時,所述楔面承載體14的楔面即傾斜面與運車橋梁8的下表面密切貼合。
[0033]靠近所述移動底盤I的各個邊角區域分別設置有升降滾輪2,所述升降滾輪2包括滾輪21、伸縮架22和缸筒31,所述滾輪21連接所述伸縮架22的底端,所述伸縮架22的頂端連接所述缸筒31,所述缸筒31均與所述移動底盤I固定連接。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升降滾輪2的伸縮架22的上端呈活塞桿形式與缸筒23配合,下端呈叉形結構與滾輪21銷軸連接。當所述升降滾輪2升起時,滾輪21的觸地底面高于移動底盤I的底面,進而滾輪21脫空;當所述升降滾輪2下降時,滾輪21的觸地底面低于移動底盤I的底面,進而移動底盤I脫空而不與地面接觸。為便于所述升降滾輪2的萬向轉動,所述移動底盤I靠近滾輪21區域還設置有滾輪凹槽12。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靠近各個所述升降滾輪2的所述移動底盤I的各個邊緣設置有朝向所述移動底盤I內側凹陷的滾輪凹槽12,所述升降滾輪2設置在所述滾輪凹槽12內,并在轉動中不發生干涉。
[0034]所述運車橋梁8包括兩個車轍81和設置在所述兩個車轍81中間的若干個加強橫梁82,所述運車橋梁8呈梯子狀結構。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加強橫梁82的兩個端面與所述車轍81的內側垂面可以焊接固定。所述兩個車轍81的外側邊緣設有復數個安全擋板811。在另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兩個車轍81的外側靠近汽車車輪的位置設有四個安全擋板811,用于在汽車運送過程中限制汽車9在運車橋梁上橫向移動,形成保護作用。
[0035]靠近所述第一從動連桿5或靠近所述第二從動連桿7的所述兩個車轍81的一端分別設有第一引橋83a,所述第一引橋83a與所述車轍81鉸接,所述第一引橋83a為楔體,所述第一引橋83a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背向所述車轍81,靠近所述第一驅動連桿4或靠近所述第二驅動連桿6的所述兩個車轍81的一端分別設有第二引橋83b,所述第二引橋83b與所述車轍81鉸接,所述第二引橋83b為楔體,所述第二引橋83b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背向所述車轍81。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兩個車轍81的兩端通過銷軸84分別鉸接有第一引橋83a和第二引橋83b,所述第一引橋83a和第二引橋83b的外形呈楔體,并且都具有低位和高位兩種工作位置。所述第一引橋83a處于低位時,橋端形成平緩的斜坡,用于汽車9的駛入或開出。所述第一引橋83a、第二引橋83b處于高位時,橋梁兩端形成垂直障礙,用于在汽車運送過程中限制汽車在運車橋梁上的縱向移動,形成保護作用,但是所述第二引橋83b處于低位時并無特殊意義。所述第一引橋83a和第二引橋83b的外壁面上設置有鎖定銷831,具體的說,所述第一引橋83a與所述車轍81的連接處設置有鎖定銷831,所述第二引橋83b與所述車轍81的連接處也設置有鎖定銷831。當第一引橋83a和第二引橋83b處在高位狀態時,鉸接于所述車轍81上的第一鎖鉤85a和第二鎖鉤856b鉤緊鎖定銷831,進行實現鎖定。
[0036]為了避免在進行如圖2-4中的步驟時,因汽車9的重量,導致所述移動底盤I失衡,更為了保證運送裝置的整體平衡和在運送過程中保證汽車9安全,故在靠近所述兩個驅動連桿的所述移動底盤I的一側設置有設備安裝與平衡重配重區,在一個實施例中,在靠近驅動油缸支座13的邊緣處設置有設備安裝與平衡重配重區16,此處可用于安裝液壓動力系統以及平衡質量塊。
[0037]請繼續參閱圖1、2、4、5,本實施例的作業流程如下:
[0038]I)液壓油自第一油口 311流入,第二油口 312流出,第一驅動油缸3a和第二驅動油缸3b縮回。此時,驅動油缸帶動驅動連桿轉到最低位,所述的空間四桿機構處于最扁的位置,恰好使得運車橋梁8的第一引橋83a的底面能平整地貼合在地面上,并且所述車轍81的下表面與楔面承載體14的楔面密切貼合。所述運送裝置10處于準備入庫狀態。
[0039]2)汽車9的前輪從第一引橋83a的楔面上駛過,緩緩地爬上具有微小坡度的車轍81,直至后輪也駛過第一引橋83a的楔面,至所述汽車9的車身均位于車轍81上時,所述汽車9完成駐車。調整所述第一引橋83a和第二引橋83b至高位狀態,并通過第一鎖鉤85a和第二鎖鉤85b鎖定。
[0040]3)液壓油自所述第二油口 312流入,所述第一油口 311流出,所述第一驅動油缸3a和所述第二驅動油缸3b伸長,并帶動所述驅動連桿和所述從動連桿豎起,運車橋梁8載有所述汽車9平緩地上升到所述移動底盤I的正上方。升降滾輪2的伸縮架22伸長,帶動滾輪21觸地并承載將所述移動底盤I頂起,使其處于脫空狀態。然后,外部動力可推動運送裝置10移向需要放置的車位。
[0041]4)當所述運送裝置10就位后,所述升降滾輪2縮回,所述移動底盤I的底面觸地承載,放下所述第一引橋83a,并使其可靠地搭接在立體車庫10上,所述汽車9倒車駛入車庫20,熄火就位,停車人員可由運送裝置10返回地面。
[0042]5)取出過程與上述程序相反,故不再贅述。
[0043]本發明所涉及的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采用空間四邊形結構,結構簡單,制造容易,在液壓動力的驅動下,本運送裝置能夠可靠地在地面與立體車庫之間運送汽車,并可以地面上萬向移動,具有機動、靈活的優點,所以能更好地適應現有地下車庫的改造工程。
[0044]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動底盤、驅動油缸、驅動連桿、從動連桿和運車橋梁, 所述驅動連桿包括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所述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驅動連桿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頂端和所述第二驅動連桿的頂端與所述運車橋梁鉸接,所述移動底盤、運車橋梁、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構成一矩形, 所述從動連桿包括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所述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的長度相等,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從動連桿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頂端和所述第二從動連桿的頂端與所述運車橋梁鉸接,所述移動底盤、運車橋梁、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構成一矩形, 所述驅動油缸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驅動連桿運動的第一驅動油缸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驅動連桿運動的第二驅動油缸,所述第一驅動油缸與所述第一驅動連桿鉸接,所述第一驅動油缸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所述第二驅動油缸與所述第二驅動連桿鉸接,所述第二驅動油缸的底端與所述移動底盤鉸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任意一端和與所述第一驅動連桿的任意一端為對角線方向的第二驅動連桿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第二斜拉桿,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任意一端和與所述第一從動連桿的任意一端為對角線方向的第二從動連桿的一端之間設置有第一斜拉桿,所述第一驅動連桿和第二驅動連桿的長度大于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的長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移動底盤的各個邊角區域分別設置有升降滾輪,所述升降滾輪包括滾輪、伸縮架和缸筒,所述滾輪連接所述伸縮架的底端,所述伸縮架的頂端連接所述缸筒,所述缸筒均與所述移動底盤固定連接,所述升降滾輪升起時,所述移動底盤的底面觸地,所述升降滾輪脫空;所述升降滾輪下降時,所述升降滾輪觸地,所述移動底盤脫空。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靠近各個所述升降滾輪的所述移動底盤的各個邊緣處設置有朝向所述移動底盤內側凹陷的滾輪凹槽,所述升降滾輪設置在所述滾輪凹槽內。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兩個從動連桿的所述移動底盤的一側設置有若干個楔面承載體,所述楔面承載體為楔體,所述楔面承載體的下表面與所述移動底盤固定連接,所述楔面承載體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朝向由所述移動底盤、運車橋梁、第一從動連桿和第二從動連桿構成的平面。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運車橋梁包括兩個車轍和設置在所述兩個車轍中間的若干個加強橫梁,所述運車橋梁呈梯子狀結構。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 靠近所述第一從動連桿或靠近所述第二從動連桿的所述兩個車轍的一端分別設有第一引橋,所述第一引橋與所述車轍鉸接,所述第一引橋為楔體,所述第一引橋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背向所述車轍, 靠近所述第一驅動連桿或靠近所述第二驅動連桿的所述兩個車轍的一端分別設有第二引橋,所述第二引橋與所述車轍鉸接,所述第二引橋為楔體,所述第二引橋的上表面為傾斜面,所述傾斜面背向所述車轍。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橋與所述車轍的連接處設置有鎖定銷,所述第二引橋與所述車轍的連接處也設置有鎖定銷。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車轍的外側邊緣設有復數個安全擋板。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體車庫的運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靠近所述兩個驅動連桿的所述移動底盤的一側設置有設備安裝與平衡重配重區。
【文檔編號】E04H6/12GK104164986SQ201410402839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8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8月15日
【發明者】馮占輝 申請人:無錫溥匯機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