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預制裝配式建筑預制柱直螺紋套筒節點連接精準定位技術,是一種為滿足預制柱之間對接螺紋鋼筋節點處的精準連接技術。
背景技術:
目前,應用于等同現澆類預制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連接主要采用漿錨搭接連接和灌漿套筒連接。在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中,灌漿套筒由于體積較小、錨固長度端方便布置等特點得到普遍采用。但傳統套筒和灌漿料成本較高,灌漿時間較長,同時連接質量難以檢驗,使得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應用的成本上升。相對于現澆結構,成本優勢不明顯,影響預制混凝土框架結構進一步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針對上述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促進建筑構配件的標準化、工業化生產與安裝。使得經濟效益顯著,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預制裝配式建筑預制柱直螺紋套筒節點連接精準定位技術。
為此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1)首先,提出了直螺紋套筒運用于預制柱節點連接的理論計算模型和實際試驗結果,為該種連接的設計方式提供依據。
2)然后,借助所述長臺座柱模(1)獨創性地用長線臺座法一次性澆筑4~5根柱,所述柱鋼筋(2)通過所述直螺紋套筒(5)先進行鋼筋節點之間的連接,每根柱的四周有所述柱模邊板(3)、上、下柱面有所述定位板(4)進行精準定位,保證柱的標準化成型,不僅使成本大幅度降低,生產工藝、安裝工序也簡單易行。
3)其次,在鋼筋節點連接的狀態下進行澆筑,達到強度狀態穩定后再退旋出直螺紋套筒(5),再次連接時就不會有因應力釋放而產生的鋼筋位置變動。
4)最終,澆筑完成后留置最后一根柱進行配置。綁扎下幾層柱時,應與留置的最后一根柱的上部套筒連接,進行配置綁扎,以此類推循環澆筑。
本發明的優點是:1)傳統技術中以一根預制柱12根Φ25柱筋計算,12件灌漿套筒加上灌漿料、座漿料,僅材料成本約650元,而直螺紋套筒材料成本約200元,成本懸殊顯而易見,更經濟、環保。
2)本發明不需要像傳統澆筑工藝一樣按部就班的對每根柱進行一一澆筑,采取長線臺座法同時生產4~5根預制柱技術,勞動生產率提高,機械和人工成本降低。
3)本發明技術可推廣到除柱連接以外的其它的節點連接工藝中,可促進節點連接技術的深化研究及發展,加快建筑工業化步伐。
本發明研究出一種有別于傳統模板和傳統澆筑工藝的技術措施,解決剛性連接精確對位的技術難點。本發明推廣采用直螺紋套筒連接技術,目的在于取代或部分取代造價昂貴的灌漿套筒連接技術,促進建筑構配件的標準化、工業化生產與安裝,節約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改善勞動條件,促進技術進步。本發明是實現普及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業化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技術說明示意圖。
圖2為圖1的截面圖。
圖中①-長臺座柱模、②-柱鋼筋、③-柱模邊板、④-定位板、⑤-直螺紋套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技術說明:
1)通過分析,研究出直螺紋套筒在正常工作狀態和極限工作狀態下的受力機理,初步確定其作為直接連接件的各項工藝參數,如:結構形式,尺寸,材質,熱處理性能,關鍵點的控制等,根據參數向套筒供應廠家定制直螺紋連接鋼套筒。
2)安裝工作中,重點注意上柱的相對位置精準且保證上、下柱軸線的重合,垂直位置確定由上、下柱之間安裝2~3個可調千斤頂支撐,水平位置及垂直度的控制則利用臨時支撐限制其四個方向自由度。
3)連接工作中,由于直螺紋鋼套筒連接節頭是一級連接接頭,為了連接工作的可操作性,直螺紋套筒連接在預制梁下部區間連接。首先,套筒通過螺紋固定在下柱的上部連接鋼筋上,套筒的上端面與鋼筋上端面平齊。其次,待上柱的下部連接鋼筋與下柱的上部連接鋼筋對齊后,用專用工具并同時依次旋轉套筒,根據螺紋方向旋進下柱的上部連接鋼筋至套筒長度尺寸的1/2處,即完成連接工作。然后,在水平儀測量下保證柱的相對位置和垂直度后,固定臨時支撐,撤去支撐千斤頂即可進行節點混凝土澆筑。
4)澆筑工作中,本發明采用長臺模配置法預制澆筑,即在長線方向同時連續澆筑4~5根柱,柱之間的節點連接(鋼筋的連接)全部用直螺紋套筒事先連接好后依次澆筑單根柱。這就從生產工藝上完全保證了兩根柱之間連接鋼筋的一致性和通用性,沒有任何尺寸誤差。在連接的狀態下進行澆筑,達到強度狀態穩定后再退旋出直螺紋套筒,再次連接時就不會有因應力釋放而產生的鋼筋位置變動。
5)澆筑完成后,留置最后一根柱進行配置。綁扎下幾層柱時,應與留置的最后一根柱的上部套筒連接,進行配置綁扎,以此類推循環澆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