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設計與施工領域,涉及一種建筑設計及其裝配方式,特別是一種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及其裝配方式。
背景技術:
梁柱節點是框架梁柱構件的公共部分,節點的失效意味著與之相連的梁與柱同時失效,嚴重的會引起整個框架倒塌。現有的裝配式預制梁柱節點連接技術,通過預制每層柱子,再將預制梁、預制板等結合起來,最后現澆節點;現有的裝配式梁柱節點連接技術由于其模具、現場濕作業、施工復雜、人工成本、施工周期等因素的限制,與傳統的梁柱連接技術相比并無明顯的優勢與進步,且現有的裝配式梁柱連接技術使梁柱節點連接構造復雜,給濕作業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極易出現蜂窩麻面等施工缺陷出現。
綜上,現有的裝配式梁柱連接技術使得梁柱節點的連接成本較高,易出現施工缺陷,這兩點也是現代建筑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整體性好、通用性較強、成本較低、施工簡單便利等特點的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及其裝配方式。
一種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包括預制柱、預制梁;所述的預制柱為方形柱。
所述的預制柱上設置有套箍,由此節點處預制柱的受彎及受剪性能比傳統現澆節點更加有利于受力的要求。
所述的套箍上設置有U形連接板,由此預制梁受剪性能比傳統用箍筋受剪效果更好,且能承受部分彎矩。
所述的U形連接板與其所在的套箍的外表面固定連接;或者,所述的U形連接板穿過其所在的套箍,其一端位于預制柱的內部。
所述的U形連接板的數量為2個至4個。
所述的預制梁包括梁體、貫穿梁體且突出梁體上表面的內箍筋、位于梁體的下部并貫穿梁體且一端突出梁體側面的梁下部鋼筋;所述的梁體為方形梁;所述的預制梁通過套箍及U形連接板與預制柱連接;所述的梁下部鋼筋的一端與套箍固定連接;所述的梁下部鋼筋貫穿梁體的部分與箍筋的下端相接。
所述的內箍筋與外箍筋的形狀為U形。
所述的U形連接板的上方設置有疊合層與梁上部鋼筋;所述的疊合層包括一端與預制柱相接的疊合板;所述的梁上部鋼筋位于疊合板底面下方;所述的梁上部鋼筋與內箍筋及外箍筋的上端連接。
所述的U形連接板內有梁下部鋼筋及梁上部鋼筋的部分設置有外箍筋;U形連接板內的外箍筋與預制梁中的內箍筋的擺放方向及型號均相同。
所述的U形連接板上設置有U形連接板沿,由此可以方便U形連接板與疊合層相接是接觸面積更大,連接更穩固。
所述的疊合板與預制柱的連接處、疊合板與預制梁之間、疊合板與U形連接板的連接處、U形連接板與預制梁的連接處分別灌注有漿料,用于對預制梁限位。
作為優選;所述的預制柱與預制梁的材質為混凝土。
作為優選,所述的漿料采用不低于預制柱與預制梁混凝土強度等級的微膨脹混凝土。
一種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的裝配方式,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安裝預制柱;
步驟二:安裝梁上部鋼筋,然后在U形連接板內設置外箍筋;
步驟三:安裝預制梁,將梁下部鋼筋的一端與套箍固定連接,然后將預制梁中的內箍筋與梁上部鋼筋連接;
步驟四:安裝疊合板,并調校其位置;
步驟五:向疊合板與預制柱的連接處、疊合板與預制梁之間、疊合層與U形連接板的連接處、U形連接板與預制梁的連接處進行灌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通過預制柱、預制梁及疊合板的有機結合,使節點部分成為一個整體,去掉了模具的使用,減少了關鍵節點的濕作業模塊及部分節點錨固鋼筋,減少了現有技術帶來的施工環境臟亂差;同時本發明僅需對預制柱進行三維空間的安裝定位,對預制梁而言直接安放在連接鋼板限定的空間內,無需對梁進行安裝定位,提高了結構裝配率、縮短了裝配施工工期,減少了建設周期,減少了施工缺陷的出現。
本發明提供的梁柱鉸接節點具有受力明確、通用性較強、成本較低、施工簡單便利等特點,可以更好地體現出預制裝配式建筑節能、環保、高效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預制柱及套箍、U形連接板的連接示意圖。
圖2為U形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預制梁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預制柱,2-套箍,3-U形連接板,4-預制梁,5-梁下部鋼筋,6- 內箍筋,7-疊合層,8-梁上部鋼筋,9-U形連接板沿,10-外箍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實施例。
本發明中所述的“內、外”的含義指的是相對于設備本身而言,指向設備內部的方向為內,反之為外,而非對本發明的裝置機構的特定限定。
本發明中所述的“連接”的含義可以是部件之間的直接連接也可以是部件間通過其它部件的間接連接。
實施例一
如圖1中(B)所示,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包括如圖1中(B)所示,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包括預制柱1、預制梁4;預制柱1上設置有套箍2,套箍2上設置有兩個U形連接板3;兩個U形連接板3使梁柱連接的節點形成三角穩定結構,增加了梁柱連接的穩定性。
預制柱1為方形柱,預制柱1在預制后即完成其與套箍2及兩個U形連接板2的安裝。
U形連接板3與其所在的套箍2的外表面固定連接。
如圖2所示,U形連接板3上設置有U形連接板沿9。
如圖3所示,預制梁4包括梁體、內箍筋6、梁下部鋼筋5;梁下部鋼筋5的一端與套箍2固定連接;梁下部鋼筋5貫穿梁體的部分與內箍筋6的下端相接;梁體的下部是指在預制梁4在安裝狀態中位于梁體內部且靠近梁體內底面的部分;箍筋6與外箍筋10的形狀為U形。
梁體為方形梁;預制梁4在預制過程中,梁下部鋼筋5與內箍筋6設置于預制梁4內。
預制柱1與預制梁4的材質為混凝土。
如圖4所示,U形連接板3內有梁下部鋼筋5及梁上部鋼筋8的部分設置有箍筋;U形連接板3內的箍筋與預制梁4中的箍筋的擺放方向及型號均相同。
U形連接板3的上方設置有疊合層7與梁上部鋼筋8;疊合層7包括一端與預制柱1相接的疊合板;梁上部鋼筋8位于疊合板底面下方;梁上部鋼筋8與內箍筋6及外箍筋10的上端連接。
預制柱1與預制梁4的材質為混凝土,漿料采用不低于預制柱1與預制梁4混凝土強度等級的微膨脹混凝土。
上述的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的裝配方式,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安裝預制柱1,調整好各項指標,比如垂直度等,可以同時安裝多個預制柱1,縮短建筑工期;
步驟二:在兩個U形連接板3的上方分別安裝梁上部鋼筋8,然后在兩個U形連接板3的內分別設置外箍筋10;
步驟三:安裝預制梁4,將梁下部鋼筋5的一端與套箍2固定連接,然后將預制梁4中的內箍筋6與梁上部鋼筋8連接;
步驟四:安裝疊合板,并調校其位置,使其位于U形連接板沿9上;
步驟五:向疊合板與預制柱1的連接處、疊合板與預制梁4之間、疊合板與U形連接板3的連接處、U形連接板3與預制梁4的連接處進行灌漿,通過灌漿來對預制梁4進行限位,漿料采用不低于預制柱1與預制梁4混凝土強度等級的微膨脹混凝土。
實施例二
如圖1中(A)所示,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包括如圖1中(B)所示,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包括預制柱1、預制梁4;預制柱1上設置有套箍2,套箍2上設置有三個U形連接板3;三個U形連接板3可用于建筑體的邊緣部分的梁柱連接。
預制柱1為方形柱,預制柱1在預制后即完成其與套箍2及三個U形連接板2的安裝。
U形連接板3穿過其所在的套箍2,其一端位于預制柱1的內部。
如圖2所示,U形連接板3上設置有U形連接板沿9。
如圖3所示,預制梁4包括梁體、內箍筋6、梁下部鋼筋5;梁下部鋼筋5的一端與套箍2固定連接;梁下部鋼筋5貫穿梁體的部分與內箍筋6的下端相接;梁體的下部是指在預制梁4在安裝狀態中位于梁體內部且靠近梁體內底面的部分;箍筋6與外箍筋10的形狀為U形。
梁體為方形梁;預制梁4在預制過程中,梁下部鋼筋5與內箍筋6設置于預制梁4內。
預制柱1與預制梁4的材質為混凝土。
如圖5所示,三個U形連接板3的上方分別設置有疊合層7與梁上部鋼筋8;疊合層7包括一端與預制柱1相接的疊合板;梁上部鋼筋8位于疊合板底面下方;梁上部鋼筋8與內箍筋6及外箍筋10的上端連接。
上述裝配式梁柱鉸接節點的裝配方式,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安裝預制柱1,調整好各項指標,比如垂直度等,可以同時安裝多個預制柱1,縮短建筑工期;
步驟二:在三個U形連接板3的上方分別安裝梁上部鋼筋8,然后在三個U 形連接板3的內分別設置外箍筋10;
步驟三:安裝預制梁4,將梁下部鋼筋5的一端與套箍2固定連接,然后將預制梁4中的內箍筋6與梁上部鋼筋8連接;
步驟四:安裝疊合板,并調校其位置,使其位于U形連接板沿9上;
步驟五:向疊合板與預制柱1的連接處、疊合板與預制梁4之間、疊合板與U形連接板3的連接處、U形連接板3與預制梁4的連接處進行灌漿,通過灌漿來對預制梁4進行限位,漿料采用不低于預制柱1與預制梁4混凝土強度等級的微膨脹混凝土。
以上僅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