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制備發泡混凝土的澆注裝置,屬于砌塊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各種混凝土建筑砌塊的生產多是利用壓力機對干漿進行沖壓而成,對于濕漿,切塊不易采用壓力機沖壓方式制成。在切塊的制備過程中通常需要干料、水及助劑,通常助劑和水與干料的添加是有順序要求的,單純人工添加費時費力,不安全。現有澆注裝置混合不均勻,直接影響產品品質,工作效率低,并且不能自動精確控制物料的添加量。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技術澆注裝置混合不均勻,直接影響產品品質,工作效率低,不能自動精確控制物料的添加量等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發泡混凝土的澆注裝置。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制備發泡混凝土的澆注裝置,該澆注裝置包括多個助劑罐1,水罐2,混料澆注罐3,工作臺4;所述助劑罐1的頂部設有助劑進料口11,底部設有助劑出料口12,助劑出料口12與混料澆注罐3相連通;所述水罐2的頂部設有進水口21,底部設有出水口22,出水口22與混料澆注罐3相連通;所述混料澆注罐3頂部設有干料進料口31、底部設有兩個呈錐形的澆注口32、內部設有兩個攪拌槳33;所述攪拌槳33與動力裝置6連接提供動力。
優選地,所述助劑罐1包括速凝增強劑罐1a、穩定劑罐1b和發泡劑罐1c。
優選地,所述動力裝置6包括減速機和電機;所述攪拌槳33與減速機相連;所述減速機與電機相連。
優選地,澆注澆注所述攪拌槳33與澆注口32相對設置。
優選地,所述攪拌槳33為錨式攪拌槳或框式攪拌槳。
優選地,所述混料澆注罐3內壁還設有可拆卸的襯板。
優選地,所述攪拌槳33上還設有溫度傳感器7;所述溫度傳感器7采集溫度信息傳送給計算機5進行數據處理。
優選地,所述溫度傳感器為2個,其中一個設置在靠近攪拌漿葉的攪拌軸上,另一個設置在攪拌漿葉的底部。
優選地,所述澆注裝置還包括計算機5、位于助劑罐1外部的第一稱重裝置14和位于水罐2外部的第二稱重裝置23;所述第一稱重裝置14一端與其正上方的工作臺4的支架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部15與助劑罐1相連,第一稱重裝置14內部設有重量傳感器;所述水罐2外部設有與第二稱重裝置23相互配合的稱重耳24,第二稱重裝置23通過稱重耳24測量重量,第二稱重裝置23內部設有重量傳感器;所述重量傳感器將其采集的重量信號傳送給計算機5進行數據處理。
優選地,所述助劑出料口12上還設有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3;所述進水口21和出水口22上均設有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5和出水口氣動調節閥26;所述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3、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5和出水口氣動調節閥26與計算機5數據相連。
本發明裝置的特點為:
1)本澆注裝置設有多個助劑罐和水罐,可以根據助劑添加的先后順序依次添加;
2)設置稱重裝置可以隨時監控混合罐的重量變化,隨時控制物料的添加量,稱重精確、快速,能夠實現物料添加量的精確控制,全部過程均由計算機控制,節省了人力和時間;
3)攪拌槳上設有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采集溫度信息將溫度信號發送給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可以隨時監控混料澆注罐3內溫度;
4)設置氣動調節閥321可以精確控制物料的出料量,以及調節壓力等參數;
5)設置可拆卸的襯板可以在攪拌過程中保護罐體結構,防止罐體磨損;
6)混料澆注罐3上設有兩個攪拌槳和兩個澆注口32,兩個攪拌槳可以相互交叉攪拌,更夠互相作用,獲得更好的攪拌效果,攪拌均勻,獲得的產品品質高,同時兩個攪拌槳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攪拌槳33與澆注口32相對設置,可以加快澆注速度,每摩爾混合均勻的原料從上料到澆注可以控制在6min以內;
7)本發明此種結構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根據需求隨時添加助劑,如發泡劑,邊添加邊攪拌可以使發泡劑迅速混勻,并且發泡均勻,可以縮短發泡時間至20s以內。
本發明有益效果: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發泡混凝土的澆注裝置,設有多個助劑罐和水罐,可以按照工藝順序依次添加,設有兩個攪拌槳,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兩個攪拌槳相互交叉攪拌,攪拌效果好,設置稱重裝置,可以準確控制物料的添加量,整個澆注過程有計算機控制,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助劑罐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水罐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混料澆注罐的剖視圖。
其中:1,助劑罐;1a,速凝增強劑罐;1b,穩定劑罐;1c,發泡劑罐;11,助劑進料口;12,助劑出料口;13,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4,第一稱重裝置;15,連接部;2,水罐;21,進水口;22,出水口;23,第二稱重裝置;24,稱重耳;25,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6,出水口氣動調節閥;3,混料澆注罐;31,干料進料口;32,澆注口;33,攪拌槳;4,工作臺;5,計算機;6,動力裝置;7,溫度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但本發明不受實施例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和“豎著”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直接連接,亦可以是通過中間媒介間接連接,可以是兩個部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此外,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多組”、“多根”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以下實施方式中所用材料、儀器和方法,未經特殊說明,均為本領域常規材料、儀器和方法,均可通過商業渠道獲得。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用于制備發泡混凝土的澆注裝置,該澆注裝置包括多個助劑罐1,水罐2,混料澆注罐3,工作臺4;所述助劑罐1的頂部設有助劑進料口11,底部設有助劑出料口12,助劑出料口12與混料澆注罐3相連通;所述水罐2的頂部設有進水口21,底部設有出水口22,出水口22與混料澆注罐3相連通;所述混料澆注罐3頂部設有干料進料口31、底部設有澆注口32、內部設有攪拌槳33;所述攪拌槳33與動力裝置6連接提供動力。
助劑罐1包括速凝增強劑罐1a、穩定劑罐1b和發泡劑罐1c。
動力裝置6包括減速機和電機;攪拌槳33與減速機相連;減速機與電機相連。
攪拌槳33個數為兩個;混料澆注罐3設有兩個澆注口32;攪拌槳33與澆注口32相對。
攪拌槳33為錨式攪拌槳。
混料澆注罐3內壁還設有可拆卸的襯板。
實施例2
如圖1-4所示,一種用于制備發泡混凝土的澆注裝置,包括多個助劑罐1,水罐2,混料澆注罐3,工作臺4,計算機5;助劑罐1的頂部設有助劑進料口11,底部設有助劑出料口12,助劑出料口12與混料澆注罐3相連通;助劑罐1外部還設有第一稱重裝置14,第一稱重裝置14一端與其正上方的工作臺4的支架相連、另一端通過連接部與助劑罐1相連,第一稱重裝置14內部設有重量傳感器;助劑出料口12上還設有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3;水罐2的頂部設有進水口21,底部設有出水口22,出水口22與混料澆注罐3相連通;進水口21和出水口22上均設有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5和出水口氣動調節閥26;水罐2外部還設有第二稱重裝置23;第二稱重裝置23固定在支架上;水罐2外部設有與第二稱重裝置23相互配合的稱重耳24;第二稱重裝置23通過稱重耳24測量重量,第二稱重裝置23內部設有重量傳感器;混料澆注罐3頂部設有干料進料口31、底部設有兩個澆注口32、內部設有兩個攪拌槳33;攪拌槳33與動力裝置6連接提供動力;重量傳感器將其采集的重量信號傳送給計算機5進行數據處理;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3、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5和出水口氣動調節閥26與計算機5數據相連。
攪拌槳33個數為兩個;混料澆注罐3設有兩個澆注口32;攪拌槳33與澆注口32相對。
助劑出料口12上還設有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3;所述進水口21和出水口22上均設有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5和出水口氣動調節閥26;所述助劑罐氣動調節閥13、進水口氣動調節閥25和出水口氣動調節閥26與計算機5數據相連。
攪拌槳33上還設有溫度傳感器7;所述溫度傳感器7采集溫度信息傳送給計算機5進行數據處理。
溫度傳感器為2個,其中一個設置在靠近攪拌漿葉的攪拌軸上,另一個設置在攪拌漿葉的底部。
助劑罐有3個,依次為速凝增強劑罐、穩定劑罐和發泡劑罐。
動力裝置6包括減速機和電機;攪拌槳33與減速機相連;減速機與電機相連。
攪拌槳33為錨式攪拌槳。
攪拌槳33上還設有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采集溫度信息傳送給計算機5進行數據處理。
溫度傳感器為2個,其中一個設置在靠近攪拌漿葉的攪拌軸上,另一個設置在攪拌漿葉的底部。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2的區別在于:混料澆注罐3內壁還設有可拆卸的襯板。攪拌槳33為框式攪拌槳。
本發明裝置的特點為:
1)本澆注裝置設有多個助劑罐和水罐,可以根據助劑添加的先后順序依次添加;
2)設置稱重裝置可以隨時監控混合罐的重量變化,隨時控制物料的添加量,稱重精確、快速,能夠實現物料添加量的精確控制,全部過程均由計算機控制,節省了人力和時間;
3)攪拌槳上設有溫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采集溫度信息將溫度信號發送給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可以隨時監控混料澆注罐3內溫度;
4)設置氣動調節閥321可以精確控制物料的出料量,以及調節壓力等參數;
5)設置可拆卸的襯板可以在攪拌過程中保護罐體結構,防止罐體磨損;
6)混料澆注罐3上設有兩個攪拌槳和兩個澆注口32,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攪拌過程中兩個攪拌槳相互作用可以提高攪拌的效果;攪拌槳33與澆注口32相對設置,可以提高澆注速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的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各種改動和修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