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自動停車場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全自動式地下停車場的梳齒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地下停車場主要是立體停車場和傳統停車場。其中立體停車場是利用類似于電梯的停車設備自動送至地下空位的專用設備。相比而言,立體停車場占地空間小、投入成本低,未來的市場前景以及經濟前景好。同時,立體停車系統的普遍使用成為城市交通自動化、信息化、網絡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現有的機械立體車庫有兩類,一是位移式,整個承載機構隨車輛移動,取車速度慢、耗能大,另一種是固定位取放式車庫,此類車庫多是地下圓筒式車庫,由主平臺負責縱向運輸,推送平臺負責取放車輛,這類車庫不占用地上面積,車輛取放速度快。
在地下立體停車庫方面由于需要完成車輛取放動作,一些低底盤類車輛越來越多,笨重的取放機構無法對低底盤車輛完成取放工作,尤其是當存放到車庫內的汽車輪胎泄氣后推送的平臺就無法將汽車取出,甚至會對車輛造成傷害。車型很多軸距各異,對機械車庫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立體車庫中,存取車時用于車輛夾持的夾臂多采用鏈條傳動,螺母、絲杠舉升,其傳動效率低,運行噪音大,結構繁瑣,故障率高。
現有技術中,專利申請號:201410526035.6,公開了一種機械車庫單軸傳動夾輪裝置,對車體前后輪進行夾輪操作,實現存取車的目的,但是前后輪均采用夾輪操作,對于一些只前驅的車輛來說,在存車過程中后輪會發生偏位,造成存取不穩狀態,無法滿足糾正汽車位置的要求。同時,此種裝置潤滑要求較高,在地下潮濕環境中需要時常檢修,故障率較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全自動式地下停車場的梳齒機構,提高立體停車場自動化水平,整體結構緊湊,縮小體積,糾正車輛位置,保證汽車的停車質量和停車安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全自動式地下停車場的梳齒機構,包括箱體、伺服電機、減速機、齒輪、齒條、整車件、導向座,伺服電機輸出端通過減速機帶動齒輪連接,齒輪兩側與兩個齒條嚙合,齒條端部與整車件固定連接。齒輪帶動齒條在導向座里作平移動作。
所述的減速機為單入雙出軸減速機。
所述的齒輪為兩個,齒條與整車件的端部相連接。
所述的整車件為鋼結構,包括梳齒部分、連接桿,連接桿設置在箱體兩側,每側設置兩根相互平行的連接桿,連接桿側面連接有梳齒部分。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結構簡單,結構緊湊潤滑要求低,減少了故障率,保證地下停車場設備性能穩定,可適用于地下潮濕環境要求。實現自動化停車,提高停車效率。采用非標減速機構,實現一臺伺服電機帶動兩個齒輪的目的。整車件采用鋼結構形式,即滿足糾正汽車位置,又滿足糾正汽車所需力的顯示。維護方便快捷,減少維護強度,節約維護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齒輪齒條結構示意圖。
圖中:1-箱體 2-導向座 3-伺服電機 4-整車件 5-梳齒部分 6-連接桿 7-齒輪 8-齒條 9-減速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地描述,但是應該指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不限于以下的實施方式。
見圖1、圖2,一種全自動式地下停車場的梳齒機構,包括箱體1、伺服電機3、減速機9、齒輪7、齒條8、整車件4,伺服電機3輸出端通過減速機9與齒輪7連接,齒輪7兩側與兩個齒條8嚙合,齒條8端部與整車件4固定連接。齒輪7為兩個,齒條8與整車件4的端部相連接。齒輪7帶動齒條8在導向座2里作平移動作。減速機9可實現一個伺服電機3同時帶動兩個齒輪7轉動的目的。
整車件4包括梳齒部分5、連接桿6,連接桿6設置在箱體1兩側,每側設置兩根相互平行的連接桿6,連接桿6底部連接有梳齒部分5。減速機9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與齒輪7連接。連接桿6處可設置傳感器,用于檢測車輪與梳齒部分5相互距離等信息,為控制系統提供依據。
全自動式地下停車場的梳齒機構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梳齒機構固定在小車輸送機構上,本身承擔汽車后輪糾正汽車位置的作用;
2)啟動伺服電機3,伺服電機3帶動減速機9旋轉,減速機9兩端的輸出軸帶動兩個齒輪7同向旋轉運動,齒輪7帶動齒條8分別向箱體1外側平移,同時齒條8帶動整車部分也分別向箱體1外側平移,通過連接桿6調整汽車后輪位置,經過整車后的汽車后輪停在梳齒部分5上;
3)當汽車送到指定位置后,伺服電機3反向啟動,整車件4返回初始位置,實現了自動化停車,提高停車質量和停車安全。上述過程可由控制系統控制伺服電機3完成。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結構緊湊潤滑要求低,減少了故障率,保證地下停車場設備性能穩定,可適用于地下潮濕環境要求。實現自動化停車,提高停車效率。采用非標減速機構,實現一臺伺服電機帶動兩個齒輪的目的。整車件采用鋼結構形式,即滿足糾正汽車位置,又滿足糾正汽車所需力的顯示。維護方便快捷,減少維護強度,節約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