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屬于住宅工業化領域(建筑)。
背景技術:
目前裝配式低層住宅領域的體系(以下體系名稱均為申請人概括)代表主要有密間距輕鋼骨架結構體系——“北新房屋體系”(例如中國專利CN201410738494.3)、型鋼骨架內嵌輕質墻板體系——“冀東房屋體系”、木結構體系、集裝箱結構體系、薄鋁板結構體系、PC結構體系等。這些體系都各有優點,但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就是成本均很高。
以上結構體系存在現場裝配工序多、結構施工完內部填充及裝飾工作量大、適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等問題。因此,亟待結合以上體系的優勢,將型鋼、填充墻板、PC外裝飾高度集成,樓板內嵌,從而形成一種新的成本較低的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該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的構件在工廠高度集成,結構骨架層、保溫層、裝飾層做到連接可靠,能夠保證各層間嚴密不起皮、脫層。各構件連接方式簡單,工作量要少,且能保證結構力學性能及防水的要求。現場濕作業要少,各構件連接盡量采用干作業的方式。施工速度要快,安裝過程要簡便,減少人工作業成本。體系結構要靈活,裝飾層、保溫層、填充墻層以及型鋼骨架能夠根據工程的建筑、結構需要及業主要求選擇材料,使其能夠滿足結構層數上的安全性要求和建筑低、中、高檔的舒適度要求。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包括由多面墻合圍形成的至少一個房間,每個房間具有至少一個帶門洞的墻體;其結構特點是,每面墻由至少一塊集成墻體構成,每塊集成墻體包括豎向布置的骨架和設置在骨架之間的內部填充墻構成,其中骨架包括設置在墻體兩端部的端部立柱和位于墻體頂端面或底端面的作為橫梁的型鋼;相鄰兩塊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之間固定相連,該型鋼與端部立柱之間固定相連;所述型鋼側壁具有凹進部,該凹進部內嵌固有橫向布置的樓板或壓型底模,所述型鋼與樓板之間形成整體結構或所述型鋼與現澆在壓型底模上的整體現澆混凝土層之間形成整體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集成墻體的骨架和內部填充墻連接穩固,同時骨架與骨架之間連接方便,便于控制建筑質量。同時,型鋼與樓板連接穩固,并且能夠實現樓面的整體受力性能。型鋼作為樓板邊部嵌固端,實現免裝模技術。利用型鋼的腹板,擋住上層現澆混凝土,現場濕作業環境好,沒有脹模、跑模等質量病害,且文明施工投入低。
由此,本實用新型以具有凹進部的型鋼為基本元素,利用其的凹進部優勢作為樓板的嵌固端,型鋼可以作為集成墻體一部分,同時兼作支撐結構,便于型鋼上方作業和樓板作業,顯著地提高了平行施工能力。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優化,以下為優化后形成的技術方案:
為了方便上下墻板對接,所述端部立柱的底端設有用于與下一層端部立柱頂端對接相連的對接柱腿。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例,所述樓板的上方設有現澆混凝土層,該現澆混凝土層將所述型鋼和樓板連接成整體結構。優選所述型鋼的腹板上固定有剪力釘,該剪力釘部分設置在現澆混凝土層內;所述樓板上設有出筋,該出筋的伸出部分位于現澆混凝土層內;該出筋的端部呈彎鉤狀,用于勾住現澆混凝土層內的加強筋。由此,型鋼作為支撐結構制成上層墻板,同時方便進行樓板施工,利用現澆混凝土層可以將疊合樓板與型鋼連接為一個整體,型鋼兼做現澆混凝土層的側模,解決了下層樓板和上層墻板同步施工的問題,進一步地,出筋將現澆混凝土和樓板牢固地連接在一起。
為了保證樓板安裝的可靠性,所述樓板的兩端分別設置在相對設置的兩面集成墻的相應型鋼的凹進部內。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例,所述樓板的端部與相應的型鋼的凹進部之間設有現澆端部。優選所述樓板為全預制樓板。優選所述樓板為具有板空腔的空心板,該空心板通過預埋在現澆端部內的擋圈與型鋼固定相連。
優選地,對于外墻,所述型鋼底端與下層集成墻體之間設有防水條。
優選所述型鋼為工字鋼、H型鋼和C型鋼中的一種。
優選地,每塊集成墻體還包括設置在內部填充墻外側面的保溫層和位于保溫層外的裝飾層;所述保溫層和裝飾層通過連接筋與內部填充墻固定相連,可以避免保溫層和裝飾層脫落。
優選每塊集成墻體的保溫層和裝飾層的頂端相對內部填充墻的頂端下移錯開一段距離,每塊集成墻體的保溫層和裝飾層的底端相對內部填充墻的頂端下移錯開一段距離。由此,集成墻板的裝飾層和保溫層在層高范圍內與內部填充墻上下錯開一定距離,作為水平縫防水的第一道防線。基本墻底部貼有防水膠條作為構件的水平連接的第二道止水防線,可以顯著提高防水效果。
優選地,相鄰兩塊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之間形成的連接節點呈一字型、L型或T型;所述端部立柱朝向內部填充墻的側壁面上設有多個拉結筋頭,拉結筋頭可以將端部立柱和內部填充墻牢固地連接在一起;同一面墻由多塊集成墻體對接相連,相鄰兩塊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之間形成一字型節點。在一字型節點處,端部立柱之間填充有石蠟(或者瀝青),且在石蠟(或者瀝青)外側設有填充在端部立柱之間的密封膠,石蠟(或者瀝青)內側設有位于端部立柱之間的膨脹止水條。在墻體內側面,將兩個端部立柱之間通過一字型的連接件進行連接。
上一層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與相鄰下層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通過對接柱腿固定連接時,采用焊接方式焊接相連,同時采用緊固件穿過端部立柱和對接柱腿將二者進行二次緊固連接。
上述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S1、在工廠預制集成墻體和樓板,包括集成墻體包括兩根豎向布置的端部立柱,兩根端部立柱之間為內部填充墻;所述內部填充墻的頂端面或底端面上設有與端部立柱固定相連的作為橫梁的型鋼;預制集成墻體時,先澆筑裝飾層,在混凝土初凝前在裝飾層上蓋貼保溫層,并插入連接筋,該連接筋部分伸入到內部填充墻的澆筑區域,然后固定骨架并對澆筑區域封模,最后澆筑輕質填充墻混凝土。插入的連接筋優選為玄武巖鋼筋。
S2、在建筑工地現澆基礎梁,在基礎梁上預留插入杯口。
S3、吊裝預制的集成墻體使集成墻體的下端插入基礎梁上的預留插入杯口內,通過連接件將連接柱腿與基礎梁連接牢固形成第一樓層。同一層安裝完成后,在相應樓層的集成墻體的內側將兩塊集成墻體之間的豎向縫用連接件進行連接,并對豎向縫做防水處理。
S4、在下一樓層的集成墻體頂端吊裝作為上一樓層的多塊集成墻體,上一樓層的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下端部與下一樓層的集成墻體的端部立柱上端部通過對接柱腿固定相連;同時,吊裝樓板或壓型底模使其端部嵌固在型鋼的凹進部內,所述型鋼與樓板之間形成整體結構或所述型鋼與現澆在壓型底模上的整體現澆混凝土層之間形成整體結構。
S2、重復S4,逐步向上裝配各樓層,直至住宅框架施工完成。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型鋼作為基本墻的端部,鋼材的制作與拼裝較混凝土材料質量和精度都容易控制,且現場對接工作更容易,構件不容易損壞;
2.骨架通過上下對接及左右連接形成穩固的梁柱結構,鋼柱通過柱腿上下對接,左右通過連接件連接,施工速度快,且不需要支撐不需要外架;
3.骨架底部的H型鋼梁凹進去的構造可以作為樓板的支點,這可以使得樓板作業和上層的墻板作業同時施工,縮短施工工期;
4.骨架底部的H型鋼可以作為樓板的支撐點及后澆混凝土的側模,簡化現場的施工;
5.在衛生間或者其它部位需要降板處可以通過上下調節H型鋼的位置或者增設一道H型鋼可以巧妙的實現任意高度的降板問題;
6. 骨架底部的H型鋼在首層部位可以根據需要設計在墻中任意部位,達到實現架空樓板的目的,防潮作用效果明顯;
7.整個體系構件大部分在工廠集成,墻板構件均是通過焊接或者螺栓連接件干式連接,現場工作量小,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濕作業少,社會效益明顯;
8.本實用新型的結構體系以基本墻的骨架為設計思路,根據結構安全要求及業主建筑功能需求,可以采取將材料進行替換,集成量的控制,使體系滿足低、中、高檔以及一層、多層的市場供應;
9.本實用新型的體系通過基本墻、保溫板、裝飾墻的集成,擁有優越的結構性、保溫性及防水性能;
10.骨架可以作為填充墻生產澆筑時的模板,生產基本墻部分時只需要做上端模板;
11.由于本結構的墻板都是采用干式連接,墻板構件拆除后能夠重復利用,樓板部分由于是內嵌式,合理切割后部分可以重復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房間拆分示意圖;
圖2是U型骨架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墻體降板應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四塊U型骨架墻體對接拼裝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端部立柱與對接柱腿的連接示意圖;
圖6是墻體豎向節點連接示意圖;
圖7是圖6的俯視圖;
圖8是單塊集成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的右視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安裝在施工現場基礎梁上的示意圖;
圖11是型鋼支撐樓板的一種實施例示意圖;
圖12是型鋼支撐樓板的另一種實施例示意圖;
圖13是型鋼支撐樓板的又一種實施例示意圖。
在圖中
1,2-集成墻體;3-現澆樓面; 4-壓型底模;5-型鋼;6,11-出筋;7-現澆混凝土層;8-凹進部;9-剪力釘;10-疊合樓板;12-防水條;13-現澆端部;14-擋圈;15-板空腔;100-內部填充墻;101-保溫層;102-裝飾層;103-端部立柱;104-拉結筋頭;105-對接柱腿;106-連接筋;107-緊固件;108-螺栓孔;109-密封膠;110-膨脹止水條;111-石蠟;112-連接件;113-基礎梁;114-角鋼;115-地腳螺栓;116-混凝土;L-保溫層和裝飾層的頂端相對內部填充墻的頂端下移錯開的距離或保溫層和裝飾層的底端相對內部填充墻的頂端下移錯開的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為敘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現“上”、“下”、“左”、“右”字樣,僅表示與附圖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對結構起限定作用。
以空心型鋼作為U型鋼骨架或倒U型鋼骨架的端部立柱103、以H型鋼5作為骨架的橫梁、內部填充墻由輕質混凝土預制,保溫層101為擠塑板、裝飾層102為仿木混凝土,樓板10為疊合板舉例詳細闡述本實用新型,一種集成裝配式住宅體系,如圖1-7所示,主要的結構件為:若干集成墻板、若干疊合樓板10、若干連接件以及止水密封填充物;每塊集成墻板由內基本墻、保溫板以及仿木紋裝飾板組成;基本墻由骨架及內部填充墻組成;骨架由兩根端部空心型端部立柱103、下部H型鋼梁組成。根據一字型、L型、T型的連接節點,立柱可以相應設計成一字型、L型、T型。端部立柱103的內側上焊接有鋼筋頭利于骨架與填充墻連接牢固,端部立柱103的底部設有用于上下對接的連接柱腿。為保證基本墻、保溫板以及仿木混凝土牢固連接為整體,在集成板的中間按一定間距插入玄武巖鋼筋進行連接。如圖8所示,集成墻板的裝飾層和保溫層在層高范圍內與內基本墻上下錯開一定距離,作為水平縫防水的第一道防線。基本墻底部貼有防水膠條作為構件的水平連接的第二道止水防線。
型鋼拼裝成的骨架作為主要受力構件,骨架內嵌入填充墻體,形成內層基本墻。內層基本墻外掛保溫層及裝飾墻體(裝飾層可以是新型仿石、仿木紋混凝土,也可以是砂漿層及涂料等)。樓板(樓板可以是壓型鋼板做底模上澆混凝土、可以是疊合板上澆混凝土、也可以是全預制局部空心混凝土等)嵌入在骨架的下端鋼梁中。墻板構件(包含骨架、填充墻、保溫層、裝飾層)通工廠的施工順序及工藝銜接高度集成,現場簡單干式連接進行拼裝,樓板根據結構類型嵌入,最終在現場形成穩固的結構。
上述裝配式住宅體系的施工方法如下:
如圖8和9所示,工廠集成化生產墻板部分:步驟一,采用反打工藝澆筑裝飾層(以仿木紋混凝土為例),混凝土初凝前在其上蓋貼保溫板,并按照設計間距插入玄武巖鋼筋,留出鋼筋頭用來連接標準墻混凝土;步驟二,待仿木紋混凝土達到規定強度,在其上固定骨架及上部封模,并澆筑輕質填充墻混凝土;疊合板預制與集成墻板同步。
現場施工部分:步驟一,如圖10所示,現澆基礎梁113,基礎梁上預留插入杯口及預埋地腳螺栓;步驟二,構件運輸到現場后,吊裝墻板插入在基礎梁的杯口中,并通過連接件將連接柱腿與基礎梁連接牢固;步驟三,在墻體的內側將兩面墻的豎向縫用連接件進行連接,并對豎向縫做防水處理;步驟四,吊裝疊合樓板(樓板吊裝可以在各層墻板全部吊裝施工完后);步驟五,澆筑疊合樓板的現澆層;步驟六,一層墻板全部吊裝完成連接后,吊裝上層墻板與樓板,最終形成穩固的結構體,重復上述步驟,直到所有樓層均施工完畢。
上述實施例闡明的內容應當理解為這些實施例僅用于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等價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