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地板房防風的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臨時板房防臺風的支撐梁。
背景技術:
建筑工地上臨時板房的支撐梁與房屋的支撐柱是固定連接的,當遇到臺風等惡劣天氣的時候,屋頂容易被臺風吹翻,傳統防止屋頂被破壞的方式是在臨時板房房頂外側加裝鋼管對屋頂進行加固,這種操作方式費時費力、工作效率低、影響美觀,同時不能有效的阻止臺風對臨時板房房頂的破壞。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已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降低臺風破壞的用于臨時板房的支撐梁。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思想:將臨時板房的支撐梁分成相互鉸接的兩部分,電機轉動帶動絲杠旋轉,絲杠上的滑動塊通過拉桿驅使支撐梁鉸接處角度的大小,當遇到臺風等惡劣天氣時,使鉸接處角度呈180°,使整個支撐梁平鋪在支撐柱上,減小臺風對屋頂的作用力,減小臺風對屋頂的破壞。
一種用于臨時板房防臺風的支撐梁,包括設置在支撐柱上端的后側支撐梁總成和前側支撐梁總成,所述后側支撐梁總成的一端與所述前側支撐梁總成的一端鉸接,所述后側支撐梁總成所述前側支撐梁總成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上設置有導向輪,所述導向輪設置在軌道內,所述軌道垂直設置在所述支撐柱上端的橫梁上,所述支撐柱的縱梁上設置有電機,所述電機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與絲杠連接,所述絲杠上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滑動塊內側面設置有與所述絲桿對應的螺紋,所述滑動塊上設置有拉桿A和拉桿B,所述拉桿A一端與所述滑動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后側支撐梁總成連接,所述拉桿B一端與所述滑動塊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前側支撐梁總成連接。
其中,所述滑動塊為中空圓柱型。
其中,所述后側支撐梁總成與所述右側支撐梁總成對稱設置,所述后側支撐梁總成與所述右側支撐梁總成通過合頁鉸接,所述鉸接結合部設置有密封條。
其中,所述支撐柱的縱梁設置在所述支撐柱的橫梁下端。
其中,所述軌道上設置有長條孔,所述長條孔內設置有所述導向輪。
通過試驗,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與傳統房頂固定方式相比較,更能有效的防止臺風對屋頂的破壞,通過電機轉動帶動絲杠旋轉,絲杠上的滑動塊通過拉桿驅使支撐梁鉸接處角度的大小,省時省力,鉸接處設置密封條,減少了磨損,增加了密封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處的局部放大圖。
其中,附圖標記為:1、支撐柱;2、后側支撐梁總成;3、前側支撐梁總成;4、連接桿;5、導向輪;6、軌道;7、電機;8、絲桿;9、滑動塊;10、拉桿A;11、拉桿B;。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方案進行闡述。
實施例1
參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是一種用于臨時板房防臺風的支撐梁,包括設置在支撐柱1上端的后側支撐梁總成2和前側支撐梁總成3,后側支撐梁總成2的一端與前側支撐梁總成3的一端鉸接,后側支撐梁總成2與前側支撐梁總成3的另一端分別設置有連接桿4,連接桿4上設置有導向輪5,導向輪5設置在軌道6內,軌道6垂直設置在支撐柱1上端的橫梁上,支撐柱1的縱梁上設置有電機7,電機7的輸出軸通過聯軸器與絲杠8連接,絲杠8上設置有滑動塊9,滑動塊9內側面設置有與絲桿8對應的螺紋,滑動塊9上設置有拉桿A10和拉桿B11,拉桿A10一端與滑動塊9連接,另一端與后側支撐梁總成2連接,拉桿B11一端與滑動塊9連接,另一端與前側支撐梁總成3連接。
滑動塊9為中空圓柱型。
后側支撐梁總成2與右側支撐梁總成3對稱設置,后側支撐梁總成2與右側支撐梁總成3通過合頁鉸接,鉸接結合部設置有密封條。
支撐柱1的縱梁設置在支撐柱1的橫梁下端。
軌道6上設置有長條孔,長條孔內設置有導向輪5。
本實用新型未經描述的技術特征可以通過或采用現有技術實現,在此不再贅述,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