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的是一種建筑材料,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構筑建筑物內墻的結構材料。
背景技術:
目前建筑物的內墻通常采用砌塊砌筑的方式砌成,該方式砌成的內墻,還需要進行抹灰等后續施工過程,致使其施工工藝復雜、周期長、成本高。特別是該方式砌成的內墻與建筑物承重主體之間沒有連接,一旦遇到地震等劇烈震動,就會發生墻體脫皮、倒塌等災害。
將現場澆筑混凝土的施工工藝引用到建筑物內墻建造之中,無疑能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但是普通的現場澆筑混凝土的施工工藝需要現場搭設模板、鋪設鋼筋,澆筑混凝土等多道工序,必將導致建筑物的施工進度慢、成本增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增強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的裝配式混凝土內墻板構筑組件。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桁架、連接鋼筋、內模板和外模板,一排等間距布置的桁架通過連接鋼筋連接成一體,內模板和外模板分別通過連接螺釘固定在桁架的兩側。
本發明還可以包括:
1、所述連接鋼筋包括與桁架連接的橫向連接鋼筋和與橫向連接鋼筋十字交叉連接的縱向連接鋼筋。
2、所述桁架由兩根角鋼和連接于兩根角鋼之間的連接鋼板構成。
3、兩根角鋼端部的連接板包括上下兩層。
4、兩根角鋼的背面的中部和上下兩端分別增設置連接鋼板。
本發明采用地面組裝的方式將一排等間距布置的桁架通過連接鋼筋連接成一體,再將內模板和外模板分別通過連接螺釘固定在桁架的兩側,構成裝配式混凝土內墻板構筑組件。采用現場吊裝的方式將其吊裝到位后,連接鋼筋的兩端與墻體或框架的鋼筋相連接,在內模板和外模板之間澆筑混凝土,即可形成建筑物的內墻。
本發明將建筑物混凝土墻體施工過程中的搭設模板、鋪設鋼筋等工序通過地面組裝的方式完成,將立體施工改為平面施工,不僅可以降低施工難度,而且可以提高施工速度,更有利于降低施工成本。
本發明連接鋼筋的兩端與墻體框架的鋼筋相連接,所形成的內墻體與墻體或框架之間連接成一體,具有更好的抗震效果,能有效預防地震等劇烈震動發生時由于墻體脫皮、內墻倒塌所造成的災害。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桁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一排等間距布置的桁架通過連接鋼筋連接成一體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的剖面圖(未澆筑混凝土時)。
圖5是圖1的剖面圖(澆筑混凝土后)。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舉例對本發明作更詳細的描述。
結合圖1,本發明的組成包括桁架1、連接鋼筋、內模板3和外模板4,一排等間距布置的桁架通過連接鋼筋連接成一體,內模板和外模板分別通過連接螺釘6固定在桁架的兩側。
結合圖2,桁架由兩根角鋼1-1和連接于兩根角鋼之間的連接板構成。為了提高桁架的強度,設置兩層連接板,即在兩根角鋼端部設置上層連接板1-2和下層連接板1-3、中間部分等間距設置上層連接板1-2。兩根角鋼的中部也可以增加一至兩根下連接板1-3。
結合圖3,接鋼筋包括與桁架連接的橫連接鋼筋4和與橫連接鋼筋十字交叉連接的縱連接鋼筋5,縱橫連接鋼筋的兩端均伸出內模板和外模板的邊緣。
結合圖4和圖5,內模板和外模板之間形成,混凝土澆筑腔體,吊裝完成之后,澆筑混凝土7,混凝土與桁架、連接鋼筋、內模板和外模板形成一體的內墻結構。